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一节 机车车辆工业
一、基地建设 铁道部铜陵机车工厂(以下简称铜机厂)位于皖南山区北缘,铜陵市东南方向25公里的青山脚下。南邻凤凰山铜矿,西连新桥硫铁矿。顺(顺安镇)凤(凤凰山铜矿)公路由厂前经过直通宁(南京)铜(铜陵)公路。工厂铁路专用线与芜铜线顺安车站接轨。工厂用电来自华东电网,供水来源是经过处理的地下水。工厂的生产、生活、交通、文化、教育、保卫、医疗、卫生等自成体系,具有小而全的特点。至1987年已发展成为大型综合性骨干企业。 1969年,全国加强大小“三线”建设。上海铁路局根据上级“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中断铁路运输”的指示精神,向铁道部和上海市革命委员会报告,拟在皖南山区修建上海铁路局小三线“铁路器材综合修制厂”,作为战备铁路专用器材的生产基地。4月,上海铁路局和南京军区后勤部组成12人的选点组,先后勘察了当涂、繁昌、南陵、宁国和铜陵等地,通过分析比较,认为铜陵矶头山一带的地理条件符合战备要求。1970年初,上海铁路局、南京军区后勤部和铁道部戚墅堰机车车辆工厂(以下简称戚机厂)负责人,两次到铜陵实地踏勘,确定厂址设在安徽省铜陵县新桥公社明星大队矶头山内侧。上海铁路局派人专程赴铁道部、南京军区、安徽省、铜陵特区和铜陵县汇报。各方均大力支持在该地建厂。3月31日,铁道部以铁军办字142号文批准建设机车修理战备基地方案:除上海铁路局自筹调剂一部分资金外,由部增拨200万元;全部厂房和生产性附属房屋的建筑面积,严格控制在2万平方米以内,所有设备原则上由上海铁路局和戚墅堰机车车辆厂在现有设备内调剂分迁;基地建设由上海铁路局统一领导,工厂建成后既是上海铁路局平时、战时的机车修理基地,又是戚机厂临战时的机车修理疏散点。4月7日,上海铁路局将基地建设列为1970年第一号战备工程,代号为七○一,成立上海铁路局七○一指挥部(又称七○一工厂)。 1970年6月13日该厂破土动工,7月完成铸铁、锻压、金工3个车间工程的“三通一平”(路、水、电通和平整场地),年底基本建成。1972年6月28日,交通部(1970年7月~1975年3月,铁道部与交通部一度合并)以交铁工字1152号文批准工厂扩建初步设计,总概算2500万元,全厂定员3000人。1973年8月,工厂改由交通部直接领导,至年底,完成基建投资1719万元,厂修主厂房和部分车间、商店、学校、医院及水、电、通讯设施等基本建成,生活设施初步配套。 1974年,工厂被国家列为大中型建设项目。1月20日,交通部以交铁工字150号文批准工厂补充扩建初步设计:厂修蒸汽机车200台,检修锅炉8台,检修轮对30对,生产配件7600吨,修造设备1500个复杂系数;全厂建筑面积106100平方米;设备1079台;总概算2900万元;全厂定员3100人。1976年总概算又增至4712万元。至1979年底,共完成基建投资4878万元,为总概算的104%,建筑面积147534平方米,设备安装965台。经国家计委、建委和财政部确定,铜机厂为投产销号项目,标志着建厂工程基本完成。 1980年后,工厂进行了技术改造和新建了一些小型项目。至1987年末,铜机厂共完成建设投资7136万元,有固定资产原值6939万元,净值5361.8万元。占地面积76.77公顷,建筑面积228729平方米,其中生产房屋建筑面积105273平方米,生活房屋建筑面积123456平方米。拥有厂管铁路15.7公里,厂区公路10.5公里,高压电力线路26.75公里,各类设备1391台,其中金属切削机床387台。建成厂修、制备、后方3个生产系统,计17个车间。生活设施有:职工医院、卫生防疫站、4处职工住宅区、4个职工食堂、4座职工浴室、7处开水供应站和蒸饭箱以及冷库、煤厂、煤气管道等。教育设施有:幼儿园、职工子弟小学、技工学校、职工学校、电大工作站、职工政治学校和党校等。文体设施有:俱乐部、图书馆、活动室、广播站、闭路电视室、灯光球场、游泳池等。 铜机厂于1978年被评为安徽省大庆式企业。1983年和1987年被评为安徽省拥军优属、拥军拥政先进单位。1985年被评为铁道部物资节约先进单位。1986年被评为铁道部工业系统技术革新蒸汽机车组第一名及安徽省和全国计划生育先进集体。1986年和1987年被评为安徽省思想政治工作优秀企业。 二、机车车辆修造 机车车辆修造是铜机厂主产品,由厂修系统各车间承担。蒸汽机车厂修能力由戚机厂搬迁。在铁道部主持下,两厂经过多次协商,于1975年10月下旬开始,历时2个月,装载车皮263辆,完成搬迁设备、物资11830吨,其中机床120台和其他各类设备292台。先后调迁职工809人。新老职工立即上岗,边安装设备、边调试,于12月26日开工试修第一台蒸汽机车FD型1258号,1976年厂修系统有解体锅炉、煤水车、部件、组装5个车间和1个服务工段,计有职工701人,完成机车厂修42台,实现了投产“开门红”。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工厂贯彻执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开展恢复性的整顿。建立了工厂、车间、班组三级管理和工厂、车间两级核算制度;全面实施以八大技术经济指标(生产、质量、劳动、物资、能源、财务、安全、修旧利废)为重点的层层分解落实和定期考核的管理制度,组织社会主义劳动竞赛和“工业学大庆”活动,培养职工树立“三老四严”的作风;坚持以计划为中心,以提高产品质量为重点,开发新产品,发展配件生产;实行综合奖励制度,调动职工积极性。1979年工厂全员劳动生产率为上年的1.2倍。1981年,铜机厂由蒸汽机车修理向新造发展,试制SY型蒸汽机车5台。 1982年开始,根据铁道部关于开展企业“五项工作”全面整顿的指示,按照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要求,工厂领导班子进行两次调整。工厂实行经济责任制和岗位责任制,先后制订10类专业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各种原始记录和信息体系。1983年,为便于生产管理,厂修系统改组为解体、锅炉、煤水车、附件、机械、走行、车架和机车8个车间,计有职工1029人。1984年工厂产值利税率、产品销售收入利税率均达到全路机车修理系统先进水平。9月,铁道部和铜陵市联合验收,确认其企业整顿成绩优秀。1985年试行厂长负责制,部分车间实行单项产品和质量攻关项目承包制。1986年完成机车厂修204台,突破了扩建初步设计200台生产能力。 1987年,铁路运输动力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向内燃化、电气化发展,蒸汽机车停止制造,运用中的蒸汽机车由少数专业厂包干修理,铁道部决定铜机厂为地方厂矿转产新造SY型蒸汽机车。厂修系统又一次调整生产组织,成立锅炉、煤水车、机械一、机械二、组装5个车间。共有班组113个,其中生产班组72个,辅助班组26个,业务班组15个。12月28日,厂修系统完成最后1台QJ型6879号机车厂修,从此,铜机厂结束了蒸汽机车修理任务。同年新造SY型机车3台,次年完成6台,因该机车用途不广,铁道部又决定铜机厂第二次转产,改为制造S13型守车,生产纲领为年产守车600辆。至1987年末,厂修系统有固定资产原值1229.96万元,净值950.39万元。房屋建筑面积27668.98平方米,其中主厂房面积15415.87平方米,檐高17米,有主跨、副跨、五联跨和露天跨4部分组成;附属厂房计有面积9576.45平方米;公用设施房屋面积2676.66平方米。各种设备355台,其中金属切削设备124台,锻、冲、剪设备144台,动力设备6台,电器设备103台,起重运输设备55台(内含75号大型桥吊2台),工作炉8座,木工炉8座,木工设备2台,试验设备20台,杂项设备23台。铁路专用线5.26公里(含试车线1.5公里),分为7股道通向各车间和作业场地。点火库(棚)3处,可供8台机车同时使用。有生产台位40个,其中机车解体台位3个,锅炉台位8个,煤水车台位10个,车架台位7个,机车台位4个,点火台位8个。承修上海、南昌、广州、郑州、济南5个铁路局和部分厂矿的蒸汽机车,共完成蒸汽机车厂修1910台(含1985~1987年计划外6台),局修4台,新造SY型机车8台。修理国产机车计907台,占修车总数的47.4%,其中QJ型870台,JS型25台,SY型12台;修理进口机车计1007台,占修车总数的52.6%,其中FD型506台,KD 7型374台,JF型112台,SL 12型11台,XK 2型4台。完成工业总产值(含配件产品产值)16720.3万元,净值5434.6万元,上缴税金846.8万元。 三、机车配件制造 铜机厂制备系统各车间主要承担工厂蒸汽机车修造所需要的自用配件、供外机车车辆配件及其他产品的制造任务。 1976年,制备系统有热加工的铸铁、铸钢、锻压和冷加工的配件4个车间,共有厂房建筑面积21521平方米,计有职工576人。1978年,建成锻压新厂房,建筑面积5970.07平方米。1983年6月,成立配件二车间,制备系统职工增至639人。1986年完成配件生产8178吨,突破了7600吨的设计生产能力。1987年建成配件二车间厂房,建筑面积4720平方米。至年末,制备系统共有房屋建筑面积41401.19平方米,其中生产厂房面积38076平方米,附属房屋面积2524平方米,公用设施房屋面积801.19平方米。各车间之间均有公路或铁路专用线贯通。有设备384台,其中金属切削设备134台(含数控铣床和数显车床各1台),锻、冲、剪设备23台(含3吨大型汽锤1台),动力设备13台,电气设备13台,起重运输设备57台,工作炉32座(含5吨炼钢电炉1座),木、铸、焊、热设备68台,试验设备20台(含CCH-11型超声波测厚机2台),杂项设备24台。职工总数825人,共有班组79个,其中生产班组54个,辅助班组25个,业务组16个。所生产的供外配件有蒸汽机车、轨道吊车、货车、内燃机车以及地方铁路产品、市场调剂产品等200余种计43.17万件套,产值7463万元,占铜机厂同期工业总产值的44.6%。产品有: 〔蒸汽、轨道吊车配件〕 1971年,铜机厂贯彻执行“边设计、边基建、边生产”的方针,为上海铁路局生产机车车辆配件,有中磷闸瓦、煤轮芯、上心盘等,至1973年共生产21626件。 1974年起,铜机厂为蒸汽机车厂生产自用配件。1975年,首次参加全路配件订货会,执行铁道部指令性计划,生产少量蒸汽机车供外配件,有汽室勾贝阀体、机车消火栓、制动缸、冲击座、洗炉堵、前后丛板座等15种计8556件套。 1976年,增加轨道吊车配件生产,至1980年产品有各种齿轮、走行闸瓦、方牙螺杆、吊勾、离合器等19种计4566件;蒸汽机车配件生产增加到73种,主要产品有特氏阀、汽缸十字头、合并杆、半径杆、偏心杆、均衡梁、导轮、圆弹簧、动轮弹簧鞍等计9615件套,年均1923件套。加上自用配件共生产13627吨,年均2725吨,仅占设计能力7600吨的35.9%。 1981年,铜机厂为了充分发挥配件生产能力的优势,提出“稳机车,上配件”的方针,增加配件产量,开发新产品,供外配件有较大的发展,逆止阀、安全阀、放水阀大批量生产。1983年,产品达到50余种地14236件套,创历史最高记录。至1985年生产蒸汽机车配件共25558吨,年均5112吨,其中供外蒸汽机车配件54739件套,年均10948件套。至1987年末,共生产供外蒸汽机车配件100余种计118527件套轨道吊车配件21种6178件。 〔货车配件〕 1981年,铜机厂发展货车配件生产,先后试制成功承载鞍、RD 2车轴、D轴、钩尾框4种产品,均形成批量生产能力。其中承载鞍用于货车转向架上向滚动轴承承递载荷,先后装车1.5万辆(每辆8只),运用质量良好,1986年被评为安徽省优质产品。铁道部确定铜机厂为承载鞍定点生产厂。至1987年末,4种配件产品产量达到276227件,其中承载鞍242369只。 〔内燃机车配件〕 1981年,铜机厂配件生产重点逐步转向内燃机车配件,通过调整生产布局,革新工艺,改造设备,培训技术力量,试制成功了具有高精技术的240球铁活塞和缸套等4种内燃机车配件产品。1985年,铁道部投资1230万元,建设内燃机车配件生产系统,并确定铜机厂为240球铁活塞定点生产厂。至1987年末,4种产品的产量达11779件(套),其中240球铁活塞5855只。 〔地方铁路配件〕 1979年开始,铜机厂为支援地方铁路建设,应河南许昌、湖南澧陵、四川灌县等地方铁路部门的要求,生产钢轮、车轴、轮对、连杆、摇杆、上心盘等7种配件,计8749件套,其中钢轮934个,轮对2431对,车轴1384根,该类产品非铁路标准化配件,均按用户需要专门生产。 四、外委产品 铜机厂后方系统各车间是为生产服务的,同时还加工部分机车车辆配件,并配合有关系统承担外委产品修造任务。后方系统有修机、工具、动力、建筑、利材、运输车间和火车站,职工813人,有设备584台,建筑面积16362.11平方米,固定资产原值1216.7万元。1971年至1974年,为上海铁路局制造C 618车床40台、轨道车20辆、轨道平车38辆,轨道车技术改造、大修48辆。1977年参加铜陵市百台农机大会战,制造插秧机40台。1978年自筹资金组建集装箱车间,生产TJ5吨集装箱100只,1979年由于资金不足和受场地限制而停产。1985年,生产的内燃机车柴油机240浮动式活塞销,被评为安徽省优质产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面向社会,先后为合肥市轻工机械厂、杭州市拖拉机厂、常州市内燃机厂、吴江县农机厂、马鞍山钢铁公司运输部等企业生产配件,1971~1987年计生产各种外委产品70余种10198套(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