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导言
安徽古代陆路运输以人力肩挑为主,辅以畜力骡马和独轮小车,进入近代后,汽车运输才逐步进入安徽。民国9年(1920年),皖北地区的驻军会同地方绅商,积聚资金购买汽车,利用原有车马大道,先后在泗县、五河一带,经营客运业务,但因路况太差,时开时停,事故频生。民国11年,安徽省道局多方筹措,勉强修建一条从省城怀宁(今安庆)到北郊集贤关长仅十余公里的公路,因无车行驶而废弃。直到民国18年,才由安徽全省公路管理处,先后修成安(庆)潜(山)太(湖)公路、合(肥)巢(湖)公路、芜(湖)当(涂)公路,并购汽车24辆,正式通车营业。 民国21年,南京国民政府基于军事和经济上的需要,推行筑路“剿共”政策,筹筑苏、浙、皖、京(注:“京”是南京,时为国民政府首都。)、沪五省市联络公路,至民国26年安徽先后建成公路4731公里,营运汽车20余辆,辟有安(庆)潜(山)太(湖)、安(庆)合(肥)、京(南京)芜(湖)、屯(溪)杭(州)、合(肥)巢(湖)、合(肥)六(安)、屯(溪)淳(安)、芜(湖)屯(溪)、安(庆)屯(溪)、合(肥)蚌(埠)、蚌(埠)亳(县)、正(阳关)六(安)、正(阳关)叶(集)、六(安)麻(埠)、蚌(埠)阜(阳)、阜(阳)正(阳关)、宣(城)长(兴)等20多条营运路线。在此期间,私营汽车也有较多的发展,以歙昱、鸿飞、京芜西路、振兴、民生等几家公司较大,拥有200余辆汽车,在合同规定的路线上经营客运或货运业务。 民国26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为适应战争形势,当局下令将全省公路彻底破坏。所有汽车调往大西南,途中又大部被炸毁,损失殆尽,仅皖南徽州一隅,因未受日本侵略军侵占,仍保有公私营汽车70余辆,行驶于皖浙赣交界处的屯(溪)绩(溪)、屯(溪)威(坪)、屯(溪)杭(州)、屯(溪)太(平)等共约300多公里的短途线路,其他除敌占区以外的大部分地区,不得不依靠传统的驿运方式,通过肩挑、人抬,以及各种落后运输工具运送粮食、食盐、布匹、日用品,以维持省府所在地大别山区及其他非敌占区党政军民的最低需求。 抗日战争胜利后,省公路局在芜湖、蚌埠等地,接收了汪伪政权汽车20余辆,交通部公路总局先后拨车20余辆,加上陆续从后方返回的私营汽车100多辆。在部分抢修竣工的主要干线上维持客运交通。芜(湖)屯(溪)、京(南京)芜(湖)、合(肥)浦(口)、合(肥)裕(溪口)等线因靠近南京,由交通部公路总局直接领导的第一运输处经营管理。从民国35年至民国36年上半年,营业稍有起色,但由于国民党统治集团坚持其反共立场,置国计民生于不顾,蓄意发动内战,由此而导致其政治、军事和经济上的总崩溃,物价上涨,百业萧条,汽车运输也随之日益衰败。民国37年底,淮海战役取得全胜前夕,国民党当局下令征集所有公营汽车渡江,席卷南逃,私营汽车随之解体,皖北公路运输首先陷于瘫痪。渡江战役前夕,皖南公、私营汽车亦全部南逃,有用设施、油料、配件全部带走。全省解放后,从国民党手中接管的家底寥寥无几,皖北只有破旧汽车3辆及部分小型机具和废旧材料。皖南解放时,也只接收破旧汽车21辆。总计堪用汽车仅16辆,私营汽车保存下来的也只有68辆。全省接管的公路通车里程仅1145公里(皖南497公里,皖北648公里)。 解放初期,因国民党溃军破坏公路、桥梁,许多地方不通车。人民政府接管交通运输行业后,修复废旧汽车投入运行,但线路班次很少,大部分货物依靠人力车和牲畜驮运。1949~1952年,经过“三年恢复”与重建,建立起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为主体的公路运输企业,全省民用汽车保有量由1949年底的403辆发展到1952年的830辆,其中公路运输部门汽车674辆;全省公路通车里程由1949年底的2088公里增加到3951公里,客运班线较1949年增加近1倍;客运量增加18.7倍,货运量增加95倍,为支援人民解放战争,恢复和促进城乡物资交流,维持客运交通,争取国民经济的根本好转作出了贡献。 经过“三年恢复”,全省汽车运输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为有计划的发展奠定了基础。1953~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是安徽省汽车运输全面提高、稳步上升的时期,被誉为安徽省汽车运输史上“第一个黄金时代”。 这个时期,全省公路运输部门遵照过渡时期总路线精神,大力发展国营运输业,增添运输设备,充实维修力量,增加运力,支援生产救灾、治淮工程和工农业生产建设。全省提前一年零三个月超额完成了第一个五年计划(以下简称“一五”)规定的指标。到1957年底,全省国营专业汽车由1952年的330辆发展到940辆,增加近2倍,平均每年递增23.28%;全省公路通车里程达8328公里,增加1.1倍,其中睛雨通车路面占54.55%。1957年10月10日岳西通车后,全省实现了县县通汽车。 这个时期,企业管理水平上升较快。全省范围内进行了三大改革:“改单车运输为拖挂运输、改单班作业为双班作业、改就车修理为总成互换”。随着“三改”的逐步展开,汽车运力大大提高,特别是挂车运输由过去的一吨和一吨半单轴挂车改为三吨双轴挂车,且数量增加1.2倍,以调度为中心,推行计划管理,建立三级调度,二级平衡的生产指挥体系,推行单车经济核算,单车运行作业计划,保修作业计划,实行循环运输,图上作业,提高了里程利用率。全省开展“十万公里无大修”运动,促进车辆技术状况逐步好转,到“一五”期末,全省达到十万公里无大修的国营专业车辆已达到240辆,占总车数的25.53%,其中达到二十万的已有13辆。并有三十万公里无大修的先进典型。 这个时期,全省汽车技术更新开始起步。帝国主义嘲笑中国汽车是“汽车博览会”、“万国”牌的时代,开始成为过去。1957年2月,第一批国产解放牌汽车35辆运达合肥,揭开了安徽汽车运输史上新的一页。 安徽汽车运输的发展,并不一帆风顺,它在徘徊中前进,曲折中发展。特别是1958~1978年,工作上出现两次大的失误,严重阻碍了发展进程。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三年,运量平均每年递增60.1%,“一五”期间,平均每年递增35.8%,而1958~1978年的20年中,平均每年只递增14.7%。 “大跃进”时期,在“全民大办钢铁”运动中,交通部门发动全民大办交通,大搞汽车列车化运动,汽车运输大放高产“卫星”,盲目追求高指标、高效率,严重违反科学,盲目蛮干,导致运力严重毁坏。1962年全省客、货车平均完好率仅为57.6%和54.4%,比1952年还低20%以上,货车车吨月产只有1672吨公里,比1957年低35%。 1961年,为贯彻国民经济“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全省交通运输部门采取了一系列保护运力措施,车辆完好率和车吨月产逐步回升。到1965年,客、货车完好率达到91.5%和87.2%,比1962年分别提高37.1%和29.6%。这一时期,运输部门调整了管理体制,执行“三统”政策,并将运输重点转向支援农业。经过调整,运输生产有较大的恢复和发展,1966年,客货运输量比1962年成倍增长,运输成本大幅度下降,客车每千人公里由21.7元降为18.6元,货车每千吨公里由215.8元降为179.9元。1966年,全省平均单车利润达10560元,创历史最好水平。 “文化大革命”中,汽车运输遭到很大破坏,企业陷入困境,六安地区汽车运输公司的货运汽车车吨月产只达2000吨公里,降到50年代初水平,其中挂车利用率低到20%;合肥地区的挂车利用率仅达18%;安庆地区汽车运输单位成本高达0.192元,1970年亏损13.09万元,为历史少有。1969年全省汽车运输上缴利润比1965年降低77.6%,平均单车利润由10565元下降到2300元。 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改革、开放、放宽、搞活”的方针指引下,打破“国营一家独办”的局面,坚持国营、集体、个人一齐上,使公路运输进入了“第二个黄金时代”。长期以来“乘车难、运货难”问题得到了缓解。 1979年以前,由于受独家经营旧体制的制约,全省公路运输部门汽车发展比较缓慢,1978年全省仅有专业车辆6236辆。到1987年,全省民用汽车发展到121105辆(货车88559辆,客车29440辆,特种车3106辆),全省公路运输部门汽车发展到13678辆,其中货车9258辆(全民所有制3663辆,集体所有制5595辆),客车4334辆(全民所有制3874辆),其他专用汽车68辆。在民用汽车中私人汽车14532辆。1987年与1978年相比,近10年,全省民用汽车增长199%,全省公路运输部门汽车增长119%。多层次运输的发展,加快了运输结构的改革,促进了公路运输行业的振兴。全省汽车运输的管理体制实行了全行业管理,形成了以16个地、市国营运输企业为主力,地、市、县集体运输企业为补充,城乡两户、社会车辆为调节的三支运输队伍和三个运输层次,构成一个四通八达、灵活机动的公路交通运输网。 从城市到乡村,车辆分布趋于合理。大、中、小汽车配套齐全,客运汽车高、中、低档兼备,宽座位、高靠背、空调车样样均有。全省各地服务网点密布,旅客购票方便,途中招手即停,有人即上。货物就近托运,长途货、短途货、超长货、笨重货,车主争相承运。 运输设施由交通部门一家建设,转向社会筹集资金共建。1980~1985年,单纯依靠交通部门自身力量,仅建成2个地市所在地汽车站和6个县(市)汽车站,合计建筑面积26472平方米,日发客运总量5.2万人次,1985年8月,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安徽自9月1日起率先在国内实行《征集汽车站建设专用基金实施办法》,在原有客运票价基础上,每人每公里征收2厘,由交通厅统收统支,作为省级预算外专项基金,专款专用,建设车站。到1987年底,全省共征收2124万元,建成一批县、市级新型汽车站。 运输服务逐渐由“单项型”转向“多项型”。实行“一业为主,多项经营,面向社会、综合服务”,除客、货运输外,还办工厂,开商店、饭店、旅社、酒楼、货栈等,逐渐形成旅客“乘车、住宿、就餐一条龙”,“产、运、销代办服务一条龙”,“一票到底,全程负责,综合服务一条龙”,使运输生产和各种服务逐渐配套成龙,这是搞活运输,扩大服务,方便顾客,提高质量的方向性转变。 1987年,全省交通运输完成客运量28496.9万人,客运周转量228.1亿人公里,其中公路运输完成客运量24272万人,客运周转量100.8亿人公里,分别占85.18%和44.19%。全省交通运输完成货运量14007万吨,货运周转量527.4亿吨公里,其中公路运输完成货运量7271万吨,货运周转量29.5亿吨公里,分别占51.9%和5.6%。公路运输,在全省交通运输中占据重要地位,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