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皇舆全览图》中的“江南全图”
安徽第一次实测舆图为《皇舆全览图》之一部分的“江南全图”。测图工作始于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至五十七年结束。此项工作由法国传教士雷孝思、冯秉正、肯特雷等人完成。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完成编图工作。《皇舆全览图》原测28分幅,编绘出版时,以省分幅,计“全国地图一,离合凡三十二帧,别为分省图,各省一帧。”(注:《清史稿·何国宗传》。)该图采用梯形图廓,以过北京经线为本初子午线,成图比例尺1∶140万~1∶150万(注:《中国测绘史概要》。),现地图原本已无从查考,今北京图书馆存有部分省地图30余幅,但无全图总图。民国10年(1921年),沈阳故宫博物院发现铜版地图41块,经鉴定,是《皇舆全览图》的又一版本,由金梁题名为《清内府舆地密图》(注:现北京图书馆存有民国32年辅仁大学出版,德国人福克司著《康熙皇舆全览图》两册,民国10年印行,书编1719;《康熙全览图》墨印,无比例,由康熙年间所刻铜版印刷,书编1719—2。),该图采用经纬分幅法,幅数与原版数不等。《清内府舆地密图》采用伪园柱投影,中央经线通过北京,纬线与中央经线垂直,每度1格,5度1排,共8排。纬线皆作直线,等距平行,各经线对称于中央子午线,收敛于北极。该图“满汉合璧,铜刻至精,内地各省均注汉文,而边疆则注满文,藏于盛京大内,其珍密可知。”(注:金梁《清内府舆地密图·序》。)《皇舆全览图》的另一版本是小叶本,计277页,“所载城堡小名细如牛毛,与大叶本不异,但不着经纬度数及边外诸图耳。”(注:邵懿辰《四库全书简明目录标注》。)《皇舆全览图》的测绘方法,没有文字记载。据《中国科学技术史稿》介绍,该图是先“测定全国三角网,然后把各地已有的详图和考察了解的情况附着上去”。作业顺序是:天文、三角、编绘、出版。成图后康熙帝示九卿细看:“寻九卿奏称:从来舆图地记,往往前后相沿,传闻传会,虽有成书,终难考信。”这次所测之图,“天道地道兼而有之”,“凡两干以南以北之水,大则名川灵渎,小则泉涧溪潭,......条贯井然。””关门寨口,海汛江防,村堡戍台,驿亭津镇,其间坑冲据险,环卫交通,纤悉毕载..从来舆图所未有也。”(注:《大清圣祖仁皇帝实录》卷二百八十三。)《皇舆全览图》的质量,“不仅是亚洲当时所有的地图中最好的一幅,而且比当时所有欧洲地图都好,更精确”(注:《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五卷,第一分册,(英)李约瑟著,科学出版社,1976年。),该图采用西法测绘,是中国近代测绘的开始。
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由德国人福克司绘制的“江南全图”,是《皇舆全览图》的一部分,是原测28分幅(省各一幅)中的一幅。以经纬线分幅的全国总图,就是在各省图的基础上,经过汇编而成的32帧册图本。
分省图与全国总图不同,以经纬差30分分格,原图比例尺1∶140万。“江南全图”经线通过西港集、正阳关、六安州、其内容只表示山、水、界、城、镇、村、卫等诸项内容。而山水只表示其大势,与今图对照,错误尤多。如庐州(今合肥)北无山,然图上有连片山的符号;居民地注记稀少,省境之内,一般地区每格3~5个,只有沿江一带较密,最多为芜湖县,但也不超过15个。
在《皇舆全览图》的基础上,经过增补编绘的重要刻本还有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法国人唐维尔(T.B.D’Anville)编《康熙皇舆全览图》;雍正五年(1727年)出版清雍正十排《皇舆全图》;清乾隆二十七年《乾隆内府舆图》。唐维尔(T.B.D’Anville)法文版《皇舆全图》,是在原图的基础上又增加一些其他材料,编制而成的中国分省图,此图是杜赫德(Du Haide)著《中国地理历史政治及地文全志》一书的附图,雍正十三年(1735年)在巴黎出版,流传较广。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
(德)福克司绘“江南全图”见图2—1—1。

图2—1—1(康熙五十九年)《皇舆全览图》江南全图
注: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德)福克斯绘,民国23年(1934年)辅仁大学出版。原比例尺1∶140万。
二、清乾隆内府地图
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
《乾隆内府地图》测绘完毕,由法国传教士蒋友仁(M ichae Bonoist)在《皇舆全览图》的基础上,加入新疆、西藏的新测成果,补充一些雍正后的变化情况和地理要素,制成《乾隆内府地图》又称《乾隆十三排地图》,是反映当时全国完整疆域的地图。该图与《皇舆全览图》比例尺基本相同,以纬差5度为1排,共13排,各幅大小不同,伪园柱投影,“过京师中央经线所注度数不为零,而作东一西一”。“康熙图只绘主要水系,而乾隆图河流与居民地注记较详,对山名注记也较详”(注:《中国地图学史》189页。),府、州、县的符号有所改变。清康熙图对城镇只有注记没有符号,清乾隆图以小园圈表示。乾隆二十五~二十七年,清乾隆舆图编绘完成后,由蒋友仁主持雕成铜版104块,深藏内府,《乾隆十三排地图》印刷本,现已不存,但104块铜版尚在。民国14年(1925年)5月,北京故宫博物院清点文物时,发现地图铜版104方。民国20年(1931年)经朱希祖整理审定,为乾隆时期《皇舆全览图》,便重新印行,题名为《乾隆内府地图》。该图的安徽省中南部地区见图2—1—2。

图2—1—2乾隆内府地图(安徽省中南部地区)比例尺约1∶140万
注:清乾隆二十五年制版,民国2 0年故宫博物院重印。
清代在康熙、乾隆《皇舆全览图》的基础上编制的地图还有:道光十三年(1833年)与咸丰七年(1857年)先后出版的董方立、李兆洛合编《皇朝一统舆地全图》,同治二年(1863年)出版的邹世诒、晏圭斋合编的《皇朝中外一统舆图》。
三、皇朝中外一统舆图
清咸丰末年,湖北总督胡林翼嫌董方立、李兆洛合编《皇朝一统舆地全图》过于粗略,认为此图,“仅记府、州、县之名,而关塞要害诸水名皆在所略”,令阅者茫然,且此图纸面狭窄,无法增注,不敷实用。于是延邹世诒、晏圭斋,以康、乾舆图为基础,补入新增地名,另绘新图。图未竣,胡死。由河南巡抚严树森、武昌总督官文,继其事。严树森原是胡林翼部将,从胡治兵较久,熟于史事。官文随胡分理军务,并检索志乘,详为校对。后又延李廷箫、汪士铎参于其事,于清同治二年(1863年)成《皇朝中外一统舆图》32卷。此图廓地范围,以京师(北京)为中心,北极出地高18度~61度,偏东31度~偏西46度,编图时以纬差2度(南北400里)为单位分卷,自北向南上下相属,以北京为中心,南、北分编,按当时政区,安徽图载于南三卷中。此图采用经纬度与划方混用之法,纬度为确值,以实线表示,数字记于图之右方;经度不准,为概值,以虚线表示,记于图之上方。以布帛尺一寸五分为方,每方百里。此图“山川城邑及险厄堡镇、巨细毕登”,单色印刷。
此图开编时,正值清军与太平军在沿江诸省作战,是时,满人官文任武昌总督,十年,升任湖广总督。他在图序中记述“其时浔皖滨江上下数千里,胥受蹂躏,文忠(胡林翼)议复皖,而以策后馈饷责诸予,军书往来,参互酌定,凡三易寒暑,合诸道之力,次第廓清以底于皖而告厥成。”(注:《皇朝中外一统舆图》卷首2页。)图成后,官文十分满意,他说:“予常因之以指挥诸军进退战守,觉实有了然于心目中者,得其图功为多”。
清同治《皇朝中外一统舆图》数学精度不高,地物符号也不过10数种,且多数为行政与军事驻地,唯其地名注记较密,明显地增大了舆图的实用范围,它的出版,第一次使长期深藏内府的康、乾舆图公诸于世。
四、清光绪《大清会典图》
光绪十一年(1885年),清政府增修《大清会典》,在北京设立“会典馆”以主其事。会典图包括舆图、宫仗图、朝服图、兵器图等多种,是《大清会典》的一个组成部分。为测制新图,光绪十五年(1889年),会典馆向各处发出通知,“恭颁钦定舆图格式,咨令各省限一年期满,测绘省、府、州、县图各一份,附说送馆”。安徽巡抚沈秉成接咨后,转饬各属照办。但各属并未认真对待,其后所送道、府、州、县图“与会典馆章程格式多不相符,未能精审”,决定重新测绘,“已量者需重量,已测者需复测”。光绪十六年(1890年)闰二月,安徽成立舆图公所,后改设为局,开始“筹款议章、招致熟练员绅,购置仪器”,将人员分编江南江北两路,同时测勘。光绪十七年四月,会典馆又颁发章程5条,表格1张,对测图比例尺、图例、图说及表格内容提出明确规定,要求各地实测经纬度。会典图原打算作为“会典”一书的附图之用,精当与否并不重要。但会典馆在第二个通知发出后,又“恐过延时日,贻误限期”,原打算收回成命,而各地出于自身的需要,已按要求作业。因工巨力薄,重测新图一年之期难以实现,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七月,安徽巡抚上奏,要求展限一年。八月,准奏。嗣后,省舆图局“向湖北省商派测员,借用测量仪器,饬委侯补知县刘筹专测天度,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天度测竣。”查已成之图,未谙三角八线诸法,办无成效,未便苟且迁就,旋又组织人员分道四出,进行重测、补测。清光绪二十一年夏全省图竣,八月,表说齐。这次测图计成总图一,府图八,直隶州并属图五、直隶州本境图五、散州图四、县图五十一、凡七十四图。安徽“会典图”测绘历时五年零六个月,用银两万六千八百多两,全部在省内厘金下开拨,实用实支。
《大清会典图》的《江南安徽全图》的测绘,完全改变了历代舆图测绘由中央政府包办的局面,由省直接组织机构,招聘人员,筹办经费,根据会典馆的要求分项实施。参加这次测绘的主要人员有天文方面:刘筹、潘纪云、何豫德;地形、图说方面:刘崴(浙江人)、方宾穆(直隶州人)、钱服肇、顾荃、王登铨、贾之庸、汪昌焘、沈福申(江苏人)等;提调杨奎绶;总木纂刘筹。测图结束后,由侯补知府边保经督同刘筹等逐细考核,分派员生拼合成图,撰叙志说(注:光绪二十二年,由刘筹等编制,福润修正的《江南安徽全图》石印出版,共3册,1册为图,计74幅,幅面27×31厘米,各幅比例不等,现存北京图书馆。)。
这次会典图测绘所使用的仪器与方法,各省大体相同。例如广东省使用罗盘仪定方向,全圆仪测交点,象限仪测高低,代弓绳测尺丈;福建省采用直矩尺法(一种有望远镜和定规,无垂直度盘的仪器)测碎部。安徽省测图使用何种仪器,没有文字介绍,但其作业程序方法在福润的奏折中(注:《福润奏折》在《光绪朝东华录》175~176页。)有所记述:“先测各府、州、县的经纬度,以此为据,逐步向四周扩展”,“以三角法测山川集镇,以曲线法量边界道途,......山川脉络......现绘平面真形”,“皖北之安庆,六安,皖南之徽、宁、池、广,重峦迭嶂,必涉最高之山巅,以施遥测之法;水则江淮二渎,横贯全境,必须循岸细测,得其曲直广狭之数,然后可与滨江沿淮州县城池距离吻合无差”。“山川为全图大纲,大者既立,其余方有依据”。测图比例尺的确定,会典馆要求“州县图格,注明方数不拘大小,必须划一”(注:《福润奏折》在《光绪朝东华录》175~176页。)。安徽省县图测绘,按规定要求,部分县采用七分二厘开方,每方十里,折合比例尺1∶25万。采用此种比例尺测图的县份有:望江、祁门、绩溪、泾县、旌德、南陵、青阳、铜陵、石埭、芜湖、繁昌、建平、全椒、五河共14个县。其余各县,依据地面广袤不同,可缩可放,归于每图一页,每方五十里”(注:《福润奏折》在《光绪朝东华录》175~176页。)。县图测完后,再集中缩编州、府、省图。府图编绘每方五十里,比例尺1∶120万;省图每方百里,比例尺1∶250万。在地形地物表示方面,安徽“会典图”未拘泥旧法,如对山的表示,历代舆图均以人字形或笔架式符号表示,安徽、湖北两省舆图则以晕氵翁法表示;在地物表示方面,对随社会的发展而出现的电线、电报局、航灯塔、通商码头等均设计了相应的符号,使所成之图具有较强的现势性和时代感,安徽“会典图”几经修改,以其制绘精良而获得清廷嘉奖。《大清会典》中的《江南安徽全图》
(安庆府)见附图2—1—3。

图2—1—3江南安徽全图
注:清光绪二十二年出版。刘筹等编。
五、清末县图测绘
清末,清政府强化治安,开始在各地加紧训练新兵,并以县为单位绘制新图。清光绪三十年~宣统二年(1904~1910年),省内绘具县图的有:巢县、庐江、合肥、舒城、颍上、无为、蒙城、石埭等,其中石埭为半境图。这些图多是根据旧图加上新的调查资料汇编而成,全部由县政府或其职能部门编绘,图面大小不等,每县一幅,无比例尺,除合肥、舒城两县地图有方格外,余图均无。这批县图现存北京图书馆。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第二节 水道图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