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水利系统测图
〔长江水利委员会测图〕
民国11年(1922年),扬子江水道讨论委员会,为水利工程规划设计需要,施测湖口~宜昌及南通~镇江~马当(今江西彭泽县境内)段长江干流水道地形图5700平方公里,是为皖境较早的一批1∶1万比例尺地形图。
民国24年,扬子江水道整理委员会(以下简称扬委会)测量队,在镇江~马当、岳州~尺八口段又测竣水道地形图800平方公里。长江水道在皖境长度约410公里。民国26年,该队由南京迁往重庆,年内完成华阳河1∶1万比例尺图1015平方公里。民国36年7月,扬委会改组为水利工程总局,下设5个队,因解放战争临近,仅在沿江一带做些零星作业,直至民国38年4月南京解放。扬委会在皖境测图,多以上海徐家汇天文成果起算,高程全部为吴淞高程系统。1950年2月,新组建的长江下游局,开始在青弋江、水阳江及华阳河流域垦区测图,随后又在陈瑶湖、白荡湖、白兔湖、菜子湖、喜子湖、连城湖、白湖、巢湖、裕溪河、华阳河垦区等地区开展作业,至1955年底,共完成1∶1万比例尺图6155平方公里。1956年10月,长江水利委员会更名为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简称长办),下设测量处,辖21个测量队,职工2797人,1960年精简缩编,与地质勘探部门合并成立勘测处。1958年长办未在皖境测万分之一图。
长江常年流量虽数倍于淮河,但在皖境灾害却比淮河为轻。50年代后期,长委(办)开始把测图重点西移,省内长江流域测绘直接由水利厅负责。1955年前长委在皖境的测图按自编临时规定作业,采用经纬仪配合小平板方法。一般情况,图根点稀少,测站转点有时达10次之多,成图质量不高。各区均采用南京坐标系,吴淞高程系。
〔淮河水利委员会测图〕
皖境淮河流域1∶1万比例尺测图始于民国26年(1937年),是时抗战初起,省农田水利测量队,随国民政府的省府西迁至立煌县(今金寨县),后因皖北沦陷,测量经费无着,人员星散告停。
日本侵略军投降后,导淮委员会奉命接收淮域工程,按照中央方针,“测勘施工,兼筹并进”。民国36年7月1日,导淮委员会改名为淮河水利工程总局,测绘外业仅干半年,因受时局和物价影响,终因经费不济,于民国37年元月告停。期内,在皖境共测凤阳县方邱湖灌区1∶1万比例尺图5幅;窑河水道1∶1万比例尺图61平方公里,芡河水道1∶1万比例尺图4幅。以上3区成图质量不高。
1949年10月,整编组建淮河水利工程总局,局内工程部辖两个测量队,即黄泛区测量队,洪泽湖区测量队。1950年10月14日,治淮委员会(以下简称淮委)在蚌埠成立。下设9个测量队,约500人,1952年底以前在皖境主要从事淮河干支流,洼地行洪区、山谷水库、灌区、退建堤、排灌区、瓦埠湖区、中游湖泊区、北淝河、濉河流域、梅山水库、五河双庙、白塔河流域及其他小区地形测量,期内完成1∶1万图3.1376万平方公里。1953年,淮委成立测量总队,下设24个队,人员2700人。同年4月,15个地形队投入豫皖平原区作业,该区面积8.1万余平方公里,跨豫皖两省,1954年元月,豫皖平原区测竣,皖境成图3.1280万平方公里。紧随其后,淮南丘陵区开工,该区在豫皖平原区以南,跨豫、皖、苏三省,1956年测毕,皖境实测面积2.12万平方公里。1955年测绘佛子岭、响洪甸及淮南7水库,面积2226平方公里。1955年5月有19个队隶属淮委勘测设计院,1955年又调8个队去哈尔滨,1956年通过培训,重新组建18个队继续作业。1956年2月~1957年12月,淮委设计院测量队先后完成皖境巢湖流域,淠河灌区、淮北灌区万分之一测图1.1019万平方公里。1957~1958年间,调2个队去广东,3个队去山东,年内又撤销2个队,合并2个队,余20个队在陆续完成滁河流域测图后,1958年7月奉命全部撤销。4个队归并省水利厅,1个队调蚌埠城建局,其余5个队分别调到安庆、芜湖、六安、阜阳4个专署水利局。淮委测量队存在8年9个月(详见第六篇),为安徽测制万分之一地形图9.7191万平方公里。
〔安徽省水利厅测图〕
民国37年(1948年)底,安徽水利局迁址芜湖,民国38年(1949年)4月,芜湖解放,由芜湖军事管制委员会接管,后经改组,分编为皖南、皖北水利局测量队。1951年10月皖南、皖北两行署合并,局内职工154人。1952年发展到8个测量队,职工近300人。至1954年底,测竣泾县、宣城、响水坝、古城坝、土门堰、南淝河、派河、来安河、黄栗树水库、舒溪、麻川、徽水、皖水、潜水、千秋渠、陈瑶湖、万春圩、巢湖、黄栗树水库(第二次)、南淝河等测区1∶1万比例尺地形图6113平方公里。
1955年初至1958年7月,水利厅测量队完成巢湖流域、皖河流域、菜子湖、黄湓秋浦区、青弋江、水阳江、滁河流域、沿江一带1∶1万比例尺地形图1.3307万平方公里。1958~1985年间,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测量队先后完成菜子湖、裕溪河流域、和县、全椒、芜湖、陈村水库、丰乐水库、淮河干流、枫树峡水库、花凉亭水库、漳河河道、浍河河道、北淝河河道、涡河上游河道、颍河左堤、西淝河左堤、青阳、潜山、氵解河河道、蒙洼分洪区、芡河河道、临淮岗等测区1∶1万比例尺地形图5517平方公里。以上累计面积2.7937万平方公里,加上其他小测区面积,1950~1989年,省水利(电)厅测量队在省内共完成1∶1万比例尺平板仪测图2.8879万平方公里。长江修防局于1973~1989年间完成长江水道及水库淤积测量651平方公里。
1959~1988年,阜阳、宿县、安庆、宣城、徽州各地区水利局勘测队在各自辖区内测图,先后完成颍左灌区、芜湖县、北淝河、滁河流域、怀宁、宿松、菜子湖、望江、潜山、繁昌、南陵、泾县、宣城、广德、郎溪、高安圩、屯溪、绩溪、旌德、祁门等测区1∶1万比例尺地形图1.2089万平方公里,其中阜阳地区675平方公里,宿县地区360平方公里,滁县地区1752平方公里,安庆地区5757平方公里,宣城地区2466平方公里,徽州地区1079平方公里。
二、地质及煤炭系统测图
安徽矿产丰富,测绘是进行地质普查,精查、勘探工作的第一步。根据矿产分布的特点,地质测图的测区之间往往互不连接,形成独立的小测区。地质测图的重点为1∶5千比例尺地形图,1∶1万比例尺地形图一般作普查用,数量不多,1958~1972年共测舒城、桐城、庐江、歙县等其他小区1∶1万比例尺地形图2005平方公里。1977年后改为航测法成图。
省煤田物探队现有测绘职工100人,其主要任务是为煤田地质勘探提供各种比例尺用图,1966~1968年,该队先后完成淮南、淮北1∶1万比例尺地形图1991平方公里。
三、安徽1∶1万比例尺平板仪测图的技术状况
安徽1∶1万比例尺测图的技术发展大致可分为3个阶段:
第一阶段,民国11年(1922年)~1955年,主要是河道、湖泊及流域测量。测图目的,为通航排灌及水利工程服务。民国35年前的水利测图无定式,民国35年10月,导淮委员会颁布“测量须知”6条,甲、基线测量,乙、水准测量,丙、断面测量,丁、地形测量,戊、报表之填送,已、图表尺寸。地形测量部分要点:“根据导线点及其高程,用平板仪测量全测区之河道、沟渠、村庄、坟墓、道路及其他一切天然物与建筑物之地形、地貌,并测绘等高线”,“等高线间距0.5米”;标定断面及水准点位置,说明高低水位;图幅尺寸长40厘米,宽50厘米;地形图比例尺一般定为1∶1万,1∶1千5百,1∶5百3种,地形图符号以规定格式执行。1947~1948年间,窑河、芡河水道测量,采用假定坐标或旧图原有坐标系统,测北极星以定方位,用钢尺丈量基线,往返4次,每隔10或50公里设一复核基线,用蔡司四号单游标经纬仪正反读8次,英制E.K.A.B游标经纬仪正反读4次。水准用双转点法施测,限差7 GENGHK毫米(K为线路长,以公里计)。地形测图使用大平板仪及经纬仪。建国初期,测绘技术没有多大变化,1950年淮委编发《测量须知》,仅190个字,内容虽简但要求有所提高,如规定图根点测量采用小三角干支锁为基础,布测量距导线,用单尺双拉法进行量距,测角用20秒经纬仪,用左角法正倒镜4次。高程以校正水准接测,地形点视距800~1000米,等高距0.5米。在实际工作中由于人员业务生疏,虽尽心尽力,但仍有错误。1949~ 1954年,水利测绘处于初级阶段,在此阶段内,部分水利工程未勘察先测量,而后因计划屡变,造成测区任务不固定,加上当时重数量轻质量、技术要求不严等原因,致使部分成果测而不精,测而无用。1953年5月,淮委编印《测量规范》草案发布后,使后续测图质量有所改观。该书载有各种测量的规则,附录、附表、计16开本97页。实施规则分三角、导线、水准、地形、断面5节,地形测量部分有20条,要求比过去严格、具体。其主要内容是:规定如图廓尺寸,以经纬度分幅者,幅面经差3分、纬差2分,以平面坐标分幅者,幅面50× 40厘米。测量方法:经纬仪配合小平板。地图内容:村镇、堤防、涵闸、铁路、公路、大路、排水沟渠、坟地、导线点、水准点、县界等;等高距0.5米;视距800米;附表中载有地形图式,计境界符号6种,道路7种,铁路4种,城垣4种,河川及湖泊14种,桥梁8种,堤防及护岸7种,河川附属物30种,独立地物21种,记号54种,房屋用附属物8种,地类15种,文字注记15种。这部规范虽仍显粗略,但它是建国后水利部门自编的第一部测量法规,为当时淮域测图规范化作业提供了可靠的技术依据。1956年起,平面控制采用矩形环状三角锁布设方案;改用克拉索夫斯基椭球元素,高斯——克吕格投影。在高程控制方面改变了以前同级水准路线环环相套、节节推进的发展方法,改用以精密水准为骨干,依等级发展布网的方法。在地形测量上,采用国际分幅,要求缩短视距制止连续放站的做法,统一了操作规程。但在实际工作中(注:《八年来测量工作总结》1957年9月安徽省水利厅勘测设计院(未刊稿)。),由于新手云集,时间紧迫,制度不严等因,操作方法,成图质量未能达到规范要求。后经鉴定,豫皖平原测区达不到1∶1万比例尺成图精度,这些地图尚可用于水利初步规划设计及可用于编绘1∶ 5万比例尺地图。省水利厅测量队人员大部分来自淮委,所以1∶1万比例尺测图技术状况和淮委类似,1953年9月,该队编印《测量办法草案》。1955年3月,制定《测量办法初步规定》。同年10年,又编印《万分之一及二万五千分一测量工作细则》。1955年前,该队采用软纸测图,变形较大。实际作业情况,成图质量及存在问题和淮委类似。1955年开始采用裱糊图板测图,设专职检查员,质量有所改观。
第二阶段(1956~1976年),是安徽平板仪测图的最好时期,(期间亦有低潮出现),不但成图数量多,质量高,而且由于国家大地点的逐步建立并最后覆盖全省,使测图采用统一坐标和高程系统成为现实。1955年,总参测绘局过去译印苏联测图规范,国家测绘总局成立后,与总参测绘局一起,制定一系列适合国情的测图规范和细则,使测图技术标准化成为现实。自第一个五年计划始,安徽各测绘单位的仪器大有改进,从原来的20秒的金属游标经纬仪,逐步更新为进口的1秒、2秒、6秒级光学经纬仪;从使用小平板测斜仪更新为大平板仪。测绘生产渐次自成体系,人员的职业化逐渐形成,素质大有提高。测图普遍采用1954年北京坐标系,1956年黄海高程,国际统一分幅。除1959年总局颁发《平板仪测量规范》外,各系统根据本专业特点,经总局审定,出版了各专业系统的测量规范。如1956年地质部《大比例尺测量规范》,1959年城建部《城市测量规范》,1964年水利部《水利工程测量规范》等。这些规范的颁发执行,使安徽的地形测图基本要求统一纳入国家地图系列之中。1966年“文化大革命”后,测绘行业遭受冲击,部分技术人员下放农村,各项规章制度被搁置,致使生产无人问津,成图质量下降。1973年后,渐次恢复正常。
第三阶段(1977~1989年),由于航测的方法普及,平板仪测图已退居次要地位,但在航测综合法成图,大比例尺测图及补测航测漏洞方面,依然发挥平板仪测图灵活快捷的优点。
建国后安徽平板仪测图主要测区(面积大于65平方公里)详见表2—3—3。
建国后安徽省1∶1万比例尺平板仪测图主要测区明细表
表2—3—3(1950~1985年)




注:坐标,高程系统栏空白,原缺项。
根据上表统计,1949~1989年,全省1∶1万比例尺平板仪测图面积共14.9695万平方公里。其中淮委9.7191万平方公里,长办6115平方公里,省水利厅2.8879万平方公里,各地市水利局1.2089万平方公里,长江修防局651平方公里,省地质局2005平方公里,省煤田物探队1991平方公里,华东煤田地质局334平方公里,合肥市城建局280平方公里,马鞍山市城建局160平方公里。水利部门从50年代后期开始更新1∶1万比例尺地图,其重测面积约6万平方公里。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