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概述
古代舆图是封建统治者领地的象征,更是封疆、驭民、治水、征战中不可缺少的依据。从先秦到明代1900年间,各代的舆图,州、郡、县地图以及图说的编著都很丰富。据史载:春秋时代楚相孙叔敖曾依地形,运用水平原理,引六安龙穴山、大潜山、淠河之水入芍陂,(今寿县安丰塘)形成一座“陂径百里”的大型蓄水工程。芍陂与漳水十二渠、都江堰、郑国渠并称中国古代四大水利工程。北宋熙宁五年(1072年),沈括使用分级筑堰静水位传递法,测定从泗州(今江苏省盱眙县)起,中间经灵璧县、宿县、濉溪县到京师(今河南省开封市)全长420多公里的汴渠。北宋元.年间水灾频仍,有人主张开挖八丈沟(今河南省淮阳县境内)泄陈州(今淮阳县)洪水由颍入淮。当时苏轼任颍州(今阜阳市)知府,亲自组织人员从蔡口至淮河进行水平测量,结果得出淮河涨水位高于八丈沟的数据。遂上书朝廷,力排众议,扼止了这一劳民伤财、有害无益之举。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朱元璋下令丈量全国地亩,编成图册,史称“鱼鳞图册”。明弘治十五年(1502年),编成《徽州府山阜水源总图》,《徽州府治城垣图》,是安徽现存的最早的纸质地图。明嘉靖五年(1526年),摹绘成《杨子器跋舆地图》。笔法细腻,彩绘精美。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编成《南京府县图》。明崇祯九年(1636年),刻成《皇明职方图》。楷书工整,线条扎实。这些都是用计里划方与地理调查相结合的方法成图。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五十六年,康熙令法国等传教士测绘《皇舆全览图》。他们用观测木星的卫星或月食的掩始时间、测定地面少数点经纬度为基础,同时用三角测量法推求其他各点经纬度,以此构成全国的平面控制系统。康熙五十年,江南省(包括江苏、安徽、上海两省一市)天文三角测量结束。康熙五十七年,编成《皇舆全览图》。这次测绘不但方法新、范围广,把测量技术从以往的观象占侯及历算中解放出来,更重要的是,它开创了安徽历史上实测地图的先例,绘出了比较真实的山川城镇地理面貌。在《皇舆全览图》的基础上,雍正、乾隆以及清廷各朝,根据当时现状,多次更新,编绘出当时的舆图,如《雍正十排》《乾隆内府地图》等。最完整的要算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编成的《乾隆内府地图》,又名《乾隆十三排地图》。至此全国范围(含新疆、西藏)土地完整地载入大清版图。光绪十二年(1886年),为编《大清会典》,北京成立会典馆,主持全国舆图工作。光绪十六年,安徽成立舆图公所,聘请湖北省测量员,借用该省仪器,用电讯法测经差,用太阳高弧法测纬度。先测州、府、县,再以三角交会法测山川集镇。光绪二十一年,《大清会典》中的《江南安徽省图》测竣。计完成省、府、州、县图74幅,图说4册。此为安徽省首次自筹资金、自组人力测制的地图。质量上为全国最好的省份之一,受到清廷嘉奖。清廷各朝代还完成了不少图卷、图册。如咸丰五年(1855年),编成摺本《安徽省舆图》;同治二年(1863年)32卷本的《大清一统舆图》等。道光二十年(1840年),鸦片战争後,帝国主义列强势力由沿海溯江伸向中国内陆。英、法、日本等国出於军事目的,于同治六年(1867年)后,由外国人编绘的《长江航道图》,《长江河床地形图》,《长江航运图》等纷纷出笼。由於帝国主义势力逐年深入,引起清廷和地方政府的警觉。为加强防务,从光绪十九年(1893年)~宣统二年(1910年)由国人自行绘制的江防、水道、港口专用图达10余种。如《长江图卷》、《安徽太平府——铜陵长江形势图》《安徽省城至九江江防图》《长江图》等。 光绪三十二年,创办了安徽省测绘学堂,光绪三十三年举办的讲武堂高等寻常科内设有测绘教学课程。光绪三十四年,南洋实地测量司测量的《太湖县秋操地图》,首次用等高线表示了地形地貌。同年《安徽省全图》编竣。宣统二年,安徽派焦山等人去北京陆军测绘学堂模范班深造。这些人後来大部分成为国民政府安徽测绘事业的组织者、领导者和主要技术专家。 民国2年(1913年),国民政府在安徽成立省陆军测量局。翌年开展1∶20万比例尺调查图测制工作。这次测图用清代天文经纬度点为基础,假定高程,步量调查的方法成图。虽然精度不高,但仍不失为民国初年覆盖全省面积的地形图。民国3年~民国15年,省陆军测量局以自测天文点确定上派独立坐标系,假定高程。在合肥、寿县、桐城、贵池、东流等县布设三等三角锁,并以此为基础测制了1∶5万比例尺地形图96幅。这是安徽省第一批用小平板仪实测的有等高线的地形图。民国10年淮河泛滥成灾。苏皖两省先后成立了江淮水利公司、江淮水利测量局、导淮测量局、导淮测量处等测绘机构。这些单位在皖境测制了一部分1∶20万比例尺,1∶40万比例尺导淮总图,1∶5千比例尺地形图。民国3年~1∶5万比例尺,民国5年,江淮水利测量局建立以固镇三角点为原点的独立坐标系,测制了《1∶ 1万比例尺淮河平面图附横断面图》《淮河支流平面及纵断面图》,同时进行淮河、运河、废黄河河道水准测量。江淮水利局测淮经费原定由苏皖两省分担,后因不能落实,矛盾遂生,两年后经费全部断绝,人员被遣散,测事遂停。民国10年~民国17年,长江水利讨论委员会,扬子江水道讨论委员会,扬子江水道整理委员会相继成立,机构名称更改频繁。主要作了从吴淞至武汉沿长江精密水准和防洪测量。北洋政府时期,淮河水患频繁,测绘机构依附於中央和地方军事系统。经费年年有减无增,装备简陋,成果质量差,数量少,分布零散,工作时干时停。在军阀割据,政治腐败的年代,作为有利於国计民生的测绘事业,不可能得到发展和做出成绩。 民国18年,国民政府设陆地测量总局,安徽成立陆地测量局。是年该局第二次测制1∶5万比例尺军用地形图。从三、四等三角测量开始,用小平板实测碎部,此图实用价值较高。后来日本侵略军支那派遣军参谋部、日本登集团参谋部窃取了该批图纸,并进行了大量复制。地图绝密资料落入日本帝国主义之手。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国家制图局根据中国军事委员会提供的资料,将该图编印成《安徽省1∶5万比例尺地形图集》共2册271幅。民国21年,陆地测量总局在安徽布测一、二等三角锁,民国24年完成京徐系、京皖系两条一等干锁,锁端点均测有天文数据。天文测量使用无线电收时法测经度,太尔格特法测纬度,北极星任意时角法测方位角。计算采用南京坐标系,海福特椭球体,兰勃氏割圆锥投影。以锁系为单位用条件平差法,只列图形、极、基线条件,未顾及拉普拉斯方位角。基线丈量使用24米铟钢线尺,三角测量使用威特T3经纬仪。这些在当时都是先进的科学仪器和方法。 民国20年,长江、淮河泛滥成灾。导淮委员会,省陆地测量局,扬子江水道整理委员会灾後实测了一些水准线路,泛区复堤、复核水准。 民国10年~民国25年间,安徽省除军事部门测绘的1∶ 2.5万、1∶5万、1∶10万比例尺地形图外,省内各县也先後编绘了行政用的县挂图。民国23年编绘的《黄山形势图》是当时省内编图水平较高的代表作。 民国26年,抗日战争爆发,安徽陆地测量局被裁撤,省内大型测绘全部告停。民国27年,为阻止日军进攻,国民政府决开花园口大堤,黄河水夺淮南下,淮河各干、支堤防破坏殆尽。淮河工赈委员会、省救灾委员会采取应急措施,作了一些防洪、复堤、疏浚、水道测量。民国29年,侵华日军测量部,用航测法盗制了安徽省1∶5万比例尺地图56幅,并加绘兵要地志于其上。抗日战争期间,守卫在皖南泾县的新四军,在面对日军进攻、国民党顽固派军队制造摩擦的恶劣环境下,用武力掩护,抢测军部周围大范围的1∶5万比例尺地形图,可惜这些图纸毁于“皖南事变”战火中,有些测绘战士还阵亡在突围战斗中。民国16年~民国33年,国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在全省各地零星地做了一些城镇地籍测量。抗日战争胜利後,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内战,国民政府政治危机日益加剧,民怨沸腾,在内战战场上节节败退,无暇顾及测绘,这时安徽测绘事业基本处于停滞状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後,为了巩固国防和恢复国民经济,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测绘局(简称总参测绘局),开始在全国布设一、二、三、四等三角控制网,测制1∶5万比例尺地形图。为各行各业提供了基础测量控制成果与地图资料。1954~1959年,总参测绘局在安徽完成一、二等三角网测量、1962年完成三、四等三角网测量。一等网三角测量的内外业,大部分由苏军大地队完成,其中内业平差计算在苏联国内进行的,少部分由长江水利委员会完成。计算采用克拉索夫斯基椭球体,加入基线、拉普拉斯方位角条件,以方向、角度为元素,在高斯平面上进行平差计算。安徽省一等三角测量采用的1954年北京坐标系,实际上是苏联民国31年(1942年)国家大地坐标系的延伸。1962年总参测绘局完成二、三、四等三角网平差。二等采用间接平差法,三、四等采用典型图形平差法。按国家1957年《大地测量法式》(草案),布测的界首区、麻城区二等网平差结束後,用高斯分布律估计其误差,实际数值小于判别标准的二分之一。1955年後,淮委、省内的水利、地质、煤炭、城建等单位,先后布测数量众多的二、三、四等三角点。这些点均被总参测绘局经联测、改算後纳入国家三角点或军控点成果表内。以上这些成果在测绘史上是安徽省当时最全面、最完整、最精确、符合国家标准的基本测量控制成果资料。它为各行各业基本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80年国家测绘局、总参测绘局利用全国已有的基线、拉普拉斯方位角、各级天文点、重力点、水准点、三角点,共同完成了全国天文大地网整体平差。建立了1980年国家大地坐标系,简称1980西安坐标系。这次平差采用了世界上最先进的测量科学成果,消除了以往的由分区平差和某些元素不全或精度过低而产生的各种误差,使其更适合于中国的实际情况。最後成果被109条激光测距边外部检验,与内部预估精度一致。 建国後人民政府对淮河水患极为重视。1950年成立治淮委员会(简称淮委)。1951年,在毛泽东主席“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号召下,人民山呼海应,千里淮河流域集结了百万治淮大军,谱写了中华民族水利工程史上宏伟的篇章。为保障治淮各工程用图,淮委组织了控制队、基线队、精密水准队、导线队、地形队等专业测量队伍,工程建设高峰期,测量队达24个,人员达2700人。他们日夜奋战在淮河流域各施工工地上。从1950~1958年历8年9个月的时间内,淮委测量队完成各级控制点4154个,水准线路11038公里,1∶ 1万比例尺地形图97191平方公里,同时还作了大量的防洪复堤、河道疏浚、水库蓄水、灌溉大区的测量工作。为治淮及其後续工程做好了前期基础性的工作。淮委测量队伍不愧为治淮工程的尖兵和开路先锋。 50年代,在长江流域、皖南山区分别由长办和水利厅测量队负责测绘水利用图,他们先後完成了青弋江、水阳江、华阳河、菜子湖、巢湖、陈村水库等二、三、四等三角测量,1∶1万比例尺、1∶2.5万比例尺地形图测量工作。 从1952年开始,省内各大城市先後建立健全测量队伍,并测制市区二、三、四等三角网、水准网及大比例尺地形图。随着城市的不断扩展,控制和地图等测量成果的更新周期也逐渐缩短。1972年南京军区帮助安徽各大城市航测或编制1∶ 1万比例尺地形图,供战备使用。 1955年前後,淮南煤矿、淮北煤矿、马钢铁矿、铜陵有色金属矿4大矿区,开始建立三、四等三角网,水准网,并开始矿山工程测量以及大比例尺地形图测量。随着历年的矿区扩展,以上各种成果不断更新和增加. 1976年前,以淮委、长办、省水利厅测量队为主,完成了省内第一轮精密水准测量,三、四等水准由其他部门共同加密完成。出版了《中国东南部精密水准成果表》、《长江流域二、三、四等水准成果表》、《安徽省淮北地区水准成果表》、《安徽省三、四等水准成果表》。 1976年,国家测绘局确定在全国重布一等水准网,由总参测绘局、长办、浙江省测绘局共同在安徽作一等水准测量,至1983年共完成1321公里。省内二等水准更新始于1980年,1987年结束,参加作业单位有苏、浙、冀、川省测绘局,共完成3613公里。省地矿局测量队,对重点成矿区,矿产普查区、成矿远景区以及四大矿区的详查勘探,做了大量的三、四等三角、水准测量以及大比例尺地形图。并在沿江及省东南部地区测制1∶1万比例尺地形图,同时在各测区还进行大比例尺地形测量。 省煤田地质物探测量队、冶金工业部华东地质勘察局在各矿区为普查、详查、精查进行了三、四等三角、水准测量与大比例尺测图工作。 1956~1989年,南京军区测绘大队完成安徽1∶5万航测地形图的第一、二轮(代)全部资料,并编绘完成1∶10万、1∶20万比例尺地形图。 1966年前,国家对测绘事业投入大量资金,并培养大批专业测绘人才,因而测绘事业得到蓬勃发展。经过各方面努力,统一了平面、高程系统,统一了规范图式。完成了全省的平面、高程基本控制为各行业提供了可靠的测绘保障。在此期间,省内各行各业测绘成果,其数量之多,质量之好为前所未有。这是安徽测绘史上辉煌的时代。 1960年8月,原设在省民政厅的测绘资料科成建制地并入省地质局,负责全省测绘管理。1963年10月,省人民委员会决定成立国家测绘总局安徽省测绘管理处,挂靠在安徽省人民委员会办公厅开展测绘行业管理。主要任务是进行测绘技术、测量标志、测绘资料的管理工作。1966~1969年“文化大革命”期间,测绘管理处被撤销。省民政劳动局下设测绘组,负责管理和对行业供应由测绘管理处移交来的资料。同时行业上的测绘机构也相继被裁撤或缩减,业务停顿,人员下放农村或改行,规章制度被搁置,有一部分资料无人管理最终散失。此时是省测绘事业低潮时期。 1973年10月,以民劳局测绘组为基础成立安徽省测绘局。内设局机关,一、二、三,3个外业测量队,一个内业综合队,编制657人。主要任务是测绘全省的基本图,即1∶1万比例尺航测地形图,同时对测绘技术、测量标志、测绘资料进行行业管理。1975~1989年,省测绘局完成1∶1万比例尺航测地形图5357幅(含部分象片影象图),全部覆盖了全省13.9万平方公里面积的土地。为各行各业建设提供了基础资料。1976年唐山大地震后,省建立了地震监测测量系统,省地震局对省内地震带负责监测,在地震断裂带上布测了大量精密水准线路。 为了进一步加强行业管理,全省16个地、市先後都建立了测绘管理机构。省人民政府颁布了《安徽省测绘管理暂行办法》等一系列对测绘成果、资料、涉外的管理规定,使行业管理逐步走上法制化的道路。 1974年後,城建、水利、交通、地质、煤炭、冶金、电力、林业等部门也相继恢复和发展自已行业的测绘队伍并更新了仪器装备,购置了红外测距仪、全站型经纬仪、电子计算器。大专院校培养的专业人才纷纷走向测量岗位。为了加强测绘行业间横向联系与学术交流。1961年成立中国测绘学会安徽省分会(挂靠在省测绘局),後改名为安徽省测绘学会。1961年会员代表大会,选举第一届理事会;1979年第三届;1965年第二届;1985年第四届。1979年後各市测绘学会也相继成立。 在建国後,为配合各时期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需要,出版了大量的普通地图、专题地图、地图集(册)。都是胶版多色套印。地理信息丰富、色彩精美、形式活泼多样。地图的内容涉及到行政区划,人口统计,交通旅游,经济分布,地质构造,城市规划等,非常广泛,其种类达百余种。具代表性的如《安徽省地图》,双全开或全开版,平均3年就要根据变动的现势情况,按最新资料更新再版。另外尚有大量制成机密版地图未能公诸于众。上述这些地图有一部分获省科技进步奖、国家优秀产品奖。测绘为重点建设项目服务也较为突出。1980~1989年,省测绘局先後完成了黄山和天柱山旅游区开发用的1∶ 5万至1∶5百比例尺系列地形图;312、405国道公路设计、选线和施工用的1∶1万比例尺和1∶2千比例尺、1∶1千比例尺地形图,以及合肥市1∶1千比例尺地籍图等。满足了工程项目的立项、设计、施工等要求。1974在建国後的40年里,安徽测绘事业发展可分成两个阶段,1974年以前,在计划经济为主的前提下,总参测绘局的全面基础测绘地方专业测绘的两支测绘队伍,共同活跃在安徽大地上,构成了既能互补作业,又能分区独立作业的一种动态格局。如长办专测长江沿岸地带,淮委负责淮河流域,省水利厅、地矿局负责江南地区及各矿区并同淮委交叉活动在江淮丘陵地带。各城建测量队开展了16个地、市所在地与4大矿区的测量工作,地质、冶金、公路、地震部门也同时交叉活跃在全省各地。测绘者的足迹遍布于安徽山山水水,风餐露宿工作在大江南北、淮河两岸。他们不但用双手测制了大量的控制点与地形图,而且用汗水泼染了一幅蔚为壮观的测量群体艰苦创业的巨幅画卷。1974年以后,安徽省测绘局开始由淮北向江南逐步推进测制全省的1∶ 1万比例尺航测地形图,这些基本图纸及时满足了各行业建设的需要。水利、地质、城建等各部门的专业测绘,侧重于本行业的服务。形成了省测绘局的基础测绘服务于社会各行业,行业上的专业测绘在基础测绘的保障下服务于本行业同时逐步面向市场的格局。 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後,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日趋活跃,测绘正从原来为军事、水利等部门服务的范畴迈向更广泛的服务领域。客观要求测绘在原来公益性服务的基础上进而全方位地为社会服务。因此在保证完成国家指令性任务的前提下,进一步深化改革,使管理法规化,培养更多的测绘人才,改善和更新技术装备,这是当前测绘工作者面临的新课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