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一节 科研机构
一、安徽省交通科学研究所 安徽省交通科学研究所,隶属安徽省交通厅,于1960年8月成立,1961年11月撤销,1978年12月重新组建,位于合肥市大东门省交通厅办公大楼四楼。主要从事交通科研和技术开发,承担各种船舶、汽车机械、无线电通讯、公路桥梁、电子装璜工程、予应力锚具及交通配套工程的设计,以及交通科技信息情报工作。 1978年重建时,设有船舶、汽车、电子三个研究室。职工22人,其中工程师6人。1987年机构设置增至船舶、机械、电子应用、电子装璜和科技情报等5个研究室。职工42人,其中高级工程师3人,工程师8人。 1978年科研所重建时,安徽省交通厅拨给开办费14万元,没有主要设备。1987年有五轮仪、油耗仪、扫频仪、示波器、场强测试仪等主要设备,价值36.7万元。 1978~1987年,科研所共完成内河船舶、汽车节能等重点科研项目6项。其中,内河侧壁式全玻璃钢气垫船中试艇,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填补了国内一项空白,在全国同专业研究项目中处于领先地位。全所共编印科技情报刊物15期,文摘版41期,译文2期。 二、铁道部第四工程局科学技术处 铁道部第四工程局的科研机构,始于1964年10月成立的机械化施工技术研究组,1968年12月成立局革命委员会四大组时撤销。1972年1月重新组建科学技术研究所,1985年8月改为铁四局科学技术处,位于合肥市望江路。科学技术处下设科技委办公室、新技术科、情报科、电子计算机站和设计事务所。1987年全处有职工44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41人,内有高级工程师5人,工程师13人。主要设备有:电子计算机设备、应力测试仪器、工程试验设备、数字光纤通讯施工成套设备、常用电子仪器检测设备、汽车无损检测设备和摄录像设备等。处内设有专人编辑出版《铁道建设》和《科技情报》两种杂志。 1977~1987年,全处共完成科研项目61项,其中“控制爆破和静态爆破”荣获全国科学大会奖,“框构立交桥顶进施工工艺”荣获全国建筑新技术优秀项目奖,“软岩单线铁路隧道锚喷永久衬砌技术”荣获铁道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三、安徽省公路勘测设计院 安徽省公路勘测设计院,隶属安徽省公路管理局。1982年3月,由安徽省公路科学研究所和安徽省公路管理局勘测设计队合并组建。主要职能是担负安徽省公路、桥梁测设和科研,并受安徽省交通厅、安徽省公路管理局委托,承办华东公路情报网主办的刊物《华东公路》的编辑、出版和发行工作。内部机构设置有总师室、综合、桥梁、建筑、试验、情报、道路、财务材料、地质等14个科室,下属公路勘测一、二队和钻探一、二、三机组及劳动服务公司。1987年共有职工284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118人,内高级工程师7人,工程师31人,院址位于合肥市西园新村。 1986年12月,该院由安徽省城乡环境建设保护厅发给公路专项环境影响评价证书。1987年3月,由交通部发给工程勘察与工程设计两个甲级证书和安徽省人民政府测绘局发给的测绘许可证。1985年以来,先后购置高精度水准仪、经纬仪、红外测距仪和各类型微机,引进与开发工程测量与设计系统软件,拥有高速公路与汽车专用公路、各种新结构、特大型独立桥梁的设计能力。 至1987年共完成蚌埠淮河公路斜拉桥、二坝立交桥、桥梁结构测试、桥梁水文研究等重点工程测设和科研项目共14项,其中五河淮河大桥混凝土灌注桩取芯新工艺荣获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颁发的全国科学大会奖,粉煤灰筑路等3项科研成果荣获安徽省科技进步奖。 四、安徽省港航勘测设计院 安徽省港航勘测设计院位于合肥市铜陵路,隶属安徽省航道管理局。1983年1月6日,由安徽省港航勘测设计队与安徽省港航工程处科学研究所合并组建。主要研究机构有:综合室,规划室,设计一、二、三室,情报资料室,测量队和钻探队。1987年底,有职工187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115人,工程师16人。 1983~1987年,全院共完成港口、航道等主要勘测设计项目12项,其中巢湖航道测量荣获安徽省优秀工程测量二等奖,淮南平圩电厂大件码头设计荣获安徽省优秀设计三等奖。 五、铁道部铜陵机车工厂技术科 铜陵机车工厂技术科,成立于1973年12月。下设机车厂修技术组、质量检查组、中心试验室、冷加工工艺组、热加工工艺组和综合技术组。1978年增设科研室。1987年有职工43人,其中工程师15人,助理工程师13人。 铜陵机车工厂于1978年成立技术图书馆,建筑面积为177.43平方米,由技术科管理,至1987年收藏科技图书18025册。1973~1987年,全科共实现技术革新3252项,其中重大项目247项,获市级以上成果奖的有12项。1983年铜陵机车工厂被评为铜陵市科技工作先进单位,技术科被评为铜陵市先进集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