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一节 干线
一、省会放射线 〔合(肥)蚌(埠)路〕 自合肥经店埠、梁园、定远、凤阳至蚌埠,全长158公里。其中合肥市(含肥东县)57公里,定远县55公里,凤阳县34公里,蚌埠市12公里,是省会合肥通往皖北、连接津浦铁路的重要干线,也是安徽较早通车的一条干线公路。 民国11年(1922年),蚌埠辖段上曹至门台子在驿道基础上整修通车。民国14年至次年,店埠至梁园、滁县地区辖段麻埠桥至门台子也先后在驿道基础上建成。民国18年7月,经商民集资维修后,偶有商车营运。民国21年7月至次年7月进行整修。民国27年因抗日战争而破坏。民国34年11月10日抢修恢复通车。因受军事影响,未按原路修复,改线自合肥经水家湖、九龙岗、刘府至蚌埠,其中合肥至水家湖段利用淮南铁路路基。后因国民党发动内战,几经修复破坏,解放时已不能通车。 1949年初,皖北解放后,麻埠桥至门台子因支前运输需要,曾抢修通车。1952年部分路段铺筑简易路面,维持晴天通车。1956年2月至年底,依靠地方,发动群众,整修全路,蚌埠专署成立公路修建指挥部,统一领导,沿途各县市分别成立修建总队、大队、分队、小队。省公路局第三工程队,由工程师宫有安任队长,负责技术指导,并参加组织施工。改线、加高、裁弯取直路段计长37.9公里,缩短里程4.5公里。全线路基加宽为7~7.5米,铺筑泥结碎石路面宽3~3.5米;民工建勤达316.7万工日,在采备砂石时,一天上路民工最多时达12.8万人,共完成土方24.8万立方米;建桥20座,长202延米;建涵244道。第三工程队因施工成绩显著,被评为先进单位,并出席了交通部先进代表大会。1969年,蚌埠市成立“抢修战备公路指挥部”,组织干群,分片包干,将门台子至蚌埠市凤阳路路基拓宽至9米,路面加宽为6米,并铺筑渣油表处层。1974~1979年,其它路段路基也先后拓宽为8.5~9米,路面加宽至6米,铺筑渣油表处层。蚌埠市辖段曹山至市区凤阳路计长2.5公里,弯道多,且与津浦铁路相交,交通经常受阻,1978年蚌埠市城建局建成市区胜利路,东接合蚌路,计长1.5公里。次年,蚌埠市公路站投资铺筑了宽15米的渣油路面。至1985年,135k至曹山的8公里按二级路标准改建,路基加宽为15米,渣油路面加宽至10米,石灰土基层厚20厘米,渣油面层厚4厘米。1981~1983年,其它路段路基和路面也分别加宽为13米和8米。1982年春,门台子至蚌埠市凤阳路路基拓宽为15~23米。1984年开始,其它各段先后按二级路标准拓宽改建,路基加宽为15~18米,石灰土基层厚30厘米;渣油路面宽为9~12米。至1987年,全路已完成108.2公里的改建任务。其中定远、凤阳县境基本沿老路改建,造价较低,但线型较差,部分路段达不到等级标准。肥东县境大部分避开老路,另选直线,造价较高,仍在修建中。 〔合(肥)六(安)路〕 自合肥经五十里小庙、官亭、金桥、东三十铺至六安,全长80.2公里。其中合肥市区12.7公里,肥西县38.5公里,六安县(市)29公里。为合肥通往皖西大别山区,连接河南、湖北两省的重要干线公路,又是312国道安徽境的西段。 该路于民国16年(1927年)由皖北长途汽车公司在驿道基础上整修通车,不久因路况差,屡遭水毁,无人管养,交通中断。民国18年6月,安徽省建设厅曾投资整修。民国21年7月至次年4月,经整修以土路便桥通车。民国23年4月,六安至杨小店铺筑简易路面,至抗日战争前,基本维持晴天通车。民国27年因抗日战争而破坏。民国34年11月经抢修恢复通车。后遭水毁,交通又告中断。民国35~36年国民党第八绥靖区安徽省合(肥)叶(集)路工程处奉军令整修,民国37年上半年铺筑泥结碎石路面宽3.5米,后因国民党军政机关溃逃,又遭破坏。 民国38年初中国人民解放军在渡江战役准备阶段,合六路列为重点抢修公路之一,人民政府发动沿线群众抢修路基,并由皖北公路管理总局派工程队抢修桥涵,使军用车辆得以安全通过。 1952年9月因治淮和军运需要,由省公路局第二工程队负责,在全路原简易路面上加铺宽3米的泥结碎石面层,并在路面两边每隔300米处加铺宽2.5米、长30米与路面等厚的错车道,维持正常晴雨通车。1955年初大雪冰冻,春暖路面翻浆,加之治淮运输,重车经常通过,致使不少路段弹簧严重,几乎断绝交通,当年6月,省公路局又拨专款,抽调主要技术力量,组成合六路抢修工程队,下设4个分队,及时进行全面整修,不仅保证全路畅通无阻,还提高了通过能力,是年12月佛子岭水电工程处49吨大型重载车辆顺利通过。1956年路面加宽为5.5米,并加铺砂土磨耗层。1958年合肥市自安徽农学院至大铺头7.2公里路基拓宽为30米,中间设宽6米的分隔带,两边为各宽5.5米的单向行车道。1964年9月至1965年11月,全路先后铺筑了渣油路,路面宽5.5米。1970年渣油路面加宽为6米。 1975年11月~1978年10月,合六路废弃老路,另辟新线。沿途地、市、县分别成立改建工程指挥部,组织民工修建。新路建成后较老路缩短里程3.8公里,路基宽达20米,路面宽9米;集镇路段宽12~15米,城市出入口路段路基宽27~30米,路面宽15~17米;石灰土和部分片石基层厚30厘米,渣油表处层厚3~4厘米;新建桥梁18座,长321.9延米;涵洞288道;全线弯道18处,较原路减少415处;平曲线最小半径600米,最大纵坡6%;停车视距100米,会车视距200米,成为全省第一条直、平、宽的二级公路。 1980年4月至1982年4月,安徽农学院至五里墩1.4公里改建为一级路标准的水泥混凝土路面,路基宽30米,中间设宽2.8米的分隔带,两侧为各宽7.5米的快车道和3.6米的慢车道,人行道宽2.5米,石灰土基层厚30厘米,水泥混凝土路面厚22厘米,1986年11月起,又对五里墩至大铺头6.4公里,按城市主干道路三块板式标准改建,路基宽60米,中间快车道宽22米,两侧慢车道各宽6米,快慢车道分隔带各宽4.5米。全路经历次改建,行车时速可达80公里。据观测1987年日混合交通量最高达19444车次。 〔合(肥)安(庆)路〕 自合肥经肥西(上派河)、桃溪、舒城、桐城、高河埠、集贤关至安庆,全长180公里。其中合肥市区6.2公里,肥西县33.6公里,舒城县37.5公里,桐城县57公里,怀宁县36.8公里,安庆市9公里。是省会合肥通往长江港口城市安庆,沟通皖南地区和湖北、江西等省的重要干线,又是206国道的一段。 集贤关至安庆市10公里,于民国11年(1922年)4月由华洋义赈会贷款,安徽省道局招募灾民,以工代赈和兵工协助修筑。年底路基完工,最大纵坡10%,因缺乏经费,未铺路面。是安徽第一条官办公路,也是安徽正规修筑公路的开端。民国17年底续建高河埠至安庆段,次年9月15日正式通车,并举行安徽公路第一次通车典礼。同时自西路湾至安庆另建副道,专供手推车行驶。合肥至高河埠于民国18年12月至民国19年12月断续施工,仅完成土路便桥,路基宽4.5~5米。次年,大水冲毁土路便桥,后经整修于民国25年6月行驶客运班车,民国27年因抗日战争全路被破坏。 民国34年(1945年)11月,经抢修以土路便桥勉强恢复通车。民国35年11月,善后救济总署安徽分署与安徽省公路局共同组成合安路修建工作队,同时安徽省公路局另于桐城组设“合安路修筑督工处”,局长刘兆王宾兼任主任,采取“以工代赈”的方式,征集沿线民工整修路基桥涵,次年9月竣工。民国37年部分路段铺筑宽3米的简易泥结碎石路面,但仍不能正常通车。 1949年初,为支援中国人民解放军渡江南下,合肥至桃溪、桐城至安庆等路段,曾进行抢修。1951年始分段分期进行整修,1953年元月,省公路局工程大队第二中队负责改建桥梁4座,当年底竣工。1954年底续建桥梁12座,第一中队负责整修合肥至舒城段路面,1955年完工,达到晴雨通车。1956年舒城段路基和路面分别加宽为9米和6米。1958年0k~4k(合肥至芜湖路口至南七里站铁路交叉处)改建为东西分道行驶的双线,路基总宽26米,东西路面各宽6米和5米。次年6月,南七里站铁路交叉口至以肥西与舒城交界处(42k+500)39公里,加铺碎石面层和砂土磨耗层,厚7~8厘米。1963年6月省公路航道局在肥西县组建“沥青路面施工所”,改建合安路4k~54k(合肥至舒城)路面,1964年5月首次使用国产渣油铺筑表处路面,扩大试验成功,年底全段铺筑完工,路面宽5.5米,是安徽建成的第一段渣油路面。与此同时,安庆北站柏子桥至四号桥2公里也铺筑了渣油路面。1965年10月,0k~4k之双线改建为一块板城市干道,宽23米,沥青路面宽16米。同年人行河至月山24公里铺筑渣油表处路面,宽5.5米,到1970年全路桥梁均为永久式。斋人铺南首至集贤关12.4公里于1973年开始铺筑水泥混凝土路面,1982年竣工,为安徽最长的一段高级路面,路面宽7~14米,厚20厘米。1975年合肥市郊4k~7k另辟新线路,路基宽18米,路面宽15米,其余路段经分期改善,至1981年11月路基拓宽为10~13米,路面宽9米;基层分别为石灰土、水结砂砾、河卵石砂砾灌缝、泥灰结碎石等结构,厚15~30厘米;全线弯道136处,较前减少69处;缩短里程0.4公里;平曲线最小半径60米,最大纵坡6%。 为适应交通量日益剧增的需要,合安路于1985年进行全面拓宽改造,提高公路技术等级。11月,沿途市县人民政府成立“合安路拓宽改造工程指挥部”,12月,拓宽路基及其配套桥涵第一期工程陆续开工,拆迁房屋1万余间,征地3820亩,沿线市县共发动民工建勤230万工日,完成路基土石方240万立方米,配套中小桥51座,涵洞1028道,修建防护工程3.4万立方米,泥结碎(砾)石路面60公里,1986年对原有渣油路面加宽重铺。 〔合(肥)浦(口)路皖段〕 自合肥经店埠、柘皋、古河、全椒至西葛、通往江苏浦口,全长154.4公里。其中合肥市(含肥东县)41.2公里,巢湖市40.7公里,含山县1.9公里,全椒县55.6公里,滁州市15公里,为合肥通往南京,连接苏皖两省的重要干线,又是312国道皖境的东段。 该路民国14年(1925年)开始修建,当时路线走向是由合肥经店埠、巢县(今巢湖市)、含山县、和县至皖苏两省交界处乌江通往浦口,其中合肥至巢县于民国19年6月11日正式通车,抗日战争时期被破坏。民国34年(1945年)11月至12月重新确定路线走向:西段利用合肥至柘皋段,经古河、二郎口、太平庵、武岗至全椒县城,东段仍沿古驿道修建,由许店经界首、乌衣至西葛。民国35年12月动工,次年5月竣工。路基宽7.5米,路面宽3米。后利用善后救济总署安徽分署所拨的500吨面粉,以工代赈铺筑一层厚不足10厘米的砖渣碎石路面。民国36年9月底以便道便桥通行客车。民国37年水毁,交通中断。 1949年9月,皖北公路管理总局派张锡琪、周昌柏两人踏勘合浦路后,即开始分段架设简易木便桥和开挖便道,维持临时通车。1955年2月,由省交通厅公路局副局长汪洋和工程师李兆槐等与公路沿线地、县的专员、县长参加共同组成“合浦路修建委员会”,并在柘皋和全椒设立两个工程队,由宫有安和宋玉平任队长,负责施工技术指导。至当年7月,全路加铺了级配碎(砾)石路面,宽3.5米,厚5~6厘米;并整修了桥涵。1956年3月4日至年底,肥东县境路段铺筑了砂土磨耗层,开挖边沟,实行田路分家。1960年4月至8月,合肥至肥东14公里路面改为双车道,宽5.5米。1964年合肥市与肥东县交界处169k~171k+500计2.5公里铺筑渣油表处路面。1969年肥东至古河路面加宽为5.5米。全椒、滁县(今滁州市)段路基和路面分别加宽为12~14米和6米。1970~1975年全路铺筑宽6米的渣油表处路面。1978~1981年,全椒至西葛段渣油路面加宽至8米。 1975~1976年合肥至肥东段另辟新线,新路长10.2公里,宽12米,较原路缩短里程800米。1981年4月22日~8月底,铺筑泥结碎石路面(手摆片石基层厚17厘米,面层厚8厘米),1982~1984年5月铺筑宽9米(肥东县城街道路段宽15米)的水泥混凝土路面,基层为粉煤灰渣或石灰土。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合浦路交通量年平均增长率达13%,由于该路线线型差,标准低,已不能适应公路运输日益增长的需要,加之混合交通,重型车比重增加,事故频增。仅1980~1983年间就发生交通事故84次,死21人,伤184人。1985年6月,报经国务院李鹏副总理批准,312国道西葛至合肥段新建工程,按一级汽车专用公路标准修建,并列入国家“七五”期间交通重点工程建设项目。1986年10月1日,全椒段正式开工,1987年全线工程相继开工,至1991年10月4日全段建成通车。设计时速120公里。路基宽26米(中央分隔带宽3米,两侧行车道水泥混凝土路面各宽7.5米,硬路肩2.5米,土路0.75米,左侧路缘带0.75米),全封闭控制出入,设安全防护栏和隔离栅。 〔合(肥)芜(湖)路〕 自合肥经撮镇、巢县(今巢湖市)、太湖山、沈家巷抵无为县下沟过江至芜湖,全长123公里。其中:合肥市区6.8公里,肥东县21公里,巢湖市40.9公里,含山县24.1公里,和县20.9公里,无为县8.2公里,芜湖市1.1公里。为省会合肥通达长江港口城市芜湖,连接皖南,通往苏、浙等省的重要干线。由合肥赴黄山、九华山的旅游者多经这条公路。 该路原称合(肥)裕(溪口)路,民国35年(1946年)全线借用淮南铁路路基,经抢修通车,全长125公里。 1956年3月至1957年3月,为架设过江高压输电线路及适应裕溪口港口物资集散的需要,省交通厅、公路局采取边设计、边施工的方法,沿淮南铁路线另建新路,通达裕溪口,全长113公里,路基宽7.5米,泥结碎石路面宽3米,平均压实厚度10厘米,昼夜交通量200车次。1958年合肥市螺丝岗至大兴集(0K+200~4k+200)4公里改为上、下行线,上行线路基宽12米,泥结碎石路面宽5.5米;下行线路基宽7.5米,泥结碎石路面宽3.5米,中间为宽3米的绿化带。1970~1974年肥东县境至巢县(今巢湖市)(7k~61k)计54公里,分期逐段铺筑宽6米的渣油路面。其中肥东县境(7k~28k)21公里路面基层用于手摆片石加宽为9.5米。1973年9月12日至次年11月2日,螺丝岗至大兴集段又改建为一块板城市干道,路基、路面宽分别为30米和15米,是安徽最早建成的一段高等级公路。同时大兴集至肥东县交界处铺筑了宽6~6.5米的渣油路面。其中16k~28k,由于未严格按照技术标准和规范施工,建成不久发生路基沉陷变形,路面龟裂并出现坑槽,有3.24公里大面积损坏。中共安徽省委领导批评省交通厅并令省监察厅重点查处此事。后承建该路工程的施工负责人受到处分,该路修复工程耗资202万元。 1974年芜湖市区一段公路路基加宽为8.5~16米,渣油路面宽7~12米。1976年裕溪口至二坝公路建成,合芜路全线通车。至1978年11月,全路都铺筑了渣油路面。次年加铺油砂封层,并铺筑糙密式防滑路面。 1981~1982年对易出事故的太湖山险段(79k~82k)进行改线,还对一些急弯陡坡进行裁弯取直和降坡,部分路基和路面分别加宽为12~16米和6~9米。1983~1986年10月巢湖行署成立以专员为首由公安、交通、城建、物资等部门和巢湖市人民政府的负责人参加工程指挥部,对合肥至巢湖((28k~62k)长34公里进行改建,其中:28k~58k路基加宽为17米,路面宽为14米。面层为快车道厚6厘米的渣油(沥青)灌入式结构;58k~62k路基拓宽为30米,路面为三块板,主车道为宽15米的水泥混凝土结构,慢车道为宽5米渣油表处路面,分隔带宽2米。1987年巢湖市境7.7公里开始改建为宽12米的水泥混凝土路面。共改建加宽桥梁6座,新建接长涵洞99道,总投资1450万元。 全段改建期间由于管理不严,施工工艺粗糙,底层灰土比例不合标准,石灰含量小于规定指标,局部路段压实度不够,加之过早开放通车,竣工不久部分路面便出现破损,造成直接经济损失百万余元。1987年巢湖地区公路管理总站及时组织抢修,加强工程监理,严格质量验收,至10月底完成抢修任务。 1985年4月至1986年12月,芜湖渡口南岸码头至市区长880米路段改建为两块板城市干道,路基拓宽为25米,中间分隔带宽1米,上、下行道为各宽8米的水泥混凝土路面,两侧人行道各宽4米。 〔合(肥)淮(南)路〕 自合肥市双岗,经岗集、吴山庙、庄墓桥、曹庵、大孤堆至淮南市安成铺,全长106.3公里。其中合肥市9公里,长丰县94公里,淮南市3.3公里。是省会合肥通向淮南、淮北煤炭基地的重要干线,又是206国道的一段。 1955年始建合肥双岗至吴山庙路段(合肥至瓦埠的主要路段)。1957年春,庄墓桥至大孤堆21公里建成,当时为寿县至下塘集路的组成路段。当年冬,省公路局与寿县人民委员会(当时未划长丰县)在曹庵共同组设“合(肥)寿(县)公路工程指挥部”,新建吴山庙至庄墓桥段。1958年元月,为满足淮南化肥厂筹建运输的需要,省交通厅组建整修工程队,整修合肥至大孤堆,新建大孤堆至淮南市洞山公路,新改建工程当年全部竣工,路基宽7~7.5米,个别路段宽为9~11米,泥结碎石路面宽3.5米。1964年至1975年淮南市段路基加宽为9米,部分路段先后铺筑渣油路面宽3.5~5.5米,淮南化肥厂至安成铺一段宽7米。为缓和合肥市双岗至岗集段交通量日益增大的压力,1980年10月开始修建合肥西郊十里庙至岗集11.9公里的分流路线:整修西郊环湖东路,新建大杨店至岗集段4.2公里,路基加宽为12米,铺筑渣油表处路面宽9米。1982年底,分流路线正式通车。 1976年淮南市区出入口路段2.3公里,路基拓宽至32米,并加铺渣油表处路面宽12米。1978年,全线开始由南北两头同时铺筑渣油路面,4月底竣工,正式改称合淮路。路基宽8~11米,平曲线最小半径25米,最大纵坡6%,路面宽6米,改建后,日交通量达1500车次,行车时速由25~30公里提高到40公里。1980年至1981年淮南市区出入口路段路面再次拓宽为24米,其中快车道11米,两侧慢车道各3米,分车带各1米,人行道各2.5米。 1985年合淮路因铁路短途运价提高,汽车运输煤炭的运量猛增,昼夜交通量达3000车次以上,而且重载车辆较多。是年5、6月间,该路出现大面积翻浆、弹簧、坑槽,经常阻车,有时达10小时之久。1985年6月,经省人民政府批准、省公路管理局决定对长丰县岗集至淮南市金家岭85.4公里进行紧急抢修改建,并应长丰县的要求,改建工程期限在1986年6月上旬完工,以便长丰县盛产的西瓜及时调出。为保证施工进度和质量,采取封闭交通的办法,合肥市组建合淮路改建会战指挥部,市交通局副局长蔡嵩生任指挥。省公路管理局组织省公路机械厂、合肥、安庆、宿县、六安公路总站、淮南市公路站工程队和宿县、舒城县、滁州市、凤阳县、太和县、濉溪县共17个单位,计1863人参加会战,分段包干,负责施工。省公路管理局副局长韩凤华、副总工程师张泽绵等参与领导,统一指挥施工。安徽省公路桥梁工程公司、滁县、徽州、巢湖地区和安庆市等公路总站各派一名技术人员支援会战。1986年6月15日竣工通车。路基宽18米,沥青(渣油)贯入式或黑色碎石路面宽9米,集镇路段宽12米;平曲线最小半径100米,加宽桥梁11座,改线3处,缩短里程2.5公里;行车时速提高为60公里,总投资2044.6万元。全路改建工程限一年完成,由于任务重,时限紧,省会战指挥部未能很好向上级反映,采用会战形式,虽可较快地改善路况和发挥投资效益,但质量难以保证。各施工单位技术和管理水平不一,部分施工单位过分追求进度,忽视质量,省指挥部工程监理力量不足,以致不按操作程序施工,石灰土基层含水量、含灰量都不合标准,使油层与碎石灰土层之间出现厚约1~3厘米的夹层泥;还有的路段因偷工减料,致使基层厚度不足;加之梅雨季节提前来临,路面尚未成形,便开放通车,致使该路通车仅三天便出现局部损坏,后又相继出现翻浆、坑槽、松散、龟裂等破损现象,省公路管理局和合肥市公路总站又专拨经费,组织力量抢修,虽然恢复正常通车,但留下了隐患。 二、省际联络线 〔泗(县)浦(口)路皖段〕 自泗县城关镇起,经五河县王桥、城关、嘉山县洪庙、明光、三界、张八岭、滁县(今滁州市)沙河集、三官、来安县水口镇、十二里半、相官至汊河集,全长182公里。其中泗县17.5公里,五河县37.8公里,嘉山县73.7公里,滁县28公里,来安县25公里,北通江苏省徐州市,南达南京,为纵贯皖东北的一条重要干线,亦为104国道组成路段。 民国9年(1920年)泗县绅士筹办汽车公司,利用原大车道将泗县至五河45公里稍加整修通车营运,为安徽最早通行汽车的商办公路。民国17年泗县县政府征集民工,对老路进行整修,并沿路植树。同年夏,五河县亦有私营汽车运行。民国20年水毁后,又经战争破坏,经常中断交通。1951年皖北公路部门依靠地方,发动群众将该路修复通车。1959年11月至1960年上半年,泗县人民政府发动民工对境内17.5公里进行整修,并铺筑了长约10公里的泥结碎石路面。1964年4月至1965年元月,全段通过整修,路基宽7~10米,泥结碎石和砂礓路面宽3米。 嘉山县境路段,隋唐以来一直是两淮通往南京的大道,民国26年(1937年)因抗日战争军事需要,沿古道建成公路。民国27年10月毁坏。 1949年明光至张八岭40公里经抢修以土路便桥维持临时通车,后因失养而废弃。 滁州市至十二里半,于民国25年建成土路。十二里半至相官于1957年修建,相官至汊河集于1964年修建,时通时阻,1974年该段铺筑泥结碎石路面,达到晴雨通车。 1971年泗浦路列为国家交通建设重点工程,1972年5至9月,由交通部第二公路勘察设计院分两个阶段进行测设:(1)五河淮河大桥;(2)路线工程。1974年6月8日,省革命委员会批准成立“安徽省革命委员会07403工程指挥部”,宿县、滁县两地区和沿途各县也分别组建工程指挥部。因开工较迟,沿线农田水利建设影响原测路线,交通部决定复测,其中泗县穿城路段及三界至滁县段40公里,由交通部第二公路勘察设计院复测,泗县至三界及滁县至汊河集段共长141公里,由省公路测量队分段复测,安徽交通学校师生实习参加测量,1975年底,复测完毕。1976年9月交通部批示,泗县至五河县40公里,仍按原测设路线施工,其余均按复测路线兴建。1978年2月全线开工,省公路工程处暨直属工程队,全力投入施工,采取组织民工和专业队伍相结合的办法,分期分段修建,至1981年底竣工。完成主要工程量有:路基土石方207万立方米,新建五河淮河特大桥1座,长1031.26米;大桥3座,长765延米;中桥9座,长504延米;小桥49座,长670延米;涵洞595道;护坡挡土墙等防护工程长6757米。 建成后的泗浦路,线型顺适,平曲线最小半径除五河县城区两端为100米外,其余都大于125米,最大纵坡6.7%;路基宽10~12米,穿城路段宽16~20米;路面宽除泗县、五河县穿城路段的7.3公里为9~20米外,其余均为7米,基层分别采用石灰土和泥灰结碎石,厚18~24厘米,少数路段厚为30厘米,渣油路面厚4厘米。共栽植行道树38.5公里,埋设标号志239块。 1983年11月起,先后对少数损坏路段进行石灰土和石灰土加碎石基层补强。1985年冬至1986年春,滁州市辖段路基加宽为15米。 〔于(家洼)泥(沛湾)路〕 自天长县与江苏六合县交界处于家洼,经汊涧、张铺、平安至天长县与江苏盱眙县交界处泥沛湾,全长29.7公里。是皖东最繁忙的一条省际联络公路。 民国21年(1932年)11月,蒋介石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的名义,在武汉召开的苏、浙、皖、赣、豫、鄂、湘七省公路会议上决定修建京鲁干线等11条联络公路。皖境于家洼至汊涧段是京鲁干线的组成路段,于民国23年在古道基础上修建,次年冬,建成土路,宽3~5米。抗日战争时期,该路时毁时通。 1950~1951年,炳辉县(今天长县)发动民工修复。1953年,安徽、江苏两省交通厅协商决定整修浦(口)淮(阴)路。当年,成立“浦淮公路修建工程炳辉县总队部”,组织沿路民工,以区为大队、乡为中队,8月动工,10月15日,于家洼至汊涧段经整修以土路通车。1954年7月,炳辉县连降暴雨,公路严重水毁,交通中断。炳辉县人民政府发动民工突击抢修,于1955年春修复。1959年,皖、苏两省共同投资,进行改线。由汊涧经泥沛湾入江苏马坝至淮阴,炳辉县成立筑路兵团,汊涧至泥沛湾20公里修建土路,(张铺以北基本沿古道修建),汊涧南段10公里铺筑泥结碎石路面。1960年5月,因民工生活艰难多病,被迫停工。1963年,成立天长县于泥公路修建指挥部。组织汊涧、大通两区民工1500余人成立7个中队续建,5月26日竣工,路基宽10米,泥结碎石路面宽3.5米。 1969年,南京长江大桥建成,交通量猛增,为保证汽车畅通,天长县发动民工建勤,将全路路基拓宽为12米。1972~1973年,省公路工程处拨款建成宽6米的渣油表处路面。1979~1982年,省公路工程处又投资,按二级路标准改建,路基宽达14米,渣油路面宽9米;最大纵坡5%,个别通过集镇路段,平曲线最小半径为30米。 〔全(椒)扬(州)路皖段〕 自全椒县城郊(合浦路51k处),经滁州市、来安县、半塔、汊涧、天长县、仁和至皖苏交界处秦栏,全长138.3公里。其中全椒9.8公里,滁州市25.4公里,来安52.1公里,天长51公里。为皖东最长的一条重要干线公路。 民国18年(1929年)全椒至滁县(今滁州市)段建成土路,宽6~7米,民国21年修建部分桥涵,勉强通行汽车。抗日战争初期被破坏,后一度修复,临时通车。滁县至来安段曾是清代太平军与捻军活动的重要交通线,民国20年始建公路,民国22年土路通车。抗日战争时期,抗日军民为阻敌侵扰曾予以破坏。民国29年日本侵略军强征民夫,另建一条自滁县西坊寺、北腰铺、八石山至来安的傍山线(今路线走向)。后因战争而破坏。天长至扬州一段公路由天长县汪伪政府强征民夫,于民国32年修建,经费由商会向商户摊派,建成土路宽约4米,曾一度通行客车。民国37年全椒至滁县段修复通车,并设有流动道班养护。 1949年初,为支援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下,全椒至来安、炳辉至扬州二段公路经沿线人民群众抢修维持临时通车。建国后,经当地人民政府发动民工建勤多次整修,并栽植行道树,路况有所改善。1955年全椒至来安铺筑宽3.5米的泥结碎石路面。来安至炳辉于1956年测量修建,年底竣工。路基宽7米,泥结碎石路面宽3米,修建木桥7座,涵洞96道。至此,全椒至扬州全线贯通,成为皖苏两省又一条联络干线。 1966年整修天长至扬州段,裁弯取直,加宽路基,后因“文化大革命”开始而停工。1969年虽又续修,仅将路面草率铺竣,质量低劣。1974~1984年,分期分段拓宽路基,部分路段宽为14米。全路先后铺筑宽6米的渣油表处路面,城镇路段渣油路面宽9~15米。1985年全省18条干线公路拓宽改造,全椒至滁州段,避开老路,另建新路,按一级路标准设计施工,路面设计为水泥混凝土结构,1987年底尚在施工。 〔宁(南京)芜(湖)路皖段〕 自芜湖经当涂县、采石、马鞍山市至皖苏两省交界处慈湖长54公里,其中,芜湖市17公里,马鞍山市37公里。是安徽通往江苏省的第一条重要联络公路,又是205国道皖段首段。 芜湖至当涂,是南京国民政府最早规划的安徽省会安庆通往首都南京公路的一段,令安徽省建设厅募集公债,招商承包兴建。民国18年(1929年)6月15日开始测量,基本沿京芜古道定线。7月正式开工,年底竣工。民国19年2月19日通车。后续修当涂经采石至当时皖苏交界处铜井,因未建正式桥梁,次年洪水冲毁大段路基与便桥,交通中断。民国21年国民政府鉴于经济与军事需要,争于修通省际联络公路,京(南京)芜(湖)路既是苏、浙、皖3省联络公路之一,又是苏、浙、皖、赣、豫、鄂、湘7省联络公路京黔干线皖境首段。是年4月,征工整修全段路基,6月基本完工。安徽省公路局成立后于8月在芜湖设立工程处,负责皖段新建及改建工程,路面分4段招商承包铺筑。民国22年6月竣工,路基宽8米;最大纵坡5%;泥结碎石路面宽3米,厚15厘米;新建桥梁12座。初由南京京芜长途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经营管理,当年底由江苏省建设厅公路处接办。民国27年因阻击日本侵略军而被破坏,次年日伪修复通车。抗日战争胜利后,择要抢修,维持复员运输。民国35年被列为沪(上海)怀[宁(今安庆市)]国道组成路段。当年3至11月,交通部公路总局第一区公路工程管理局派员整修当涂至芜湖路段,加固桥梁,添置里程碑和其它标志牌。民国36~37年对当涂县境路面损坏严重路段进行翻修,同时将6座石台木面桥改建为石台贝雷式钢架桥,维持交通。 1950年11月,该路由“皖南急要公路整修指挥部”第一整修队负责整修,次年8月竣工。整修后路基宽7.5~8米,泥结碎石路面宽3米,厚15~20厘米;永久式桥梁载重20吨,临时式桥梁载重7.5~10吨,达到晴雨通车。整修后的路面较平,汽车机件、轮胎损耗比建国前明显降低。1954年夏,特大洪水冲毁大部分路基,中断交通数月,10月经抢修恢复通车。1962年马鞍山市开始改造老路,分段加宽路基,加厚路面,整修边沟,加固改建桥梁,提高载重标准;埋设涵管,并植行道树。1964年6月至1966年全路先后铺筑了宽6米的渣油路面。 1980年起,全路继续进行改造提高,首先分段分期石砌路肩边沟和排水渠道,做到田路分家,明确路权,减少纠纷。1981年,对会车视线不良路段进行裁弯取直,降坡加宽。1981年下半年~1982年上半年,芜湖市北门出入口路段,路基分段由原8米拓宽至20~23米,路面加宽至15米,基层厚20厘米,面层厚5厘米。1983年底,芜湖至采石路段路基陆续加宽至14~18米,同年公路与铁路部门达成协议,将86k+400~91k+400计长5公里段另选新线,按二级路标准修建。路基和路面分别由原8米和6米加宽至12米和9米。1984年马鞍山市人民政府决定全面拓宽采石至慈湖11公里路基、路面,8月动工,1985年竣工。路基宽为16~18米,路面宽为12米,根据全省18条干线公路拓宽改造的计划,当涂和芜湖市郊按一级路标准设计施工。1985~1987年12月当涂县人民政府将60k~68k+400计长8.4公里段路基拓宽为23米,铺筑渣油表处路面宽15米,其中城关西门公园段(68k~68k+400)行车道宽16米,铁路以东300米路中设绿化带宽2米,两边双车道各宽7米,人行道各宽6米。宁芜路皖段经逐步改造和提高基本达到二级路标准。 〔当(涂)溧(水)路皖段〕 自当涂城关与宁(南京)芜(湖)路68k+400交界处,经五里牌、藏汉桥、围屏、薛津、小丹阳、澄心寺至博望,在44k+300处入江苏溧水县境。境内长44.3公里,是安徽与江苏的联络公路,也是当涂县唯一的一条东部出口公路。 当溧路皖段始建于民国18年(1929年),当涂县政府奉安徽省政府令,负责兴筑当涂通往溧水的公路。省建设厅根据全国国道计划委员会制定的路线网,制定了安徽省国道、省道计划路线。当溧路被列为省道。筑路经费从当涂县田赋中筹集,每亩抽出8分钱。当年10月动工修筑。民国20年(1931年)春,从当涂城关修至桥头串的路段,长12.5公里。 民国27年(1938年),日本侵略军为扩张侵略,强迫当涂至博望沿线村民续建桥头串至博望的简易公路。当年竣工,长27.5公里,仍为土路。为阻击日本侵略军,国民政府下令毁路,直至1949年,仍不能通车,建国后,才开始整修。 1956年8月,当涂县人民委员会组织民工开始修复当涂至博望公路。第一期工程,整修桥涵。相继修建藏汉桥、洞阳桥、薛津桥、丹阳西桥等11座桥梁,修建涵洞68道。第二期工程,整修路基。1957年10月,当涂县人民委员会成立“当博公路指挥部”,发动民工建勤,每人每天补助草鞋费0.2元,并发动沿线村民献断砖碎瓦和石料。10月动工,次年3月竣工。修路基40公里,宽7.5米,铺设泥结碎石路面宽3.5米。1959年2月10日当涂至博望客运班车正式运行。 1966年5月,省公路局拨款4万元,按4级公路标准,修建博望至江苏溧水县明觉寺接线路段,长4.3公里。当年完成路基,宽7.5米。1966年5月,开始铺设路面,当年9月完工。泥结碎石路宽3.5米。 1970年1月,当涂县发动民工建勤,分段进行改善,加宽,加高路基,裁弯取直。3月底竣工。路基由7.5米加宽至8.5米,路面由3.5米加宽至5.5米。1972年8月,当涂公路站拨款5.52万元,对0k+800~5k+800路段进行渣油表处。当年10月竣工。由于施工经验不足,次年路面即发生大面积油层脱皮。1974年6~9月,当涂公路站又拨款24.27万元,重新进行渣油表处。 改革开放后,经济迅速发展,该段交通量增长较大,路面狭窄,常常造成交通堵塞。1986年春,当涂县人民政府成立“公路拓宽改建指挥部”,再次发动民工建勤,中共当涂县委书记姜持如任指挥长。对全段进行拓宽改造,当年竣工。路基由原来的8.5米拓宽至12米。1987年,5k+800~17k、39k~43k两段,铺筑渣油表处路面。 〔双(桥)界(牌)路〕 自宣城(今宣州市)双桥(慈张线172k)向东经麻姑山、叶家湾、洪林桥、郎溪县的十字铺、广德县誓节渡、城关、祠山岗至皖浙两省交界处界牌,全长78.2公里。其中宣州市22公里,郎溪县15公里,广德县41.2公里。即原宣(城)长(兴)路皖段,是安徽通往浙江省的第一条重要联络公路,亦为318国道皖境之首段。 民国21年(1932年)该路即为苏、浙、皖3省联络公路皖境之一段。当年4月,由宣城、郎溪、广德3县征工兴筑路基,因未经测量,线型纵坡均不合标准。7月,安徽省公路局设立工程处,重新测设修建,路基宽6.5米,平曲线最小半径15米,最大纵坡12%,新、改建桥梁43座,共长654.8延米,涵洞311道。民国22年6月初,除誓节渡大桥未建,以排筏渡运外,其余工程全部竣工。6月25日全国经济委员会在宣城西门举行通车典礼。为皖浙两省最早通车的一条联络公路。民国23年1月,铺筑了宽3米的简易路面,开始通行客运班车。民国26年因抗日战争而破坏。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虽多次下令整修,但因国民党发动内战,直至1949年均未能修复。 1950年11月,“皖南急要公路整修指挥部”对全路进行整修,次年8月竣工。路基加宽至7.5米,重新铺筑泥结碎石路面宽3米,厚15厘米,并加固整修桥梁。1969年10月至1972年5月,宣城县22公里路段,铺筑宽6米的渣油路面。至1973年全路其它各段都铺筑宽6米的渣油路面。1976年10月,广德县开发黄沙资源,双界路汽车货运量逐年增大,至1978年达100万吨左右,平均昼夜交通量为3000车次。 1978~1979年10月广德县先将城区3公里路基拓宽为12米,铺筑渣油表处路面宽9米。1982年将其他辖段渣油路面加宽为7米。1983年遭受严重水毁,誓节渡桥桥墩冲歪,小沙河桥冲毁。1985年底,广德县福林桥至祠山岗9.7公里,按一级路线型测设,二级路标准施工,路基拓宽为18米,铺筑水泥混凝土路面宽12米。1989年9月28日竣工,10月1日正式通车。 〔广(德)宜(兴)路皖段〕 自广德县祠山岗双(桥)界(牌)路78k+500起,北向岔入,经彭村、流洞、新杭至皖浙两省交界处碾子湾,通达江苏宜兴,皖段长29公里。 民国26年(1937年)春,广德县为开发竹、木炭、茶资源,沟通江苏、浙江等邻省、县公路运输,经安徽省建设厅批准,并派工程师华敬熙负责测设兴建该路,由县政府饬令各乡、镇、联保摊派民夫,用划段包干方式,动工修筑,上半年完成路基土方工程(桥涵未建),同年12月,日本侵略军侵占广德,工程停顿。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政府曾下令征工修筑,终因政局动荡,未能修复通车。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恢复广(德)宜(兴)公路,于1955年,由宣城公路段组织测设和施工。次年3月动工修建,1957年竣工。路基宽6.5米,泥结碎石路面宽3米,架设木梁桥5座,涵洞85道。次年3月1日广德至宜兴通行客运班车。 1960年,对全段进行裁弯取直,局部改线5.5公里,路基宽由原6.5米加宽至7米,新建涵洞12道。1965~1972年,全段临时式木桥全部改建为永久式桥梁。1975年,广德县公路管理站对广宜路分年铺筑渣油路面,采用粉煤灰、石灰土碎石拌和作底层补强、压实厚15~20厘米,渣油面层厚6厘米,当年完成2公里,至1978年,渣油路面全部竣工。全路有桥梁5座,长105.1延米,涵洞97道。 〔歙(县)昱(岭关)路〕 自歙县经大阜、霞坑至皖浙两省交界处昱岭关,即杭(州)徽(州)路皖段,全长61.7公里。为安徽通往浙江省杭州市的一条重要省际联络公路,也是安徽修建的第一条山区公路。 民国21年(1932年)全国经济委员会筹备处将该路先后列为3省和7省联络公路。6月开始测设,选调当时全国知名的孙发端、吴必治等工程师主持测设,因系山区,地形复杂,经数月的实地勘察比较,选定了一条较为经济合理的路线。迄今已半个多世纪,仍维持正常通车。歙县至霞坑30公里,由安徽组建工程处负责施工,民国22年3月2日正式开工,11月中旬竣工。霞坑至昱岭关,因当时安徽修路任务多,技术力量不足,商请浙江省公路局派员主持施工,于同年1月动工,11月完工。路基宽6~8米,泥结碎石路面宽3米,全线于民国22年11月26日正式通车。 抗日战争爆发后,全路基本破坏,歙县至大阜曾间断通车。抗日战争胜利后,于民国35年(1946年)2月经抢修完成土路便桥,恢复通车。民国36年至民国37年9月底交通部公路总局第一区公路工程管理局对全路进行整修,16处河底便道建成小桥和涵洞,并修复4座桥梁。 建国后,该路通过维修和养护,逐段加铺路面面层和砂土磨耗层,路况改善。1962~1970年对个别路段进行降坡、改线、加宽路面。1971~1975年全路铺筑渣油表处路面宽5.5~6米。1985年,徽州地区公路分局改建大阜桥及桥两端接线工程,于1986年9月竣工。 〔河(沥溪)千(秋关)路〕 自宁国河沥溪,经平兴、沙埠、梅林、石口、中溪、狮桥、仙霞、云梯至千秋关,全长55.8公里。为皖浙两省重要联络线。 该路于1956年2月正式测量,5月28日成立筑路委员会,并组建筑路工程队,下设平兴、石口、仙霞3个分队负责施工。由省人民委员会拨给桥涵工程补助费,由宁国县于3月17日发动民工建勤动工修建。1957年3月河沥溪至云梯竣工通车。共建勤65.9万工日,完成土石方约50万立方米;路基宽5米;最大纵坡9.4%,平曲线最小半径16米;泥结碎石路面宽3米;平均每公里造价1.5万元。这段公路修建进度快,造价低,成为安徽早期民工建勤筑路的先进典型。1957年9月,宁国县交通局代表出席在青岛召开的全国交通会议,介绍民工建勤修路经验,受到与会代表的好评。云梯至千秋关由于山区地形复杂,石方工程较多,虽经1961年简易修通,但因弯多坡陡,无法通车。1963年宁国县交通局再次发动民工建勤整修,仍因不合技术标准不能通车。1967年,省公路测量队进行复测,决定改线降坡,次年8月动工修建,计改线2.5公里,填挖土石方5.3万立方米;新建涵洞33道,年底竣工通车。 1972年全线路面加宽至6米。1974~1976年河沥溪至狮桥(0k~38k+500)计长38.5公里铺筑了宽6米的渣油表处路面。1985~1986年狮桥至千秋关17.3公里也铺筑了渣油路面。 〔屯(溪)景(德镇)路皖段〕 自屯溪经休宁、渔亭、祁门至皖赣两省交界处张王庙,全长120公里。其中屯溪市8.3公里,休宁县32.2公里,黟县8.8公里,祁门县70.7公里。是安徽通往江西的重要联络公路,亦是沟通黄山、庐山等景点的一条旅游线路。 屯溪至休宁18公里,民国16年(1927年)12月测设,次年7月修建。筑路经费由省建设厅补助一部分,不足部分由沿线地方政府筹集。民国18年3月竣工通车。休宁县城至祁门张王庙(小惟岭)段,民国22年11月,省公路局派员勘测,次年5月动工兴筑。民国24年12月竣工通车。路基宽7.5米,泥结碎石路面宽3米,厚15厘米;新建桥梁53座,涵洞436道。抗日战争时期时通时阻,抗战胜利后,皖南公路管理处临时抢修通车。民国35年12月,由交通部公路总局第一区公路工程管理局歙县工程处接管,拨款整修路基桥涵。维持通车。 建国后,屯溪工务总段派工程师楼辰、李孟庸等负责整修桥梁涵洞。1950年底,黟县人民政府发动民工建勤,将县辖段路基加宽至6米。1950~1953年,每年冬季沿线人民政府发动民工建勤,整修路基,采备砂石,经道工维修并加铺路面,逐步达到桥涵坚固,路面平整,行道树齐全。1962年路基又加宽为7.5~9米。1970~1985年,全路先后铺筑了渣油表处路面。 1987年底屯溪至休宁18公里,路基加宽为14~16米,渣油路面加宽为9~12米,达到二级路标准。休宁至祁门亦开始逐段拓宽改造。 〔屯(溪)开(化)路皖段〕 自屯溪,经阳湖、东临溪、林竹、汊口、长潭、呈坎(呈家墩)、璜源、江州、龙州(浯州岭)、陈村、桃林,在西坑口处进入浙江省境,再经浙江省的齐溪、水湖、官埭等地,至开化。皖段长56.5公里。系205国道组成路段,是皖浙两省重要联络公路之一,在国防战备上具有重要地位。 1965年5月,交通部在江西南昌召开的“全国公路汽车战备运输会议”,将屯(溪)开(化)路列为小三线国防公路,10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军区交通战备规划小组正式下达《安庆至开化小三线国防公路建设计划》,11月,省交通厅确定由省公路局第三工程队承担屯开路施工任务,并抽调省公路局测量队赴屯溪、休宁两地选线测量。1966年3月,屯开路测设工作告竣,6月,徽州专署成立“徽州专区筑路指挥部”,由副专员张滔任指挥,田雨勤、董振云、朱有权、董二槐任副指挥,下设源口、璜源、龙田3个筑路指挥所,6月底,休宁、歙县、祁门3县共发动民工9600余人,进驻指挥部指定路段,破土动工。民工报酬,由所在社队按同等劳力记付工分,指挥部另以定额计件的方式,按工日付给伙食补助,为确保工程顺利进行,休宁县组织一支由县直单位抽调的500余人运输队,运送工程所需粮食和生活必需品,还组织了一支由医务、邮电、公安等部门专业人员组成的综合服务队,深入现场服务。为加强政治思想工作,统一指挥,加快工程进度,是年7月,中共徽州地委又专门设立“中共徽州专区筑路指挥部委员会”,直属地委领导,由张滔任书记,吴清泉、田雨勤、慕荣生任副书记。明确要求各县、区施工单位要将屯开国防公路建设作为一项压倒一切的政治任务抓好。 1966年10月,屯溪至汊口段竣工通车,后由于受“文化大革命”的影响,加上当时核定的土石方单价偏低,引起民工不满,导致龙田、璜源两个筑路指挥所受到数千名民工包围、冲击,工程被迫停工近1年时间。1968年1月,省交通厅派员在汊口主持召开会议,调整了部分工价。2月屯开路复工。8月底,路基工程告竣。9月中旬,路面工程动工,1969年3月竣工。至此,屯开路皖段建成,整个工程历时3年多,总投资350万元(包括新安江1号桥和2号桥投资54万元),共发动民工建勤87.53万工日,完成土石方130.39万立方米,新建桥梁8座长496.9延米,涵洞271道,路基宽7.5米,泥结碎石路面宽4.5—5米,平曲线最小半径15米,最大纵坡9.4%。 1977年5~7月,徽州地区公路总站拨款6万元,将屯溪至临溪段3公里由5.3米宽泥结碎石路面改建为6米宽渣油(沥青)路面。 1984~1987年,徽州地区公路总站3次共拨款5.1万元,将134k~ 132k路段路基由7.5米拓宽至9米,路面由6米拓宽至7米。 1987年9~11月,黄山市人民政府投资30万元(用于路基拓宽),黄山市公路管理分局投资10万元(用于路面铺筑),将135k~133k计2公里路基由7.5米拓宽至14米(其中新安江桥至稽灵山段路基拓宽至20米)渣油路面由6米加宽至12米。全段计有桥梁13座,长549.6延米,涵洞271道。 〔大(渡口)石(门街)路〕 自东至大渡口、经瓦垄、泉水塘、查子桥、东至县城、官港、泥溪、石门街至皖赣两省交界处龙泉,全长125.7公里,是皖赣两省重要联络线,也是206国道的一段。 该路于民国24年(1935年)由省公路局设立工程处分段修建,民国25年(1936年)1月竣工,土路通车。路基宽7.5米,共做土石方71.8万立方米;新改建桥梁47座,长531.88延米;新建水管涵洞322道。抗日战争时期被破坏。民国37年(1948年)大渡口至至德(今东至)段经抢修恢复通车。至1949年4月底,只有部分路段晴天勉强通车。 1955年大渡口至泉水塘段修复通车。1956年2月,省交通厅成立“大石公路修筑指挥部”,东流、至德两县也成立筑路指挥部,由县长担任指挥,下设10个筑路中队分段施工。当年底,路基、路面、桥涵等工程相继竣工。路基宽6~7米,最大纵坡7%,平曲线最小半径50米,泥结碎石路面宽3米,新建桥梁44座,长1260延米。1957年初通车。1968年又展修至龙泉。1972年开始,逐步对50多处路基低、路面窄、弯急易发事故路段进行裁弯取直、加高加宽。至1974年,泉水塘至东至20公里铺筑宽6米的渣油表处路面。1979年至次年底,大渡口至泉水塘34.5公里亦铺筑了渣油表处路面。1985年渣油路面铺至官港(79k+500)。官港至石门街段仍为泥结碎石路面。 〔高(河埠)界(子墩)路〕 自合安路之高河埠、经源潭铺、余家井、潜山县城、小池、太湖县城、凉亭河、宿松县至皖鄂两省交界处界子墩,全长129.4公里。其中:怀宁县13.8公里,潜山县51公里,太湖县28.5公里,宿松县36.1公里,是安徽通往湖北、联接皖西南地区的重要干线。其中高河埠至源潭铺是318国道的一段,源潭铺至界子墩为105国道皖境的末段。 高河埠至太湖段为原安(庆)潜(山)太(湖)路的主要组成路段。民国17年(1928年)由省建设厅设立施工所,采取边测量、边施工,分段分期开始修筑。民国21年建成土路便桥通车。后因路桥被水冲毁,民国24年10月安徽省公路局会同沿途各县征集民工整修,至民国25年3月竣工试车。6月,正常通行班车。 民国26年12月,为适应抗日军事运输的急需,太湖至宿松段经抢修,于次年1月2日仓促竣工,通行军车。同年全路又遭破坏。抗日战争胜利后,民国35年该路段经抢修恢复土路便桥通车,后因国民党发动内战,又被破坏。 1951~1953年,高太段经整修以土路临时性木桥涵恢复通车。1954年铺筑宽3米的泥结碎石路面,同时整修太湖至宿松段路基。1956年上半年通车至宿松。1957年太宿段铺筑宽3.5米的泥结碎石路面,1961年整修宿松至界子墩段,高界路全线恢复正常通车。 1972~1978年,全路先后铺筑宽5.5~6米的渣油表处路面,基层为泥结碎石、泥灰结或水结砂砾石、工业废渣等。自1980年起,经多次分段整修和技术改造后,路基加宽为8.5~13米,路面宽6~9米。1987年12月,该路以路面平整、路容整洁、行车顺适、桥涵构造物完好、行道树齐全达到“文明公路”的标准,由安徽省公路管理局和安庆行署交通局共同命名为全省第一条“文明公路”。 〔岳(西)英(山)路皖段〕 自岳西经来榜、横河、竹坪、白帽,至安徽与湖北省交界处操家岭通往湖北英山,皖段长78.1公里,是连接皖、鄂两省的主要干线之一。属318国道必经路段,其中岳西至来榜又是105国道之一段。 1955年,岳西衙前至来榜段由省公路局技术员徐国怀、岳西县建设科科员刘梦科、金阅台等负责测设,同年11月开始兴建。岳西县成立工程指挥部,副县长储茂贵任指挥长,邱培友任副指挥长。全县抽调民工3000多人上路开挖土方,石方工程由外省施工队承包修建。土方每立方米补助0.05元,软石每立方米补助0.1元。1958年2月,该段竣工通车并由公路部门正式管养,称衙来路。同年11月,续建来榜至竹坪段32公里,由省交通厅工程处工程师王吉祥等负责测设,储茂贵任指挥长,薛惠章任副指挥长。全县各区、公社采取划段包干修建。1960年7月,该段正式通车。1961年1月竹坪至河图2.5公里公路竣工,其中属岳英线2公里。1966年9月,再建河图至操家岭段。岳西县成立公路工程指挥部,县长王诗豪任指挥长,后改由副县长崔岩担任,省公路局第四工程队教导员袁芝富、王毓桂任副指挥长。省公路局第四工程队负责施工,各区成立修路大队,分期分批抽调民工上路,同时还抽调医护人员常驻工地。1967年11月,该段20.1公里竣工。 1967年底,岳西至河图段改造工程,由省公路局第四工程队负责测设。1968年10月,岳西至竹坪段拓宽改造。县成立修路领导小组,副县长崔岩任组长,祝传奇、刘立芬任副组长,岳西县交通局技术员王怀春负责施工技术。为适应战备需要,拓宽改造工程分两段进行,先难后易,先扩建三河坪至竹坪段,长28公里,1969年元月1日正式开工。同年5月底,拓宽岳西至三河坪28公里。1970年2月,工程技术改由金阅台负责,拓宽工程延伸至河图,同年底岳西至河图段公路拓宽改造工程竣工,共投劳52万工日。1971年元旦通过验收,交由岳西县公路站管养。全段有桥梁22座,长771延米。 〔霍(山)英(山)路皖段〕 自霍山县城,经迎驾厂、黑石渡、钓鱼台、鹿吐石铺、烂泥坳、道士冲、杨氏祠、漫水河、陡沙河、九龙井至皖鄂交界处中界岭,全长76.3公里,是安徽通往湖北的一条重要省际联络线。其中道士冲至陡沙河是105国道的一段。 霍山至迎驾厂段,建于1951年,是六(安)佛(子岭)路组成路段。迎驾厂、黑石渡至中界岭66.7公里,始建于1956年9月,1957年3月因经费不足而停工,只建成迎驾厂、黑石渡至鹿吐石铺10公里,路基宽6.5米,路面宽3.5米。1965年省公路局派测量队及第一工程队重新测设,并负责组织施工。霍山县成立“霍英公路指挥部”,协同施工,1966年9月竣工。路基宽7.5米;最大纵坡9%;平曲线最小半径30米;泥结碎石路面宽3.5米;修建桥梁17座,长717延米;涵洞106道。1976年黑石渡至钓鱼台3.1公里铺筑渣油表处路面宽5.5米,到1987年底共铺筑渣油路面33.6公里。 〔顾(大顾店)长(岭关)路〕 自六(安)叶(集)路大顾店起,经马窑、洪家河、江店、黄林、船冲、马店、油店、青山、古碑、丁埠、小河、斑竹元、沙堰至皖鄂两省交界处长岭关,全长160公里。其中霍邱县7.2公里,金寨县152.8公里。是皖西革命老区金寨县通往湖北的一条重要省际联络线。内洪家河至青山是105国道皖境的一段。 大顾店至黄林段长25公里,其中霍邱县7公里,金寨县18公里,原为六(安)梅(山)公路的一段。因兴建梅山水库运输物资的需要,于1954年1月10日正式开工,由省公路局第二工程队与沿路各县民工共同施工。大顾店经尧岭、洪家河、江店至黄林,于当年6月基本竣工,11月通车。1959年,因淠史杭水利工程开挖干渠需要,尧岭至洪家河段,改由“六叶”路大顾店经马窑至洪家河。1961年,完成改线工程。路基宽7.5~8米;最大纵坡8%;泥结碎石路面宽3~3.5米;永久式中桥3座。1973~1974年,铺筑渣油表处路面宽6米。 黄林至长岭关段,全长137公里,由省公路局测量队按照山区原六级路标准测设,共分4段施工。 黄林至马店段,长12公里。1957年由金寨县组织民工建成简易公路,路基宽5.5~6米,砂土路面。其中猴子岭越岭线,坡大弯急,最大纵坡18%。1968年,进行裁弯降坡,局部改线,路基加宽为7.8~8米,最大纵坡8%。1974年铺筑宽4米的渣油表处路面。 马店至青山段,长40公里。1965年12月开工兴建,金寨县成立修路指挥部,县长顾凤成任指挥。在缺乏修路资金、器材和技术力量的条件下,山区人民发扬修桥补路的优良传统,在全县范围内组建3500人的常年施工队,由社队自筹钱粮,民工自带工具建勤施工,于1966年10月竣工。 青山至古碑段,长26.4公里。1966年12月开工兴建,其中茅坪至古碑段是利用原六(安)金(寨)路麻埠至古碑段整修而成。是年,省公路局调拨修路器材和民工生活补助费。1967年4月,因“文化大革命”冲击,施工被迫中断。1968年4月,安徽省革命委员会批准复工续建,当年12月,完成路基、路面和小桥、涵洞。 古碑至长岭关段,长56公里。1969年1月,继续采取民工建勤的办法,组织施工。1969年初,省交通系统大批干部下放金寨。金寨县革命委员会选调组织其中的工程技术等专业干部和安徽交通学校的部分教师,参加筑路建桥(注:1969~1978年,参加金寨县筑路建桥的下放干部有:季馥声、宋玉平、楼辰、张泽绵、周文华、周昌柏、杨家沪、华尧津、赵全忠、廖远东、汤宗佑、汪宗信、江立超、毛志华、陶大鹏、刘向军、李伯峰、陈树、宋叶发等19人。为革命老区发展交通,改变山区面貌做出贡献。),发挥其技术专长。县领导在工作和生活上积极给予支持和关心。下放干部热爱公路事业,热爱山区人民,与当地修路干部、民工同甘苦,共建设,经过近一年的努力,不仅完成了全段路桥的施工任务,还为当地培养了一些专业技术人才。 1970年10月,黄林至长岭关段全线建成通车。省交通局补助费355万元。共建勤423.9万工日,完成土石方261万立方米,其中石方106.7万立方米;大、中桥9座,长601.2延米,小桥42座,长577.8延米,涵洞705道。路基宽7.5~8米,泥结碎石路面宽4米,厚16~24厘米。1974~1987年,先后铺筑渣油表处路面35公里,宽4米。全线桥梁为永久式。 〔六(安)叶(集)路〕 自六安经窑岗咀、徐集、江店、挥手店、姚李庙、大顾店至叶集,全长68.4公里。其中六安市8公里,六安县27公里,霍邱县33.4公里,为皖豫两省的主要联络公路,又是312国道皖境的西段。 民国16年(1927年)该路由国民党驻军征集民夫,沿旧有大道整修加宽,临时通车。民国21年11月,该路划为京陕国道干线组成路段,并加以整修,次年10月通车。民国29年9月被破坏。民国34年11月,国民党“第八绥靖区修补安徽公路督导委员会”设立合叶路工程处,配合国防部南京联合勤务总司令部第十五兵团,强征民工,对该路进行全面整修,次年5月,铺筑简易路面。后国民党军政机关溃撤,路桥损坏严重,不能通车。 1949年初,为支援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下,该路经组织群众抢修恢复临时通车。1952年加铺泥结碎石面层,路基宽6米,路面宽3~3.5米。1954年因修建梅山水库运输物资的需要,成立“六梅公路修建指挥部”,六安专员公署专员沙流辉任指挥,省交通厅公路局局长吴信元,副局长、工程师戴凯和金寨县县长江毅任副指挥,省交通厅公路局副局长黄德跃任政治部主任。省公路局调派两个工程队,发动六安、霍邱和金寨3县民工对六安至大顾店段进行全面整修(同时新建大顾店至梅山公路)当年竣工。路基宽为7.5米,路面宽为3米,达到晴雨通车。1971年改建,并铺筑渣油路面。后又多次进行局部改线、整修。1987年部分路段路基宽9~20米,路面宽5.5~9米,泥结碎石基层厚25厘米,渣油面层厚4~5厘米。计有桥梁20座,长1201.1延米。 〔蚌(埠)阜(阳)关(庙)路〕 自蚌埠向西经怀远、蒙城、利辛、阜阳、临泉、阳城至皖豫交界处关庙,全长273.7公里。其中蚌埠市4.1公里,怀远县64.6公里,蒙城县38.7公里,利辛县44.4公里,阜阳市12.2公里,阜阳县47.7公里,临泉县62公里,为皖北最重要的一条干线公路,亦是皖豫两省重要联络线。其中蚌埠至怀远为206国道皖境的一段。 蚌埠至怀远段于民国10年修建,民国17年续建其他路段,路基宽8米,少数路段铺筑简易砖渣路面,宽3米,维持晴天通车。抗日战争开始至1949年初,部分路段亦被破坏,时通时阻。 1949~1954年,全线经分段整修、养护,达到晴天正常通车。但安徽淮北平原,石料奇缺,长期未能修建晴雨通车公路。省交通厅派员赴公路沿线调查,发现长期、广泛分布埋藏在地面和地下的一种形似生姜、含有粘土矽粒的钙质团聚体,俗称砂礓。群众利用其做的稻场平整坚实,为此省交通厅通过砂礓的试验,于1954年派省公路局副局长戴凯、工程师宫有安等工程技术人员在蚌(埠)阜(阳)路韩浦孜试铺砂礓路面首获成功。1955年,省公路局第六工程队在蚌阜路曹店至阜阳段建成国内第一条长108公里、宽3.5米的砂礓路面,也是阜阳地区第一条晴雨通车公路。1955年省公路局派工程队长朱西林,主管工程师江日华和技术员王发明负责修建怀远至曹店段级配碎石路面,宽3.5米,10月竣工。1956年阜阳至临泉阳城铺设宽3.5米的砂礓路面。 1961年蚌埠闸建成,蚌埠至怀远段改由蚌埠市西郊经蚌埠闸桥利用淮河大堤路基通往怀远,全段铺筑宽3.5米的泥结碎石路面。1971~1976年,阜阳至临泉段路基加宽为18米。并铺筑宽6米的渣油路面。1981年6月至1982年9月,蒙城曹店以东至小马店(61k~76k)15公里,基层采用石灰土补强加宽,渣油表处面层宽达9米。但由于施工季节安排不当,人力、物力缺乏,且战线拉得过长,造成材料严重损耗。石灰土也因存放时间过久,石灰中的活性氧化物降低,石灰与土结合不牢,影响路面质量,出现两次翻浆,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达15万元。 1984年秋,连降暴雨,全路多处路基被毁,临泉县境满路坑槽,深达1米,汽车难以通行,为尽快恢复正常交通,当年底,临泉县组成“公路修建指挥部”,中共临泉县委书记陈业夫任指挥,县人大常委会、政治协商委员会、经济委员会、人民武装部和公安局等单位主要负责人任副指挥。由县负责贷款,全面整修该段公路。公路站副站长常俊、工程师李建国具体负责施工。1985年县公路站全体职工组成施工队,采取“五定”(定人员、定任务、定质量、定时间、定材料消耗)和分段承包等办法,开展劳动竞赛,全段31.5公里整修工程于当年底竣工。路基宽为21~22米,石灰土基层厚19~21厘米,渣油表处路面宽9米,1987年根据18条干线拓宽改造计划,蚌埠至阜阳段分期进行,其中蚌埠辖段境路基拓宽为18米,路面宽为9米。蒙城至利辛段32公里进行改线。 〔阜(阳)宋(彦集)路〕 自阜阳市向北经闻集、太和县、双浮、双沟、十河、亳县、张集至皖豫交界处宋彦集,全长149.2公里。其中阜阳市3.5公里,阜阳县32.7公里,太和县50公里,亳县63公里。是安徽联接河南省的一条重要干线,亦为105国道皖境首段。 民国11年(1922年)至民国13年阜阳至太和、太和至亳县在原有官道上因陋就简建成土路,宽5~7米,路基低洼且有危险急弯,勉强通行私营汽车。民国21年至民国25年,安徽对境内5条国道干线进行兴建和整修,阜宋路是归(德)祁(门)干线重要组成路段,于民国24年经整修,路基加宽为8米,路堤高于地面0.5米。民国27年抗日战争中被破坏。民国34年11月修复,以土路便桥通车。后因国民党发动内战又被破坏,1949年初不能通车。 建国后,经沿线群众整修恢复土路通车。1956年铺筑砂礓路面宽3~3.5米,首次达到晴雨通车。1971~1977年,全线路基先后加宽为15~18米,铺筑渣油路面宽6米。1984年起,阜宋路部分路段计长63.3公里,路基先后拓宽为18~28米(太和县城至三角园、阜阳市境3.5公里路基加宽为30米),路面加宽为7~15米。 〔界(首)郸(城)路皖段〕 自界首北门起向北经光武、芒村至界首与郸城交界处止,全长29.5公里。是皖豫两省的联络公路之一。 原为古道,1958~1959年中共界首县委发动民工建勤,县委7个部的部长分段负责,实行包干,对该路进行整修,路基拓宽至7.0米,并将界首至光武段全部建成砂礓路面,宽3.2米。直至1964年,该路其余路段才全部铺成砂礓路面。1973年底至1974年,界首公路站对界郸路皖段进行改造,将界首至光武段路基加宽至16米,全部路面均加宽至6.0米,1976年又将其余路段路基加宽至11.0米,路面渣油表处工程延续至1979年全部竣工,渣油路面宽6~10米。全段有桥梁4座,长94延米。 〔萧(县)永(城)路皖段〕 自萧县经岱山口、红庙、王寨、青龙集至皖豫两省交界处入河南永城,皖段全长43.5公里。是安徽与河南两省联络线,又为311国道皖境的一段。 该路于民国23年(1934年)3月18日开始修建,当月25日草率修竣,路基宽9米。当时路线走向为:自萧县城关,经帽子店(今帽山)、瓦子口、祖楼、李石林至皖豫两省交界处入永城。民国27年为阻击日本侵略军予以破坏。民国35年水毁,交通中断。年底仅抢修恢复被毁路段23公里,民国37年淮海战役期间,萧县战勤指挥部,遵照中共中央中原局有关修路紧急指示,动员民工迅速抢修,勉强通车,基本保证了支前物资的运输。 1950~1951年,萧县人民政府组织民工整修路基,恢复正常通车。1956年萧县至红庙、祖楼至李石林两段路基加高0.5米,1964年上半年萧县至红庙铺筑了泥结碎石路面。1969年国家计委批准修建编号为0705的国防公路,萧永路皖段为0705公路重要组成路段。1970年4月省革命委员会成立萧县段工程指挥部,国家投资240万元。是年11月10日按重新测定的路线(即今路线走向)改建,至12月20日共完成土石方27万立方米;建成路基宽9~12米;渣油表处路面宽6米,桥梁10座,长285.3延米,涵洞33道。 〔徐(州)商(丘)路皖段〕 自苏皖交界处秦庄经杨楼、黄口、文庄、砀山、曹庄至皖豫交界处杨集,全长76.7公里。其中萧县35.5公里,砀山县41.2公里。是安徽连接江苏与河南的重要联络线,亦为310国道皖段。 萧县杨楼至砀山段,始建于民国23年(1934年)。初为砀(山)铜(山)路组成路段。路线由砀山向东经礼河集、唐寨、萧县老黄口、杨楼、马厂至江苏省铜山县,抗日战争时期被破坏。民国35年4月,国民党发动内战,强征民夫,修复黄口至砀山段,并改线由砀山南关经汪阁至黄口。黄口以东路段废弃。 1952年,砀山县人民政府发动民工建勤整修砀山县城至萧县交界处路基,后又经整修改善,至1970年路基拓宽至12米,并铺筑宽3.5米的泥结碎石路面。同时改线由砀山东关,经贾庄、田楼、汪阁、陈马路口至候口东(砀山与萧县交界地)。同年北城至杨楼段也铺筑宽3.5米的泥结碎石路面。1979年~1982年砀山县东关至汪阁、县城至陈庄,计16.5公里改建为石灰土基层,并铺筑渣油表处路面宽5.5~7米。 80年代由于改革开放,经济发展速度加快,陇海铁路运输十分紧张,为减轻铁路运输的压力,1982年国家经委、交通部、铁道部会同苏、鲁、豫、皖4省交通和铁路部门负责人商定,开辟与铁路基本平行的中线客运分流路线,兴建徐州至商丘公路。其中皖段新建38.9公里,利用老路改建37.8公里。于1982年12月底开工。采取专业施工队与民工相结合的方法修建。公路部门抽调专业技术人员95人,调配各种筑路机具40台。萧县、砀山两县分别成立工程指挥部,组织沿线民工共同修建。1983年12月15日竣工。共投资878万元,其中交通部投资300万元,安徽从养路费调剂578万元,实做路基土方78万立方米;路基宽12米;路面宽7米,石灰土基层厚25厘米,渣油表处层厚2.5~3厘米;修建中小桥17座,长304.2延米;涵洞90道。1984年元旦正式通车。当年,汽车客运量达210万人次,日客流量6000人次,相当于铁路每天三对列车的客运量。当年,铁路客运量比1982年下降15%,缓和了铁路运输的紧张状况。同时,晋南、豫西运煤汽车日通过200辆次,年运煤量达100万吨,等于铁路一列货车的年运量。此外,还促进了农林经济和生产的发展,黄河故道果园种植面积增加到40万亩,良梨乡盛产的酥梨,可直运上海,比过去绕道南京,缩短运距123公里。 但由于修建时限紧迫,压路机械跟不上,造成路基密实度不够,石灰土基层和渣油表处均在不利季节施工,又过早开放通车,导致下封层损坏,渣油表处层大面积松散。1984~1987年,又先后投资728万元,对部分路段改造提高,修建路基防护工程。砀山穿城地段1.7公里,路面加宽20米,加宽改建小桥3座,长67延米,石砌挡土墙2.1万米,修筑石灰土护坡3966米,片石护坡629米。 三、地、市、县连接线 〔宿(州)丁(里)路〕 自宿州市经符离集、宋町、濉溪、淮北市至萧县丁里,全长72公里。其中宿州市5公里,宿县15.6公里,濉溪县16.7公里,淮北市31.7公里,萧县3公里。是宿县地区与淮北市的重要连接线,宿州至符离集又是206国道的一段。 宿州至符离集段于民国25年(1936年)在宿州至徐州的驿道基础上建成土路,宽7米。后因战争而破坏。1950年整修加宽路基为9米,恢复通车。后经民工建勤,多次维修,路况有所改善。1956年10至12月,路基加宽为12米,并铺筑泥结碎石路面宽3.5米。1970年在原路面上加铺渣油磨耗层,1972年铺筑渣油表处路面宽6米。1973年12月,废弃经古符离集急弯路段,另辟新汴河桥至符离集新线9公里,较原路缩短里程2公里,并将路基拓宽为23米,1975年将路面加宽为9米,汽车时速平均提高25公里。1977年濉河闸至符离集2公里路段改建为宽9米的水泥混凝土路面,两侧加铺宽3米的渣油表处路面,总宽15米,为宿县地区最早建成的一段高级路面。 符离集经濉溪、朔里至丁里段于民国24年(1935年)建成部分路段,由于抗日战争和国民党发动内战的破坏,断续勉可通车。1956年经整修后路基加宽为11~12米,1957年铺筑泥结碎石路面。自1973年开始,分期分段铺筑渣油路面,至1985年10月全段渣油路面建成。 〔蚌(埠)宿(县)路〕 自蚌埠淮河北岸吴家庵起,经曹老集、磨盘张、新马桥、连站、固镇至宿县,全长95.3公里。其中蚌埠市14.8公里,固镇县53.8公里,宿县26.7公里。是蚌埠市与宿县地区的连接线,亦为皖北重要干线公路之一。 民国25年(1936年)8月,省公路局蚌固路工程处沿古道修建:自蚌埠经曹老集、新马桥、胡洼闸、何集、赵桥至固镇段,全长67.6公里,年底土路通车。民国37年7月,国民党徐州“剿共”总部,为加强南京至徐州间的军事运输,决定修筑与津浦铁路南段平行的浦(口)徐(州)公路,电令安徽省公路局先修筑固镇至宿县段44公里。8月初,安徽省公路局在宿县成立固宿路工务总段,负责施工。9月8日测量完竣,随即强征沿线民工修筑,11月10日以土路通车。路基宽6米。不久因战争破坏,长年失修,交通中断。 建国后,该路几经整修,恢复土路通车。1958年,安徽淮北推行“河网化”,采取河成路就的方式,沿原路草率新建一条土路,勉强维持通车。1959~1960年蚌埠市郊吴家庵至六号沟6.9公里铺筑泥结碎石路面,固镇至宿县铺筑砂姜路面,宽均为3.5米。1970~1973年六号沟至宿县路基先后加宽为12~14米。由于经费不足,石料又缺,桥涵和路面均未按标准修筑,全路不能正常通车。1974年7月,氵解河新马桥渡口建成,蚌埠至固镇段改经新马桥、连站至固镇,较原路缩短里程25公里。1975~1977年六号沟至固镇铺筑宽4米的泥结碎石路面。1976年,由宿县地区公路总站施工,将固镇至宿县段路基加宽为16米,并铺筑宽6~7米的渣油路面。 1982年,0k~0k+580宿州市入口路段铺筑宽15米的渣油路面。1985年起,蚌宿路作为全省18条干线公路之一,开始按二级路标准进行拓宽改造。固镇至六号沟、26K~36K段路基拓宽为18米,其中固镇县城关段8.6公里改线后路基拓宽为23米,路面宽为9米,石灰土基层厚20~23厘米,渣油上、下封层分别厚0.5~1厘米。 〔蚌(埠)淮(南)路〕 自蚌埠市南岗四路起,经老贯徐、怀远县之韩郢、李家洼、上窑、洛河、田家庵、陈家岗至安成铺,全长61.6公里。其中蚌埠市3.5公里,怀远县26.9公里,淮南市31.2公里。是蚌埠市连接淮南煤城的一条重要干线公路,亦为206国道的一段。 民国24年(1935年),少数路段利用原牛马车道建成路基,后历经战争破坏不能通车。 建国后,全路分期分段进行重建。1956年淮南市区田家庵至安成铺5.4公里,路基拓宽至10米,铺筑卵石路面宽3.5米。1959年10月,淮南市政工程处修建的国庆路4.5公里竣工。东段1.4公里,路基宽25米;路面宽16米。西段3.1公里,路基宽46米,快车道宽16米,慢车道各宽5.5米,分隔带各宽1.5米,人行道各宽8米。并将原卫校经田家庵市区至陈家岗段,改经国庆路至陈家岗,较原路缩短里程2公里。1962年田家庵至保健院0.9公里,经改建路基宽38米,快车道宽12米,慢车道各宽5.5米,分隔带各宽1.5米,人行道各宽6米。 蚌埠至怀远县韩郢,1957年重建路基,宽7米,次年铺筑泥结碎石路面宽3米,重建韩郢经马头城、孝仪、新城口至淮南市田家庵公路,1969年10月至1970年元月,自马头城起改线,经禹庙、宫泉、上窑至淮南。路基宽7.5米;泥结碎石路面宽5.5米。至此,蚌淮路全线沟通。 该路自1970年起,开始进行裁弯降坡,加宽路基,路面底层补强,加铺渣油表处层。当年蚌埠至怀远县韩郢段路基加宽为9米,加铺渣油表处路面宽6米。1972年,蚌淮路正式列为国防路线。国家投资26万元,淮南市投资8万元,成立“国防公路会战指挥部”,抽调民工改建上窑至安成铺段,10月开工,1973年底竣工。路基宽为9米,其中陈家岗至安成铺段加宽为12米,路面宽7米。至1976年其他各段都铺筑了渣油路面,宽6~7米。同年田家庵至安成铺路基加宽为18米,1978年该段渣油路面又加宽为15米。 1983~1985年6月,蚌埠市出入口路段涂山路桥至老贯徐1公里,路基和路面分别拓宽为23米和15米;老贯徐至陈郭2.5公里路基和路面则分别拓宽为12米和9米。1984年淮南卫校至后台孜10公里路基拓宽至23米。 1985年,蚌淮路列为18条干线拓宽改造计划,沿路市县按二级路标准进行拓宽改造。当年3月至1986年元月洛河小灌溉站至卫校3.5公里,渣油表处路面加宽为12米。石灰、粉煤灰基层厚30厘米,面层厚7厘米。蚌埠市管辖路段,由于受地形和淮河干流影响,拓宽改造工程难度大,很难达到规定的技术标准,因此决定改线,自蚌埠市郊陶店起,经小余家、仁和集、西泉街接凤(阳)淮(南)路,再沿凤淮路经上窑至淮南市。1986年4月,省公路管理局和蚌埠市公路总站共同投资,新改线路段按二级路标准测设,是年秋测竣。蚌埠、凤阳随即发动民工建勤,当年底基本完成路基土方工程。次年6月,蚌埠市公路总站成立蚌(埠)西(泉街)公路施工指挥部,由工程养护队队长刘济民任指挥,开始铺筑泥结碎石路面。当年完成4.8公里。路基宽18米,路面宽9米。同年,蚌埠市公路总站拨款对28k~30k进行大修。铺筑渣油表处路面宽7米,基层石灰土补强厚20厘米,面层厚3厘米。 〔凤(台)颍(上)路〕 自凤台至颍上,全长51.9公里。其中凤台县24.8公里,颍上县27.1公里。为淮南市与阜阳地区的连接线。 原为古道,因低洼狭窄及西淝河阻隔,长期未建公路。1951年凤台县水利部门在修建西淝河闸时,建成宽6米的土路。1964年颍上、凤台两县人民委员会,采取“民办公助,以工代赈”的方式,组织沿路民工于2月动工修建,5月底竣工。路基宽18米,泥结碎石路面宽3米,达到晴雨通车。 1974年,颍上县再次发动民工建勤整修改善县辖段,铺筑宽5.5米的渣油表处路面。1977年凤台县也铺筑了宽6米的渣油路面。1980~1986年颍上和凤台县又分别对城镇进出口路段逐段整修改建,减少阻车和事故。 〔长(集)周(集)迎(水寺)路〕 自霍邱县长集向北经河口、扈胡、龙潭、马店、白庙、冯井、周集至淮河边迎水寺,全长79.1公里,为105国道组成路段。 该路于1954年由霍邱县人民政府投资,发动民工建勤修建,1956年长集至河口9公里建成宽3米的土路,同年又加宽路基,铺筑简易路面,维持晴天通车。1964年10月~1966年9月,省公路局投资57万元,霍邱县人民委员会成立“长周公路整修改建指挥部”,继续组织民工施工,到1967年6月,长集至周集段竣工。路基宽8米,泥结碎石路面宽3.5米,厚25厘米。1975年再次整修路基,并自周集向北延伸修建9公里至淮河边迎水寺,于1980年竣工。全路路基宽7~8米,最大纵坡6%,平曲线最小半径65米,泥结碎石路面宽3.5米,桥梁10座,长339延米,涵洞300道。 〔江(店)叶(集)路〕 自顾(大顾店)长(岭关)路之江店经尧岭至六叶路之叶集,全长14公里,其中金寨县10公里,霍邱县4公里。为105国道的一段。 该路于1970年4~12月修建,铺有泥结碎石路面。1974年金寨县路段铺筑渣油表处路面。1977年霍邱县路段也铺筑了渣油表处路面。1987年全路路基宽8~10米,路面宽5.5~6米,桥梁3座,长139.6延米,涵洞27道。 〔青(山)道(士冲)路〕 自金寨县青山,经姜河、蔡畈、燕子河、两河至霍山县道士冲,全长44.9公里。其中金寨县42.2公里;霍山县2.7公里,为105国道组成路段,又是皖西革命老区两个县的连接线。 金寨县路段由金寨县修路指挥部,选派省交通系统下放的公路技术干部负责技术指导,发动民工,于1970年开工兴建,次年6月竣工。共建勤203.8万工日;完成土石方178.4万立方米。霍山县路段由霍山县发动民工于1970年10月开工,亦于次年6月同时竣工。路基宽7.5米,最大纵坡8.6%,平曲线最小半径18米,泥结碎石路面宽3.5米。1982年2月27日,燕子河区路段因私人开山,炸毁路基驳岸,交通中断达5个月,后由省公路管理局拨款修复。 〔舒(城)岳(西)路〕 自舒城经九井、五显、晓天、姚家河、龙王坪、主簿、石关、新民至岳西,全长133.6公里。其中舒城县72公里,岳西县61.6公里。是省会合肥通往大别山区的重要线路之一,又是六安与安庆两地区的连接线。 民国25年(1936年)国民党基于“剿共”需要,令舒城县政府抓丁派夫,在原商旅大道基础上建成舒城至晓天55公里简易公路。路基宽5~6米,未铺路面,未建桥涵,以河底便道勉强通车。抗日战争爆发后,为阻止日本侵略军进山,该路于民国29年被破坏。日后长期未修复而逐渐废弃。 1953年3月~1956年12月,舒城县人民政府发动民工建勤修建舒城至晓天公路。路基宽6~7米,架设临时性小桥22座,计长160延米;新建涵洞122道;开挖河底便道15处,共长900米。1957年元旦举行竣工通车典礼,当天汽车勉强通到晓天。1985年8月,省交通厅主持召开会议决定由交通厅投资,成立“安徽省舒岳公路筑路指挥部”,由省交通厅副厅长汪洋任指挥、厅设计院副院长戴凯和岳西、舒城两县分管公路的县长任副指挥,组织两县民工继续修建。考虑到岳西县境工程艰巨,劳力少,商定由舒城、桐城、潜山三县给予劳力支援。原舒城县九井至山七里河一段20公里因兴建龙河口水库而废弃,改经范家店、下五显、大河沿至山七里河。同时由晓天续建至岳西。1959年铺筑泥结碎石路面,1960年竣工。路基宽6.5~9米(城郊地带),泥结碎石路面宽3.5~5.5米,厚20厘米,并先后建成9座桥梁。 1971~1974年,舒城至姚家河(0k~72k)先后分段铺筑了宽5.5~6.5米的渣油路面。1985年11月,经省交通厅批准,0k~10k进行改建,路基拓宽为18米,路面拓宽为9米,其中0k~3k穿城路段改由郊区通过,渣油路面加宽为14米。 〔芜(湖)屯(溪)路〕 自芜湖市经湾、宣州市、双桥、水东、宁国县、桥头铺、甲路、丛山关、杨溪、绩溪县、临溪、歙县至屯溪,全长273公里。其中芜湖市6.4公里,芜湖县46.3公里,宣州市57.8公里,宁国县68.3公里,绩溪县46.8公里,歙县34.4公里,屯溪13公里。沿途盛产稻米、茶、漆、竹、木、煤、铁等农副产品和矿产品,为皖南地区一条重要干线,同时也是连接苏、皖、赣3省的交通要道。 民国15年(1926年)8月,宣(城)芜(湖)广(德)长途汽车公司,集资利用宁湘铁路路基建成芜湖(今芜湖市)至湾(今芜湖县)和湾至宣城(今宣州市)段公路通行汽车。民国17年3月,安徽省建设厅派员测设宣城至歙县段,同时为解决经费而发行筑路短期公债。民国18年1月,绩溪县征调全县18~55周岁青壮年修建县境公路,至6月,由于经费不足,仅完成城南段7.5公里路基土方工程,便告停工。8月,歙县至屯溪段修竣通车,路基宽6米,简易路面宽3米,厚5厘米。12月,宁国县政府征集民工600人,开始修建县城至宣城大汪村段,民国19年4月,因春荒而停建。民国21年冬,省公路局于宁国县城设立宣(城)宁(国)线工程处,负责修建自宣城与宁国交界处的大汪村至宁国与绩溪交界处的丛山关段计长86公里。民国22年1月,安徽省公路局于歙县城内设绩(溪)屯(溪)线工程处,负责丛山关至绩溪与歙县交界处的界牌岭段。同时还整修了界牌岭至屯溪段并加铺路面。民国23年(1934年)4月,因铁路部门收回芜湖至湾段铁路路基,安徽省公路局重建芜湾段,同年7月建成路基。当月成立“芜屯路业务管理处”接管汽车运输和公路养护业务。10月,全线工程完竣。路基宽8米,泥结碎石路面宽3米。12月,试办客运。民国24年元旦举行全线通车典礼,同时举办“芜屯路沿线物品展销会”,依次在芜湖、宣城、宁国、绩溪、歙县、屯溪等地轮流展出,历时1月。通车前,芜湖至屯溪需时半月,通车后当天即可到达。民国27年4月,因抗击日本侵略军的需要,芜湖至丛山关段被破坏。民国31年夏,丛山关至绩溪段亦予破坏。民国33年4月,该段修复,民国34年10月,全线经抢修以土路便桥通车。民国35年至民国38年初,经交通部公路总局第一区公路工程管理局整修通车。 1950年11月至次年8月,皖南急要公路整修指挥部组派整修队对全路进行整修,芜湖至宣城孙家埠段、宁国县、绩溪县路段分别由第二、三、四整修队负责整修,整修后路基宽7~8米,最大纵坡12%,平曲线最小半径15米,泥结碎石路面宽3~6米,厚15厘米,1964~1972年各段先后铺筑渣油表处路面宽6~7米,个别路段(屯溪至歙县)宽9~ 12米,表处层厚2厘米。1978~1987年,沿路各县公路部门,对全路逐步进行拓宽改造,部分路段路基和路面分别加宽为12~18米和9米。其中宣州市境(152k~162k)长10公里铺筑渣油路面时,因补强厚度不足,又未严格执行操作规程,致使部分路面损坏。1985年歙县岩寺至屯溪部分路段改建为水泥混凝土路面,宽12米。 〔芜(湖)大(渡口)路〕 自芜湖市向西经氵鲁港、横山、繁昌、南陵、峨岭、烟墩、木镇、青阳、墩上、贵池、殷家汇、牛头山至大渡口,全长230公里。其中芜湖县7公里,繁昌县44公里,南陵县47.7公里,青阳县42.2公里,贵池县77公里,东至县12.1公里。是芜湖市通往安庆市并连接沿长江县市的一条重要干线,亦为318国道皖境的重要组成段。 民国20年(1931年)该路先建木镇至青阳县城13公里,路基宽仅3.4米。新建大小石桥8座,涵洞4道。民国23年11月,青阳至大渡口建成土路通车。民国25年10月,安徽省公路局派员勘测芜湖至青阳段,除青阳至木镇仍利用老路外,其余均选新线。民国26年7月建成部分路基,宽5~7.5米,因抗日战争爆发而停建。大渡口至青阳段因阻敌需要,于民国27年奉令予以破坏。民国28年3月至民国34年8月,日本侵略军强征民夫修复,通行木炭车。抗日战争胜利后,皖南公路管理处及时抢修青阳至贵池等段公路,以土路便桥临时通车,不久因水毁,交通中断。 民国36年8月,刘伯承、邓小平领导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挺进大别山,先后解放了立煌(今金寨县)、岳西、潜山、太湖等县,进逼长江,威慑南京,蒋介石下令紧急抢修大别山和九华山区公路。芜大路为九华山区抢修路线之一。12月8日,交通部公路总局第一区公路工程管理局在芜湖正式组设两个抢修总队,共辖8个分队,分段负责抢修。民国37年元旦完成土路便桥便道。后因水毁频繁,交通时常中断。 1950年12月至次年8月,因抗美援朝支援前线和抢运救灾粮的需要,皖南公路进行大整修。芜湖至贵池经整修路基宽为7.5米,泥结碎石和砂砾混合铺筑路面宽3~4米,厚15厘米;修复半永久性和永久性桥梁8座;涵洞136道。1956~1957年续建贵池至大渡口段,贵池至牛头山路基宽为7.5米,牛头山至大渡口利用江堤为单车道土路,1966~1967年牛头山至大渡口江堤路基加宽为6.5米,并铺筑简易路面宽3米。1969年11月青阳县辖段路基、路面分别加宽为7.5米和5米。 1971~1975年全路先后铺筑渣油路面宽5.5~ 7米,其中青阳县辖段路基加宽为9米。1978年8月至1984年各段先后进行拓宽、改线、裁弯、降坡、改建桥梁、接长涵洞、砌筑驳岸等改造工程。部分路段路基和路面分别加宽为8~12米和7~9米,基本达到二级路标准。1986年青阳县城至兔耳桥2公里路基拓宽为18米。1987年池州行署成立后,逐步将贵池至牛头山段40公里按二级路标准拓宽改建。 〔芜(湖)南(陵)路〕 自芜湖经荆山、火龙岗、石石危、南陵渡、奎湖、许镇至南陵县,全长46.5公里,其中芜湖17.4公里,南陵29.1公里。 1956年9月,为开发芜湖县白马山石灰石资源,由国家补助,芜湖县组织民工1200多名,在芜湖通往南陵的古道基础上修建芜湖至石石危公路,计长16公里,次年5月竣工通车。路基宽7米,泥结碎石路面宽5米,晴雨通车。1963年冬至次年春,发动民工建勤,清理边沟,加高路基,采运石子,铺筑部分损坏的路面。1965年冬,芜湖县人民政府组织人员在白马山采筛砂石土混合料,在县辖路段加铺路面磨耗层。但因车辆多,昼夜平均交通量3000车次,高峰时期达5000车次,至1967年路面大部分损坏,难以维持正常通车。5月,由省公路局拨款,芜湖县交通局会同公路部门抽调道班两人,组织沿线群众成立抢修队突击抢修毁坏最严重的南关至管平桥(1k~6k)5公里路段,维持通车。 1970年,芜湖专区拨款,兴建南陵渡至南陵段,中共南陵县委发动沿线8个公社约2400名民工,义务突击40天,建成土路。1976年铺筑简易碎石路面,宽7米,全路正式通车。1980年奎湖至南陵渡桥(又名淘米渡桥)2.9公里,按二级路标准改建,路基加宽为14米。同年4月至1982年,由省公路管理局投资,接通石石危至南陵渡4.5公里,新建桥梁4座,涵洞20道,驳岸1处,至此,芜南路全线贯通。1983年8月,9k+ 860~ 13k+ 500计3.64公里,路面加宽至13米。 1984年,该路由省公路管理局决定投资改建,全线按一级路线型测设,二级路标准施工,最大纵坡3%,平曲线最小半径400米。芜湖市区至白马山10.5公里,路基宽23米,铺筑水泥混凝土路面宽15米,厚20厘米。白马山至南陵县城东35.6公里,路基宽18米,路面宽8~12米。是年9月采用招标和雇工自办的方式动工。至1987年,路基桥涵和泥结碎石路面基本竣工。 〔南(陵)雄(路)路〕 自南陵向南经葛岭、泾县、蔡家桥、旌德县、南关、镇头至绩溪县的雄路接芜屯路,全长132.2公里。其中南陵12.7公里,泾县56.8公里,旌德32.5公里,绩溪30.2公里。是芜湖市与宣城、徽州(今黄山市)地区的连接线。芜湖经此路至屯溪,比芜屯路缩短里程20公里。其中南陵至蔡家桥为205国道的一段,又是通往黄山旅游路线的重要组成路段。 南陵至泾县段,民国38年(1949年)1月开始修建,当年4月,仅完成土方工程,即停建。 1950年11月皖南公路部门配合沿路人民政府进行整修,铺筑泥结碎石路面宽4米,达到晴雨通车。 旌德至绩溪县雄路段,1951年4~8月测设。10月徽州专区成立绩旌公路筑路委员会,专员陈敬之任主任委员,歙县、绩溪、旌德县县长担任副主任委员。公路部门派工程技术人员负责技术指导。筑路委员会下设筑路指挥部,沿路各县成立民工建勤委员会,区、乡、村分别成立大、中、小队,由区、乡长率领民工上路施工。筑路经费除由皖南人民行政公署暨交通处拨粮、款补助外,另成立经费筹集委员会,动员社会各方力量筹措。1952年元旦动工,次年春竣工。民工建勤共39.3万工日,完成土石方27.1万立方米,新建桥梁8座,涵洞186道。但由于标准极低,未能正式通车。1953年9月重新全面整修,开山加宽路基为6.5~8.6米,最大纵坡8.9%,平曲线最小半径20米。铺筑泥结碎石路面宽3~3.5米,厚15厘米,当年底竣工,次年3月通车。 泾县至旌德共分3段建成。三溪至旌德19公里,1954年9月,由徽州专署交通局与公路段共同派员测设。12月,旌德县成立“旌三公路修建指挥部”发动民工建勤修建,1956年竣工。路基宽7米,个别石方地段宽4.5米;泥结碎石路面宽3米,修建石台木面桥4座,涵洞6道。浙溪桥至三溪3.5公里,1956年5月由旌德县交通科派员测设。8月,旌德县组建施工组,发动沿线民工建勤,正式动工,11月底竣工。路基宽8米,泥结碎石路面宽3.5米,修建涵洞13道。泾县至浙溪桥38.8公里,由泾县地方交通建设委员会,于1956年4月,发动全县民工建勤,1957年7月竣工,路基宽7.5米,泥结碎石路面宽3米,修建桥梁23座,涵洞108道,至此,南雄路全线沟通。1959年路面加宽为6米。1972~1974年铺筑渣油表处路面宽6~7米。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内外前往黄山旅游观光者日益增多,1985年,根据全省18条干线拓宽改造计划,全路进行裁弯取直加宽,其中泾县最早发动民工建勤,日上路民工达万人以上,至1987年,南陵至蔡家桥段已完成部分路段,标准为路基宽12~18米,路面宽9~12米。 〔蔡(家桥)谭(家桥)路〕 自蔡家桥经庙首、白地、鹊岭、茶林场至谭家桥,全长44.5公里。其中旌德县32.5公里,太平县(今黄山区)12公里。是黄山通往宣城、芜湖、绩溪的重要连接线,又为205国道的一段。 蔡家桥至庙首段,1954年9月,由徽州专区公路段段长陆冠千负责测设。12月,发动沿线民工约600人动工修建。次年2月,因资金不足停建。1956年续建,5月完成路基及桥涵工程。由于水田地段填土未经处理压实,发生路基下沉现象,未能按期通车。1957年6月,旌德县自筹经费,省交通厅亦拨款补助,将该路段重新整修后通车。路基宽6~9米,泥结碎石路面宽3~3.5米,新建桥梁3座,涵洞27道。0k~6k翻越大兴岭处,有危险急弯,易发事故。 庙首至谭家桥段,1961年10月,由省交通厅公路测量队测设,1962年1~10月,太平(今黄山区)、旌德两县先后动工修建。1963年10月庙首至白地段竣工。1964年12月续建白地至谭家桥段,1966年2月竣工,蔡谭路全线贯通。全路计发动民工建勤34万工日,完成土石方48.8万立方米,新建桥梁10座;涵洞133道。路基宽5~7米,最大纵坡9%,平曲线最小半径15米(弯道57处);泥结碎石路面宽3米。1975~1976年,太平县公路站对茶林场至谭家桥5公里拓宽改造,加宽路基、路面。 1977~1979年,全线铺筑宽6米的渣油路面。1981~1982年,个别路段进行大修或中修。1985年,该路被列为全省拓宽改造的18条干线之一,旌德县辖段除鹊岭3.5公里外,路基和路面分别加宽为12米和9米。1987年起,旌德县人民政府发动民工继续对该路进行拓宽改造。 〔桥(头店)岩(寺)路〕 自青阳桥头店经广阳(原属石埭县,1983年划归黄山市,今属黄山区)、太平(今黄山区)、仙源、谭家桥、汤口、杨村、洽舍、潜口至岩寺,全长147.3公里。其中青阳县2.7公里,太平县(黄山区)99公里,歙县45.6公里。是原省(安庆)屯(溪)路的重要组成路段,亦为连接黄山、太平湖、九华山三大旅游区的交通要道。其中谭家桥至岩寺为205国道之一段。 该路于民国23年(1934年)3至7月,由安徽省公路局抽调全省主要技术力量分段设立工程处,逐段开工兴建。当年10月15日,完成土路通车。路基宽6~7.5米,岩石陡峻地段为单车道宽4米。该路建成后,成为当时安徽省会安庆通往徽州、联络皖南各县的一条重要山区干线。但因全路仅用半年多时间即建成通车,工程质量和标准都偏低。特别是汤口至杨村一带,地形复杂,地质差,在风化石及夹砂碎石地段,不仅雨天塌方严重,经常阻车,晴天也时有滑坡倒塌,一直持续数十年,养路工人无奈地称这一路段为:“搬不尽的坍山,填不尽的滑坡”。 民国27年(1938年)为阻止日本侵略军进犯,奉令将该路部分路段予以破坏。民国29年4月,太平县政府奉军令将太平至广阳(陈村水库淹没区)段破坏,5月,皖南养路处根据军事需要修复,10月,汤口至太平恢复通行客车。民国32年4月和8月岩寺至汤口52公里先后遭受严重水毁,后由皖南养路处组织力量抢修通车。 抗日战争胜利前夕,只有汤口至岩寺尚可勉强维持通车。民国34年8月,皖南公路管理处在太平县组设汤石段修复工程处,及时组织力量,日夜抢修广阳经太平至汤口,9月下旬恢复通车。1949年3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渡江前夕,该路又遭国民党军队破坏而不能通车。 1950年11月,皖南公路大整修,全路于1951年8月经整修恢复原路基、路面,达到晴雨通车。1970年8月,因建陈村水库,广阳至浮丘坦16公里被水库淹没,交通中断。1975年11月8日,太平县革命委员会申请按原路走向,新建公路渡口,接通该路。 1976年3月7日,曹家庄至华垅、荞麦坑至盘龙山计6.68公里渡口接线公路建成。路基宽7.5米,最大纵坡8%,平曲线最小半径20米;路面宽4米,1978年8月太平湖汽车轮渡基本建成,1979年4月正式渡运,全路重新恢复交通。 1975年,太平至仙源(169k~178k+100)计9.1公里铺筑宽5.5~7米的渣油路面,至1983年其余路段也陆续铺筑宽6~7.5米渣油路面。1976年,因建歙县丰乐水库,吕家舍至佛子岭段20.4公里改线工程开工,至1979年竣工通车。 1985年5月~1987年9月,黄山市公路站对太平湖渡口至密岩关桥一段进行改线,里程缩短2.4公里,路基加宽9.5~10米,渣油表处路面:太平湖渡口至曹家庄段宽9米,其余路段均为6米。1986年2月初至3月底,青阳县公路建设指挥部组织施工队,将桥头店至广阳路基拓宽为12米。同年3月,黄山市(今黄山区)人民政府组织力量对甘棠至汤口43公里进行拓宽改造。4月底完成全路土方工程。1987年8月,汤口附近2公里路段改线竣工,路基宽15米,渣油路面宽9米,厚4~6厘米。 〔大(北埠)青(阳)路〕 自祁门大北埠、向北经历口、茅棚店、大小赤岭、金钗培、高路亭、六都、桥头店、陵阳、杨田至青阳县,全长143.1公里。其中祁门县45.7公里,石台县57.3公里,青阳县40.1公里。是徽州(今黄山市)与芜湖、池州的重要连接线,亦为贯通皖南主要旅游名山、溶洞等景点的旅游线。 民国23年(1934年)10月,青阳至桥头店段在原人力车道的基础上建成土路通行汽车,次年4月路基、路面全部竣工。民国27年(1938年)11月至民国29年,因抗击日本侵略军的需要,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第三战区交通处会同当地政府组织民工将青阳至琉璃岭段予以破坏。民国34年(1945年)12月,经抢修以土路便桥恢复通车。 1950年11月至1951年8月,“皖南急要公路整修指挥部”第五整修队整修青阳至桥头店段,路基宽为6~7.5米,泥结碎石路面宽3米,厚15厘米,新改建石台木面桥9座,涵洞103道,达到晴雨通车。 祁门是皖南著名产茶区,为解决茶叶输出,发展乡镇经济,1956年7月,祁门县以“民办公助”方式,始建大北埠至历口段9公里公路,12月竣工。路基宽7.5米;泥结碎石路面宽3.5米;新建石台木面桥1座,长51米;石箱涵34道。1963年8月至1966年7月,省林业厅投资,祁门县成立工程指挥部,抽调民工1000余人,建成历口至金钗培段长38公里公路。路基宽4.5米,简易碎石路面宽3米,新建永久性桥梁9座,计长148.7延米,涵洞164道。 1967年8月,大青路被列为国防三线公路,代号为“0806”工程。1968年安徽省国防工业办公室拨款,沿途各县先后成立施工机构,发动民工按民兵建制,以区为营,公社为连,大队为排,生产队为班,分段负责施工,于11月开工,省公路部门和各县森工、交通部门技术人员共同负责技术指导。翻越大赤岭头(海拔422米)工程艰巨,南越岭线,自茅棚店(海拔200米)经马蹄岭下(海拔300米)至赤岭头,长4公里,设12个回头曲线。北越岭线,自岭头降至岭脚(海拔200米以下),长4公里,设10个回头曲线。平曲线最小半径20米,最大纵坡7%,越岭线相对高差200米。1970年全线竣工。共用70万工日,完成土石方48万立方米,路基宽7.5米,泥结碎石路面宽6米,厚8~24厘米,新改建桥梁8座,涵洞149道。1969年11~12月上旬,青阳县革命委员会成立公路整修指挥部,发动干群7000余人,将县城至东琉璃岭36.7公里[包括桥(头店)永(阳)路2.7公里],路基和路面拓宽为7.5~8.1米和5~5.5米。 1981~1984年,国家先后投资对水毁路段进行整修。1985年由芜湖市公路建设指挥部拨给补助费,青阳县公路建设指挥部,根据“民工建勤,民办公助”的方针,动员沿线干群,对青阳至桥头店进行全面拓宽改造。路基加宽为12米,城东乡至青阳县城(141k~143k+500)段,路基宽达18米。1986年该路列为皖南旅游公路建设计划,由省公路管理局投资,青阳县临时组建旅游公路建设指挥部,组织人员对本县辖段进行加宽、补强、降坡,路基加宽为15~18米。1987年,青阳县城至桥头店计34公里,开始铺筑宽9米的渣油表处路面,当年完成5公里。 1987年安徽省各地市干线公路汇总表见表1—1—1。 安徽省各地、市干线公路汇总表 ![]() 说明:干线指国道和未定省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