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长期以来,安徽军工生产物资供应主要靠计划拨给。大量军工物资的储备和运输发放成为行业生产重要环节。从1965年起,为适应军工物资储备需要,先后建设了908库、545库暨转运站两个物资储运基地,为电子、造船、兵器等部属和省属军工企业的物资供应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一、九○八库
1964年,第四机械工业部规划在安徽大别山区以岳西县为中心,建立8个部属军工企业。1965年初,为便于统筹管理8个厂的基建工作,成立了087筹备处,并在合肥市西北郊古城郢建立了087筹备处仓库,承担8个厂的基建、生产物资和设备的中转任务,代号908。1969年底,087筹备处划归第六机械工业部,1971年撤销。后以该库为基础,由第六机械工业部适当投资改建为安徽省造船工业仓库,负责安徽省造船工业有关企事业单位的物资供应和储备工作。
1972年5月,第四机械工业部下发通知,明确908库从1973年起划归该部领导,业务工作由华东物资供应管理站负责,仓库定为县团级。
1975年2月,第四机械工业部决定908库的任务除承担部控物资储备运输外,还负责安徽地区电子工业的物资供应管理工作,并在库西北征地40亩,于1977年进行扩建,到1979年完成扩建库房3366平方米。为解决材料存放和加强防洪工程,1985年又增建钢材库1560平方米,露天货场8300平方米,安装10吨和5吨龙门吊车各一台,加高加固了防洪围墙,建造了一座排水站。
自1977年起,908库的业务工作直接归华东物资供应站管理,原由省国防工办代管的工作移交给省电子局管理。1978年3月,又划回省国防工办代管。
1980年2月,第四机械工业部决定将908库定名为“第四机械工业部安徽物资供应站”。同年12月,第四机械工业部和安徽省人民政府联合发出《批准第四机械工业部安徽物资供应站和安徽省电子物资器材公司联合经营的通知》,联营单位名称为“安徽省电子工业物资公司”,实行一个机构两块牌子,负责安徽地区部属和地方电子企业的物资供应。联营公司。1984年解体,但物资供应仍按原渠道进行。1982年6月,第四机械工业部安徽物资供应站更名为“电子工业部安徽物资供应办事处”,又名“电子工业部安徽物资供应公司”。
908库自1974年开始进行物资储备和销售业务以来,由于管理不善,每年都出现亏损。中共中央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908库采职了一系列的管理措施,开展增收节支活动,逐步增建了仓库和露天货场,增加了运输起重等设备,建立健全了运输和仓库管理各项规章制度,如仓库管理基本实现“五化”、’四号定位”、’五五摆放”,除完成本单位的物资储备和业务外,近年来还充分利用仓库、场地的有利条件,开展对外单位的代储代运业务,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1980年开始扭亏为盈。1982年起,先后有电子部所属的6个研究所从外省迁入安徽,其基建、生产、科研的物资都由908库负责供应,扩大了业务范围。1981年到1985年,物资销售收入和利润逐年增加。
908库11年中共完成物资吞吐量85200吨,1985年一年的物资吞吐量为16000吨。现有职工125人,库房面积8540平方米,露天货场2786平方米,占地总面积5.6万平方米,固定资产原值230万元。
二、转运站
1964年,皖西大别山地区建立部分兵工厂。为解决军工系统在合肥的物资转运,省国防工业领导小组决定在合肥建立一个转运站,负责军工生产、建设物资的储备并协助各厂进行转运。站址在合肥西郊十里村南岗。暂定人员编制63人,汽车30辆,吊车2辆。1969年9月动工兴建,1971年8月全站基建工程项目全部竣工,占地面积56970平方米,职工112人。
1971年,为方便军工物资的水路中转,省国防工办决定在六安县东南约3公里淠河东侧的黄家大庄苗圃大队,原林校旧址上筹建545库。总建筑面积9221平方米,设计定员50人,总投资130万元。
转运站和545库均为县团级企业建制,单独经济核算,但不以盈利为目的,主要承担第五机械工业部在安徽军工单位生产需要的物资和省属军工单位的物资储存、保管、收发及部分军工物资的运输任务,属省国防工办直接领导和管理。
545库建成后,由于种种原因一直没有启用,而军工生产材料品种多且杂,单靠地方部门难以解决。根据第五机械工业部通知,从1980年起军工企业主要物资的供应改由部直供。为了便于开展物资业务工作,将第五机械工业部发给安徽省“545”库代号与省国防工办转运站单位名称同时使用,对内称省国防工办545库,对外称省国防工办转运站,凡与“545”库代号发生的物资业务均由省国防工办转动站办理。原六安“545库”改为省国防工办干部学校。
转运站共有机电、金属、建材、化工、汽车配件、油料等10个库房,总面积9765平方米,还有一个面积约10000平方米的露天煤炭堆场。
据不完全统计,1970年全年进货价值370.45万元,发货价值211.78万元,盈余5.8万元。另外,汽车运输也发挥了较大作用,全年共完成103万公里,运输物资25653.5吨,其中回车带货1005吨,基本上完成了军工物资的运输任务。
随着军工建设的不断发展,储运工作也越来越繁忙。为适应军工生产的需要,经上级批准,转运站新建一条铁路专用线,在合肥18公里专用线9890米处出岔,全长565米,一股道,全线货位24个,其中专用化工罐车货位2个,高站台长约200米,货位12个,其余为平货位。1973年3月建成通车,方便了零星配套物资的中转。
为确保军工物资不受损失,转运站建立了各项物资管理制度,如物资入库验收制度,保管和维修制度,领料发料退料制度,交旧领新及定期检查制度。仅1972年共吊铲各种物资达千余吨,仓库两部货车共出车926车次,为本市及外省提运各种物资2891吨。
1976年,转运站进行机构调整。
80年代,随着国防科技工业“保军转民”的战略转移,转运站储存的民用产品不断增加。
1984年5月,省国防科工办转运站更名为省国防科工办供销运输公司储运站,为科级建制,隶属省国防科工办供销运输公司,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对外,变单一的为军工服务转向为社会服务,变单纯管理型为经营管理型,开拓新的销售途径。把原先积压的军工物资投向省内外各个物资市场,化积压为流通。为充分利用库房,在原有仓库基础上,调整库房使用面积,让出1300平方米的仓库供出租用,铁路专用线对外共用,收到了较好的效益。同时,逐步整顿和完善经营责任制,实行“人定岗、岗定责、责定分、分定果”的站规站法,全面完成公司下达的各项主要物资计划指标,严格仓库管理制度,物资保管做到“五化”、“五清”、“四保”、’四号定位”、“四相符”。通过整顿,初步走上科学管理的轨道,经济效益有了明显提高。与1983年相比,1984年销售收入增长47.01%,实现利润增长146.15%。
到1985年,转运站共有职工70人,各种房屋建筑面积合计达13310平方米,拥有固定资产原值173.83万元。在不增加人员和资金的情况下,充分挖掘内部潜力,提高经济效益。1985年完成物资吞吐量12.48万吨,其中煤炭11·08万吨,仓库物资1.37万吨;验收飞虎微型汽车1553辆,发出1342辆,维修350辆,实现利润23.18万元。成为合肥地区屈指可数的储运基地,为安徽军工建设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