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水平形变监测
位于嘉山附近的水平形变监测网,始建于1976年,由国家地震局武汉地震研究所观测,至1980年已有四次成果,基本上每年复测一次。该网位于郯庐断裂带两侧,利用总参测绘局1955年在蚌埠测区布测的两个二等补充网三角形,使用JCY-Ⅱ型激光测距仪,共测5条边。根据各年度边长测定结果比较,其最大差值为-4.7厘米,(石门山~大山寺1980年减去1976年的观测值)。
1979年,省地震局与武汉地震研究所合作,在嘉山县丰山李,跨郯庐断裂带,布测短程高精度四边形测距网,边长在600~1800米间,观测使用瑞士克恩公司出品的M E 3000测距仪,其标称精度为±(0.2m m+1×10-6D)。在四边形测距网中,有3点是基岩标石,1点位于土层中,浇灌3米深的连体标石。该网于1980、1981两年各测定1次,最大测距中误差±2.0毫米。
二、垂直形变监测
〔地震面积水准〕
1975年9月,水利厅勘测设计院测量队,为地震局完成了沿嘉山、定远、肥东桥头集一线的地震水准观测,至1976年底,已有三组成果。1976年唐山地震后,安徽省地震队组建形变测量组,当时因技术力量不足,聘请外单位协助作业。1976~1980年,省水利厅勘测设计院测量队先后为省地震局完成寿县~合肥、淮河干流,合肥~安庆,五河~泗县,五河~双沟的一等地震水准测量。1979年下半年,省地质局使用Ni002水准仪,施测泗县~五河的一等地震水准。1981年,国家地震局测量队完成豫、皖交界处的面积水准测量。1982~1984年,根据国家地震局下达的精密水准测量选线和埋标任务,省地震局测量队,在皖北地区新选线路6条,埋标214座,改造旧线5条,增埋新标74座。1985年,该队依照全国地震趋势会商会议精神,在苏、鲁、豫、皖区开展水准测量,共完成46段,4551公里,其中,安徽境内的皖、苏交界处的水准路线有徐怀线、双灵线、泗双线、埠宁线、总涧线、肥涧线。另外,还完成了豫、皖交界处的郑徐、商亳线的短线联测。地震部门作业执行国家地震局《大地形变测量规范》,使用Ni002、Ni007自动安平水准仪,铟钢水准标尺,依一等水准精度要求布测。规范对标石的规格和埋设方法要求很严,如1984年,为监测霍山多震区的垂直形变,省地震局在该区建立了中、长期观测试验场,场内建造25座基岩水准标石。
〔地震短线水准〕
安徽省地震局测量队自1977年始,布测流动短线水准,线长3.2~46公里不等,复测周期为1年。流动短线水准跨主要断裂带布设,共12条,全长214.4公里。详见《工程测量篇》表3-6-1。
台站水准要求每半日观测一次,作业时间一般为1~2小时,单程观测。1979年3月,固镇发生地震后,安徽地震局先后在凤台、蒙城、嘉山管店,肥东桥头集建立地震台站,并在台站附近跨断裂带施测台站水准。1979~1986年,该局共布测台站水准4条,其中,凤台台站水准作业期为1979~1980年,1980年停测;蒙城为1980~1986年,1986年停测,嘉山管店为1981~1982年,1982年停测,肥东桥头集为1985年后观测,至1989年年底未停。
1976~1985年,国家地震局系统在皖境及苏皖边界处布测一等地震水准路线8条,长748公里,同期,省地震局、省水利设计院、省地质局测绘队,在皖境布测一等地震水准5条,长766公里。
国家地震局第一形变监测中心根据全国东南地区及相邻12个省、市50~80年代的水准资料,对第一、第二、第三期1400余个重合水准点的观测结果的高程变化值,采用伪逆动态平差法进行整体平差,以所有水准点垂直运动速率平均值为零,编绘中国东南地区垂直形变速率图。指出合肥西北侧地带,年下降率达-2~-3毫米。“郯庐断裂带地区,嘉山以北对地面垂直形变无明显影响,等值线横穿断裂带而过,嘉山以南则成为上升与下降的分界线,对地面垂直形变有明显的控制作用,西侧下降-1~-2毫米,等值线沿断裂带分布,东侧相对上升。这反映郯庐断裂带在垂直活动方面的分段性。(注:应绍奋等《中国东南地区大地垂直形变场基本概况》1991年第1期“大地形变测量”第5页)
1977~1985年安徽省地震水准路线见表1-6-1。
安徽省地震水准路线表
表1—6—1(1977~1985年)


注:原二等路线按一等要求复测
上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