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一节 职工队伍
建国以后,随着国防工业的发展,全省军工队伍逐步壮大。1985年末,全系统拥有职工4万多人,比1955年增长26倍。职工队伍的整体素质也有较大的提高。 1954年,425厂开始从事军工生产。是年,工厂有职工1540人,其中工人882人,管理人员381人,至1985年,全厂职工增加到5000余人。60年代初,第三机械工业部在安庆组建485厂和477厂,建厂初期485厂有职工363人,477厂有职工178人。 1960年,第一机械工业部在安徽相继建立了合肥航校和六安航校,两校各有教职工432人和154人。同年,在芜湖建立了272厂,有职工341人。1962年,两校与272厂合并成立351厂,有职工1478人。164厂建立初期有职工453人。 1965年后,第四机械工业部在安徽陆续建成8个军工企业。其中726厂、4971厂、4150厂、4963厂、4524厂、605厂是由南京720厂包建的。这些职工中有三分之一是由720厂成建制迁入的。1966年,880厂从沈阳成建制迁入阜阳市,767厂也在六安建成。 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初,大别山区相继建成了19个军工企业。建厂初期,这19个厂的职工主要的来源渠道有6条:一是由江苏包建的9336厂、9346厂、9307厂、9356厂,分别从南京第二机床厂、江苏冶金机械厂、徐州重型机械厂以及苏州市、常州市和南京市的一些工厂共成建制迁入职工2189人;二是由省里自己筹建的军工企业,从本省的班底厂成建制迁入一批职工,主要来自八一拖拉机厂、合肥矿山机械厂、蚌埠水利机械厂、蚌埠空压机厂、芜湖机床厂、安徽农机一厂、二厂、合肥开关厂、合肥起重运输机械厂、安徽省建木材加工厂、江淮化肥厂和合肥化工厂;三是由第五、第六机械工业部直属军工企业对口支援各工厂共1100多人;四是从省内重工、轻工、农垦、交通、物资、水电、建设、卫生系统和合肥、芜湖、蚌埠、淮南市选调了一批三级以上的技术工人和部分管理干部;五是1966年至1971年间从省内农村招收了8000名工人,1968年至1970年共接收3500多名农村复员退伍军人;六是接收了一批大、中专毕业生。 至1972年,全系统各军工企业绝大部分建成投产,职工队伍基本形成。年末,共有37064人,其中固定职工为36522人;部属单位有职工15075人,地方军工企事业单位有职工21989人。此后,职工队伍总体基本稳定,并略呈上升趋势。据统计,1972年至1985年,全系统从农村招工4083人,从城镇招工5311人,接收转业、复退军人1636人,统一分配大、中专、技校毕业生4299人,从省内外调入职工4670人。此间,共有4098名职工离退休,退职112人,被开除、辞退235人,死亡613人,正常调出5424人。1973年全系统成建制支援淮北煤矿和省维尼纶厂446名工人。1974年金光钢厂、朝阳化工厂成建制划出1556人。 在全系统职工队伍中,占主导成份的一直是固定工。1983年后才开始招收合同制工人。临时工使用数量时增时减,主要是季节性临时工。1970年至1972年,进行了临时工制度改革,共有1973名临时工改为固定工。 1985年,全系统共有47个单位,40978名职工。其中部属16个单位有职工18296人,占总数的44.6%;省属31个单位有职工22682人,占总数的55.4%。按行业划分,兵器工业有职工19451人,占47.5%;船舶工业有职工9198人,占22.4%;电子工业有职工7431人,占18.1%;航空工业有职工3663人,占8.9%;机关及事业单位有职工977人,占2.4%。按地区划分,六安地区为56.1%,芜湖市为12.4%,合肥市为12.3%,安庆地区为8.4%,安庆市为4.1%,淮南市为3.1%,阜阳地区为2.6%,蚌埠市为1%。 1985年底,全系统共有工业企业32个,职工人数为39159人,占全系统职工总数的95.6%。其中工人24046人,占61.5%;工程技术人员3068人,占7.8%;管理人员4855人,占12.4%;服务人员4856人,占12.4%;学徒1101人,占2.8%;其他人员1233人,占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