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合肥——芜湖12路载波工程设计
合肥——芜湖12路载波工程设计,1959年11月由成立不久的安徽省邮电管理局基建处设计组完成,主要设计者为沈长培等。
设计的主要内容是:利用合肥至芜湖杆路,在原有2.9m/m、2.5m/m铜线各一对的基础上,于第四线位新架2.5m/m铜线一对,采用苏式交叉,线路长度为130.52公里,水线为2.174公里;加装国产312型12路载波机一套,合肥为A端、芜湖为B端,两端端机分别装于合肥、芜湖新大楼机房,原DM高3路载波机移装芜湖至宣城使用。
设计预算投资总额为4.985万元。
二、阜阳市话设备更新工程设计
阜阳市话设备更新工程设计是省邮电管理局基建处设计组首次承担的较大市话工程设计项目,1964年9月至1965年7月完成。设计分土建和电信两部分。土建工程主要设计者王世和;电信工程主要设计者为沈长培、经富荣、沈永生、冯连宝等。
设计的主要内容是:利用1964年交付专区邮电局使用的阜阳专区农业展览馆(现阜阳市人民西路46号)作机房;另在该楼后24米处,新建二层电信楼一幢,混合结构,建筑面积557m 2;利用合肥市邮电局换下的C—I型共电式交换机先整修初装1000门,终局容量2000门;新建出局管道12孔段长75米,出局线1200对、配线800对;长途终局容量为90—— 120路,设备利用蚌埠邮电局换下的3—C型共电交换设备等。
设计预算投资总额为21.65万元。
三、兰州——合肥12路载波电话电报工程设计(合肥至麻城木子店)
兰州——合肥12路载波电话电报工程设计(合肥至麻城木子店),1966年3月由省局基建处设计室完成,工程主要设计者为仇学新、韩祖裕、朱训文等。
设计的主要内容是:自合肥经晓天、金寨至湖北麻城木子店,新建水泥杆路338公里,终期容量以三层八线担考虑,线路采用新8A式交叉;麻城至晓天段为中负荷区,晓天至合肥段为轻负荷区;麻城(木子店)、金寨进站电缆,采用HEQ—156 4×4×1.2架空电缆,晓天进站电缆,采用埋式电缆;过河飞线杆高15米以下的,终端杆兼跨越杆,15米以上的,跨越杆、终端杆分设;金寨站初装12路增音机一部、3路载话端机3端;晓天站初装12路载话端机7端、3路载话端机10端,12路载报机6端;合肥端增装3路载话端机一端。
设计预算投资总额为372.0万元
四、安庆地区邮电局电信综合工程设计
安庆地区邮电局电信综合工程设计始于1959年。1960年,综合楼土建工程上马,后因压缩基建项目而停止。1964年8月,邮电部设计院完成电信工程扩初设计,共十一部分,其中第八部分无线单项工程由安徽省邮电管理局设计。1966年至1970年间,省局基建处及电信工程总队设计人员,以部设计院提供的扩初设计为基础,根据勤俭办企业的要求,经几次修改,陆续完成了各单项工程设计。这是安徽邮电部门自行设计的第一个自动电话工程。
设计的主要内容是:拆除日本人遗留的磁石式交换设备,新装步进制自动交换机2000门,终期容量4000门;初装长途电路70路,终期160路;人工报房初装20个单工座席,终期为24个双工座席;长途进局明线改电缆。
设计预算投资总额为85万元。
五、沪汉国家一级干线安徽段杆路改造工程设计沪汉国家一级干线安徽段杆路改造工程设计,1972年由安徽省电信工程总队设计组完成,是安徽省邮电部门独立承担的投资规模较大的国家一级干线(安徽段)工程设计项目之一。工程主要设计者为胡占生、唐成文、温耀乡、陈清秀等。
工程分马鞍山苏皖省界至青阳、青阳至东流皖赣省界、袋儿沟经安庆至高河埠三段进行技术设计。
设计的主要内容是:改造线路414.6杆程公里,更换水泥杆8300根,移架铜铁线3238对公里,架设跨度400米以上飞线4处,敷设进局电缆4公里,新建巡房3处;工程分马鞍山至芜湖、芜湖至青阳、青阳至大渡口、大渡口至东流、袋儿沟经安庆至高河埠五段进行施工、割接。
设计预算投资总额为359.94万元。
六、马鞍山市邮电局电信综合工程设计
自1957年马鞍山建市后,虽经多次市话工程扩建和大修,仍不能适应钢铁工业迅速发展的需要。为此,省邮电管理局决定对马鞍山通信状况进行改造。1972年至1974年,省电信工程总队(1974年起为省邮电工程公司)完成了马鞍山市邮电局电信综合工程设计,主要设计者为陈若壁、王林泰、胡占生、朱茂林等。
设计的主要内容是:在湖北路新建的市话楼(1500m 2)内,初装国产JZB—1型自动电话交换机2000门,终局容量4000门,拆除原有磁石式市话交换设备;市线出局为2400对,全市分24个配线区,均系直通复接配线,主干电缆采用管道,其余采用架空;长途台为共电式长途交换机,初装30条,终期容量60条;电报初装5条电路,终期为9条电传电路。
设计预算投资总额为35.98万元。
七、淮南市电信综合工程设计
淮南市电信综合工程设计,是安徽邮电设计部门完成的全省第一个纵横制自动电话工程设计。为改变淮南煤炭基地通信的落后面貌,1976年11月,省邮电管理局设计室受淮南市革命委员会委托,完成淮南命电信综合工程设计任务。工程主要设计者为:王林泰、胡占生、陈若壁等。
设计的主要内容是:新建电信综合楼一座,建筑面积5411m 2;新装HJ—921型纵横制自动电话交换机2000门,ZB—319型8路载报机一部,原12路载波终端、增音机和3路载波终端机及配套设备迁装;蔡家岗至洞山的长市中继线路,采用7×4×1高频电缆敷设于地下,以避免众多电力线路的干扰和为该区间长途明线改造成地下电缆预作准备;为配合洞山、田家庵自动局的市话通信,蔡家岗、八公山、古沟、洛河磁石局总机加装拨号盘;为贯彻面向生产、便于维护、方便管理和适应将来发展的原则,安排淮南(洞山)电信综合楼底层为营业厅、进线室、空调室、电力电池室,二层为纵横制自动机房、测量室、载波室,三层为报房、报机室、长机室,四层为长话室。
设计预算投资总额为218.94万元。
八、六安地区邮电局电信综合工程设计
六安地区邮电局电信综合工程设计,1977年10月由省邮电管理局设计室完成,设计分土建和电信两大部分。土建工程主要设计者王世和;电信工程主要设计者为罗济寰、潘素珍、李清敏、胡占生、陈若壁等。
设计的主要内容是:新建邮电综合大楼一座,四层混合结构,建筑面积3567m 2。初装国产JZB—1A型自动电话交换机1500门,终局容量4000门;为节约投资、提高长途电路利用率,长途台对市话出中继采用不等位拨号的三线中继方式;工程割接后,拆除全部磁石式市话总机,使皖西门户六安跨进市话自动化行列。
设计预算投资总额为131.56万元。
九、合肥至武汉加挂明线工程(安徽段)设计
为适应北京至武汉长途通信需要,连接和充分利用沪汉、京合干线,邮电部决定合肥至武汉加挂明线、增装12路载波。1978年10月,省邮电管理局设计室根据邮电部要求,完成合肥至武汉加挂明线(安徽段)工程设计,主要设计者为于百顺。
设计的主要内容是:合肥至皖鄂省界的线路全长292.22杆程公里,新立改道3杆程公里,附挂原有杆路289.22杆程公里;更换电杆242根、八线木担40担公里,新装八线钢担58.2担公里;架挂3.0m/m铜线336.46对公里,2.5m/m铜线36对公里,4.0m/m铜线17对公里,新立300米飞线一处,H杆4处,井字杆一处;敷设HFQ 2—7×4×1.2埋式电缆1.3皮长公里,HEQ—7×4×1.2—156架空电缆0.92皮长公里,合汉附线后,合肥至桐城增音段原杆路57—N 4苏式交叉,改为新8A 128区,与桐城至安庆及安庆至皖鄂省界沪汉干线杆路交叉制式保持一致。
设计多为线上线内放线,施工较复杂。
设计预算投资总额为63.06万元。
十、滁县地区邮电局市话综合工程设计
滁县地区邮电局市话综合工程设计,1978年7月至1979年由省邮电管理局设计室完成,工程主要设计者为潘素珍、陈若壁、邢周华等。
设计的主要内容是:拆除原有两处磁石式市话总机,安装HJ—921型纵横制自动交换机2000门,终局容量4000门;出局电缆按市机初装容量1∶1.2考虑;长途电路为80路,因局址变动,新设100对、50对中继电缆各一条,约3.5公里。这一工程投产后,基本缓解了皖东重镇滁县的通信困难。
设计预算投资总额为144.13万元。
十一、宿县地区邮电局电信综合工程设计1979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以宿县城关镇为基础设立宿州市后,为适应工农业生产和城市建设发展需要,1980年5月,省邮电管理局设计室完成了宿县地区邮电局电信综合工程初步设计。设计分土建和电信两大部分。土建工程主要设计者朱泽先;电信工程主要设计者为孙世涛、陈若壁、潘素珍、胡占生等。
设计的主要内容是:新建三层市话楼一座,建筑面积1308m 2。安装HJ—921H型纵横制自动交换机2000门,按单局制处理,为二期工程单独开局作好准备,终局容量4000门;出局电缆按市机的1∶1.2考虑,为2400对;长途电路80路,终局容量为人工120路,半自动60路。
设计预算投资总额为175.71万元。
十二、合肥市市话改造工程设计
为缓解合肥市市话长期容量不足的紧张状态及配合肥长话枢纽工程建设,省邮电管理局决定对合肥市话进行增容和改位,1980年由省邮电局设计室完成了合肥市话改造工程设计任务。工程主要设计者为罗济寰、崔治歧、丛惠敏、孙世涛、金肇英、胡占生、张新华、黄银淮等。
设计的主要内容是:拆除合肥市话六、八两分局原有的47式交换机各1700门,改建纵横制自动局各2000门,计4000门;原机键室荷重定额为450kG/m 2,为满足纵横制自动交换机负荷及今后发展需要,除对原机房采取加固措施外,并将机架固定在房柱上用型钢把龙门架连成整体,既可以抗震,又整齐美观,且预留了长途全自动显号设备位置;市话二分局利用六、八两分局拆下的47式步进制交换机第二选组器改位,同时将容量扩充到4000门;架设主干电缆和配线电缆44.6公里,新立杆路和整修杆路9公里;步进制与纵横制市话分局间的接口方式,采用步进制局间标志,鉴于所用BRL机架电路存在一些配合问题,仍采用三线中继方式;合肥市长途局至市话局的长、市中继线,六、八分局按40条处理,二分局按140条处理;割接开通采用“一次割接方案”,为保证割接开通安全,二分局改为七分局;改建后的合肥市电话号码,由四位制升为五位制。
合肥市市话改造工程设计,是省邮电管理局设计室第一次解决多局制长、市自动电话接口问题的重点设计项目,设计增容8000门(实际增容7000门),预算投资总额为287.17万元。
十三、阜阳地区邮电局电信综合工程设计
阜阳地区邮电局电信综合工程设计,1982年由省邮电管理局设计室完成,设计分土建和电信两大部分。土建工程主要设计者为王世和、张志红;电信工程主要设计者为金肇英、陈若壁、孙世涛、谢宗泉等。
设计的主要内容是:新建三层市话综合楼一座,建筑面积1616m 2。新装HJ—921型纵横制自动交换机3000门,按单局制处理,终局容量6000门;长途电路100条,终局容量160条;市话电缆出局容量为3200对,实际配线电缆2800对;工程投产后,拆除阜阳的共电式市话交换设备。
设计预算投资总额为253.2万元。
十四、淮北市(含濉溪县)市话扩容及并网工程设计淮北市(含濉溪县)市话扩容及并网工程设计,1982年由省邮电管理局设计室完成。设计分土建和电信两大部分。土建工程主要设计者为朱泽先等;电信工程主要设计者为孙世涛、顾广太、陈若壁、胡占生等。
设计的主要内容是:濉溪县局新建三层市话综合楼一座,建筑面积1200m 2,新装HJ—921型纵横制自动交换机1000门;在淮北市邮电局原有的1000门步进制自动交换机的基础上增装500号设备,并和濉溪具局的1000门纵横制自动交换机联成全市统一的市话网路。
设计预算投资总额为246.6万元。
十五、亳县邮电局电信综合工程设计
亳县邮电局电信综合工程设计,1982年10月由省邮电管理局设计室完成。设计分土建和电信两大部分,土建工程主要设计者张志红;电信工程主要设计者为潘素珍、陈若壁、程言城、光振华、顾广太等。
设计的主要内容是:利用原茨淮指挥部地基,新建三层市话综合楼一座,建筑面积2453m 2。安装HJ—921型纵横制自动交换机1000门,终局容量3000门;出局电缆1400对,实际配出1300对;为配合长途台使用打字键,长市中继接口采用C 2RL;工程投产后,拆除原600门磁石式市话总机。
设计预算投资总额为99.19万元。
十六、徽州地区邮电局电信综合工程设计
为适应徽州地区经济、旅游事业发展的需要,1983年,省邮电管理局设计室完成了徽州地区邮电局电信综合工程设计。设计分土建和电信两大部分,土建工程主要设计者为王世和、朱泽先等;电信工程主要设计者为孙世涛、陈若壁、禹成慧、胡占生、张克铸、蒋力三等。
设计的主要内容是:在屯溪市大寨路东侧新建三层市话综合楼一座,现浇内框架砖混结构,建筑面积为3045m 2。初装HJ—921型纵横制交换机2000门,为单局制,终局容量6000门;长途电路为100路,出局电缆2800对等。整个设计基本符合屯溪现状和自然特点,遵循了依托旧城沿新安江两侧发展的城市建设方针。
设计预算投资总额为237.66万元。
十七、铜陵市邮电局市话综合工程设计铜陵市邮电局市话综合工程设计,1983年至1984年间由省邮电管理局设计室完成,设计分土建和电信两大部分。土建工程主要设计者张志红;电信工程主要设计者为孙世涛、李清敏、金肇英、光振华等。
设计的主要内容是:新建电信综合楼一座,三层混合内框架结构,建筑面积3816m 2。拆除铜陵市局、铜陵有色金属公司的共电交换设备和铜陵县长、市交换台,新装HJ—921(A)型纵横制自动电话交换机3000门,终局容量8000门;长途设备为40线;并把铜陵有色金属公司、铜陵县城关的电话(不包括农村电话)全部并入铜陵市邮电局市话网路,使铜陵市市话全部实现自动化。
设计预算投资总额为361.23万元。
十八、合肥——马鞍山——芜湖微波电路设计
合肥——马鞍山——芜湖微波电路设计,1980年11月至1983年底由安徽省微波总站完成,是合肥至黄山微波电路第一期工程设计,也是省邮电部门第一次独立完成的省内微波干线工程设计。主要设计者为邵瑞林、王铁良等。
设计的主要内容是:电路由合肥——肥东——和县——马鞍山——芜湖,全程193.1公里;新建马鞍山、芜湖两个微波站,其余三个站与211微波干线合站扩建,肥东、和县为中间站,马鞍山为分路站,合肥、芜湖为终端站;微波为960路三个波道(电话、电视和备用波道),微波载波采用960路Ⅱ型载波机设备,终期容量960路;为减少支线(高频段)对211干线(低频段)的影响,支线站型安排为:合肥低站、肥东高站、和县低站、马鞍山高站、芜湖低站,与干线合站的站型和干线站型相反;支线微波传播极化安排:合肥发芜湖方向为水平极化(=),芜湖发合肥为垂直极化(⊥),在与干线并路的电路段上和干线极化相反。
微波、载波、电力设备,以利用国家211微波干线剩余材料为主,设计预算投资总额为224.95万元(不包括挖潜设备费用)。
十九、合肥至淮南架空全铝单四芯组二线制60路载波系统验证段安装工程设计1983年9月,邮电部科技局确定在合肥至淮南杆线加挂自承式长途电缆作为验证段。1985年3月,省邮电设计所完成合肥至淮南架空全铝单四芯组二线制60路载波系统验证段安装工程的初步设计,8月完成了施工设计。工程主要设计者为于百顺、张克铸、光振华等。
设计的主要内容是:采用邮电部第五研究所研制的全铝聚苯乙烯绝缘单四芯组对称电缆单缆制2×60+1×360路载波系统(最大设计长度600公里、最大容量为480条电路),单四芯组的两对线各开通一个60路,为N+N型双频谱二线传输制。合肥为A端,淮南为B端,两局各安装对称电缆60路载波设备2×60路,即120路,A—B方向线路频谱为12—252KHZ,B—A方向线路频谱为312—552KHZ。长途电缆采取自承式架空挂于长途通信杆路上,在我国是首次尝试,电缆线路长度为100.544公里,其中架空自承式HELLVC 552型1×4×1.6+2×1×0.6电缆93.57公里,全部附挂于原长途明线杆上,敷设管道电缆6.974公里,线路基本上与淮南铁路平行架设,平行间距约100米。全程分10个无人增音段,设9个无人增音站、两个有人增音站,有人站与始末无人站之间距离≥1.8公里。工程所用电缆、无人增音机及基群以上设备、音终架、通路架等全部为国内邮电工厂产品。
设计预算投资总额为216.31万元。
二十、巢湖地区邮电局市话综合工程设计
1982年至1985年8月,省邮电管理局设计室和省邮电设计所分别完成了巢湖地区邮电局市话综合工程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设计分土建和电信两大部分,土建工程主要设计者为朱泽先、满晓等;电信工程主要设计者为潘素珍、禹成慧、蔡守湘、陈熙翔等。
设计的主要内容是:在巢湖市人民路新建市话综合楼一座,四层内框架结构,建筑面积4007m 2。安装HJ—921型纵横制自动交换机3000门,终局容量8000门;初期安排人工电路80条,安装DD 14型长途电话半自动对端设备一套,与纵横制HJ—921型市话局CRRT长途人工入中继器配合,采用三线制,终局容量为人工电路120条、长途全自动和半自动240路,载波540路;本期按12个双工座席安排、迁装现有载波和报机设备终局规模为人工电报20个双工座席等。
设计预算投资总额为450万元。
二十一、宣城地区邮电局电信综合工程设计
宣城地区邮电局电信综合工程设计,1985年8月由省邮电设计所完成,这是地区邮电局中规模较大的电信综合工程设计之一。设计分土建和电信两大部分,土建工程主要,设计者为朱泽光、石象军等;电信工程主要设计者为潘素珍、程言城、胡占生、谢宗泉、光振华、李清敏、朱月玲等。
设计的主要内容是:于宣城县南门鳌峰大街新建六层(主楼五层)综合楼一座,钢筋砼半框架砖混结构,建筑面积为5172m 2。初装HJ—921型纵横制自动交换机2000门终局容量为8000门;长话人工80路、半自动32路,终期容量为人工120路、自动和半自动240路;载波终端电路按100条迁装现有载波设备,终期容量400条;电报初装10个双工座席,迁装现有电报设备,终期为18个双工座席;农活新装共电长途交换台4台8席、记录台2台、电路60条、12路和铁3路载波端机各两部,迁装单路载波机8部,长机终期容量为5台10席,终局电路为90条。
设计预算投资总额为420万元。
二十二、合肥——六安——阜阳微波电路初步设计
合肥——六安——阜阳微波电路初步设计,1985年12月由省邮电设计所完成,是安徽省内北路微波干线工程设计。工程主要设计者为王铁良、张爱华、光振华等。
设计的主要内容是:电路由合肥经六安、霍邱、颍上至阜阳,全线总长237.4公里;合肥、六安、阜阳为枢纽站,其余为中间站,选在合肥、六安、阜阳三站开口进行音频转接上下话路和广播电视信号;全线按二主一备方式配置三个射频波道,在合肥、六安、阜阳三处配置电话调制解调设备和电视调制解调设备,为克服微波传输中的衰落对电话质量的影响,全线分为两个调制解调段,并配置了微道倒换设备,为使倒换控制信号传送可靠,采用带备份通道的次基带方式;微波频段采用4GHZ频段,微波设备选用4GHZ 960路/电视系统(Ⅱ型机带公务架);微波载波电路容量安排如表5—1—1。
合肥—六安—阜阳微波电路容量安排表
表5—1—1

设计预算投资总额为594.6万元。
二十三、其他主要设计项目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