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科技项目
1958年,安徽省邮电企业普遍开展技术革新与技术改造,从省邮电管理局到各地、市、县局都成立了技术革新机构。至1959年,全省邮电科技革新项目主要有:简易单路载波机、磁石电话交换机、会议电话设备、多用途话机及一线多机和电动磅秤、邮票自动出售设备、简易计费器具等,详见表4—1—1。
1958年安徽省邮电企业主要技术革新项目
表4—1—1

从60年代初至70年代末,安徽邮电科技项目以适应电话交换自动化、传输多路化、载波化和邮政机械化、自动化的发展需要为主。仅1977年至1979年,就开发了信函过戳机、500门准电子自动电话交换机、长途半自动拨号、纸条式转报机及国产塑料制造全塑通讯电缆工艺等41个项目。详见表4—1—2。
由于微波、中同轴电缆载波、数字传输、程控交换通信技术在安徽的引进、应用,至80年代,邮电科技项目开发的重点是解决新旧设备在配合使用中出现的问题、力求新旧设备的最佳配合、充分发挥设备的功能。1981年至1985年间,全省主要科技项目详见表4—1—3。
1977年~1979年安徽省邮电企业主要科技项目
表4—1—2


1981年~1985年安徽省邮电企业主要科技项目
表4—1—3


二、科研成果
〔按钮式双音多频电话〕
按钮式双音多频电话是由安徽省电信608厂于1977年研制成功的。
该机用按钮代替拨号盘,用双音多频取代直流脉冲拨号的一种新型自动电话机。该机装有12个数字按钮,当按一个按钮,即送出两个不同的音频信号,以代替拨号盘单机所发的脉冲信号,其中10个为数字按钮,2个为特种按钮。该机的8个音频由LC振荡器产生,频率误差在0.5%以内。
按钮式双音多频电话与拨号话机相比具有快速、准确、省时、多用的特点,在天津512厂测试,性能良好。1980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
〔纸条式转报机〕
纸条式转报机是一种电报转报设备,由蚌埠市邮电局于1977年研制成功。
纸条式转报机采用纸条存储,电子控制方式,自动实现鉴别地址、分发路由、排序、报时、编号等7道工序,其容量为10门,适用于地市局转报,可以使转报业务占电报业务总量的60%以上的地市局加快传递速度、节省劳力,减少差错。
该成果被选入邮电部1977年《邮电科技成果汇编》,获全国科学大会奖。
〔信函过戳机〕
信函过戳机是合肥邮政机械厂1974年研制成功的。用于邮局进局平信及汇单等邮件的自动过戳、记数。
该机由信函分离机构、盖戳与计数部分构成。分离机构可分离0.2—5毫米厚薄不匀信件,然后盖戳、计数。其速度为每小时6000件,漏盖率小于0.3%。
信函过戳机既解决了过去平信、汇单人工盖戳数量多,劳动强度高的问题,也改变了邮政机械化落后的状况。该机曾向北京市、黑龙江省等兄弟单位供货,并三次在广交会上展出,被选入邮电部1977年《邮电科技成果选编》,获全国科学大会奖。
〔500门准电子自动电话交换机〕
该机于1977年研制成功,是马鞍山市邮电局的达应龙、芜湖市邮电局的顾慰国、寿县邮电局的李文忠与省邮电科研所的部分科技人员共同研制的。1978年在当涂县邮电局投入使用。其后,寿县邮电局在此技术基础上进一步试制成功更完备的600—— 1000门迭加式准电子自动电话交换机。
准电子自动电话交换机采用布线逻辑集中控制方式,控制部分由电子电路组成,仅接线器仍为机械接点的笛簧接线器,因未能全电子化,故称准电子交换机,它与步进制、纵横制交换机相比,具有体积小,重量轻、能节约大量钢、铜原料等优点。
安徽省研制的准电子自动电话交换机与同类交换机相比,其特点为同时测选绳路两端至主、被叫用户的链路,因而提高了测选的速度和质量,节省了元器件。
该机适用于单局制,能与JT—50型长途电话交换机和农话磁石交换机配合使用。
500门准电子自动交换机获安徽省人民政府1981年优秀科技成果四等奖。
〔全塑电缆接续热可控熔接技术〕
该项技术是1979年由邮电部郑州设计院和安徽省通讯电缆厂联合研究成功的。是一种国内较先进的全塑电缆接头法,可用以做X、Y等多种规格的电缆接头,使用一接头成型用模具和熔接塑料套的专用熔剂“燃烧板”。
这项技术具有质量可靠、成本低、施工快速方便、质量易于检查等优点。1981年通过省级鉴定,1983年获国家金龙奖和邮电部新产品奖,现已在全国推广。
〔载波群路特性自动测试仪〕
该测试仪是由安徽省微波总站刘建国与江苏省微波总站于1979年研制成功的,是邮电部电信总局下达的科研项目。
载波群路特性自动测试仪能自动测量载波群路电平、杂音、频率特性、振幅特性、收发信防卫度等五项指标38个数据,仅需2分钟,效率提高30余倍,其灵敏度高达99.9dBm,且能进行数字显示打印。
该测试仪于1979年通过电信总局组织的鉴定,1981年获安徽省人民政府优秀科技成果三等奖。1985年获邮电部科技进步三等奖。
〔30/32路脉码调制终端机〕
该机是由合肥市电信局科研所沈佐泉、胡松汪等于1981年试制成功的,后在市话中继线上开通使用。
1981年12月通过省级鉴定,1982年获省科技成果四等奖及合肥市科技成果四等奖。
〔电传电路自动纠偏显错器〕
电传电路自动纠偏显错器是由合肥市电信局孙传柏等研制成功的。该机简单易行,具有纠偏、显错和补报的功能,解决了以往普遍存在的电传变字造成差错的问题。
电传电路自动纠偏显错器于1983年3月通过省级鉴定,并参加了全国新产品展出,获国家经委优秀新产品、金龙纪念奖以及省科技进步四等奖。
〔HTC—— A型微电脑自动查号系统〕
HTC—— A型微电脑自动查号系统,是由芜湖市邮电局与安徽师范大学合作研究成功的。它有TP—— 803单板机制成的微电脑查号,自动报号系统。几个用户同时查号时,能自动予以排队。报号时不占用主机(CPU),可与查号同时进行,并记录查号次数,报号采用脉码调制技术,话音逼真清晰。
该机的研制成功,改变了市话查号台历来靠人工记忆用户号码和人工报号这种不适应市话迅速发展需要的现状。具有工作稳定、成本较低等特点,适用于万门以下的市话局,属国内首创。
1985年12月通过省级鉴定(注:该系统1986年获安徽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微机114自动查号系统〕
微机114自动查号系统(注:该系统1986年4月28日通过省级鉴定,1987年获安徽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是为适应万门市话局用户查号的需要,1985年由中国科技大学与省邮电科研所陆卫亚、周宁、朱发棠、杨勤义等联合研制而成的。
该系统查号快、省内存、报号使用LPC语音合成技术,属国内先进水平。现已在安徽、天津、西安、江苏等省市推广应用。
〔W FC—050×2分子筛全自动深水电缆高压充气机〕
该机(注:该机1987年获安徽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属一种测试仪器,是由芜湖市邮电局为解决京、沪、杭中同轴1800路通信电缆线路水下敷设段的充气维护而研制的。
该机摒弃了传统的氧化钙干燥法,将安庆地区邮电局首先试验成功的分子筛法用于深水电缆高压充气,使气体干燥度从原来的0.2—— 0.5克/立方米提高到0.04克/立方米,输出气压高达0.4M Pa;压力可调。备有贮气罐,即使充气机出现故障,亦可由贮气罐保持充气,并配有遥控及远端告警装置,因而充气房不需值守。
〔微机报刊汇总要数和邮电管理信息系统〕
微机报刊汇总要数和邮电管理信息系统(注:微机报刊汇总要数系统1986年通过邮电部邮政总局组织的验收,邮电管理信息系统第一期能于1986年10月验收,并获安徽省科技进步三等奖。),是两个先后开发的独立系统。这一项目由省邮电科研所与省邮电管理局联合研制。
微机报刊汇总要数系统,是将各县、市报刊收订点通过公用电报将报刊要数传到合肥市电信局报房,输出电报凿孔纸条,直接输入微机处理,输出各种报刊要数以及结算表格。这一系统思路新颖,属国内首创。1985年6月通过省级鉴定。后为便于外省推广,又在原基础上增加了检错等功能。
邮电管理信息系统是为加强邮电企业经济管理,于1981年开始研制的。该系统的第一期功能管理信息报表处理系统是采用OM INFT局部网技术,其子系统和数据文件互连,可以直接制成十余种统计、分析表。
三、科技成果的推广与应用
50年代末,安徽省邮电系统的科技人员与职工共同为解决通信生产中实际问题的科技项目,主要有土单路载波机、电子管3路载波机、12路载波机、10门和20门简易电话交换机、磁石式自动电话机等。其中,电子管12路载波机曾在合肥——芜湖电路上开通使用。
1958年,安徽省邮电器材厂研制成功适合在农村使用的磁石式自动电话机,该机利用自动机械来完成接续,兼有磁石制电话和自动制电话的优点,信号电源全部由发话用户的手摇发电机供给,不需要一般自动电话繁复大量的电源供给设备,通信距离较一般自动制电话长。这种电话机成本低、易于使用、效率高,经农村试用效果颇佳。其他如:电动信函磅秤、简易计费器等科技成果,多为生产技术中的革新项目。由于科技成果及时推广、应用,提高了全省邮电通信能力和通信质量,创造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974年,安徽省电信器材一厂研制成功并批量生产ANF 3型晶体管3路载波机,主要应用于地市到县和县到公社间增开电路。同年省邮电管理局在省通讯电缆厂研究成功国产塑料制造全塑通讯电缆工艺,并于当年在该厂投入使用,从2月到10月间用国产材料生产的一千余公里电缆,质量可以达到进口原料制成的电缆,节省进口原料45吨,节约了大量外汇。
1976年起,省电信器材一厂先后研制成功并开始生产“HJ901(30—90门)”、“J201(100—200门)”、“HJ905(200—800门)”和“HJ921A(1000—10000门)”系列纵横制电话交换机,应用于不同规模的邮电企业和用户单位,为安徽省实现电话交换自动化创造了良好条件。
70年代末期,安庆地区邮电局研制成功集成电路数字母子钟在电信局使用后,由于其具有体积小、显示清晰、计时准确及使用、维护方便等特点,深受邮电通信部门的欢迎。
据不完全统计,仅1978年至1979年,全省有9项新技术被推广、应用,经费达78.5万元。主要有:垂直升降伸缩传输机、简易包裹取包机、增量调制中间试验、纵横制自动电话交换机生产线、市话机械全自动充气设备、准电子交换机测量设备配套技术等。
8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对邮电通信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原有设备的改造更新已刻不容缓。全省邮电企业十分注意新技术的开发与推广应用。1981年,合肥市电信局科研所试制成30/32路脉码调制终端机,安装于市话中继线上开通使用。安庆地区邮电局研制成功CZB—1型简易长话半自动拨号机,既适用于自动局之间,也适用于人工市话局与自动局之间,并使电路利用率提高了12%,当年即在安庆、巢湖、滁县等地区全面推广。省电信器材一厂的环路载波机于1985年研制成功后,也被推广、应用于广大的农村、工矿企业和线长点多的地区,支持了工农业生产。
在微机及软科学成果的推广应用方面,1985年安徽省邮电科研所研制成功的“报刊汇总要数系统”应用后,改变了以往上百个邮电局收订的三千余种报纸、杂志需每月人工汇总,并计算投递点报刊分发数的落后工艺,提高工效数倍。同时,由省局和省邮电科研所科研人员开发的邮电管理信息系统,在省邮电系统推广,其有关软件还转让给吉林、山西、江苏等省邮电系统。1985年,省邮电管理局和省通信学会等单位共同完成的《马鞍山市专用、公用网联网发展方案》实施后,对该市专用网和公用网的联网成效显著,并由邮电部向全国邮电系统介绍。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