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导言
安徽水运条件优越,长江淮河两大川流横贯省境,天然地将全省划分为淮北、江淮之间和江南三个自然区。全省水域面积广阔,大小河流有300多条,总长度约1.5万多公里。江、湖、河、渠、库纵横交错,通联全省81%的市、县,能与9个省市相通,从长江顺流而下,出吴淞口可以开展江海和远洋运输。安徽居全国10个优水省份的第七位。 长江、淮河是省境河流的骨干,长江安徽段的通航里程401公里,区间流域面积6.6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47.3%。淮河安徽段的通航里程371公里,其中水深1米以上的330公里,区间流域面积6.69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48%。此外,还有4.7%的面积是新安江流域,新安江流经安徽南部,屯溪以下为干流,长194.3公里,省境内通航里程78公里,其中水深1米以上的37公里。 古代安徽既是由中原南下东南沿海各地的通途,又是内地东出扬徐滨海地带的走廊。历史上素以交通便利和水运发达见称。据《禹贡》记载,徐州贡道“浮于淮泗,达于河”,扬州“沿于江海,达于淮泗”。古代徐扬之域,即包括今安徽的大部分地区。这说明,早在4000多年前,安徽便与中原地区有着水路交通。 春秋时期,中原通往江南地区的航道,主要有两条:一是沿泗水入淮河,复沿邗沟入长江,此为东道;二是沿颍水入淮河,复沿肥、施水入长江,此为西道。 战国时期,全国陆续出现许多人工运河,其中规模最大的是鸿沟。鸿沟为魏人在公元前360年所凿,又称渠水,是数条人工运河的总称,它起自河南荥阳,至梁(今开封)分为两支,一支经安徽萧县、砀山至徐州附近入泗,由泗入淮。一支从梁(今开封)折而南流,经陈(今淮阳)再分为二,其一经安徽亳县涡水,至怀远入淮,其二经界首入颍水,至蔡(今凤台)入淮。鸿沟联接黄、济、淮、泗、汝五大水系,构成了淮北平源的水运交通网。 秦汉时期,秦统一中国后,十分重视交通运输,除了广辟驰道外,进一步沟通并发展了由淮河至鸿沟入黄河,直达关中地区的漕运干线。公元前106年,汉武帝登上天柱山,然后自浔阳(黄梅与宿松之间)浮江,舳舻千里,江上航运有了新的发展。 东汉末年,曹操建都许昌,曹丕迁都洛阳,当时南北交兵,以合肥为必争之地,许昌滨颍水上游,下游在寿春之西直入淮水。司马懿用邓艾计,修广淮阳百尺渠,上引黄河,下通淮、颍。自此,“淮南、淮北皆相连结......每东南有事,大军出征,达于江淮。” 隋唐及北宋时期,统治者为了掠夺东南财富,在邗沟等旧运河的基础上,修通了以洛阳为中心的南北大运河,其中在安徽境内的河段称作“汴河”,即“通济渠”。从此,汴河取代了鸿沟的地位,成为南北交通干线。东南漕粮,大多通过汴河到达京师。到了北宋时期,汴河漕运得到进一步发展。 唐代,商船运输也有很大发展,凡是大船多为富商所有。此时,造船业随之兴起,在宣城增设造船基地,与汉时留下的庐江造船基地同造大型商船。 南宋以后及元明清时期,由于政治中心的转移,南宋迁都临安(今杭州),江北漕运一度中断,南北运河淤塞不通。元朝建都于大都(今北京),漕运改以海运为主,后因海运风险浪大而重修南北运河,开挖惠通河、济州河,至江苏境内接南运河,直至杭州,新的南北大运河不再绕道河南、安徽,使汴河地位受到影响,安徽整个水运的发展开始走向衰落。 晚清及民国时期,外国轮船最早出现在安徽是清咸丰四年(1854年)五月,美国公使麦莲乘坐“色士奎哈那号”旗舰,从上海溯江而上至芜湖,对长江进行侦察活动。随着帝国主义入侵和洋务运动的发展,安徽出现了以轮船运输为特征的近代水上运输方式。清咸丰八年和十年(1858年和1860年),清政府签定丧权辱国的《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给外国人以长江航行权和内地传教权,安徽航运遂开始落在帝国主义侵略之下。当时,外轮虽未在安徽设置通商口岸,但可经省境401公里江面溯江西上,也可在沿江各城镇上下客货,通过当地民船经纪转口贸易。这一时期,清政府洋务及官僚官办企业也开始兴起,清同治元年~四年(1862~1865年),曾国藩在安庆设立内军械所,造出国内第一艘木壳轮船“黄鹄号”,于南京下水试航,尽管该船规模很小,技术落后,而且没有投入营运,但其在安徽省乃至全国水运史上的地位是不可抹煞的。 近代水运业正式兴起,是在清光绪二年(1876年),中英《烟台条约》开芜湖为商埠,设立海关,又将安庆、大通作为外轮停泊地点和上下货物的“寄航港”。光绪三年李鸿章主持的轮船招商局在芜湖设立办事机构,这是安徽省第一家水运企业。同年,英商太古航运公司率先在芜湖设立机构,并在安庆开辟码头,兴建堆栈。其后,直到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英商怡和、美商旗昌、日商日清等10家洋行和公司也纷纷在芜湖设立航运机构和趸船。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商办航运公司在安徽出现,开辟巢湖、合肥、南京、安庆、宁国等地的季节性航线,共有小轮20余艘。到清宣统二年(1910年),芜湖一地就有5家商办小轮运输公司,其中泰昌和丰源小轮公司规模较大。 19世纪末到民国26年(1937年),安徽水上航运事业进一步兴起。长江航运除原有外国公司和轮船招商局外,官办的、官商合办的,商办的三北、鸿安、绍宁等轮船公司相继在芜湖、安庆等地经营航运,轮船运输业的范围也扩大到沿江支流,但外商太古、怡和、日清等洋行和公司的船舶数量和吨位居于压倒优势,且控制了航运的一切章程和运价,阻碍着民族资本航运事业的发展。 民国26~38年,安徽水上运输由停滞走向衰退。抗日战争爆发后,轮船招商局退往湖北、四川,淮河的大部分轮船也被损毁。日本侵略者接管了怡和、太古等轮船公司,独霸长江航运,并把淮河水系尚未转移的船舶组成内河轮船公司,专门为日本侵略军服务。 民国34年(1945年),日本侵略军投降后,安徽省政府公路局接收敌伪水上运输船舶,分别在芜湖、蚌埠两地设立航运总站,经营官办航运。此时,熟悉航运行情的商人、国民党军队的退伍军官,集资合股创办小轮公司。出现了短暂的繁荣,民国34年底至民国37年初,芜湖就有小轮公司50多家,营运于内河的短途航线,蚌埠也将10多家小轮公司合并为“合组公票处”,在淮河水系经营航运业务。当时,由于没有专门机构对航道进行疏浚、整治、养护,加上连年战争的破坏,全省航运事业基本处于瘫痪状态。1949年,轮驳船只有152艘,3200载重吨,7565客位;木帆船30480艘,391019吨位。全省内河航道通航里程8760公里(包括排筏通道),但通轮船的里程仅有2404公里。 1949年1月,蚌埠解放,市军事管制委员会和市人民政府,接管了蚌埠市政府官办的航运企业,组建了公有制的航运企业,成为整个水上运输业的骨干和领导力量。人民政府组织船民支援前线,运输兵员和军需物资,恢复客货航线,并扶植和管理私营水上运输业,建立水上交通新秩序。为适应大规模支前运输的需要,以华东支前司令部淮河船舶管理处的名义,发布了省内第一个航政命令《船舶管理暂行办法》,保证了人民解放军从安徽北部向南推进的运输需要。在解放军渡江前夕,沿江各地市县的交通和船舶管理部门组织大小木帆船1.27万多艘,拖轮25艘,驳船35艘,参加渡江战役,于1949年4月21日在华阳、汤沟、东至、裕溪口一线,从鸭儿沟、枞阳、桂坝、泥汊、大套沟等起渡点,将几十万人民解放军指战员用木帆船强渡长江天堑,为夺取渡江战役的胜利作出了贡献。 建国后,在恢复与发展水上航运事业的同时,安徽对资本主义私营航运业和民间木帆船运输业着手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在主要河流港埠建立起航运管理机构,全省木帆船按照自愿互利的原则,组织联运社,船舶运输效率明显提高,1952年6月,安徽省内河航运管理局、安徽省轮船运输公司成立,进一步加强了对全省航运业的领导。1953~1957年,全省航运生产和建设稳步增长,被称为第一个“黄金时期”。1958年开始的“大跃进”,使安徽水上交通走了一段曲折的发展道路。由于主观愿望脱离客观实际,建设摊子铺得过大,超过了省力,在高指标的压力下,出现了“浮夸风”,“瞎指挥”。当时上山制造的船舶,大部分损坏无法使用,一部分新上马的水运工业,被迫停产;运输设备失修失养严重。经过“三年调整”,情况才有所好转。“文化大革命”期间,安徽水上交通的发展道路又经历一次曲折过程。一方面在“横扫一切牛鬼蛇神”中,机构被砸烂,规章制度废驰,水上交通遭受了很大损失;另一方面,人民迫切希望安定团结,把经济搞上去,全省水上航运部门职工顺应交通运输在人民生活中的特殊地位及需要,抵制“左”的干扰,投身到生产建设中去,使水上交通取得一定成就。诸如:开挖和疏浚了淠河总干渠、滁河干渠、新汴河、南淝河—巢湖—裕溪河等航道,并先后实现渠化通航;兴建了双墩集港口,建成了安庆大件码头,保证了安庆石油化工厂大型设备的引进和建设材料的及时供应。1987年底,全省内河通航里程5519公里(不含长江皖段401公里),新增排灌渠道通航里程750公里,基本上通常年通航。水上航道建设有力的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1984年5月茨淮新河建成全线通航后,新增300吨级轮船航道134.2公里,缩短由阜阳至蚌埠原需绕道正阳关的航程98公里,并为因颍上节制闸碍航而断航多年的颍河航运开辟了新的途径,综合效益显著。淠河总干渠和滁河干渠的开挖,横排头、罹管庙、将军岭船闸的建成,为淠淮航道沟通,推动皖西大别山区经济建议提供了有利条件。 港口,是客货运输的纽带。建国前,安徽省内河几乎没有港口设施,船到码头时,靠泊自然岸坡,装卸货物靠肩挑人抬。建国后,经过新建,改建,扩建码头、泊位,安装装卸机械等基础建设工程,到1987年底,全省有年吞吐量万吨以上的内河港口160个,其中吞吐量达100万吨以上的有9个,10万吨以上的60个。全省有生产用泊位813个。 经过改建扩建后的蚌埠、合肥、淮南、巢县、双墩集、阜阳、当涂、采石等主要港口,装卸机械化程度达60%以上。1982年10月,芜湖大件码头建成,能垂直起吊120多吨的大件。1987年8月30日,淮南平圩大件码头成功起吊320吨重的60万千瓦发电机定子,开创了省内大件起吊运输的先例。沿江马鞍山、芜湖、铜陵、池州、安庆等较大港口,能靠泊5000吨以上的船舶。全省修造船工业也有所发展,年造船能力可达8~10万吨。可以制造客轮、拖轮、快艇、海关艇、客货轮、远洋集装箱轮,气垫船,汽车渡船等多种船舶。随着造船工业的发展,船舶状况有了很大改善,皖江、淮河等重点运输企业的船舶已基本实现钢质化,燃煤蒸气机船逐步改为燃油内燃机船,皖江公司最后一艘皖江205号(原为皖江拖五号)蒸气机船于1985年3月改为内燃机船。 1987年全省拥有客轮6.43万客位,其中个体所有的3.59万客位,有客驳0.32万客位,合计6.75万客位;拥有拖轮793艘,7.6万千瓦;各类机动船和驳船148.6万载重吨,其中个体所有的52.4万载重吨。全省有远洋运输船舶3艘,15939载重吨。 1987年地方内河航运完成客运量435万人次,比1949年增长5.49倍,完成货运量1665万吨,比1949年增长5.7倍,其中长江干流货运量638.8万吨,淮河干流货量351.3万吨。全省办理水上客货运输营业的有480多个营业站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