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一节 建国前的水准测量
一、清代及其以前的水准测量 公元前三百多年,魏惠王为称霸中原,加强与宋、郑、陈、蔡等国的联系,开凿了鸿沟工程,沟通黄淮。从河南荥阳起,开运河向东南方向入淮。楚考烈王二十二年(公元前241年),楚国迁都寿春(今寿县),楚相孙叔敖修筑芍陂(今寿县安丰塘)用以灌溉农田,造福于民,延续至今。大型水利工程的成功,表明了在复杂的地形中选线及测量技术的巨大成就。北宋熙宁五年(1072年),沈括组织人员,用分层筑堰静水位传递法测量了泗州汴渠两岸420多公里的地势,获得开封至泗州的高差。 清末,西洋仪器传入中国,水准测量逐步走向规范化。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陆军部奏定测绘章程把速成水准分成两种,“第一种水准测量线应循各省会互相连络之大道而设,首尾联成环状,渐次扩充以成网形,谓之水准网,其各点互距以二吉罗密达(注:即公里。)为度,每一水准环状周围约以四百吉罗密达为度”,“第二种水准之线路,应循第一种水准测量网内之要道设置,其各点互距,以二吉罗密达为度,但其始终二点应与第一种水准点或已测定之第二种水准点相连,各点真高统由中等海水面起算。(注:见《清朝续文献通考》卷二百四十一。兵四十,九八五四页。)当时安徽省虽进行了大面积的地形测量,但没有按上述规定作业。 二、扬子江讨论委员会(简称扬委会)的精密水准测量 民国11年(1922年),扬委会在长江中下游分两段施测精密水准,一段由武汉的江汉关水准点起测,顺江而下,民国12年6月测至江西省湖口80号水准点;另一段从吴淞张华滨基点起测,沿长江南岸溯江而上,经过芜湖、大渡口至江西湖口80号水准点,与上段对接,全长1770公里。作业使用美国倍求氏海岸大地测量水准仪,德国耶拿蔡司厂Ⅲ号精密水准仪,铟瓦尺,依据美国海岸大地测量局《精密水准测量规程》作业,规定最长视距不超过80米,高差往返较差不超过GENH±4 k毫米(实测结果略有超过,但不大于GENH±5 k毫米,k为段长),每点设明、暗标各一个,水准点间距3公里。施测过程中,沿途设固定标508座,在芜湖设墙上铜牌一个。民国35年~ 37,为检查1935年长江大水后沿江标石的稳定与否,该会又复测了镇江~马当一段精密水准,安徽境内长约400公里。 三、江淮水利局及导淮委员会的水准测量 清宣统三年(1911年)~民国6年(1917年),江淮水利局完成了淮河干流、运河、废黄河东段的河道水准测量。民国4年4月~民国5年12月,为测制淮域1∶5万比例尺地形图,该局组织三个水准测量班,在津浦铁路以东,废黄河以南,淮河以北地区(称淮北一区域)施测了干线水准750公里,图根水准1539公里。《淮北一区域第一期测量方法》规定干线水准,视距不超过100米,凡沿河道测量须认定一岸进行,高程闭合差按测程S长短有三种限差:测程2.5~ 5公里时,w≤S/20万;5~25公里时,w≤S/40万;25~ 50公里时,w≤ S/60万;每隔5公里埋设标石一座,点位选在河岸或堤上最高处。淮北一区域的测量是在沈秉璜领导下进行的,他敢于“舍易就难,甘蹈天下之大困”。他说该区域的测量“始厄于兵事,继困于经济,各员之遣散召集已有十次之多”。这集中反映了测绘事业在民国初年的艰辛历程。民国6年,江淮水利局改名为导淮测量处,隶属全国水利局,据沈秉璜《勘测笔记》载:“民国五年大水之后,其时淮祸日亟,不治则将无救,测之期阅二稔”。以此推算,导淮测量处当于民国5~7年间完成淮河干流中、上游的水准测量。“由本局上届测量止点之五河县起,接续上溯至桐柏之胎簪山止,路线一千五百二十余里。” 民国19年(1930年)2月~ 21年(1932年)1月,国民政府导淮委员会完成了淮河入江及第一、第二、第三入海的水道水准测量,并接测至废黄河零点。在此之前,所测的水准,接点有的用前江淮水利局惠济闸留点;有的用蒋坝船坞西。前江淮水利局水准标点,因恐年久标石变动,失其原位,所测高度难以置信。民国22年7月始,该会组织干线及复校两个水准测量班,先后测量蒋坝~三河尖及上游主要支流的干线及复校水准,全长619公里。民国36年7月,该会改组为淮河水利工程总局,下属之202、225、226队于是年进入泛区,在蚌埠至临淮关、颍、泉、淠、芡、浍、东淝河、西淝河等干支流进行水道勘测,共完成河道测量515公里。后因物价上涨,资金短缺,被迫停工。 四、陆地测量总局的一等水准 民国25年(1936年),陆地测量总局沿津浦路布测一等水准京徐干线(南京~徐州)线长400公里,在安徽省内长约330公里,埋点29个(详见图1-5-1)。水准测量精度,η=± 0.47毫米,= 0.05毫米。(σ、η分别为每公里偶然中误差;系统中误差)观测使用威特精密水准仪,铟钢标尺。规定在不同气候条件下往返各测一次,往返不符值不得大于±GENH 4 k毫米。民国30年12月,军令部陆地测量总局颁布业务调整实施办法,规定“一等水准随一等三角系或主要交通线进行,二等水准随二等三角系或次要交通线进行。”实际上,在此之前布测工作已按此执行。建国后,水利部门曾按二、三等精度联测了部分京徐线一等水准标石,并将测算结果载入《中国东南部精密水准成果表》、《安徽省淮北地区水准成果表》。京徐线一等水准图详见图1-5-1。 ![]() 图1-5-1京徐线一等水准图(1936年) 五、省陆地测量局的三等水准测量 民国21年(1932年)起,安徽省陆地测量局测制安庆~合肥、合肥~凤阳、合肥~寿县等处1∶2.5万、1∶5万比例尺地形图时,布测了一部分属独立高程系统的普通水准(三等)。抗日战争爆发,该局裁并,资料器材交省土地局。因机构归并裁撤,辗转迁址,大部分资料遗失,现仅存合肥~寿县一张三角、水准路线图。该段水准长约90公里。 六、省水利局的河道水准测量 民国29年(1940年)12月,省水利局淮河工赈测量队,在颍、泉、泗、谷、涡、西淝河等处进行河道测量,至民国30年2月,完成625公里,埋设标石42个,临时水准点55个,测设水位站15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