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军用图测绘
民国4年(1915年),北洋政府参谋本部五局,改基本图比例尺1∶2.5万为1∶5万。是年安徽测量局不改初衷,继续测制1∶2.5万比例尺图,迨至民国6年,才开始在怀宁、东流一带施测1∶5万地形图。7年,继测合肥、桐城、贵池;8年,测巢湖,凤阳、定远;9年,测宿县、灵璧、泗县、五河。民国10年后,经费无着,停。13年,又继测滁县;14年,测涡阳、寿县;15年,测凤阳、颍上。民国15年后经费拮据,业务人员大多星散。17年,北洋政府垮台,测事告一段落。
上述所测之1∶5万比例尺图,全部采用旧图廓,幅面尺寸为36×46厘米,全省计400幅(省界处不足一幅的按整幅计)测竣96幅。
民国6~17年(1917~1928年),安徽采用迅速测图法,以三等三角或解析图根为首级控制,以自测天文点为独立坐标系统,高程以陆军测量局门石高程50米起算。依民国2年图式、民国9年参谋本部修订之“1∶1万、1∶2.5万、1∶5万比例尺地形图图式”作业,图幅以行列编号法,以全省最东一幅“白岘镇”为01行,以最北一幅“营廓集”为01列,向西、向南顺次编号。期内,共测三等三角点319个,三等水准数量不明。这96幅图,是安徽第一批用平板仪实测的1∶5万军用图,虽其方法粗糙,质量欠佳,但与清末舆图和1∶20万调查图相比,其质量有所提高。
民国18年(1929年)10月,陆地测量总局在南京召开全国测量会议,决议10年内测就全国1∶5万比例尺图。是时,改用兰勃氏投影新图廓,幅面尺寸,经差15分,纬差10分,安徽全境含325幅,除已测竣94幅外,尚余231幅,计划在6年内分期完成。民国19年,恢复省陆地测量局,实有人数43人,分地形、制图两科,其中地形科16人。从民国20年1月起,安徽局当时每月预算需银10520元,经审定,同意发维持费4000元,再经减折紧缩后,实领仅2000元,时总局局长黄慕松曾视察沿江诸省测事,亦称“各局每月实发维持费都在五成以下,外业无从进行”。安徽陆地测量局在民国19~20年,测事尚有进展,主要在枞阳、桐城、庐江、无为一带测有少量1∶5万图。民国20年后,省内1∶5万比例尺图测绘多由陆地测量总局包办,省局仅在人力上给以配合。据民国25年11月省陆地测量局制图科统计,民国7~25年间,省内共完成1∶5万图213幅,其中沿津浦路及安庆至合肥一带96幅,皖西28幅,高河埠3幅,皖南29幅,沿江31幅,亳县26幅。民国36年5月,陆地测量总局发布“全国五万分一地形图新旧图廓成图统计表”,内列安徽省在民国29年前,测成旧图廓图310幅,新图廓图20幅。民国26年,抗日战争爆发,安徽省测量经费无着,几任局长与省政府官员向无往来,借措无门,不得不宣布职工停薪留职,各自回家静侯待命。12月,被裁撤。南京沦陷前夕,陆地测量总局亦随国民政府西迁,境内1∶5万比例尺测图告停。抗战胜利后亦未续测,直至解放。
民国18年后,安徽开始迅速测图,因有陆地测量总局直接派员施测,各项作业要求更加具体、明确。如控制测量,要求先从三、四等三角开始,之下以图解图根加密测站点,每板不少于4点,间距2~3公里,之下再加密测站点,每板不少于100个测站点。碎部测量采用小平板,测斜照准仪,以交会法求位置,以测斜仪求高程,基本等高距20米。民国时期1∶5万比例尺军用测图图样见图2—3—1。

图2—3—1宁国县(局部)比例尺1∶5万
注:军事委员会军令部陆地测量总局。中华民国22年制版。
民国时期1∶5万比例尺测图,前后历时20年,虽没有覆盖全省,但因用仪器逐幅实测,其实用价值超过历代所有地图。不但国人瞩目,而且国外军事头目,也常存心刻意罗取。民国19~20年陆地测量总局以此为基础,缩成1∶10万比例尺图144幅;日本侵略军“支那派谴军参谋部”复制安徽1∶5万比例尺图342幅;日本侵略军“登集团参谋部”以此为底图,加绘军事要素,制成兵要地志图若干幅,现存31幅;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国家制图局(AM S)根据中国军事委员会提供的资料,编印“安徽1∶5万比例尺地形图集”2册,彩色印刷,全英文注记。他们根据省内已有三角点成果以纠正法将原图加以改造,统一纳入横麦卡托六度投影的新图廓,图面加绘经纬线和坐标格网。另出旧图廓原版图2卷。新版本第1卷为皖北区,137幅,第2卷为皖南区,134幅,分界线在金寨县至马鞍山一线,现在北京图书馆存有安徽1∶5万比例尺图302幅,旧图廓;1∶10万比例尺图139幅,民国19~36年印刷。依军用图为准计算的民国时期安徽全省面积为14.2689万平方公里。
二、水利图测绘
〔省水利局皖北图〕
民国2年(1913年),倪嗣冲督皖,主办皖北公赈,设水利局于蚌山,开展河道测量。“首疏濉水,次及淝、沫、新、汝、谷、黄、黑、濠及诸河闸坝塘堰”,共测图16幅,比例尺不详,现图去向不明(注:倪嗣冲《导淮图说序》民国8年出版。)。同年,成立皖北水利事务所,由宗家禄负责。民国5年前,测成皖北地区1∶5万比例尺平面图68幅,剖面图81幅,编绘1∶40万比例尺总图1幅,1∶20万总图2幅,各河比较表1册。洪泽湖以西,津浦路以东,废黄河以南,淮河以北,凡皖辖区域尽括其内。此亦见文字未见实物,图之存亡未可知(注:《江淮水利测量局第三届报告.附皖水利事务所原咨》。)。
〔江淮水利测量局淮域图〕
民国元年(1912年),设江淮水利测量局于清江浦(今江苏省淮阴市,以下简称浦局),专门办理导淮事宜。该局系全国水利局下属机构,人员由苏皖两省调集,大多数职工为苏州第二工校一、二班卒业生。局长许鼎霖,主任沈秉璜。
民国2年(1913年),治淮方案屡议不决,遂有不管结论如何,测图当为第一要务之说。其经费来源有四:一为部拨;二为苏皖两省筹措,三为向大照电灯公司借用赈余存款;四为向美国红十字会签约贷款。资金计划以后者为主,但贷款需有条件,即必须事先提供淮域略测图,以额定工程项目,支出经费总数,然后才能签约,确定贷款金额。
民国4年,浦局开测“淮北一区域”1∶5万比例尺图,测区范围:废黄河以南,淮河以北,津浦铁路以东,洪泽湖以西,横跨苏皖两省,面积4万余方里。民国3年开始控制测量,4年,开始地形测量。地形测量计划分两期作业,第一期,民国4年4月至次年1月,完成全区1∶5万比例尺平面测图;第二期,民国5年2月至12月,完成全区剖面测图。然后再套制成全区平剖面图。中因经费问题阻隔,第一期任务未能克日完成,安徽仅测泗县部分地面,因作业组所报成图数量与实际出入过大,不足为信,故略。第二期内,在皖实际作业时间为民国5年2月下旬至同年5月31日,测图地区为池村附近、蚌埠北部、禅堂西部、临淮关北部,灵璧、五河、泗县、宿县东部,共计完成1∶5万比例尺平面图整幅67幅,零星幅15幅,面积1.79万平方公里。该区测图,勉力维持至民国5年12月底,因经费不济,人员被迫遣散,测事中辍。
为开展本区测图,浦局共组建18个测量班,其中三角5班,水准3班,地形10班(流速测量7班另计)。开测前,制定了“平面测量简章”、“淮北一区域测量规约”,“淮北一区域第一、二期测量方法”等一系列技术文本。就这次测图的目的、范围、要求、分工、定额、经费、奖罚等方面的问题,分别作出明确规定。方法规定,“三角测量乃于一区内选定图根点,并测定基线及子午线,依之顺次施行方向角测量,计算边长及纵横线,而决定各点精确位置。”首级控制无等级,测回数和各项测角限差均未作规定,但要求每点需建觇标或插测旗,中心位置需埋标石或木桩。工作结束后,要求上交1∶5万比例尺图根图,内载图根点、基线及子午线、著名村落、主要道路及河川、府县界及耕地非耕地之大概诸注记。三角点之下直接加密测图图根,以大平板仪图解交会定点,比例尺1∶2万。加密图根点测量完后以美浓纸印写交地形班接测原图,并留存根交总局。碎部测图,规定比例尺1∶5万,要求“测线沿河川大道进行,凡区域内之城、镇、集及著名之村落,需一一实测,余可从略;山岗可测其大势,至其高度有不测者,即以目力估计之,随时按水平曲线法描绘形势之大要;每图四角设水准标石;每图闭塞至少须有两处,其误差在图上仅1厘米者,即平均改正之,过此必须复测;水平曲线必须随测随绘,分首曲、计曲、间曲3种,其间距分别为10米、5米、1米,支线水准与地形测量同方向进行,埋石点、固定点须有水准高程。沿河每2千米测一地平点高程”。
〔苏皖争端〕
皖北测图时,苏皖争端有三:一为水准高程不接,二为边界不清,三为经费分摊协商未妥。
就高程而论,全国水利局总裁张啬就此事致函皖巡按使,“皖省测非一手成图,更难密接”云;民国3年美工师(美国工程师,编者注)来华复测苏皖成图,指出“皖省自(五河县)凤来街而上,差度甚多,平面距离亦有出入”,工师(工程师,编者注)致函总裁,要求饬派浦局人员赴皖修正。皖局随派宗嘉禄前去浦局查询,答曰“不能密接之言,实因美工师去岁来华覆勘,淮河上游(五河~怀远,编者注)水准尚有差数,其差在何处,未经工师指出,主任无从知悉”。后,皖局在濉河、北淝河一带施工,又致函浦局。曰“敝所已组织工程测量六班,选聘富于学识确有经验之测员12人,先测濉河,次测北淝,均在贵局指测范围之内,如贵局在此区域须普测平面及补测水准之处,亦希明白指示,以便继续派测”。浦局见函复之曰“贵局既选聘富于学识确有经验之人实测淮北一区域内皖境地界,俟美款告成,工师两次勘察,深望亦同声称赏皖图也”。以后是否补测,谁去补测,无案可查。
二是省界问题。测图开始,浦局曾迭呈政府请款,经全国水利局调解,议定按测图地面比例苏三皖七分摊,民国4年9月,皖省以省界问题停付测款,所派测员一律撤回,致令测图工作一度中断。
三是经费问题。“皖北一区域测图预算需款87536元,按三七分摊,安徽需付61275元”。民国4年7月,韩某迳商省财政厅,筹拨两月经费10212元到苏,倪嗣冲得知后大为不满,旋追问省水利局原委,水利局称“宿、灵、泗、五、盱、凤、怀、寿、台(凤台)九县,原系皖北水利事务所计划测量范围,因皖北水灾严重,平面测量仅测竣濉淝两河”,“今苏局为皖代谋,想系不知底里”,“就皖而论,皖北水灾路东路西(路指津浦铁路,编者注)相仿,兼筹并顾,应测6万余方里,经事务所长宗嘉禄预算,经费祗需7万余元,以视苏局计划,费省功多,尤宜自办。苏局已派测员12人赴临淮测量平面,未免重复糜费,应请咨行苏局迅速撤回”。倪未征得浦局同意,即令皖局所派测员从浦局即日撤回,同时派宗嘉禄前往浦局追回已付之款。浦局声言“将军未审成图之性质,但观一面之计划”,并说苏局所算之成本比“皖局每方里低3~4角,且皖款已经用尽,无法退还”。对此,全国水利局无法仲裁,特呈请大总统定夺。大总统批交由内务、财政、农商三部会商解决,会商结果,仍由安徽按原议照付。沈秉璜据此赴安徽取款,被拒。浦局在皖款支付无望,中央垫付不可能,美款遥遥无期走投无路的情况下,苦苦支撑了2年多时间,终因经费断绝,不得不遣散全部人员,测事告停。
〔建国后的水利测图〕
建国后,江淮流域水利规划需要用图,治淮委员会(以下简称淮委),与省水利厅组织3000多人的测绘队伍,分别在淮河,长江流域同时作业,按照标本兼治的原则,主要测绘1∶1万比例尺地形图。1∶5万比例尺图,主要分部于山地、丘陵地,数量不多,仅以此作为规划用图的补充部分。作业时间集中在1954~1958年。1958年后,由于航测法的兴起,在中、小比例尺测图领域,基本取代了平板仪测图,省内1∶5万比例尺图完全由总参测绘局以航测法成图。1958年前,皖境用平板仪测图共完成1∶5万比例尺图2.0899万平方公里,其中淮委为9699平方公里,省水利厅1.1200万平方公里,测区分部情况见表2—3—1。
安徽1∶5万比例尺地形图主要测区情况表
表2—3—1(1954~1958年)

1956年前,在国家尚未颁发1∶5万比例尺地形图测量规范的情况下,淮委与省水利厅根据工作需要,分别制定临时工作细则,主要有:1954年9月淮委《五万分一地形测量暂行细则》,1956年10月省水利厅《万分之一及五万分之一测图工作细则》。主要技术要求是:在三、四等三角控制下,每幅图需布设120~150个测角图根点;控制点高程尽量用水准测定,困难地区采用间接高程;作业时每幅图分成4块,裱糊图板,用大平板或经纬仪配合小平板作业,最大视距不超过1000米;地形点图上间距不大于15厘米;地物点位置误差,明显地物点不超过1.0毫米,不明显地物点不超过1.5毫米,荫蔽地区可放大一倍;等高线位置误差最大不超过一根间距;河宽2米以内不测,2~20米用单线,20~50米用双线,大于50米实测;图上5平方毫米以上塘堰绘真形;铁路、公路、大路、小路均表示;图上大于1平方厘米,的村庄应实测出外轮廓;等高线间距分别为2米、5米、10米3种。1955年后,水利系统逐步走向正规,淮委与水利厅1∶5万比例尺测图质量基本上达到了当时作业细则要求。
上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