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导言
1977年,在阜阳城郊罗庄发掘西汉文帝(公元前165年)时期的汝阴候墓,墓内有记载恒星名称与距度的二十八宿圆盘,有分辨十二方位的六壬木式盘以及太乙九宫占盘,这些天文器件,为安徽古代天文学的发展情况提供了实物见证。唐代以前的天文测量,其主要内容是观测天象、制定历法。统治阶级积极提倡并灌输君权神授及天人合一的思想。他们在制定政策时,信守“观乎天文以察时变”的信条,坚持因时出政,皆以星为纪。他们考定星历的目的在于起消息,正闰余,以便明时正度,不违农时。所以观象制历工作,在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中,一直被视为重要的国政之一。至唐开元十二年(公元724年),张遂(僧一行)、南宫说等在今河南省的滑县、开封、扶沟、上蔡之间(长300公里)实地丈量子午线弧度长;以圭表测影并推算全国13处北极出地高(纬度),第一次把天文测量从天空引到地面。郭守敬,南宋绍定四年~元延.三年(1231~1316年),用日晷仪测北京纬度及在更大的范围内进行“四海测验”(测纬度)。明末,罗马耶苏会传教士利玛窦(M atthoew sRicci1552~1610年)等人以传教为目的,挟天文历算之术来华,利用西方技术实施天文定位测量。曾两次进行全国大规模的天文观测,安徽虽在其范围之内,但境内未曾设点。 安徽大地测量的实测工作始于清初。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清廷派法国传教士雷孝思(BaptisteRegis)等人来安徽测绘《皇舆全览图》。康熙五十年以前,天文和三角测量工作已告结束。这次江苏、安徽两省共测经纬度点37个,其中,安徽省有17个点。当时,采用太阳午正高弧法测纬度,观测木星卫星出没时刻推算经差,基线用绳索丈量。对三角测量所使用的仪器、作业方法和技术要求不详。到了清光绪十七~二十一年(1891~1895年),安徽舆图公所(后改称舆图局)主持完成《大清会典》中的《会典舆图》的测绘工作,在此期间,该所按照清廷会典馆“实测天文经纬并用三角法测地”的要求,以经纬仪测角,用无线电法测定经差,太阳高弧法测定纬度。天文点分布在各府、州、县的中心位置,这次全省共测点60个。 民国初年,北洋政府推行十年迅速测量计划,安徽陆军测量局只在局部地区施测数量很少的三、四等三角和水准。民国18年(1929年),该局改编,更名为参谋本部安徽省陆地测量局,嗣后,未举办大地测量。同年陆地测量总局根据全国测量会议精神,制定十年测量计划,军用、民用测图同时并举。在此期间,在南京大石桥设立天文原点,积极推进大三角测量。民国21~26年,该局在安徽境内布测一等天文点1个,二等19个,一等基线1条,二等3条,一等三角锁3段,二等2段,沿津浦路一等水准1段。北平研究院物理研究所在内举办重力测量,仅供科研之用。民国26年,抗日战争爆发,测量工作中断。民国时期的大地测量,虽然标准统一,作业正规,但成果含有较大的系统误差,在当时安徽的地形测图中,未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以下简称建国后),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委员会作战部测绘局(以下简称军委测绘局),治淮委员会(以下简称淮委)、长江水利委员会(1955年以前简称长委1955年后改称长江规划办公室,以下简称长办)率先在江淮流域开展二、三、四等三角及水准测量,在当时国家大地网尚未延伸到省境的情况下,有条件的地方多利用民国时期旧点作起算数据,或自设独立坐标系统。当时长办、淮委使用了南京坐标系、黄台村独立坐标系,吴淞高程系、废黄河高程系等。 安徽省一、二等天文大地网的内外业工作,主要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测绘局(以下简称总参测绘局)承担。1954~1957年,完成全省一等三角锁9段。东径116度30分以东地区按苏联(1939年)大地测量法式”“(简称旧法式)布设了二等基本锁、二等补充网,包括徐海、蚌埠、芜湖、德兴、太湖5个测区。这些测区都跨皖、苏两省。1957~1962年,总参测绘局依据中国1959年由国务院批准颁发的《大地测量法式(草案)(以下简称新法》式)布测完成东径117度15分以西地区的二等三角网,包括界首、麻城、永修3个测区,其中,麻城与永修区是和长办协作共同完成的,3个测区的括地范围,除皖境外,还有豫、鄂、赣三省的一部分。荷泽区位于安徽西北角,省境内只占很小一部分,大部分在鲁、豫两省。该区二等补充网1956年由总参测绘局布测。现在使用的一、二等三角测量成果,均系当时分区平差结果,属1954年北京坐标系统,1954年或1956年黄海高程系统。1978~1982年,国家测绘局和总参测绘局在原有资料的基础上,经过整理、审核、补测,完成了全国天文大地网的整体平差。平差之前,曾在安徽境内重测了部分一等天文点和一等起始边。平差后的成果属“1980年国家大地坐标系统”,新的大地原点设在陕西省泾阳县永乐镇。 建国后,安徽省已进行两轮精密水准测量。第一轮主要由水利部门在1957年以前完成,参加单位有淮委、长办和省水利厅。这些线路主要分布在淮河流域、沿江和皖南山区,省境之内,计一等线长410公里,二等线长3707公里。这些资料已参加1956年由水利部和总参联合举办的“中国东南部精密水准平差”。通过这次平差,使安徽有史以来第一次有了统一的高程系统(1956年黄海高程系)。1959年国家测绘总局(以下简称总局)开始在安徽境内布测一等水准,至1965年,先后完成郑徐段和徐宁段。1966年,“文化大革命”, 1969年11月10日,总局撤销,测事告停。以上两段水准没有平差,后来被第二轮水准网所代替。第二轮一等水准测量从1976年开始,1979年结束,全省共完成7条测线。作业单位有:总参测绘局、长办、浙江测绘局。二等水准于1981年至1987年完成,参加单位有:河北、江苏、浙江、四川四省的测绘局,及长办勘测总队、国家地震局。二等水准以一等水准路线环为单位,由各单位分片布测。第二轮一、二等水准测量遵照1974年总局制定的《国家水准测量规范》作业,在安徽境内:一等1321.1公里,埋石346座;二等3613.5公里,埋石1003座。1976年后,国家地震局和安徽地震局在长江以北地区施测了一定数量的用于地震监测的一等地震水准,由地震部门单独计算。1986年,陕西省测绘局第四大队完成了全国一等水准网平差,总参测绘局根据1952~1979年青岛大港验潮站的平均海水面,建立了“1985年国家高程基准”。至1989年底,安徽尚未普遍启用第二轮水准点成果。 1957年,总局建成了属波斯坦系统的重力基本网(以下简称57网),安徽境内有两个一等重力点。1984年,国家测绘局根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的决定,重建了高精度的重力基本网(以下简称85网),安徽境内有5个一等重力点。85网属1971年国际重力系统(IGSN-71),精度比57网高一个数量级。 国家在20世纪50、60年代所布测的各类控制网,为安徽低等级的控制加密和地形测图奠定了坚实可靠的基础。自1950年起,安徽的水利、地质、煤炭、冶金、城建、农林、地震等专业部门以及省测绘局外业队,为了满足国家基本图测绘和本部门专业用图的需要,在国家控制网的基础上,先后加密了大量的三角点、水准点、重力点(其加密等级为二等、三等、四等)。按工作量计算,以水利部门最多,地质和煤炭次之。 1949~1989年,国家和地方测绘单位在安徽境内完成国家等级控制测量的数量,分类统计如下:天文点42个,重力点139个,基线33条,三角点12308个,水准路线(含复测)52111公里。这些大地测量成果基本上满足了军事建设和各项基本建设事业的需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