目录
第二节 科研成果
70年代后期,安徽军工迅速发展。1977年,兵器行业开始承担军品科研任务。截止1985年底,省军工系统共完成并正式通过鉴定(含设计定型)的科研项目达33项,阶段性研制告一段落的2项,研制过程中改题的1项,继续研制的7项。 一、新82毫米迫击炮弹 1977年4月,国家主管部门确定由990厂等6个单位共同研制82毫米迫击炮弹药系统及瞄准镜二代。990厂任副组长单位,负责弹药系统及弹丸研制。弹丸研制共分3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方案论证。设计采用新技术,性能上要有重大突破。从1978年10月到1983年8月共进行了10次试验,确定了弹形结构、初速、射程等主要设计依据。 第二阶段:修改设计方案。经论证和摸底,重新调整弹丸各部件重量,增加弹体有效金属重量和装药量,提高弹丸威力。调整后弹丸进行外弹道论证试验,完全达到设计要求。 第三阶段:设计定型。1984年4月进行工厂鉴定,8月进行国家靶场鉴定,按85个项目打靶1601发,一次顺利通过定型试验。1985年5月完成射表编制。 新82毫米迫击炮弹的研制成功,实现了82毫米迫击炮及弹药系统取代1967年式和1953年式迫击炮杀伤榴弹的目标,在国内达到了新的水平。新82毫米迫击炮弹射程远,最大射程4658米,远程装药射程5900米,比美国M 374A 2迫击炮弹远1400米。威力大,与53式82毫米迫击炮弹相比,杀伤破片的半径提高39%,有效破片杀伤面积提高1.17倍,有效破片数量增加1.2倍;精度高,达到1/360×1/1069,比美国同类弹高1倍以上。此外,新82毫米迫击炮弹还采用了新弹型、新结构、新材料,保证了火药功能的充分利用,不需增加火炮重量,就提高了射程和精度。 二、新单兵反坦克火箭弹 1981年11月,9373厂开始介入新单兵反坦克火箭弹的研制工作。为稳定和提高火箭弹破甲威力,9373厂对药型罩采用冲压工艺,于1982年4月试制出第一批冲制的双锥药型罩100余件。1983年1月,9373厂正式成为火箭弹研制的合作单位之一,承担该弹的装配、试验、加工工艺研究与总装的任务。 1983年7月,9373厂进行了破甲4种方案的试验,共耗弹43发,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1984年3月,9373厂抓紧A型弹和B型弹两种产品零部件加工,以及相应的工艺和工装设计工作,尤其抓了LC 4超硬铝合金的热挤压成形,低温阳极氧化和吊药板注塑等工艺研究。1984年5月,9373厂做了第一轮A型火箭弹总体试验,共耗费63发,其中常温耗弹28发,高温7发,低温7发,测速19发。7月,又做了B型火箭弹第一轮总体试验。试验中出现问题较多,主要问题是初速散布大,没有达到预想结果。1985年初,二○八所到9373厂做火箭弹A型、B型的选型试验。经试验,A型弹在精度及初速等方面都较稳定,而B型弹在低温摄氏零下40度情况下试验,碎药较多,初速上不去,并出现近弹。对两弹选型试验结果进行分析研究,结果决定生产A型火箭弹,并计划在10月进行工厂鉴定。由于研制中的技术问题,工厂鉴定未能如期进行,但9373厂最终完成了该弹的设计定型。 三、新82毫米迫击炮弹引信 1977年4月,国家主管部科研局下达新82毫米迫击炮弹系统的科研任务,由8厂2所共同承担。9324厂主要负责引信的研制工作。 1977年4月至1982年底,经反复试验,基本完成了总体方案的设计和论证工作。1983年4月1日至8日,进行了综合摸底试验,共耗弹(包括引信)250发,试验结果表明,设计的方案基本可行。1983年9月,国家主管部科研局召开会议,决定新82迫弹系统原方案研制工作暂停,按新方案进行研制,并提出了主要战术技术指标要求。1983年9月至10月,9324厂按照新方案的需要和实际的可能性,对原方案中的引信部分作了3次修改,重新设计了一种结构比较简单的引信方案。1984年1月至3月,9324厂先后组织3个小试制批,共600余发引信,对有关战术技术指标的所有项目进行了系统的摸底试验。1984年4月16日至19日,由国家主管部、省国防科工办等12个单位组成的技术鉴定组,完成了新82迫弹新方案引信工厂鉴定工作。根据工厂鉴定结果,鉴定组认为:新82迫弹新方案引信已基本达到主要战术技术指标要求,同意转入国家靶场进行设计定型试验。 1984年7月9日至8月21日,在部队某训练基地进行了设计定型试验,消耗引信196发。训练基地鉴定意见如下: 1、引信零件强度试验合格,在强装药情况下,引信机构能正常作用; 2、引信射击安全; 3、引信在0号装药低温摄氏零下40度条件下能够可靠解脱保险; 4、炮口保险距离满足40米的要求; 5、发火率大于迫—1甲式引信; 6、引信在低温条件下,运输保险销拔出用力很大。 1984年11月6日,国家主管部批准新82毫米迫击炮弹新方案引信设计定型。1985年1月25日,颁发新82迫弹引信技术鉴定书,并命名为“W迫—5引信”。 四、新82毫米迫击炮弹发射装药 根据国家主管部下达的科研任务,9374厂负责新82毫米迫击炮弹发射装药的研制工作。 接受研制任务后,工厂立即对国内中、小口径迫击炮弹现状进行了调研,并通过情报所对美、英等国迫击炮弹现状进行了解。在调研基础上,进行了多种方案设计,通过大量的内弹道试验,找到了多年来造成内、外弹道性能极不稳定的影响因素。990厂和五十三研究所将整体闭气环改成搭接式闭气环以后,内、外弹道性能变得特别稳定,使产品研制顺利转入工程研制。通过对药型、药量及各种尺寸等多种因素的大量正交试验,最后确定了3节式基本装药结构和大开口、马蹄形药包盒装小粒药的附加装药结构。1984年3月完成工厂鉴定,同年8月进入靶场鉴定,试验耗弹1600余发,一次顺利通过设计定型。 该产品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各号装药内弹道性能稳定,满足了新82毫米迫击炮系统更新换代和赶超国际先进水平的要求。 五、火箭手榴弹引信 1971年,国家主管部下达研制火箭手榴弹的任务,9324厂负责引信的研制工作。火箭手榴弹要达到的战术技术指标是:射程400米,威力大于手榴弹,采用碰炸引信,结构简单,安全可靠,防潮性好。 1971年底,各参研单位完成了方案论证和设计工作。1972年初,在9393厂进行了一次全面摸底试验,试验表明,火箭手榴弹各项技术指标基本上达到要求。但在10月25日至11月14日的设计定型试验中,未能通过鉴定,引信的跌落炸、发动机低温熄火、手投发火件瞎火率及引信低温小角度发火率等项没达到技术指标要求。1973年6月,火箭手榴弹各部件改进工作完成,1974年1月至2月,在9393厂和北京某研究所进行了第二次定型试验。这次试验消耗全备弹1127发,其中低温弹266发,威力弹56发,再加67式木榴手榴弹14发,发火件338发,模拟发动机测压弹27发,总计1584发。试验结果表明,比第一次有进步、有提高,但与战术技术要求还有一定差距。 为加快火箭手榴弹的研制工作,1976年1月在9393厂召开的科研会议上,有关专家对战术技术指标作出修改。1977年9月6日至10月19日,火箭手榴弹在部队某训练基地进行了第三次设计定型试验。试验共消耗两用弹1430发,一用弹305发,发火件90发。训练基地对火箭手榴弹的评价为:“火箭手榴弹体积小,重量较轻,既能发射又能手投,它能够加强部队近战能力,能够提高步兵独立作战的能力”。 经过6年时间的研制、改进和完善,火箭手榴弹在安全、威力、强度、高温密集等方面有显著的提高,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手投发火率和发动机在低温条件下工作性能还没有达到战术技术指标。 1978年5月3日至21日,火箭手榴弹在北京某研究所进行了补充定型试验,共耗弹609发,所考核的全部项目,都达到了战术技术指标。1978年9月9日,9393厂装配完成了单用(发射)、两用(发射及手投)弹各1000发,从中抽取50发作摸底试验,结果良好。1979年2月和7月,火箭手榴弹分别在自然寒、热两区进行了部队试用试验,受到部队普遍欢迎。1979年12月29日,国家轻武器定型委员会批准设计定型,命名为“1979年式45毫米火箭手榴弹”,简称“79式火箭手榴弹”。 该项目荣获国防工业科学技术研究成果评选委员会颁发的国防工业1978年、1979年重大技术改进项目二等奖。 六、地炮通用电子时间引信集成电路 地炮通用电子时间引信集成电路是二○七研究所分所与部属二一二研究所协作研制的项目。 1980年,二○七分所开始研制M NOS器件。同年10月,试制出8位M NOS存贮管、3位和11位分频器、3位存贮计数器和长短脉冲计数器等单元电路。年底,试制出地炮通用电子时间引信集成电路样品,共由4块功能电路组成。1981年4月,在设计和工艺上对样品作了改进,试验出2块式电路。1982年9月8日,二一二研究所在051靶场第一次使用装有二○七分所研制的集成电路的引信进行实弹试验,作用率达到100%,精度符合要求,证明电子时间引信集成电路的工作是可靠的。1982年底,二○七分所改进了氧化硅、薄二氧化硅、压焊封装等工艺,改进了测试方法,使集成电路性能进一步提高。 电子时间引信集成电路样品的研制周期仅一年左右,所达到的性能指标与美国的M 724/M 587相当,它标志着国内电子时间引信专用集成电路研制水平,达到了美国70年代中期水平。M NOS工艺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 七、弹壳后座间隙式7.62毫米自动步枪 1971年,9336厂在华东工程学院105教研室的配合和指导下,开始研制弹壳后座间隙式7.65毫米自动步枪。到1981年,经过设计、试验,共研制出11代样枪,3次进入国家靶场进行全面性能摸底和鉴定试验。试验结果,除单发散布精度未达到指标外,其它各项试验均达到和接近《轻武器实验法》指标,该项目“间隙式自动原理”1979年获安徽省科学大会成果奖。 研制新口径自动步枪,采用的是新原理,9336厂在探索过程中,逐个突破难关,使科研工作步步深入而有所作为。 第一代样枪采用铝合金机匣,重2.7公斤。第二代样枪采用无缝钢管机匣及双击锤减低射速,重3.5公斤。经试验出现射速高、喷烟、炸壳、动作灵活性不可靠、闭锁面剪断等问题。为论证间隙式及导气式原理的特点,从中探索间隙式原理的可靠性,第四第五代样枪均采用导气式。第四代采用静力闭气臌胀,重3.22公斤。第五代采用导气式机头回转,重3.2公斤。 通过五代样枪的研制表明,要研制出新原理的自动步枪,必须攻克射速高、炸壳、炸膛、动作灵活性、闭锁面强度及精度等问题。因此第六代样枪采用多弧形膛线,机头回转间隙式及回转式击发机构,重3.2公斤,间隙控制在1.1~1.3毫米,弹膛刻纵槽。经试验,枪机或卡铁闭锁面和机匣闭锁支承面强度仍达不到要求。第七代样枪采用活动弹膛间隙式,回转式闭锁及手动击锤。第八代I、II型样枪,采用楔性起落间隙式,结构、设计上调整了枪机与枪机框的质量比,提高了闭锁面积的强度,卡铁寿命1万发,机匣闭锁支承面寿命达1.5~2万发,由于击发机构采用了平移击锤,大大降低了射击速度,延长了击发时间,提高了动作可靠性。 第九代样枪,主要结构与第八代I、II型相同,只是在自动机构上由原来的一种间隙改为可调间隙,经试验精度符合要求。第十代样枪改进了闭锁卡铁受力面,同时采用喷丸强化处理,经试验,各种使用条件下机构动作全部符合国家规定指标,3支样枪中有1支寿命已达1.5万发。 在总结分析第十代样枪的基础上,9336厂又设计出第十一代样枪。1981年1月和8月经打靶鉴定试验,精度除100米R 100外,均达国家指标,零件强度完全达到寿命要求,常温、高温条件下机构动作可靠,低温、扬尘及扬尘后淋雨条件下机构动作基本可靠,但浸水条件下机构动作不可靠。 第十一代样枪试验后,9336厂其它生产任务增大,研制工作无法继续,1981年11月,弹壳后座间隙式7.62毫米全自动步枪停止研制。 八、LZ—41号针刺毫秒雷管 LZ—41号针刺毫秒雷管是为W迫—5引信的短延期性能及为该引信减轻重量简化引信的结构设计的。该产品用一个针刺型延期雷管元件取代原苏式传统设计的针刺火帽→延期件→火焰雷管至少三个火工品元件的引信传爆系列,达到引信延期功能并减少引信体积和重量的目的。 1983年9月开始研制,经过方案设计、方案摸底试验、方案论证试验,共进行了16次正交设计试验与方案分析,消耗雷管10985发,确定了产品结构及两种新型药剂。1985年6月,生产了5个鉴定批,计万发,按《火工品新产品设计定型条例(草案)》进行了16个项目的静态试验,之后装配W迫—5引信,随新82毫米迫击炮弹进行国家靶场、热、寒地区试验和120迫击炮弹工厂鉴定等实弹考核,达到了引信短延期要求。被命名为“LZ—41号针刺毫秒雷管”。 九、405岸用对海警戒引导雷达 1971年2月,405岸用警戒雷达由720厂移交给726厂等单位继续试制。移交的样机未经鉴定,圆极化、宽带参放、跳频、反异步干扰等技术问题没有解决。 1972年11月13日至12月5日,经726厂等单位试制改装的405岸用警戒雷达样机,送至山东烟台岱王石观通站进行对海试验,因机器性能不稳定,没有成功。1973年至1974年9月,726厂组织技术人员对405岸用警戒雷达进行设计改进,参放、返波管本振、X形混频器换成了微带混频器和体效应本振;储能管反异步干扰方案改成频谱中心接收机;可控硅天线控制器改成功率扩大机式天线控制器;度盘式测距装置改成数码显示测距机等,改进后的雷达整机进行了连续工作试验、高温试验和潮湿试验。1974年10月7日至11月3日,405雷达到江苏省连云港市云台山观通站再次进行对海试验,取得了成功。除分辩率1项外,其余各项战术技术指标均达到要求,性能稳定可靠,但还存在天线控制难以动止自如和数字测距末位数码跳动问题。 1976年5月20日至25日,405雷达设计定型审查会在0871总厂召开,会议认为样机基本稳定可靠,具备设计定型条件。9月2日,批准405雷达设计定型,并命名为“405岸用对海警戒引导雷达”。 十、YX—2、YX—3高空供氧系统 YX—3是国内自行设计的第一套高空供氧系统,工作高度25公里,12公里以上高度实施加压供氧,保持总压145毫米汞柱。配套使用的机种为歼—8全天候、歼7—III、歼教—7等,具有60年代水平。与苏联类似产品KKO—3供氧系统相比,具有体积小,重量轻,结构简单的优点,工作性能维护和使用上也优于KKO—3供氧系统。 1964年1月,351厂与军医三所、航空工业部第六设计院三所、北京航空学院一起,对U—2美机残骸供氧系统做了进一步实验分析,再次提出测绘仿制该套系统,为歼—7机配套,后因故未进行下去。1965年5月,351厂与第六设计院签订协议书,确定以U—2机供氧系统为基础,研制新供氧系统。1966年7月,351厂研制出C型样品,并经军医三所生理试验。1967年1月,发现该产品囊式背心给飞行员带来热负荷过高,无法装机,致使自行设计的供氧系统遭受了一次较大的挫折。1967年3月,第六设计院召开会议,决定在原基础上重新更改设计,研制与现行头盔、面罩和代偿服配套的新型供氧系统。经过数年攻关,1974年7月,YX—3供氧系统经航空工业部鉴定委员会批准设计定型。 YX—3是一套大量吸收美国U—2机供氧系统先进技术设计的,引进了不少新技术、新材料和新工艺,如硅橡胶、氟塑料的广泛使用,复杂壳体件的锻压成形,多孔加工,不锈钢杆状活门的精密加工,各种特形精密弹簧的加工,精密波纹管的加工等,使供氧装备的设计和工艺技术水平都获得了很大的提高。 YX—2高空供氧系统是在YX—3研制过程中进行的,其结构和布局与YX—3供氧系统基本相同。工作高度18公里,总压130毫米汞柱。1968年,第三机械工业部决定为歼—12机研制一套总压130毫米汞柱的供氧系统,型号定为YX—2,并确定在YX—3的基础上进行研制,最后与YX—3同时定型。后因歼—12机下马,YX—2供氧系统装在歼—6III上使用。YX—2、YX—3供氧系统获全国科学大会奖。 十一、YX—4、YX—5供氧系统 YX—4、YX—5供氧系统是国内自行研制的第二代高空供氧系统。YX—4工作高度18公里,用于轰—7机;YX—5工作高度25公里,用于歼8—II机。YX—4、YX—5是在YX—2、YX—3的基础上,吸收当代先进的供氧系统新技术,如英国N.G.L公司广泛采用的标准供氧系统以及苏联KKO—5供氧系统等,并充分考虑到标准化、系列化、通用化,从而力争使YX—4、YX—5供氧系统具备世界70年代的水平。1984年12月23日,351厂完成了设计方案的技术论证,现作为工厂重点研制项目正在研制中。预计YX—4、YX—5供氧系统1987年设计定型。 除上述项目以外,研制的项目还有,9346厂承担的7.62毫米班用枪族,9308厂为海军研制的073—II中型登陆舰,9324厂承担的检测设备TXD—1、TXD—2、TXD—3型X光显像检验机,9322厂承担的钙塑包装应用,973厂、9335厂、990厂承担的兵器军工标准等。 1976年以后,军工科研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有18项科研项目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成果奖,其中6891厂为适应柴油机配套产品240DA型齿轮箱零件高频淬火的需要,研制出130KW晶体管高频自动淬火机床,实现了无感应加热淬火过程自动化。有21项科研项目获省科学大会成果奖,其中9361厂研制的弹壳涂漆工艺,改镀铜为电泳涂漆,弹壳底厚减薄,在保证枪弹性能不变的情况下,为冲孔工艺创造了条件,每千万发可节省原材料70至80吨。 1981年,425厂铜合金螺旋桨低压铸造工艺,9307厂高速精密自动绕簧器及快速绕簧犬头,0871总厂L波段微带晶体管放大器,767厂同轴热敏电阻座—数字功力指示器等5项产品获省优秀科技成果四等奖。1983年,425厂铝合金全焊结构艇,767厂HW 1智能微波网络分析仪,880厂长江—1型、长江—1D型单相汽油发电机组,4150厂641型交通管制测速雷达等9项产品获国家经济委员会优秀新产品金龙奖。1984年到1985年,880厂QF—1型汽油发电机组,767厂GX 12M 1B接口功率计、GH 3701智能衰减校准装置、E 8201—1型微波集成电路阻件等10项产品获省优秀新产品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