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导言
中国的民用航空始于20世纪20年代初。民国9年(1920年)5月8日,京(北京)沪(上海)航线的北平——天津段通航,是中国最早开通的民用航空航线。 安徽省的民用航空,始于民国18年国民政府交通部沪蓉航空线管理处,辟沪汉航线自上海,经南京、安庆、九江至汉口,在安庆长江水面设置机场。民国19年沪蓉航空线管理处的飞机又经停芜湖。民国23年6月,中国航空公司在安庆江边西门外近大观亭处设航空站,供沪蜀线上海——南京——安庆——九江——汉口——沙市——宜昌——万县——重庆飞机经停安庆起降。民国25~26年间,国民政府将安庆东门的李家洼体育运动场修建成机场,国民党空军飞行大队长孙桐纲首次驾驶“天柱号”飞机在此降落。开航后,空运主要是邮件,乘客廖廖,货运量少,机型是水陆双翼飞机。民国27年12月至民国30年8月,日本侵略军在其战区内办的中华航空公司使用过安庆机场;民国37年前后,中央航空公司、中国航空公司的飞机曾在安庆机场起降。当时的航空实际上是为帝国主义的掠夺和上层官僚富豪服务。国民政府崩溃前夕,安徽民航不仅航班中断,而且简陋的机场设备也遭受严重破坏。 建国后,1952年组建安庆航空站,安庆机场复航,没有开办航空业务,主要供沪汉线革新型飞机备降、加油用,1954年因长江发大水淹没机场而停航。1956年,合肥组建航空站,修复三里街机场,1957年1月1日,上海——合肥——徐州——北京航线通航。同年10月5日,周恩来总理对中国民航工作批示:“保证安全第一,改善服务工作,争取飞行正常”,安徽民航坚决贯彻执行。1957年,安徽组建阜阳航空站,翌年3月2日,安徽省内第一条航线合肥——阜阳通航。1958年合肥成立中国民用航空安徽省管理处,处、站合一。同年组建芜湖、屯溪航空站。翌年2月1日,合肥——芜湖航线通航,10月20日合肥——屯溪航线通航。民航安徽省管理处辖合肥、阜阳、芜湖、屯溪四站。1960年,民航安徽省管理处扩编为中国民用航空安徽省管理局,局址合肥,局、站合一,辟合肥至北京、济南、上海、阜阳、屯溪、芜湖航线,沟通了合肥至首都北京、及上海和省内阜阳、屯溪的空中交通,对安徽的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1961年,民航上海管理局专业四中队进驻合肥三里街机场。50年代,安徽民航所飞机型为革新型、里—2、安Ⅱ(运五)。年客运量:1957年仅61人,1960年增至5700余人;年货运量:1957年仅4公斤邮件,1958年增至6700余公斤。 1965年6月,芜湖航空站因客货源不足、经济亏损而撤销迁至安庆,安庆机场复航。同年7月1日,合肥——安庆——屯溪航线开航。1966年10月,中国民航第十四飞行大队由徐州迁驻合肥,由民航安徽省管理局代管。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虽使安徽民航的安定团结、安全生产受到影响,但广大职工坚守生产岗位,保证飞行安全,使客货运输有所发展。1969年,民航归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制后,安徽民航归空军建制,隶属民航上海管理局,全体人员着军装。 1964年伊尔十四型飞机(客座32人)、1969年安—24(客座50人)型飞机来皖加入航线飞行,客货载运量增加。1977年12月,合肥骆岗机场建成启用,为国家一级机场。三叉戟、DC—9等大型客机加入安徽境内航线飞行。1980年3月15日,民航总局改为国务院直接领导。1981年,民航第十四飞行大队一中队改为运输中队,飞伊尔十四型飞机,由民航安徽省管理局管辖。同年,安庆航空站因客货源不足,经济亏损撤销。1985年屯溪机场扩建为二级机场,起降中型客机。80年代后,安徽民航由于骆岗机场启用,运力增加,执管(直接管辖)飞机机型有运五、伊尔十四、运七三种;过站的航班、备降飞机有三叉戟(客座115人)、DC—9(客座90人)等近30种。客运量:1972年突破1万人,1977年突破2万人,1982年突破3万人,1986年突破4万人,1987年达6万5千余人。货运量:1975年达700余吨,1979年达800余吨,1987年达1100余吨,70年代上了新台阶,80年代有了迅速的发展。 80年代的合肥骆岗机场是全国十大机场之一,是华东腹地的航空枢纽和合肥与内地及沿海城市的空中要道,开航后有力地促进了安徽的改革开放、工农业生产、旅游、外贸等事业的发展。旅游胜地黄山,中外旅客云集,客运发展,得天独厚;合肥至京、沪、穗、汉、蓉等国内干线,客运繁忙,飞机票供不应求。1987年全省有航线14条,总航程为15724公里,每周31个航班,营运收入为630多万元,总周转量达650多万吨公里。从合肥乘机可达北京、上海、广州、武汉、成都、杭州、福州、西安、郑州等14个大、中城市,形成四通八达的空中网络。 安徽民航的通用航空始于1954年,30多年来由单一的防治病虫害发展成门类众多的通用航空体系,服务范围遍及安徽全省及华东、东北等地。有飞播造林、抢险救灾、防治虫害、航空摄影、磁测探矿、人工影响天气、消雾、超低容量、菌类灭虫、激光试验等作业项目。至1987年底,累计专业飞行32682小时,作业面积4829万亩,航空物探1479测线公里。1985年,小麦根外追肥项目被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评为科技进步三等奖。1967年在安徽淮北,1969年在安徽寿县、巢湖、临泉和河南交界地区,1983年在安徽宣城、郎溪地区洪水成灾时,安徽民航飞机及时救灾,受到安徽省人民政府的表扬和灾区人民的称赞。 安徽民航经济体制,长时间以供给制为主,有时按企事业管理,有时按军队建制,不注意成本核算和经济效益。1980年后进行改革,1982年推行经济核算制,1982年实行岗位责任制和奖金制,1985年实行干部聘任制,1987年实行工资浮动制,新招工人实行合同制,50%的单位实行了生产效益承包制。 1987年,民航安徽省管理局有职工718名,有各类技术人员467人,其中工程师15名。职工文化程度,大专以上为131人,中专和高中为210人。全局共有生产和生活用房76800平方米,固定资产4600万元。1963年到1987年,安徽民航虽保证了飞行安全,但也先后发生航班、通用航空等级飞行事故10起。1983年1月5日,安徽民航胜利粉碎了5548航班歹徒劫机事件1起,仪维海机组被国务院授予“中国民航英雄机组”称号,仪维海烈士被国务院授予“反劫机英雄”称号。1986年又及时处置了“图谋毁机案”1起,受到领导表扬。 安徽民航虽具有一定规模,但还适应不了形势发展的需要,主要是机场利用率低,运力不足,生产率和经济效益低。在改革开放的形势下,安徽民航将更新现有机场设施,适时修建新机场,增加新机型,把军用机场改为军民合用;不断开辟国内和国际航线,继续向现代化迈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