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一节 运输机构
一、蚌埠铁路分局 〔机构沿革〕 蚌埠机务段、工务段、车务段:清宣统三年十二月(1912年1月),津浦铁路济南至浦口段通车,安徽省境内为桃山集至乌衣段(简称桃乌段)属津浦铁路南段总局管辖,总局设在浦口。蚌埠设大车房、工务分段。民国元年(1912年)11月,津浦铁路全线通车,桃乌段改属津浦铁路总局浦口分局(后改为办事处)管辖,蚌埠增设车务段。民国3年1月,桃乌段改属津浦铁路管理局有关业务处管理。民国8年,蚌埠大车房改为机务段。民国15年,桃乌段属军阀孙传芳在南京成立的津浦铁路南段管理局管辖。民国16年,由南京国民政府在浦口成立的津浦铁路管理局管辖。民国20年2月,津浦铁路管理局改为津浦铁路管理委员会,蚌埠车务、机务、工务等单位分别隶津浦铁路管理委员会车务总段、机务处第一机务总段、工务处浦韩工务段管辖。民国26年12月,日军飞机轰炸浦口、浦镇,津浦铁路管理委员会从浦口迁至蚌埠,不久,又由蚌埠北撤到江苏铜山。民国34年8月,日本投降后,津浦线为国民政府所管辖。蚌埠机关区、工务分段改为机务段、工务段,仍设有车务段。民国35年3月,铁路实行区制管理,桃乌段由津浦区铁路管理局(局址济南)徐浦段管理处(处址徐州)管辖。同年7月,徐浦段管理处改为浦兖段管理处。处址改设在浦口,至民国38年4月23日撤销。 淮南铁路局:民国24年12月,淮南铁路(自田家庵经合肥至裕溪口)建成通车。全长214.1公里,沿线设20个车站及九龙岗机务分段。同年6月,成立淮南铁路局。 民国26年1月,淮南铁路局和淮南煤矿局组成淮南矿路股份有限公司,淮南铁路局成立公司铁路局。由于当时淮南矿路的开发和建设,造成国民政府建设委员会资金困难,淮南矿路股份有限公司卖给国民党宋子文财团股本50%,其他私人银行买去20%,但公司仍属国民政府建设委员会。抗日战争爆发后,为阻止日本侵略军进犯,国民政府下令破坏了淮南铁路。抗日战争胜利后,淮南线为国民政府接管,逐段修复贯通。民国35年1月,淮南铁路局再次成立,管理淮南线和水蚌线,营业里程276公里。铁路局设车务、机务、工务、会计、总务、警务6个处和秘书室,并辖第一、第二、合(肥)裕(溪口)、水(家湖)蚌(埠)4个工务段,田(家庵)合(肥)、合(肥)裕(溪口)两个车务段,九龙岗机关区改为机务段以及九龙岗机车修理厂、芜湖办事处(专管航运)和23个车站。共有职工1500余人。1949年1月淮南解放。淮南铁路局先后由淮南煤矿区军事管制委员会(以下简称军管会)、蚌埠市军管会军管。8月13日淮南铁路局撤销。 蚌埠市军管会铁道部:民国38年1月蚌埠解放。蚌埠铁路各单位和淮南铁路局为蚌埠市军管会铁道部接管。5月,蚌埠市军管会铁道部并入南京市军管会两浦(浦镇、浦口)分会铁道部。蚌埠以南至浦口铁路各站及淮南铁路局所属各单位,均由两浦军管会铁道部军管。6月18日,撤销两浦军管会铁道部,成立济南铁路管理局浦口办理处。8月8日,津浦、淮南两线的两个蚌埠站合并为一。至1987年,蚌埠铁路分局机构先后经历5次大的变动。 〔济南铁路管理局蚌埠(运输)分局〕 民国38年8月13日,济南铁路管理局蚌埠分局在浦口成立,9月15日正式办公。其职能是全面领导辖区运输生产和机、车、工、电、建、人、劳、财计等各项工作。同时撤销浦口办事处。分局有分局长1人,副分局长3人。分局机构设运输、机务、工务、财务、材料、人事、总务、秘书8个科和电务股、公安分处。管辖津浦线蚌埠至浦口段(蚌埠至桃山集段划归徐州铁路分局管辖)及水蚌线各站段,并设九龙岗办事处,负责管理淮南线。分局领导浦镇铁路工厂、九龙岗机车修理厂等35个基层单位和55个车站、9个线路所。共有职工9000余人。9月,中共济南铁路管理局蚌埠分局委员会成立,领导蚌埠、九龙岗、两浦3个总支、机关直属支部。分局党委成立政治处,下设组织、宣传两科。同时成立蚌埠铁路分区工会筹委会和青年团蚌埠铁路分区工作委员会。9月21日,淮南线增设孔店车站,水蚌线增设年家岗、西泉街、姜桥3个车站。1949年10月8日,分局从浦口迁到蚌埠市大马路山街原交通银行旧址(1950年9月迁到胜利路分局今址)。随迁的浦镇电务段改名为蚌埠电务段。11月5日,蚌埠车站列为一等站。11月21日,成立蚌埠铁路医院。11月22日,成立九龙岗检车段。11月26日,淮南市矿区大通至八公山(后为大通至张楼)铁路建成通车,属分局管辖。至此,分局管辖营业线路470.8公里。1950年1月21日,蚌埠车站由蚌埠车务段管理改为分局直属领导。3月,浦镇铁路工厂和九龙岗机车修理厂划归济南铁路管理局直接领导。4月,浦口建筑段改名为蚌埠建筑段(年末从浦口迁到蚌埠)。6月15日,成立合肥机务段。6月,中共蚌埠铁路分局委员会各级组织全部公开,并实行党委统一领导制。7月,成立合肥工务段,相继撤销九龙岗办事处和原淮南铁路局的4个工务段。8月,九龙岗检车段改为九龙岗车辆段。12月,蚌铁路分区工会正式成立。1951年1月3日,成立蚌埠列车段。1952年1月,成立分局党委纪律检查委员会。1月18日,撤销合肥机务段,成立合肥机务驻在所,隶属九龙岗机务段领导。同年,分局实行党委分工负责制。 1953年1月,蚌埠铁路分局改为蚌埠铁路运输分局。运输分局主要管运输工作,领导线路各车站、列车段、机务折返段及机车给水、给煤、电力等部门,原属分局领导的(机务)、工务、建筑、电务等段及医院、学校、材料、生活供应站等单位均改由路局各业务处直接领导。同时调整分局管辖范围:津浦线长淮卫(今蚌埠东站)至浦口段划归上海铁路管理局南京运输分局管辖;原由济南铁路管理局徐州铁路分局管辖的蚌埠(不含蚌埠)至江苏高家营(徐州南)各站改由蚌埠运输分局管辖。蚌埠运输分局管辖营业线路455.2公里。下设基层单位48个,车站51个,线路所两个。分局机构设置相应缩小,由过去12个科室改编为车务、商务、机务、计划、财会、劳资、人事7个科及分局长办公室、行车安全监察室和材料、技术、总务3个股。机构定员编制由过去的350人缩编到118人。分局党委政治处机构调整为组织指导、干部管理、宣传3个科。2月6日、8日,先后成立蚌埠职工生活供应段和铁路卫生防疫站,均属济南铁路管理局直接领导。7月,津浦线管辖范围调整为三界以北至江苏高家营段(三界以南至乌衣段属南京铁路运输分局管辖)。管内营业线路增至564公里。10月,分局增设客运科。1954年12月,分局实行一长制。 1956年1月,蚌埠运输分局又改为蚌埠铁路分局,扩大了在运输工作指挥方面的权限,成为“主管运输,协管其它”职能的分局。管内沿线机、车、工、电、辆、建筑、装卸等业务单位在运营工作方面均受其领导,同时服从管理局有关业务处的领导。分局设车务、商务、机务、客运、财会、人事、劳动工资7个科及分局长办公室、行车安全监察室和运输计划、总务、军事动员3个股。辖52个车站。3月,分局政治处增设秘书室。4月1日,分局增设货运科和教育科。5月19~24日,中共蚌埠铁路分局委员会召开第一次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中共蚌埠铁路分局第一届委员会。11月,分局党委纪律检查委员会改名为监察委员会。12月,分局实行党委领导下的分局长负责制。1957年5月,青年团蚌埠分区工作委员会改为共青团蚌埠铁路分局委员会。 〔上海铁路管理局蚌埠办事处〕 1958年1月,根据铁道部实行部、管理局、站(段)三级管理体制的决定,济南铁路管理局蚌埠铁路分局撤销,成立蚌埠铁路办事处,改属上海铁路管理局领导。办事处为上海铁路管理局派出机构。有主任1人,副主任2人。下设车务、机辆、工电、货运、安全监察等组。负责管理和监督检查各站运输及安全工作。管辖范围为:淮南、水蚌、大张线各站及津浦线蚌埠站至三界站,同年7月,津浦线管理范围扩大为蚌埠至江苏林场段(蚌埠以北至高家营段划归徐州办事处管辖);管内营业线路464.2公里,有55个车站,两个线路所。 〔合肥铁路局、蚌埠铁路局〕 1958年8月,中共安徽省委和铁道部决定筹建合肥铁路局和中共合肥铁路局委员会,10月正式成立。隶属铁道部和铁道部政治部领导。局址位于合肥市大东门。铁路局机构设运输、机务、车辆、工程、电务、人事劳动教育、材料、统计、财务9个处,及路局办公室、总工程师和卫生、公安两个直属科。机关定员257人。是建国后铁路“以省设局”的一次尝试。该局管辖范围,原计划为安徽省境内各线路,但始终处于调查研究阶段,未行使职权。蚌埠办事处及其运输指挥工作仍属上海铁路管理局统一领导。 1959年6月1日,中央决定成立上海铁路总局,以加强华东地区铁路组织工作和统一调度指挥。合肥铁路局改名为上海铁路总局领导的蚌埠铁路局,负责管辖津浦线蚌埠至乌衣段和淮南、水蚌、大八线。7月1日,接管原由南京铁路分局管辖的宁芜线慈湖至芜湖段(简称慈芜段)和马(鞍山)向(山)支线(1960年10月建成,1964年7月划给马鞍山钢铁公司)。管辖营业线路506.3公里。下属基层单位46个,车站64个,线路所6个。路局机构设4室15处和1个直属科,定员335人,分别在合肥、蚌埠两地办公。至12月25日,合肥部分全部迁到蚌埠市胜利路分局今址。 1960年2月26日~3月2日,中共蚌埠铁路局委员会召开第一次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中共蚌埠铁路局第一届委员会。3月1日,路局和中共蚌埠路局委员会又改属铁道部和铁道部政治部领导。路局设车务、客运、货运、机务、车辆、工务、电务、基建工程、材料供应、人事、劳动工资、财务会计、计划统计、教育、卫生、生活福利、公安17个处,安全监察室、总工程师室、科研委员会办公室、局长办公室及工程技术监察、军事动员两个直属科。定员630人。路局下设蚌埠、合肥、九龙岗、徐州、马鞍山5个办事处,为路局派出机构。路局管辖津浦线利国至乌衣段、陇海线连云港至张阁庄段、宁芜线慈芜段和淮南、水蚌、大八、马向线,营业线路1124.2公里。下辖146个车站,81个基层单位。职工总数达41845人。1962年6月,马鞍山办事处迁至芜湖,更名为芜湖办事处,同时撤销九龙岗办事处,其业务移交合肥办事处。同年10月,接管符夹(符离集至夹河寨)线符离集至濉溪段、段园至夹河寨段和芜铜(芜湖至铜陵)线芜湖至枫香墩段。至此,管内营业线路共12条,1216.1公里,161个车站。 〔蚌埠铁路分局〕 1963年3月,为贯彻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华东地区铁路组织机构又一次进行调整。4月1日撤销铁道部蚌埠铁路局和徐州、蚌埠、合肥3个办事处,再次成立蚌埠、徐州两个铁路分局,分别隶属于上海、济南两个铁路局领导。原属蚌埠铁路局管辖的津浦线蚌埠以北至利国段和前贾、符夹线移交徐州铁路分局;宁芜线慈芜段、芜铜线芜湖至枫香墩段和马向线交南京铁路分局。蚌埠铁路分局管辖津浦线蚌埠至乌衣段及淮南、水蚌、大八等线,营业线路466.2公里。下属基层单位32个,车站59个,线路所两个。分局机构设置初为两室14科1所。1965年7月1日,根据上海铁路局关于改革铁路局和分局体制机构的决定,分局直接领导机务、车辆、工务、电务、建筑等段和医院、学校等单位,同时调整分局组织机构,改设运输、机车车辆、计划统计、财务材料、劳动工资、教育、工务电务7个科和分局长办公室、安全监察室、装卸作业所。分局政治部下设组织、干部、宣传3个部和办公室。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不久,分局机构陷于瘫痪。 1967年5月8日,成立中国人民解放军蚌埠铁路分局军事管制委员会。军管会设办公室、革命办公室和生产办公室。室下设组。1968年3月,成立中共蚌埠铁路分局临时委员会。 1968年5月30日,成立蚌埠铁路分局革命委员会,革委会设办公室、政工办公室和生产办公室,室下设组。1969年2月,开始重建中共基层组织,至1971年,成立48个基层党委、总支和直属支部。1970年10月24~28日,召开中共蚌埠铁路分局第二次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中共蚌埠铁路分局第二届委员会,由中共安徽省革命委员会核心小组和中共上海铁路局核心小组领导,同时撤销蚌埠铁路分局军管会和中共蚌埠铁路分局军管会临时委员会。开始实行党委“一元化”领导。1971年8月31日,分局革命委员会生产办公室改为生产指挥部,增设后勤部、人民武装部和人保组。政工办公室改为政治部,下设组织、干部、宣传、文教4个组。1972年10月,分局恢复机关科室,设办公室、安全监察室、综合技术室及运输机车辆、工务电务、人事、计划统计5个科,政治部各组改为科。同时召开工人代表大会,成立分局工代会。1973年3月,恢复分局团委。1975年1月,淮南铁路裕溪口地区划归上海铁路局芜湖办事处管辖。10月,接管原由徐州铁路分局管辖的津浦线蚌埠至符离集段和符夹、青(龙山)阜(阳)线(原称濉阜线)各站及宿县、淮北、阜阳3个车务段,宿县、淮北两个工务段等单位。管内营业线路共6条,788公里。下属基层单位42个,车站91个,线路所4个。1977年8月,分局革命委员会政治部改名为分局政治部,下设组织、干部、宣传3个部和办公室。1978年3月,分局工代会改名为上海铁路总工会蚌埠分区委员会。 〔上海铁路局蚌埠铁路分局〕 1978年8月,分局革命委员会撤销,恢复蚌埠铁路分局建制。分局设总工程师室、办公室、行车安全监察室、环境保护办公室、科学技术办公室、顾问室和运输、计划统计、财务、人事、教育、卫生、机务、车辆、工务、电务、客运、货运管理、物资管理、生活管理、基本建设15个科及人民武装部。10月,恢复党委领导下的分局长负责制。分局所属中心站改为车务段,明光、滁县两个中心站合并为滁县车务段。12月,中共蚌埠铁路分局委员会改称中共上海铁路局蚌埠铁路分局委员会。1979年9月,分局党委监察委员会恢复原纪律检查委员会名称。1980年1月,上海铁路局芜湖办事处撤销后,裕溪口地区各单位划归蚌埠铁路分局管辖。5月,分局增设人防战备办公室、电子计算室、集体事业办公室,撤销物资工业管理科、生活管理科。7月,成立党政联合接待室,撤销来信来访办公室。12月,增设无线电管理委员会。 1980年12月14~16日,中共蚌埠铁路分局委员会召开第三次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中共蚌埠铁路分局第三届委员会。1982年4月,根据《国营工业企业职工代表大会暂行条例》,制定了《分局职工代表大会暂行条例实施细则》,实行党委领导下的分局长负责制和职工代表大会制。8月,政治部增设审干办公室。11月,分局机构又调整为6室15科。1983年5月,上海铁路总工会蚌埠分区委员会改称中国铁路工会蚌埠铁路分局委员会。1984年1月,分局政治部改称中共蚌埠铁路分局委员会政治部,并增设老干部部。分局机关重新核定编制,设运输、客运、机务、车辆、工务、电务、基建、统计、计划、财务、人事、劳资、教育、卫生、生活管理、装卸作业、节能综合17个科和分局长办公室、总工程师室、安全监察室、企业管理办公室、电子计算室及战备武装部。未列入机关编制的还有设计室、企业管理研究室、运输收入检查室、集体事业办公室、计划生育办公室和保卫科。8月,分局实行分局长负责制。9月,党委政治部干部部并入组织部。 1985年1月,接管上海铁路局领导的蚌埠线桥大修队。3月,成立基建分处,撤销基建科。5月,增设审计科。1986年5月1日,九龙岗车务段迁到淮南,改名淮南车务段。6月,分局线桥大修队改名线桥大修段。8月31日~9月2日,召开第四次党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中共蚌埠铁路分局第四届委员会。12月,成立淮南机务段、张集车务段、淮南西站和淮南铁路医院。 1987年1月1日,接管铁道部第四工程局移交的阜(阳)淮(南)新线(全长127.2公里),同时原大张线改称淮(南)张(楼)线,另增加水淮、大田、淮田联络线,并成立淮南工务段。4月,电子计算室改为电子计算所。6月,成立淮南车辆段,撤销九龙岗车辆段。198年底,分局管辖范围:津浦线符离集至乌衣段和淮南、水蚌、淮张、青阜、阜淮、符夹7条线路,线路营业里程934.6公里。下属基层单位54个,车站110个,线路所3个。职工总数41649人。中共蚌埠铁路分局委员下属47个基层组织,其中基层党委38个、党支部4个直属党支部5个,共有党员10035名。 蚌埠铁路分局职工结构状况表 ![]() 说明:前四项相加与职工总数相等。职工总数分解为固定、合同制、计划外、临时工依据1987年上海铁路局统计资料汇编。数字来源蚌埠分局劳资分处。 蚌埠铁路分局干部结构状况表 ![]() ![]() 蚌埠铁路分局组织机构系统表 ![]() 蚌埠铁路分局党群系统组织机构表 ![]() 蚌埠铁路分局(办事处、局)历任行政领导人更迭表 ![]() 中共蚌埠铁路分局(办事处、局)委员会历任领导人更迭表 ![]() 附记:日伪铁路机构 蚌埠桥木事务所、铁路局、出张所、整备局:民国27年(1938年)2月2日,日本侵略军侵占蚌埠后,成立蚌埠桥木事务所,管理蚌埠地区铁路运输。蚌埠机务段改称机关区。民国28年4月30日,华中铁道株式会社在蚌埠设立铁路局。民国29年6月1日,蚌埠铁路局改为蚌埠出张所,管辖蚌埠至浦口段。民国32年10月1日,蚌埠出张所改为蚌埠铁道整备局。民国33年4月1日,蚌埠铁道整备局管辖线路延长为三铺至浦口段。 华中铁道株式会社庐州、大通事务所、淮南工务事务所:民国27年6月4日,日本侵略军占领淮南,日伪接管淮南矿路股份有限公司和已破坏的淮南线及九龙岗机车修理厂,机务段改称九龙岗机关区。民国29年6月1日,成立华中铁道株式会社庐州(今合肥)、大通事务所和淮南(今合肥)工务事务所。同年10月7日,淮南铁路庐州至田家庵段修复通车。民国30年初淮南全线修复通车,同年10月1日撤销大通事务所和淮南工务事务所由庐州事务所接管。事务所下设蚌埠、九龙岗、裕溪口、庐州4个运输区。民国32年10月,庐州事务所改为管理局。民国33年4月,日本侵略军拆除水家湖至裕溪口段路轨移建水家湖至蚌埠线,6月竣工。8月,撤销庐州管理局,水蚌线及淮南线水家湖至田家庵段划归华中铁道株式会社南京支社管辖。 二、芜湖铁路办事处 〔机构沿革〕 商办安徽省铁路有限公司:清光绪三十一年六月(1905年7)月,商办安徽省铁路有限公司在芜湖成立,并在陶沟设立办事处,计划修建芜湖至广德铁路,后因经费不足,于宣统三年(1911年)停工,仅完成芜湖至湾沚段32公里路基桥涵。民国3年3月(1914年),撤销其建制。 商办江南铁路股份公司:民国21年(1932年)6月,国民政府建设委员会委员长张静江邀同世界银行负责人李石曾发起计划修建芜(湖)乍(浙江乍浦)铁路,同时筹建商办中国铁路股份有限公司。8月18日,在芜湖成立办事处。民国22年2月16日,公司改名为商办江南铁路股份有限公司。6月1日,公司正式成立。公司设总务、工务、运输3个处,3个处共设材料、会计、文书、养路、考工、测量、机务、车务8个股(队)。有职员66人。7月,芜湖至孙家埠段(76公里)动工(次年11月25日建成通车)。民国23年8月24日,芜湖至南京中华门段(99公里)动工(次年4月建成)。同年10月1日,芜乍铁路改名为江南铁路。民国24年5月15日,中华门至孙家埠175公里干线通车。民国25年4月1日,又完成中华门至尧化门宁沪路联络线22.5公里。至此,江南铁路股份有限公司管辖线路全长197.5公里。民国26年8月,为阻止日本侵略军长驱直入,江南铁路奉命自行破坏。12月9日,公司撤离芜湖,民国27年1月,在湖南湘潭设立通讯处,4月迁到长沙,7月再迁到广西桂林。在此期间,江南铁路只有南京至芜湖段勉强维持局部通车,其余已破坏的面目全非。抗日战争胜利后,民国34年11月,公司奉命接收自办。民国36年1月,国民政府命令“借拆”南京至芜湖段铁路轨枕抢修津浦铁路,江南铁路停运。公司机构未变,人员紧缩,民国36年仅有留守人员453人。为克服面临困难,公司与公路局第一运输处合办汽车运输业务。民国37年初,公司重修南京至芜湖段铁路,9月1日恢复通车。11月,人民解放战争淮海战役打响后,公司负责人相继出走,员工自愿选举组成“七人管理委员会”,负责公司大小事务。1949年4月,芜湖解放,公司随之解体。 商办江南铁路股份有限公司组织机构系统表 ![]() 〔蚌埠铁路局芜湖办事处〕 解放后,江南铁路安徽省境内慈湖至芜湖段由国家接收,属南京铁路办事处管辖。建国后江南铁路改称宁芜线。1950年7月,改属上海铁路分局管辖。1953年1月,又划归南京铁路运输分局(1956年1月改为南京铁路分局)管辖。1959年7月1日,宁芜线慈芜段和马向支线划归上海铁路总局蚌埠铁路局管辖。1960年6月7日,蚌埠铁路局设立马鞍山办事处(路局派出机构),指导协调上述沿线各单位工作。1961年6月1日,成立芜湖机务、工务、电务3个段。6月2日成立芜湖车辆段,后又成立生活供应段、车务段。6月14日,马鞍山办事处迁到芜湖,改名芜湖办事处。1962年5月,撤销芜湖办事处,工作移交蚌埠铁路局合肥办事处。11月,合肥办事处接管由施工单位移交的芜(湖)铜(陵)线芜枫(香墩)段。 〔上海铁路局芜湖办事处〕 1963年4月1日,蚌埠铁路局撤销后,宁芜线慈芜段、芜铜线芜枫段和马向支线由南京铁路分局管辖。1971年3月,芜铜全线建成通车,属南京铁路分局管辖。 1975年1月,成立上海铁路局芜湖办事处和中共芜湖办事处核心小组,撤销芜湖地区党委。办事处接管上述线路和原属蚌埠铁路分局管辖的裕溪口地区铁路各单位。管内营业线路103.9公里。办事处行使分局职权,全面领导和指挥管内运输生产和基本建设,并做好皖赣线接轨的一切准备工作。办事处设办公室、政工组、生产组、基建组、后勤组、调度所。直属单位有马鞍山、芜湖、铜陵3个中心站和化鱼山站,芜湖机务、车辆、工务、电务、水电、建筑、生活管理等段,装卸机械厂轮渡所、公安分处、职工子弟小学、中学、职工医院、卫生防疫站。共有职工6832人。同年12月26~28日,召开第一次党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中共上海铁路局芜湖办事处委员会。党委设办公室、组织部、宣传部和老干部室。1976年8月20日,成立办事处团委。1978年12月12日,成立办事处工会。1979年4月5日,成立办事处党委纪检委。1980年1月,办事处和公安分处撤销,4月装卸机械厂撤销。办事处管辖的路段和直属单位,除裕溪口地区铁路各单位划归蚌埠铁路分局外,均移交南京铁路分局管辖。 〔南京铁路分局芜湖办事处〕 1984年4月,南京铁路分局设立芜湖办事处(分局派出机构),指导协调宁芜线慈芜段、芜铜线和同年6月接收铁道部第四工程局移交的皖赣线火龙岗至倒湖段的运输工作。1987年底,管内营业线路493.4公里。办事处设办公室、视察室、业务室、安全室和集体事业办公室。直属南京铁路分局领导的基层单位32个,即马鞍山、化鱼山、铜陵3个车站,芜湖、宁国、绩溪、屯溪4个车务段,芜湖、宁国、屯溪3个工务段,芜湖、屯溪两个电务段,芜湖机务、车辆、水电、建筑、生活管理段,芜湖轮渡所、工程二公司、铁路医院、卫生防疫站、运输技工学校、铁路中学、职工业余学校,绩溪采石场、林业绿化管理所、铁路中学及芜湖等地5所铁路小学,共有职工11669人;办事处管内有直属中共南京铁路分局委员会领导的基层党委19个、总支两个和支部3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