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五节 助航设施(航标)
一、淮河航区航标 安徽淮河航标设施,起于1950年10月。1950年,淮河遭受洪水灾害,治淮和救灾物资运输任务繁重,大批外省轮船、木船来淮河参加运输。由于外来驾驶人员对淮河航道不熟悉,加上淮河航道浅滩多,航行事故时有发生,在这种形势下,1950年10月,皖北内河航运局蚌埠分局在障碍较严重的淮河铁路桥通航孔梁上挂上书有“航道”二字的牌子以示该孔为安全通航孔。这是淮河上设置的第一个桥涵航标。 建国初期,淮河设置的航标大致可分为四种类型。 〔桥涵标〕 在宽2米,高1米的木质标牌上书写“航道”二字,悬挂在铁桥通航孔的钢梁上,表示为安全通航孔。 〔棒形标志〕 用小竹杆扎一小三角红旗直接插在障碍处。 〔立标〕(障碍牌) 用木质标杆,上端钉一块木牌,写明障碍物名称,埋在岸边,以标志障碍物大致方向和位置。 〔浮标〕 浮标没有统一规定,有的用木十字架,有的用三角架为浮体,上面竖红旗或黑旗,也有用大铁桶漆成红色作为浮桶。 1955年4月,根据交通部颁发的《内河航运规范》对正阳关至蚌埠142公里的河段进行设标工作,共设岸标141座,系木质,竹制标杆,高5.75米,夜间煤油灯发光,视距1公里,达二等标水平。 1958年,完成了蚌埠至红山头136公里河段的设标,标准也为二等标,计设有过河标51座,接岸标60座,三角浮标19个。 1964年,淮河航运局对正阳关至蚌埠的航标全面进行改造,将木质标杆与竹质标牌改为钢质,标灯全部改为闪光灯,改造后,正阳关至蚌埠段计有岸标97座,并升格为一等标。 二、巢湖航区航标 巢湖航道主要是设置河口标,供航行船舶辩别航向。早在1945年前后,施口、三河口门以及中庙矶头上便设有“天灯”,建国后,巢湖及其沿岸主要通航河口和港汊,如施口口门,三河口门,白石天河口门,兆河口门等处共设有钢质和钢筋混凝土结构的灯塔、桩灯和浮鼓计42座(27座发光),基中塔式岸标21座。 裕溪河航道,从1957年以后,先是设置岸标,后发展为重点标,现全河段设有接岸标、过河标37座,浮鼓9只,共46座,其中5座发光。 三、太平湖航区航标 太平湖(陈村水库)航道系水库淹没区,水下障碍物多,从1973年起,池州地区航管部门多次在航线上设标,现除湖内航线上设标20多只浮鼓外,沿岸的共幸、祥符、新华、和平、广阳、牛角梁等处尚设有岸标6座,均为电气发光标。 1987年,全省在1975公里主要航道上设标里程达1326公里,设标527座。其中发光标269座,不发光标195座,以及简易、临时标63座。 1987年地方内河航道设标里程及数量见表4-1-16。 安徽省内河航道设标里程及数量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