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概述
安徽地处华东内陆腹地,东邻江苏、浙江,南连江西,西毗湖北、河南,北接山东。全省东西宽约450公里,南北长约570公里,面积13.94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3%。人口5286.6万人。全省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季风明显,春夏及夏秋之交多雨水,无霜期长。全省年平均气温14℃~17℃,年平均降水量750~1800毫米。 (一) 安徽地跨淮河、长江、新安江三大水系,西部大别山及南部皖南山区地势较高,其余大部分为丘陵和平原。全省平原约占44.7%,丘陵约占27.5%,山地约占27.8%。 长江、淮河自西向东横贯安徽全省,天然地划出淮北(皖北)、江淮(皖中)、江南(皖南)三个自然区域。长江流经安徽的干流401公里,属长江下游,流域面积6.6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47.3%。长江水面宽阔平稳,被誉为水路运输的“黄金水道”。两岸支流不太长,具有山区河流特征,降雨集中时易暴发山洪,冲毁道路和桥梁,中断交通;沿江湖泊较多,左岸(注:因水道弯曲多变,不能完全用南、北或东、西确定两岸方位,可以“左岸”“右岸”确定方位。其方法是:面向下游,左手一边为左岸,右手一边为右岸。但水道大多为东西向,习惯和南北岸也可。)多于右岸,均通连长江,水运便利。淮河从河南省流入安徽进江苏洪泽湖汇入长江,其干流在安徽省境内长371公里,支流遍布半个安徽省,流域面积6.69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48%。淮河两岸支流多但不对称,右岸支流比较短,有山区河流特征,左岸支流比较长,呈平原河流特征,具有发展水运的优越条件。淮河是中国历史上灾害严重的河流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毛泽东主席提出“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经过综合治理,情况大有改观。但因河床坡缓,支流多,流域内降雨多而集中,干流过水断面小,泄流不畅,水灾仍时有发生。水运受枯、丰水位影响较大,每年6~9月为多雨季节,雨量占全年的60%以上,称汛期;12月至次年3月雨量少,为枯水期。枯水季节缺水现象突出,情况严重时,淮河干支流关闸或拦河筑坝,造成河道断流,航运受阻。淮河以北为华北平原南缘,陆上交通纵横便捷;因系黄山与淮河冲积平原,石料缺乏,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多受约束。江淮之间区域宽广,西部山高林密,海拔多在500~1000米,交通基本建设工程量大,困难较多;东部丘陵阡陌纵横,河湖交织,水陆运输便利。皖南山区与浙西、赣东北的低山丘陵连成一片,区内呈3条低山丘陵带,即北部的九华山带,中部的黄山带和南部的天目山带,海拔一般为400~1000米,最高峰为1873米的黄山莲花峰;三带之间山间盆地和谷地众多,相互间水陆交通较为方便。省境内还有较大湖泊30多个,其中巢湖是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是皖中地区自古迄今的主要水运通道。 安徽是东南沿海地区与内陆腹地的过渡带,也是沟通京、沪、宁的南北重要通道,为水陆交通之要津,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安徽是一个农业大省,是国家重要商品粮、优质粮基地之一;安徽矿产、旅游资源丰富,两淮煤炭、马鞍山钢铁、铜陵有色金属、安庆石化等工业,以及黄山、九华山、齐云山、天柱山等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都为安徽交通事业的发展带来生机,也为交通建设的布局提供了客观依据。早年即有津浦、陇海铁路穿越省境东部与北部地区,成为安徽对外联络的主动脉;纵贯皖南山区的皖赣铁路对客货运输分流、开发皖南旅游和经济资源、巩固国防均具有重要意义;联接长江、淮河的淮南铁路,承担了省内煤炭运输的主要任务。商(丘)阜(阳)、阜(阳)淮(南)铁路的建成,与淮南、皖赣铁路构成华东地区南北第二通道;此外还有符(离集)夹(河寨)、青(龙山)阜(阳)、宁(南京)芜(湖)、芜(湖)铜(陵)、漯(河)阜(阳)等铁路分布于全省。国家有8条国道公路在安徽通过,即104(北京—福州线)、105(北京—珠海线)、205(山海关—广州线)、206(烟台—汕头线)、310(连云港—天水线)、311(徐州—西峡线)、312(上海—伊宁线)、318(上海—聂拉木线),与省道合(肥)蚌(埠)路、合(肥)芜(湖)路、芜(湖)屯(溪)路等相连结,构成全省公路交通的主骨架。以长江、淮河两大水系为主体的航运体系,通达全省81%的市、县。总之,安徽的自然地理条件,矿产、旅游资源,工农业生产,以及自古以来政治、经济、军事上的战略地位,决定了安徽交通的重要位置和作用。 (二) 安徽交通历史悠久,水路交通早在4000多年前就与中原沟通。传说中的大禹治水,足迹遍及江淮,治水成功后,禹会诸侯于涂山(今怀远县境),“执玉帛者万国”。周代对道路的修治和养护,已有一定的制度,设专吏管天下道路,每年九月治路,十月修桥,路旁植树。春秋时期,江淮地域各诸侯国自订标准修筑道路,商贾行旅以车当步,游说之士往来于各国也“后车数十乘”。诸侯争疆兼并,规模之大可“车千乘、骑万匹”。这个时期安徽水路交通比较发达,水上交通盛于陆路,但在汉水、淮水和长江三大水系之间,有不少地方有赖于陆路的沟通。据1957年从寿县邱家花园出土的楚怀王六年(公元前323年)《鄂君启节》铭文记载,鄂君启经商,从湖北江陵经汉水北上,由河南方城进入安徽临泉南直抵凤台,渡淮后自寿县南下合肥至巢县。这条路线,是迄今世界运输史上最早有文字记载的水陆路交通线之一。秦王政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除大规模修筑驰道,统一各地道路标外,进一步沟通并发展了由淮河至鸿沟入黄河,直达关中地区的漕运干线。公元前210年,秦始皇东巡吴越,从云梦浮江东下,南到钱塘,是中国水运史上最早的大规模江上航行。汉代,陆上交通在秦驰道的基础上,又新开了一些大道。水上运输也有发展,当时设在庐江郡(今庐江、枞阳、无为境内)的造船基地已能建造有多层结构的“楼船”。两晋时,安徽已有石桥建筑。隋筑御道,“举国就役”,安徽陆路交通有所改善,同时兴修的南北大运河,安徽境内称“汴河”(即通济渠),成为南北水上交通干线,东南漕粮,多经汴河运达京师。唐代实行驿道制度,安徽有史可载的馆驿有杨梅馆、青阳馆、都梁驿等。当时宣城已有造船业,与汉时就有的庐江造船业可共同制做大型木帆船。北宋开宝七年(974年),宋太祖赵匡胤率兵进攻南唐,以缆系舟,在采石长江江面架起浮桥,渡过数十万大军,击破南唐水陆诸师,攻取南唐都城金陵,是中国军运史和急造军桥史上的伟大创举。宋、元以后,历代沿用驿道制度。明代安徽已能建筑工艺考究的石拱桥。晚清时期,安徽的水陆交通已有相当规模,但运输方式仍基本保持着古老传统的畜驮、肩挑、推车及木帆船、排筏等,运输条件艰苦,运输能力亦低。 近代,西方的交通运输方式伴随着列强资本的入侵先后进入安徽。清光绪二年(1876年),中英(烟台条约)辟芜湖为商埠,开安庆、大通为通商口岸。次年,清招商局在芜湖设立分局,经营轮船运输业务。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芜湖、无为商人先后创办轮船公司,有小火轮20余艘,开辟巢湖、合肥、南京、安庆等航线。宣统元年(1909年)一月,清政府向英、德两国借款修建的津(天津)浦(口)铁路南段开工,民国元年(1912年)11月津浦铁路全线建成通车,全长1009.48公里,其中穿越安徽296.1公里。清宣统三年(1911年)汽车进入安徽(注:《安徽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年9月第1版)328页记载。)。公路运输始于民国9年(1920年)淮北平原(泗县至五河)兴起的商办汽车路。民国11年(1922年)安徽省道局督修的第一条官办公路——省会怀宁(今安庆市)至集贤关长10公里的公路建成。民国18年(1929年),安徽始有航空运输,国民政府在安庆的长江水面设水上机场,供沪汉航线水陆双翼飞机备降。 近代交通运输方式在安徽出现后,因政治、军事、经济等因素制约,交通发展比较缓慢。民国26年(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前夕,安徽已修建5731公里低标准公路,但因政局动荡及战争破坏,几建几废。1949年4月全省解放时,仅有合(肥)六(安)、蚌(埠)阜(阳)、芜(湖)屯(溪)、屯(溪)杭(州)路等18条长1145公里(皖南497公里,皖北648公里)公路可营运通车;由人民政府接收的堪用汽车仅16辆,私营汽车保存下来的也只有68辆。全省有42个县不通公路。津浦铁路通车后,安徽境内又有陇海、江南(南京~孙家埠)、淮南、京赣(孙家埠—贵溪)、水蚌等铁路动工兴建,1949年建国前全省尚能通车的仅有津浦、陇海、淮南等线696.1公里(注:另据安徽省统计局编《安徽四十年》记载:1949年全省铁路通车里程719公里,包括新建的大(通)八(公山)线22多公里。),且多数路段受战争破坏。1949年全省8760公里内河航道多数处在自然状态,能通机动船的航道仅2404公里,水运仍以木帆船为主,轮驳船仅有152艘、7565客位、3200载重吨;港埠设施简陋。安徽的民用航空业仅有安庆、芜湖两个机场,办理不定期的过境航班和少量以邮件为主的空运业务,1949年随着国民政府在安徽统治的崩溃,过境航班中断,机场设施破坏严重。 (三)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后,特别是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安徽交通进入全面发展的新的历史时期。综观建国后(1949~1987年)38年的历史,安徽交通是在曲折中前进的,前9年和后9年形势好,交通恢复和发展较快,中间走了弯路,遭受严重损失,教训深刻。建国初国民经济恢复时期(1949~1952年),交通运输积极恢复通车、通航,为恢复工农业生产,为人民生活,为人民解放军南下作战,为抗美援朝和国防建设服务。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1953~1957年)安徽交通发展迅速,公路、铁路均提前超额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1958年开始的“大跃进”,“全民大办交通”,掀起群众性大规模修路和办交通高潮,但由于盲目追求高速度,不讲质量,忽视科学管理,运力遭到破坏严重,经过“三年调整”,交通基础设施和运输效率才得以改善和提高。1966~1976年,交通运输受到“文化大革命”的冲击,车辆、船舶技术状况严重下降,损失很大,但因广大职工的努力,10年仍新增公路通车里程6712公里。1977年,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全省交通贯彻“改革、开放、搞活”的方针,开创新局面,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些,就是建国后38年安徽交通发展的基本面貌和大的起伏变化,反映在交通各个不同专业又各有自己的特色。 公路建设从1949~1987年,先后历经恢复、普及、提高,已开始由初级阶段向高级阶段,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1949年皖北、皖南相继解放,经过抢修支前公路、皖南公路大整修和建设治淮公路三大战役,很快恢复了安徽的公路交通。1955年,安徽在国内首创砂礓路面,解决了淮北平原地区采石难、修路难、雨天通车难的问题。1957年潜(山)岳(西)路建成,全省实现县县通汽车。60年代初展开的“干线公路木桥歼灭战”,以及率先在国内使用国产渣油试铺路面,新建涡河、桃溪、七里河等10余座大型桥梁,整修加固歙县太平桥等119座古石拱桥,提高了全省公路、桥梁的质量。“文化大革命”中,全省公路建设虽然遭受严重损失,但适应国防“三线”建设及老区人民群众的要求,在省交通厅和省公路局下放干部、工程技术人员的参与帮助下,历来交通闭塞的大别山区金寨县苦战4年(1969~1973年),山区公路从31公里发展到300余公里;1974~1977年省境淮河上第一座公路特大桥——五河大桥建成通车,成为动乱时期安徽公路建设发展的特殊事例。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改革、开放的政策,城乡经济空前活跃,公路建设进入新的全面发展阶段。“要想富,先修路”,不少地方群众集资修路。仅宿县地区10年间就修筑县乡公路9000余公里,是原有公路的70多倍,有力地促进了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1985年全省18条干线公路开展拓宽改造,1986年省内第一条高等级公路—— 312国道合(肥)宁(南京)公路(后称合宁高速公路)安徽段动工兴建,成为安徽公路建设现代化的开端。干线公路等级的提高,县乡公路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带动了公路桥梁建设。继1977年五河淮河公路大桥建成后,1985年7月10日,省内第一座由地方集资公开招标兴建的、全长163米的固镇氵解河大桥竣工通车,经省人民政府批准,首次以收取过桥费的方法偿还贷款。同年,淮河上又有蚌埠、凤台两座新颖的公路斜拉桥动工兴建(分别于1989年10月和1990年5月建成通车)。蚌埠淮河公路大桥全长752米,是安徽省在淮河上建造的第一座钢筋混凝土预应力斜拉桥,也是全省第一次发行债券建桥。到1987年底,全省养路费收入33133万元,全省公路通车里程28581公里,比1949年增长12.7倍。其中晴雨通车里程25629公里,占总里程的89.7%;干线公路里程9032公里(国道2744公里,省道6288公里),县乡公路19174公里,专用公路375公里;高级、次高级路面8419公里,中级路面13733公里;公路养护里程25204公里,公路绿化里程18265公里。公路密度每百平方公里20.6公里,平均每万人有公路5.4公里,居全国第十九位,华东地区第六位。公路桥梁总计4674座,长14.4万延米,其中特大桥3座,长4524.56延米;大桥300座,长43082.58延米;永久性桥梁4620座,长142841延米,占全省公路桥梁总数的99%,基本上实现了桥梁永久化。全省97%的乡镇通了汽车,以合肥为中心,以16个地、市所在地为重点向四面幅射、干支线结合、并与铁路、水运、航空相连接的公路网已经形成。 公路通,运输兴,公路建设促进了公路运输的发展。建国后,安徽公路运输在底子薄,车辆少的困难情况下,挖掘潜力,经过恢复,很快得到发展,在保证支前运输、重点物资运输、支农运输、战备运输及抗洪抢险救灾运输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1979年前,全省公路运输受经营旧体制的制约,发展比较缓慢,1978年全省公路运输部门仅有汽车6236辆(载货4696辆,载客1540辆)。80年代在“改革、开放”的方针指引下,旧的运输体制被打破,出现了国营、集体、个体运输一起上的新格局,运输市场十分活跃。到1987年,全省民用汽车发展到121105辆(内含载货汽车88559辆),其中公路运输部门汽车13678辆(载货汽车9258辆,载客汽车4334辆,其他专用汽车86辆),占民用汽车总量的11.29%。在民用汽车中私人汽车14532辆。全省公路运输网络有了新发展,公路客车营运线路达4000余条,总营运里程8万多公里,零担运输班线沟通了国内18个省、市。全省已形成以16个地、市国营运输企业为主力,以地、市、县集体运输企业为补充,以城乡两户、个体和社会自备车辆单位为调节的3个运输层次,构成了内联城乡,外联省际,四通八达、灵活机动的公路运输网。1985年,安徽在国内率先提出《征集汽车站建设专用基金实施办法》,在原有客运票价基础上,每人公里征费二厘,由省交通厅统收统支,专款专用,建设新车站。仅1986、1987年两年即征集建站资金2124万元。这一办法为解决全省公路客运车站狭小、简陋,国家投资新建能力有限等问题创造了有利条件。1987年,全省公路客运量达24272万人次,货运量7271万吨,分别是1978年的2.5倍和1.2倍。 铁路是现代运输五种方式中的骨干,具有高度集中、大动脉和半军事化的特点。1949年,经过人民解放军铁道兵团及铁路员工日夜抢修,全省铁路很快恢复通车,有力地支援了人民解放战争。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铁路管理不断加强,各项规章制度不断完善,安徽铁路客货运输稳步上升。到1957年,铁路客运量达904万人次,货运量848万吨,分别是1951年的1倍和2.4倍。为适应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改变解放初期全省铁路密度每百平方公里仅有0.57公里的状况,安徽铁路部门在保证运输安全畅通的同时,开始对旧线改造和新线建设。1958年津浦铁路复线工程开工,同时开工的还有符(离集)夹(河寨)铁路,芜(湖)铜(陵)铁路,分别于1978、1966年和1971年竣工交付运营。“文化大革命”中,全省铁路系统受到严重冲击,正常运输秩序被打乱,特别是“红卫兵”免费乘车大串联,使旅客列车严重超员,车站秩序混乱,客运事故增多,以至1966年11月11日在蚌埠火车站天桥上发生了因争抢上车挤死学生、干部12人,重伤29人的惨痛事故。在此期间,尽管铁路运输生产遭受挫折,但广大铁路职工抵制“左”的路线,坚守岗位,竭力维护生产,仍使铁路建设取得一定的进展。1969年12月青(龙山)阜(阳)铁路开工建设,翌年10月建成通车。1970年11月,皖赣铁路火龙岗至宁国段首先开工,1973年9月宁国至景德镇南段开工。1975年,蚌埠东站和蚌埠淮河铁路新桥建成投入使用,疏散了蚌埠站客货流,缓和了紧张的运输压力。1977年6月铁道部第四工程局调进安徽(局机关在省会合肥市),为加快安徽铁路建设提供了有利条件。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全省铁路部门经过整顿,逐步实施了以建立经济责任制为主要内容的改革措施,广泛开展社会主义劳动竞赛活动,开展“安全正点,尊客爱货,优质服务”为内容的路风建设,省内铁路系统涌现出大批先进集体和个人。1987年,全省铁路评选出文明车站69个,文明列车8对。职工的政治、业务素质的提高,促进了铁路运输、安全生产和铁路建设的迅速发展。1984、1987年,皖赣、阜(阳)淮(南)铁路相继建成并交付临管运营。1989年10月1日,商(丘)阜(阳)铁路全线铺通投入临管运营。同年,漯(河)阜(阳)地方铁路铺通,淮南复线北段工程建成。铁路新线的建设,促进了各种运输设备的更新,自70年代起,通信设备不断改进。80年代,录音电话、无线调度电话、长途自动电话等先进的通信设备和手段已普遍用于铁路运输,运输管理亦转向电子计算机化,内燃机车逐步代替了蒸汽机车。50年代曾使用的集装箱运输,在80年代又重新发展起来,铁路运输能力和经济效益不断提高。建国后的38年间,全省铁路运营里程和正线延展长度,分别比建国前增长1.2倍和3.6倍;旅客周转量和货物周转量分别增长8.7倍和28.1倍。省内铁路职工总数已从1952年的2万余人发展到1987年的9.99万余人,除安庆、池州、六安地区外,13个地市已有铁路相通,初步形成东接沿海,西承中原,北连齐鲁,南通浙赣的铁路网络。1987年全省共有铁路13条,全省铁路正线延展长度2038.3公里,其中蚌埠铁路分局1328.2公里,南京铁路分局487.2公里,徐州铁路分局218公里,杭州铁路分局4.9公里;全省铁路运营里程1537.7公里,其中蚌埠铁路分局939.7公里,南京铁路分局484.9公里,徐州铁路分局109公里,杭州铁路分局4.1公里(注:此段统计数据摘自铁道部编《1987年全国铁路统计资料汇编》。另据安徽省统计局资料称:198年安徽全省共有铁路13条,全省铁路正线延展长度2038公里,其中蚌埠铁路分局1332.3公里,南京铁路分局487.2公里,徐州铁路分局218公里;全省铁路运营里程1536.7公里,其中蚌埠铁路分局942.公里,南京铁路分局484.9公里,徐州铁路分局109公里。)。全省每百平方公里铁路密度1.1公里,在华东路网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1987年,全省铁路旅客运输量达2965万人,货物运输量达4487万吨,分别是1951年的6倍和12.6倍。全省70%的煤炭运输主要由铁路承担。 安徽水运条件优越,是全国10个优水省份之一。民国38年(1949年)初,皖北解放后,人民政府接收了安徽省政府遗留下来的水上航运企业,积极组织船工恢复运输,有力地支援了人民解放军渡江战役。当时,沿江各市县的交通和船舶管理部门组织大小木帆船1.27万多艘、拖轮25艘、驳船35艘,于民国38年4月21日在华阳、汤沟、东至、裕溪口一线,从鸭儿沟、枞阳、桂坝、泥汊、大套沟等起渡点,用木帆船将几十万人民解放军指战员强渡长江天堑,为渡江战役做出贡献。1952年,随着水上运输业的恢复和发展,私营航运业开始进行民主改革,组织联运社,船舶运输效率比民主改革前提高1倍多。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全省先后疏浚大小河流12条,提高了航道的通过能力。1958年,裕溪口建起了国内第一座内河机械化煤码头,缓解了华东地区能源运输紧张的局面。“大跃进”中,安徽航运建设的摊子铺得过大,超出了省财政承受能力,很多建设项目脱离实际,盲目上马,不得不半途停产,一些在山上修造的船舶绝大部分不能使用,运输设备失修失养严重。这种现象直到1961年国家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后才逐步解决。1958~1976年,结合兴修水利,一些航道设施明显改善。全省先后建成过船设施29座,使淮河、颍河、滁河、合裕航道等以及省境内的佛子岭、梅山、陈村等10大水库实现了渠化通航;全省人工开挖水道465公里,其中宿县地区开挖128公里长的新汴河,被誉为横贯淮北,沟通豫、皖、苏水上交通的“黄金水道”。特别是淠史杭总干渠,茨淮新河的开挖、开发利用,改善和振兴了皖西老区和淮北平原的水运。1982年前后,省内陆续建起安庆、芜湖、淮南平圩等大件码头,其中淮南平圩大件码头可起吊300多吨的重(大)件。1980年和1985年,国务院先后批准芜湖、安庆、马鞍山港口为对外贸易港。1982年成立的中国远洋运输公司安徽省公司,开辟了安徽至香港、东南亚、日本、朝鲜、苏联等国家和地区的远洋航线。80年代,全省船舶更新加快,钢质船和水泥船逐步取代木质船,原有木帆船经过几次技术改造,有的改为驳船,有的安装了挂桨机,实现了船舶机械化,依靠人力、风力驱动的撑篙、摇橹的笨重体力劳动,已不多见。1987年,全省共有轮驳船36882艘、148.6万载重吨,分别是1949年的242倍和196倍,其中私人轮驳船17258艘,52.36万载重吨。全省有年吞吐量万吨以上的内河港口160个,其中吞吐量达100万吨以上的有9个,10万吨以上的60个。全省有生产用泊位813个,其中斜坡码头泊位51个,浮码头泊位177个,栈桥码头泊位56个,直立式码头泊位392个,简易码头泊位137个。沿江的五大港口中,芜湖港、马鞍山港、铜陵港、安庆港规模较大,均为国家一类开放口岸,池州港正在扩建改造,合肥、巢湖、蚌埠、淮南、阜阳等港机械化程度达60%以上,已发展成为地方内河初具规模的骨干港口。1987年全省地方内河旅客运输量435万人次,货物吞吐量1665万吨,分别是1949年的6.5倍和5.7倍。 向现代化迈进的民用航空事业,正在蓬勃发展。建国后,省人民政府重视发展民航运输,下大力气加强民航建设。1952年在安庆设立航空站,为过往飞机进行联络、备降、加油工作,1954年因洪水淹没机场,航站撤销。1956~1959年,合肥、阜阳、芜湖、屯溪先后组建航空站,相继有上海—合肥—徐州—北京、合肥—阜阳、合肥—芜湖—屯溪航线通航,沟通了省际间及省内南北的空中交通。1960年,中国民航安徽省管理局成立,民用航空管理在安徽初成体系。1966年民航第十四飞行大队进驻合肥三里街机场,安徽始有执管飞机。1977年12月,作为国际航线备降机场的合肥骆岗机场建成启用,可供波音747、DC—9、A—310等大型飞机安全起降,其规模和设备居全国八大机场之列。新机场的启用,开创了大型喷气机可在安徽起降的历史。80年代,安徽民航先后开辟了合肥至北京、上海、广州、武汉等18个城市的航线,航程达8514公里;机型由“运五”发展到“伊尔十四”、“运七”等,比1977年运力增加1倍多;航班由70年代后期每周4~6个,发展到1987年的30多个。1987年,安徽民航辖屯溪、阜阳两个航空站(芜湖、安庆航站因客货源不足,分别于1965年和1981年撤销)和民航第十四飞行大队,拥有“运七”、“运五”型飞机23架,并有现代化的合肥骆岗一级机场、屯溪二级机场及一套套的航空业务体系。1987年,全处民航旅客发运量6.6万人次,货邮1100.5吨,运输飞行6342小时,通用航空作用2315小时(1988年8月26日,每周一班的合肥—香港航班开航,对加强皖港之间的交往和安徽的对外开放均有重要作用)。 交通运输的发展,促进了交通工业、科学技术和专业教育的兴起。1949年,全省仅有3个规模很小的汽车保养场和一个船舶保养场,地方交通工业总产值仅49.5万元。1987年,全省地方交通工业企业发展到198个,总产值达12889万元,比1949年增长259.38倍。其中公路工业总产值6568万元,水运工业总产值6321万元。特别是合肥客车厂,合肥汽车修配厂,合肥小汽车修配厂,蚌埠、巢湖、江风、凤台船厂等一批骨干企业的建成,结束了安徽只能修车修船不能制造汽车、轮船的历史。铁路工业实力不断壮大,且逐步形成规模生产。1987年,铁道部铜陵机车工厂总产值达16720.3万元,已发展成为大型综合性骨干企业。50年代开始起步的交通科研和专业教育,进入80年代又从多方面展开。全省交通部门依靠科技进步,大力开展技术攻关和技术改造,积极引进先进设备和技术,在公路工程中推广应用了阳离子乳化沥青筑路新技术,振动碾压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大跨径斜拉桥设计和施工新技术。公路客运研制开发了造型美观、乘坐舒适的高、中档客车。公路货运开发了一批适应运输需要的半挂车、零担车、自卸车、轻型双排座货车、越野车、农用运输车及10吨、15吨、20吨半挂汽车。水运部门大力推广分节驳顶推运输技术,研制出500吨江海货轮等船舶,促进了运输结构的调整和运输方式的新变化。随着交通运输事业的发展,地方交通和铁路部门均先后设立较完善的科研机构,并有一批成果运用于交通运输和建设中,其中蚌埠船厂研制厂研制的79式带式桥和汽艇,安徽省交通科学研究所、交通部上海船舶运输科学研究所共同研制,巢湖船厂建造的40座内可侧壁式全玻璃钢气垫船分别获国家科技进步一、二等奖。1984年开展创优活动,安徽地方交通部门先后有9种工业产品获部优和省优称号。铁四局研究创造的“软岩单线铁路隧道锚喷永久衬砌”技术,属国内首创,具有国际水平,获铁道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合肥骆岗机场已成为国家民用航空事业的科研试验基地,安徽民航激光导航、双曲线导航试验、消雾实验、人工降雨试验飞行等科研项目的成功,为中国航空事业的现代化做出了贡献。到1987年底,全省地方交通系统自办的中等专业学校、职工中专、电视中专、技术学校和交通干部学校已发展到15所,铁路系统在安徽兴办的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等共有7所,已培养出一大批交通运输专业技术骨干。 (四) 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的先行,是社会进步文明的标志。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交通运输是不同生产方式的产物,具有不同的时代和专业特色。 现代的安徽交通与近代相比,有了很大的发展,尤其是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安徽交通取得巨大成就。到1987年,以省会合肥为中心的干线公路幅射全省形居网络,举世闻名的黄山、九华山、齐云山、太平湖等风景区的旅游公路已穿山越水联片成网,特别是合宁高速公路等一批重点工程的建设,标志着安徽公路开始向现代化迈进。铁路“中取华东,开辟第二通道”,全省路网建设形成新的格局。全省内河水运、航道事业不断发展,江、淮通连可达海洋。民用航空以合肥骆岗机场为枢纽,沟通了国内18个大中城市的空中交通。一个以公路、铁路、水路、民航形成的全省综合立体交通网,在安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这个时期交通运输之所以发展迅速,其特点和基本经验是:全省上下重视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多渠道集资,抓建设,促运输,增后劲,加大改革力度,加快科技进步,推动交通事业不断发展。80年代,全省公路重点抓了以合肥为中心通往各地市的18条干线公路的拓宽改造和一路(合宁高速公路)两桥(蚌埠、凤台淮河公路斜拉桥)的建设,公路密度从1949年的每百平方公里1.5公里上升到1987年的20.6公里。公路运输重点抓了“两厘钱”集资建站,一批县市级新型汽车站先后建成。铁路建设进度加快,重点抓了皖赣、阜淮、商阜、漯阜等新线建设,新增通车里程及铁路密度居华东前列。水路建设重点抓了枞阳、华阳、杨桥等船闸的兴建和淠淮航道沟通工程。民用航空重点抓了华东腹地的航空枢纽——合肥骆岗机场和全国旅游胜地黄山屯溪机场的建设。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加强,促进了交通客货运输生产的发展和交通运输结构的变化。1987年,全省交通货物运输量达14007万吨,其中公路占51.9%,铁路占32%,水运占16.1%(含地方内河11.9%);货运周转量达527.4亿吨公里,其中公路占5.6%,铁路占79.3%,水运占15.1%(含地方内河11.2%)。全省交通旅客运输量达28496.9万人,其中公路占85.18%,铁路占10.4%,水运占4.4%(含地方内河1.53%),民航占0.02%;旅客周转量达228.1亿人公里,其中公路占44.19%,铁路占52.35%,水运占3.11%(含地方内河0.39%),民航占0.35%。(注:此段数据摘自安徽省交通厅编《1986年~1990年安徽省地方交通统计资料》,与《安徽四十年所载数据不完全一致。) 国民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的改善,要求与之相适应的交通运输的发展。1949年安徽省工农业总产值(按不变价格计算)为206776万元,1987年增至4983397万元;1949年全省各种交通线路长度为11964公里,1987年增至45130公里。交通的发展对国民经济的增长和人民生活的改善有积极的贡献,也有一定的差距,即不相适应的一面。这首先反映在公路建设上,1949~1987年,全省民用汽车从403辆猛增到12万余辆(注:《安徽四十年》248页记载:1949年全省民用汽车为395辆。),增长290多倍,而作为载体的公路仅增26493公里,增长12倍。从一个5286.6万人口和13.94万平方公里面积的大省来说,公路密度小,道路质量差,技术等级低,运输设施落后,管理水平不高,混合交通严重,山区交通面貌落后等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铁路新线建设虽然速度较快,但运量与运力的矛盾比较突出,超负荷运载的紧张状况依然存在。建国后,公路在发展,铁路在兴建,唯有内河航道(不含新开挖河道)有些萎缩,其中经验教训之一,就是水资源必须综合利用和开发,统筹兼顾,既要考虑到水利建设的需要,又要尽可能有利于交通运输事业的发展。1949年,全省内河航道通航里程为8760公里,1987年为5519公里,其中水深一米以上只有3033公里,分段通航1801公里,在通航河流上未建过船设施的水利碍航闸坝仍有46处,直接影响着水上交通运输的正常发展。随着安徽经济和旅游业的开发,民用航空运输的服务质量,特别是客运航班安全正点运行有待进一步改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有待进一步提高。 安徽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前景广阔,已开始由传统的农业大省向着经济强省迈进,迫切需要改善交通运输条件。借鉴历史,展望未来,从实践和发展的观点出发,安徽交通应以发展综合运输体系为指导思想,重点发展公路、铁路,积极发展水运和民用航空,发展联合运输。公路建设应进一步提高公路等级和质量,抓紧兴建芜湖长江大桥,建立全省公路交通主骨架和东西南北贯通线。铁路建设应“中取华东,强攻京九”,继续加强一通道,开辟二通道,建立四通八达现代化的铁路网。总之,全省应逐步建立起铁、公、水、空、管各种运输方式布局合理、网络完善的综合运输体系,切实发挥交通运输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先行作用(附表0-0-1至表0-0-5) 全省各种交通线路里程 ![]() 说明:表0-0-1至0-0-5来摘自《安徽四十年》。内河航道里程1963年以前包括长江航道里程1978年以前包括放排、筏里程,1978年后不包括。民用航线里程按航线统计(即包括省外部分)。 全省运输工具拥有量表 ![]() 说明:1978年前统计范围是交通部门,后为全社会。1949~1977年民用汽车数与省交通厅编《194~1988年安徽省地方交通统计资料》所载数字不完全一致。 全省旅客运输量表 ![]() 说明:1987年全省旅客运输量总计数与分项数相加不符。 全省货物运输量表 ![]() 说明:地方交通运输量合计中包括组织其他部门运输量。 全省地方交通客货运输周转量表 ![]() 说明:地方交通周转量合计中包括组织其他部门周转量在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