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陆地测量总局的一,二等三角测量
民国18年(1929年),陆地测量总局制定10年测量计划,拟订大地测量法规,民国21年开始大三角测量。一、二等三角锁的布设方案依据民国19年国民政府公布的《测量标准条例》及《测量标准条例细则》。一等锁采取纵横布锁方式,锁系长规定为200~300公里,每系6~15个图形不等。一等平均边长30公里,二等平均边长20公里,锁中图形多为四边形,间有中点多边形或单三角形。一等点埋有上下两层花岗岩标石,中心刻有“十”字,每点附近设有3个参考点,从标石中心至各参点均有方向、距离记载,以利以后使用时寻找。位于高山顶上的三角点不设觇标,平地使用由美国海岸大地测量局制造的Bibly氏钢标,沿津浦路标高130英尺,(每英尺合0.3048米),另有一小部分使用木质觇标。二等点埋设与一等点相同的标石,建造四角木质觇标或锥形标。1932年,陆地测量总局副局长吴德芳致函安徽省政府,要求严格保护测量标志,开列清单中有一等三角点28个。
一等三角观测,民国25年前,全部采用全组合测角法,使用威特T3经纬仪,m n=24或25(m为测回数,n为方向数),三角形闭合差限值3秒。二等用威特T2经伟仪观测,方向法6测回,三角形闭合差限值8秒。民国时期安徽省一等三角锁分布情况见图1—4— 1。民国时期安徽省一、二等三角锁布测情况见表1—4—1。

民国时期安徽省一、二等三角锁布测情况统计表
表1—4—1(民国21~26年)

注:上表中,一等三角点成果载于民国《全国三角点成果表》第一册。
按照原布点方案,从商邱~正阳关~怀宁及从东流~浮梁~弋阳,在安徽西部地区有2条南北走向的二等锁,以此连接郑徐、皖鄂及浙赣三系。这两条二等锁仅完成北半段即商邱~正阳关,东流(今东至县)~浮梁(今江西省景德镇市)的外业工作,没有平差。
二、安徽省陆军测量局三等三角测量
为了测制1∶5万比例尺军用地图,安徽省陆军测量局于民国3~ 15年(1914~1926年)间,在桐城、合肥、舒城等地先后布测三等锁网,据现存的点之记统计,民国3年在桐城测区布点31个;民国4年在庐江、舒城、桐城一带布点57个;民国5年在贵池、东流、桐城布点45个;民国6年,在合肥布点40个;民国7年在凤阳布点50个;民国15年,在合肥、寿县布点46个,全省共269点。合肥~寿县三等锁采用连续多边形布网,属上派坐标系,现存有油印成果表,其它测区,除简略的点位说明尚在外,其余资料均在战乱中焚毁或散失。
上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