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民国时期的天文计算
民国23~25年(1934~1936年),陆地测量总局在安徽境内所布测的一等天文点,仅经外业概算,未经内业精算;二等天文点先于野外以图解法求测点之经纬度,于室内用最小二乘法计算其最后结果。精度粗略,仅能供小比例尺测图用。
二、建国后的天文计算
〔国家天文经纬度基本网及一、二等天文点计算〕
1953~1960年,总参测绘局,国家测绘总局和中科院测量制图研究所完成了由北京、西安、(凉马台)等10个基本天文点组成的经度基本网平差。计算时,采用FK 3基本星表,以苏联塔什干天文台经度值为起算。1975~1978年,总参测绘局完成了北京、上海、西安经差三角形及西安1、西安2、联测,联测结果参加全国天文大地网整体平差,由国家测绘局及总参测绘局共同完成。两局以新的系统和常数,对1975年后和1960年前联测的基本天文点进行了重算和改算。这次计算,基本天文点经度采用上海天文台丹容等高仪(ZA)中心位置为起算点(λ=8h05m 42. s5067,φ=31度11分25秒.00);FK 4基本星表系统;1978年综合时刻系统;U I时间系统;光行差常数采用20.496秒。1984年,国家测绘局根据已有基本天文点中有部分点的地理位置不理想、观测条件不好、标志已遭破坏等情况,对整网进行了重测。新网中取消了长春和成都两点,增加了陕西泾阳县永乐镇国家大地原点和哈尔滨基本天文点,组成7个经差三角形,联测精度不详。1954年测定的一等天文点,计算工作由苏军中央计算队完成。1959年与1964年观测的天文点,大部分由总参测绘局第二十一测绘大队于1966年计算,采用苏联提供的相对历元平极地极坐标和标准时刻系统;少部分为总局计算,采用天津纬度站单站测纬资料算得的相对历元平极地极坐标和苏联标准时刻系统,光行差常数采用20.47秒。1978年,总参测绘局第二测绘大队,计算了安徽境内1977年重测的6个一等天文点,这6个点是1978~1982年间全国天文大地网整体平差成果的一部分。经度计算,加入了人仪差、归心、极移、传播时间、综合时刻、短期章动改正;纬度计算加入了归心、化至海平面、极移改正;方位角计算,加入了归心、子午线收敛角、照准点标高和极移改正。
二等天文点内业计算,由国家测绘总局西安一分局及总参测绘局二大队于1960~ 1962年完成。
〔治淮委员会二、三等天文点计算〕
1952~1953年,中国科学院测量制图研究所受淮委委托,计算淮域内2个二等、10个三等天文点成果。“除二等黄台村采用严密平差外,其余点因任务迫切,全用图解法,由内切于各定位线的平差圆圆心的坐标得出纬度及表差的改正值。”(注:省水利厅设计院《淮河流域天文成果表说明》1958年3月(未刊稿))当时,观测成果定位线的淘汰标准,参照民国时期陆地测量局历年观测统计(用60度等高仪观测所得诸星定位线中误差为1.42秒),定为±3.5秒~5.0秒,每组淘汰星数不得超过全组星数的1/3,否则该组弃而不用。经度计算加入了周日光行差改正,纬度计算中加入了归算平面改正。
淮委原计划用三等天文点来控制三等三角锁的发展,因当时国家尚未举办重力测量,而淮北地区的垂线偏差分量、子午方向为-1.1~+5.1秒,卯酉分量为-3.6~-3.9秒。“实践证明,在天文成果中不考虑垂线偏差的影响,直接应用天文点来作小三角的控制是不相宜的”。(注:方俊《认真学习苏联的先进经验以提高我国测量业务的水平》1954年第7期《科学通报》)
上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