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安徽地跨长江、淮河与新安江流域,是沿海与内陆腹地的过渡带,且为中原襟喉,自商周以来,一直为兵家争夺的战略要冲,农渔茶桑的繁盛之地,南北商旅的辐揍通衢。作为社会发展基本要素之一的安徽通信业,因之也有着悠久的历史。
安徽古代通信,据史籍记载,远在夏朝,夏禹就传信息会诸候于涂山,即今怀远县东南的古当涂,秦王朝时便有驿道过境,到唐代邮驿己显盛一时。至清朝末年,全省境内尚有驿站81处,民信局若干处。历史悠久的古代通信,对传达政令、军情,促进和悍卫国家统一,繁荣安徽与祖国经济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民信局对徽商的发展,有着直接的推动。
近代安徽邮政的兴办在全国居于前列。光绪二年(1876年)《中英烟台条约》增开芜湖为通商口岸,光绪三年(1877年)开埠并设海关,其时海关试办邮政。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大清邮政”创办,芜湖邮局当年成立;随后,又新办大通、安庆二邮局。
安徽电信始于光绪九年(1883年),上海电报总局敷设上海至汉口电报线,是年冬,安徽沿江的采石、芜湖、大通、池州、殷家汇等处设电报局,继而向内地扩展。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创办地方电信“安庆电话总汇”,附设于安庆电灯厂内。
清代的安徽邮政、电信系新办,由于覆盖面窄,因而形成与邮驿、民信局及“客邮”并存的局面。民国时期,改“大清邮政”为“中华邮政”,安徽省于民国元年(1912年)也实行裁驿归邮;其后,“客邮”与民信局也被取缔,一统邮政。但是,邮政大权多被洋员把持,直至民国26年(1937年),安徽邮政才结束“客卿主政”的历史。邮政管理效仿海关的西方资本主义经营制度实行“一长制”,管理严格、指挥集中,但等级森严。由于军阀割据、国民党反动统治,安徽经济萧条,邮政通信发展步履维艰,到1949年解放前夕,全省仅有自办邮政局所139处,而且大都在城镇,农村用邮十分不便;邮政运输设备简陋,全省仅有自备运邮自行车31辆,役畜37头;火车邮路仅有时通时断的4条;除了委托汽车、轮船代运邮件,全凭邮工肩挑背负,邮运速度缓慢。
安徽电信除有线电报由交通部主持经营建设外,市内电话、长途电话和无线电通信,分别由交通部办、省办、县办三种体系独立经营。电信通信以安庆、芜湖、蚌埠、屯溪为中心,抗日战争时期一度皖北以立煌(金寨)、皖南以屯溪为中心;迭起的战事,使电信业务发展较之邮政更为滞慢,到1949年解放前夕,全省电信局所仅有23处,多数地区不通电报、电话;电信设备陈旧,技术落后,仅有莫尔斯发报机25部,长途线路不足2000公里;市内电话系磁石式电话交换机,只安装5处,实装用户仅千户。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根据地、抗日民主根据地和解放区的邮电通信,是安徽邮电通信发展史上的重要业绩。土地革命时期,皖西革命根据地的汤家汇、麻埠等地,建有赤色邮政局、邮政支局;苏维埃政府还装有电话,有力地配合了革命斗争。抗日战争期间,淮南、淮北、皖江抗日根据地,在艰难的条件下,建立了多种形式的党的交通组织,广大交通人员顽强战斗,甚至冒着生命危险,担负传递党委、政府和军队的指示、政令、军令、报刊与信件,以及护送革命同志和物资等项任务。解放战争期间,江淮、皖西、皖南、豫皖苏解放区的交通邮政人员,为支援解放战争,建立人民政权,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同时,也为新中国人民邮电事业的建立、发展,奠定下基础。解放区交通组织的干部和职工,还参与接管旧中华邮政。1949年,安徽全境解放后,各地、市、县普遍建立起人民邮政、电信机构,安徽人民邮电事业从此蓬勃发展起来。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85年,安徽省邮电通信,按照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进行建设,遵循“迅速、准确、安全、方便”的方针,为政治、经济、文化和国防通信,以及广大人民群众的通信需要服务。其间,虽受到“左”的错误的影响,但在邮电部和各级地方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全省邮电干部职工艰苦努力,安徽邮电通信仍然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新中国成立初期,经过三年恢复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初步建立起以省会合肥为中心的省内邮电通信网,保证了党和国家的政权建设与经济建设的需要。这个时期,在整顿、改造的基础上,增辟调整了通信网路。邮政方面增加了在农村和工矿的机构,提高了运邮能力;电信方面投资1595.5万元,改善了机线设备,形成连接全省各地(市)县的长途电话、电报通信网,各地(市)县都先后开办了市内电话;农村电话网初显轮廓。
1958年至1962年,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安徽邮电通信,贯彻以生产建设为主的方针,持续发展。建设投资主要用于长途报话和重点城市及矿区市话,长途通信新增杆路223.98公里、明线线条6483.3对公里,大量采用载波设备,省至专市电话全部开放直达载波电路;先后开办蚌埠、合肥、芜湖三个自动电话局,迈出安徽省市话自动化第一步,其它市话局新增共电式交换机1200门、磁石式交换机118000门;仅1958年一年,农村电话新增2510门,实现社社通电话,全省公社、大队全部贯通邮路,其中步班邮路比1957年增加45.6%。这期间,邮电科研、工业、设计、施工、教育逐步发展起来,为安徽通信发展打下了基础。但是,由于“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邮电管理体制层层下放,通信全程全网受到肢解,管理混乱;盲目的高指标,使通信质量得不到保证,邮电信誉受到影响。
1962年以后,邮电管理体制改为以邮电部为主、地方政府为辅的双重领导;农村电话隶归省属地方国营企业。安徽邮电部门认真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适度收缩邮电机构,邮路以公社为中心改为以区为中心,建设布局作了调整;端正了经营思想,提高了通信、服务质量,使各方面工作走上正轨。至1965年,全省邮电局所发展到2414处,邮电职工人数达到12165人;邮路总长度达129979公里,长途报话电路达185路,邮运汽车发展到36辆,市内电话交换机总容量发展到30275门,农村电话交换机总容量发展到47941门。当年全省邮电通信业务收入达1514.9万元,利润达173.7万元;农村电话业务收入达384.2万元,利润达16.8万元。
1966年至1976年“文化大革命”时期,安徽邮电通信受到严重冲击。在体制上,邮电机构分设,邮政与交通部门合并,电信归军事部门领导,削弱了通信的集中统一指挥;在管理上,“破”字当头,批“管卡压”,取消了很多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影响了正常的通信生产秩序;在经营上,批“利润挂帅”,过分强调为政治服务,不讲经济效益,造成1967年至1973年连续7年的全行业亏损,亏损总额达1381.6万元。但是,在此期间,由于广大邮电干部职工的努力,通信建设仍有发展,特别是途经安徽的京沪960路微波干线、京沪杭1800路中同轴电缆载波干线等国家重点工程相继建成,增强了安徽的通信能力,提高了通信水平。至1976年,全省邮电固定资产增加到7631.3万元,长途报话电路达到930路,邮运汽车达到171辆,市内电话交换机总容量达到55100门,农村电话交换机总容量达到78210门。当年全省邮电业务总量达4439.5万元,中央邮电通信业务收入2525.3万元,利润达112.6万元;农村电话收入达477.8万元。全行业自1974年开始扭亏为盈。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开始全面地认真地纠正“左”的错误,拔乱反正,安徽邮电通信走上了新的发展阶段。1979年,国务院批准全国邮电系统实行邮电部和省、市、自治区人民政府双重领导,以邮电部为主的管理体制。随着党和国家工作重点的转移,中共安徽省委、省人民政府和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十分重视、支持邮电建设。1985年初,中共安徽省委常委会议还专门听取了安徽省邮电管理局关于加快邮电通信发展的汇报,印发了会议纪要;省人民政府根据省委常委会议精神,随即在全国率先召开了全省通信工作会议,并发布了《关于加速邮电通信建设的若干规定》。安徽邮电部门抓住机遇,积极贯彻改革、开放、搞活的方针,在通信建设上,实行国家、地方、集体、个人一起上,多渠道、多层次办邮电的方针,加快了建设速度;在服务工作上,坚持“人民邮电为人民”宗旨,讲求质量,努力为社会各方面提供优质高效的通信服务;在经营管理上,简政放权,试行经济承包责任制,重视队伍建设,增强了企业活力,提高了经济效益。在坚持发展公用网为主的.同时,军队、武警、公安、铁路交通、民航、水利、电力、气象、煤炭以及一些厂矿企业,也用较先进的技术装备建起和改善了各自的专用通信网。安徽邮电教育、科技、工业、设计、施工等方面都取得新的成就。邮电职工工资福利增长,生产和生活条件有新的改善。
至1985年,全省邮电固定资产总产值达32368.6万元;邮电局所发展到2473处,其中自办局所1627处,较1949年增长8倍多;邮电职工增加到26689人,为1949年的8.4倍,其中工程技术人员占6.04%。全省邮路及农村投递线路总长度为182745公里,比1949年增长5.9倍,全省乡镇均有邮路直达,行政村一级邮路直达率为99.8%。已形成合肥、蚌埠、芜湖三处邮件集散中心,建立了以干线邮路为主的合肥、蚌埠、芜湖三个自办邮运汽车站,全省拥有自备火车邮箱2辆、邮运汽车264辆、邮运摩托车297辆、投递用自行车4924辆;部分邮电企业在邮件装卸、分拣、营业等方面已开始使用机械化、自动化设备。一个以自办为主与委办相结合、利用多种机械化运邮工具、邮路纵横相交,并能与世界上115个国家和地区通邮的邮政通信网已经形成。电信通信不断采用现代化通信技术和自动化设备,全省县以上电报电路全部实现了电传化,电报电路由1950年87.5路增加到318路,增长2.6倍;13个地市实现了市内电话自动化,全省市内电话交换机已装总容量为95226门,其中自动电话58000门,比1949年1900门,增长49倍多。长途电话电路由1950年84路,增加到1258路,增长近14倍,合肥通信枢纽先后与全国省会(除拉萨、台北外)及主要大城市开通长途自动拨号业务,8个地、市局实现了长途电话自动、半自动拨号;农村电话交换机总容量发展到93180门,其中由邮电经营的约60420门,比1951年增长53.65倍。已形成以省会合肥为中心,以现代通信技术为主的有线与无线、人工与自动相结合的连接全国并与世界上44个国家和地区开办业务的电信通信网。
1985年全省邮电业务总量为8322.4万元,比1949年增长48.8倍;实现收支差额1653.4万元,是1950年的1349.57倍,是1966年的42.86倍。
安徽邮电事业从旧中国遗留下的落后的、残缺不全的少量邮电设施的基础上,建设成现今的规模,发展是很快的。但由于基础差、底子薄,安徽邮电仍处在通信能力弱、技术水平低的落后状况中,远不能适应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为此,安徽省邮电管理局在1985年提出,力争到本世纪末全省邮电主要通信能力和业务量在1980年基础上翻三番半,并坚持依靠政策、依靠科技进步、依靠各级政府和社会各方面的支持,努力提前实现奋斗目标。
安徽邮电部门广大干部职工,正迎着改革大潮,解放思想,开拓进取。安徽邮电通信到本世纪末必将登上新台阶,为安徽改革开放和经济振兴,为实现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二步战略目标作出贡献。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