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一节 概况
安徽拟建地籍航测队始于民国26年(1937年)夏,因抗日战争起,未果。民国23~27年,南京陆地测量总局航测队,水利航测队曾在皖境马鞍山、金寨、淮河流域进行航测,但成图数量甚少,且所成之图为象片图,航测略图,亦非正式地图品种。当时,总局航测队,水利航测队的仪器设备已初具规模,主要仪器有从德国及瑞士购进的容克飞机,长、短焦距航摄仪,蔡司全自动纠正仪、多倍仪、谢慕洪纠正仪、蔡司宽角六镜投影仪等。民国时期没有制定航测规范,总局在各地所测之图“多因功令急迫,时间限制,不得不就已有设备从事工作,至于采用完全合理方法非独环境所不许,即人员训练,亦为时势所难办到也。”(注:王南原《我国十年来应用航空测量之回忆与检讨》1942年9月“测量杂志”2卷) 建国后,航空测量是安徽测制基本图的主要方法。1952年12月,总参测绘局颁行《航空测量总则》,这是建国初期测制1∶2.5万、1∶5万、1∶10万比例尺地形图的主要技术依据。总则就航测成图的各个工序、作业方法、程序、限差等主要方面,提出原则要求。主要有:地物点与图根点的关系位置,其误差不超过1毫米;等高线位置最大误差,1∶2.5万丘陵地不超过2/3等高距、1∶5万比例尺图平地不超过1/3等高距;综合法成图时,以投影差0.4毫米为限,小于此数时,采用象片图测图,大于此数时,采用单张象片测图;综合法成图,当成图比例尺为1∶2.5万、1∶5万时,相应的航摄比例尺应为1∶2万及∶8万~1∶8.5万;每幅图规定应有4个以上三角点,1个以上几何水准点,5个以上外业平控点;单张象片测图时,每片应有9个以上均匀布置之野外平控点。像片控制网的建立,以计算法或图解法进行;当象片有效范围内高差超限时,应分带投影,避免误差积累过大;布置摄影测量网时,外业地面控制点距离规定:1∶2.5万比例尺图,平面点为15~20公里,高程点为5~10公里;1∶5万比例尺图,平面点30~40公里,高程点15~20公里;高程点的测定,用经纬仪或平板仪以间接法测定;调绘时,对人烟稠密区,需全面调查,困难地区可依照样片,进行室内判读,然后外业对照检查。碎部测图,山地用多倍仪,丘陵地用立体量测仪,平地实测象片图。 1974年国家测绘总局、总参测绘局颁行1∶5千、1∶1万及1∶2.5万、1∶5万、1∶10万比例尺航测内外业规范、图式,1979年有所补充,1981年又重编再版。这些文本,是1974~1989年间安徽航测工作的主要依据。新规范的内容,比1952年12月总参测绘局编印的总则要更加详尽具体,对作业方法和成图精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主要有:①基本图测绘,统一采用高斯~克吕格投影,1∶2.5万至1∶10万比例尺测图,采用6度分带;1∶5千、1∶1万比例尺测图,采用3度分带。统一采用1954年北京坐标系,1956年黄海高程系。②采用国际分幅。1∶5万图,经差15分,纬差10分;1∶2.5万图,经差7分30秒,纬差5分;1∶1万图,经差3分45秒,纬差2分30秒。③地形分类:平地,坡度小于2度,丘陵地,2度~6度;山地6度~25度;高山地,大于25度。基本等高距规定见下表2—4— 1。 1∶1万~1∶5万比例尺地形图基本等高距表 表2-4-1(1974~1989年) ![]() ④航摄比例尺:当成图比例尺为1∶1万、1∶2.5万、1∶5万时,其相应的航摄比例尺应分别为1∶1万~1∶2.5万,像幅18×18厘米;1∶2.5万~1∶3.5万,像幅23×23厘米,1∶3.5万~1∶7.5万,像幅18×18厘米。⑤高程注记点数,1∶2.5万、1∶5万比例尺图每平方分米内,平地、丘陵地10~20个,山地、高山地8~15个;1∶1万比例尺图15~ 20个,地形特征点稀少的山地、高山地5~10个。⑥地形图精度:地物点对附近野外控制点的平面位置中误差,平地、丘陵地应小于±0.5毫米,山地、高山地应小于±0.75毫米;高程注记点及等高线对附近野外控制点的高程中误差,依地形类别和测图比例尺规定如下表2—4—2。 1∶1万~1∶5万比例尺地形图加密点、高程注记点规定精度表 表2-4-2(1974~1989年) ![]() ![]() 注:①规定两倍中误差为最大误差。②上表以米为单位。 安徽1∶5万比例尺军用图测绘,紧随境内国家大地网布测工序之后。1954年6月首先在东经116度30分以东地区开始航摄。1959年后开始116度30分以西航摄。安徽东部地区大地网,总参测绘局按旧规范作业,只布测至三等,西部按新规范作业,布测至四等。南京军区测绘大队在此基础上,加密Ⅰ、Ⅱ级军控点作为测制1∶5万比例尺地形图的地面控制。第一轮1∶5万比例尺测图,外业采用构架航线布点,用中测法,辐射三角法,多倍仪法加密象控点,用图解法或解析法平差。第二轮外业用航带法,区域网法布点,以空中三角测量加密象控点并在电子计算机上完成解析平差。调绘时,由作业员持单张象片到实地判读调查;第三轮测图,多采用室内判读与外业兵要地志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其综合取舍原则与地物符号表示,执行相应比例尺图式中的有关规定。1954~1978年,总参测绘局在皖境成1∶5万比例尺图2次,覆盖全省,现正进行第3次更新。安徽省内测绘机构开展航测起步较晚,省水利厅率先于1957年在青弋江、水阳江地区开展1∶2.5万比例尺航测图,但仅做调绘与测曲线两项外业工作,内业依然由省外单位协作完成。这之后,航测曾一度停顿。1976年起,省内航测初具规模。从此,结束了安徽航测成图完全依赖于外援的局面。据1989年统计,省内各单位航内设备情况如下表2—4—3。 安徽省测绘系统航测内业仪器设备统计表 表2-4-3(1989年) ![]() 1975~1989年,省测绘局除主管全省测绘行业管理外,其主要任务是按国家计划测制全省1∶ 1万比例尺基本图。1984年后,国家开始改变单一计划经济模式,测绘生产也开始执行以指令性计划为主,指导性计划为辅的方针,地图生产开始面向社会、面向市场期内,测成并印刷1∶1万比例尺国家基本图3845幅,内业因资金不足,还有1440幅未印刷。同时,也完成了一批城建、公路、地籍、重大工程项目的大比例尺测图任务。 省内1∶ 1万比例尺地图测绘,严格按照1974年总局制定,1979、1981年补充重版的1∶5千,1∶ 1万比例尺航测内外业规范、图式作业。出测前,局生产处组织人员进行实地踏勘,根据测区地形、资料及人员设备状况,编写测区技术设计书,以保证规范要求能够顺利贯彻执行。 1∶ 1万比例尺航测图象控点的测量,在国家一、二、三、四等三角点,Ⅰ级军控点(Ⅱ级精度低,不能用)的基础上,采用交会、引点、线形三角锁、量距导线、红外仪导线诸法测定象控点平面位置;在国家一、二、三、四等水准基础上,通过等外水准,测图水准、经纬仪高程导线、三角高程路线、独立交会高程诸法,测定象控点高程数值。外业使用仪器有:J2、J6型光学经纬仪、中短程进口测距仪、国产及进口大平板仪,PC—1500计算机。综合法测图时,等高线在实地测绘。平面地物调绘用纠正镶嵌好的象片图板,丘陵、山地、高山地调绘用单张像片。当像片比例尺过小(1∶ 3.2万~ 1∶ 3.5万)时,采取隔片放大法,放大成1∶1.8万比例尺的裱板片作调绘片,调绘片与控制片同号。在实地进行调绘,不允许室内判读。接边在作业期内由作业员完成。队有专职检查员,每队5~7人不等,检查与作业交叉进行。检查范围与数量根据实标情况确定,一般为15~ 30%,问题较多的图幅,扩大检查范围,最多100%。外业结束后检查员根据局定标准,进行质量评定,对不合格产品,一律推倒重来。局生产处负责最后验收,验收完毕后编写验收报告,存档。由于管理严格,所有成果成图均能符合国家规范图式要求,满足广大用户需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