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防洪测量
〔建国前的防洪复堤测量〕
长江流域的防洪建设有悠久的历史。三国吴黄龙二年(230年)吕蒙主张并修建含山东兴堤(注:《长江志通讯》)。三国吴赤乌一年至太平一年(238~251年),和州(今含山县)建成了铜城堰,明、清时期修建了无为同马大堤,这些堤防工程有效地阻止了长江洪水泛滥。清道光三年(1823年)六月,长江大水,安徽省沿江30多个县的圩堤皆破,安徽巡抚陶澍连发布《安徽水灾布告》,又在沿江各县劝修堤防,第二年竣工。建有铜陵县的江老坝,长达30余公里;望江妙先图等圩,堤长3300丈,高宽各2.5丈。这些防洪工程的建成无疑离不开测量。
安徽境内防洪工程测量的记载,始于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大水之后,当时,由工部提出培修标准和测量要求。根据当年洪水淹没线,对堤顶加高二、三、四尺,顶宽四、五、六、七丈不等,堤身修复后对断面的要求为“二五或三五尺寸收方”,即坡比达到1∶2.5或1∶3.5。可见,测量技术在当时已经得到普遍应用。
民国10年(1921年),北洋政府设立“长江水利讨论委员会”,讨论勘测规划事宜。次年更名为“扬子江水道讨论委员会”,下设扬子江技术委员会,下隶3个测量队,主要任务是长江防洪测量,统筹布置堤工修防及工程验收。是年,该会测量队开始沿江施测精密水准。所用仪器为美国倍求氏海岸及大地测量水准仪,后改用德国蔡司Ⅲ号精密水准仪及铟钢水准尺。施测方法均参照美国海岸及大地测量局所用的精密水准测量规程,其结果线路误差数为6.81厘米。
民国14年(1925年),扬子江水道讨论委员会测量队沿江进行三角测量。次年至民国16年,扬委会测量队根据已有三角和水准测量成果,对赤矶山至马鞍山及禹观山段堤身进行1∶1万地形图测量,共计成图5幅。
民国17年(1928年),扬子江水道讨论委员会改组为交通部“扬子江水道整理委员会”,民国20年(1931年)11月,扬子江水道整理委员会第二十九次常会决定,将原测量队改为3个大队并调派会内所有技术人员,协助民国政府救济水灾。是年始,先后施测江阴(属江苏省)、芜湖、安庆、武穴(属湖北省)等处,共测江堤7807公里,横断面560处,1∶1万至1∶500比例尺地形图共3180.5平方公里,水准82公里,导线183公里,江堤剖面46处,水港剖面54处,水深剖面7处,增设水准点23处,水准过河点4处,流速流量3324次,设立量水标准13处,水尺7根。
民国24年(1935年),扬子江水道整理委员会、太湖水利委员会等水利机构裁并为“全国经济委员会扬子江水利委员会”简称“扬委会”。民国26年(1937年),扬委会测量队对华阳河水道施测1∶1万比例尺地形图1015平方公里。同年施测华阳河泄洪道1∶1万比例尺地形图36幅。为治理华阳河提供了依据。
由于日军侵华,沿江防洪工程一度被迫停止。以前所完成的干支各堤仍不足抵御洪水,民国28~34年(1939~1945年),扬子江水利委员会指派水利工程处组织测量队,沿江进行测量,制定计划,发动民工培修,但收效甚微。因同马大堤关系鄂、皖两省六县安危,且以前老堤几乎全废,在此期间,仍不断进行测量和修复工程,根据测量验收结果,历年完成土方总计806.3826万立方米。详见表3—1—1。
扬子江水利委员会测量验收同马大堤土方统计表
表3-1-1(民国28~34年)

民国35年(1946年)3月,扬子江水利委员会设立“长江堵口复堤工程总处”,同年6月成立“华阳河流域蓄洪灌溉工程处”,开展防洪复堤及蓄洪工程的各项测量工作。
民国36年(1947年)7月,扬子江水利委员会改名为长江水利工程总局,同年8月,国民政府制定长江治本计划大纲,4项主要工程中以防洪工程最为重要,提出加固江堤,以民国20年实测洪水以上一米为标准进行复堤。有关复堤的测量工作,由长江水利工程总局测量队承担。
上述堤防测量内容包括:堤身纵、横断面;定线放样;内外边坡放样;堤身高程测量等。使用的仪器多为普通经纬仪和水准仪。或用水准仪配合布卷尺(或木竹尺)量距。沿江堤段堤顶宽一般为3~8米,外坡坡比为1∶3,内坡坡比为1∶2,取土规定在堤内距堤脚不少于20米处开挖,由测量人员现场收方。
〔建国后的防洪复堤测量〕
建国后,安徽省水利局成立防汛专管机构,全面负责全省防洪测量工作。1950年5月,根据水利部召开的全国防汛会议精神,在安徽成立同马大堤联防指挥部及其一些防汛组织,以承担防汛工程的测量工作。
截止1989年前,长江安徽段的同马大堤、无为大堤、枞阳大堤、芜湖大堤、安庆大堤、惠生堤等干堤及支堤,先后得到加固。流域内兴建了华阳河蓄洪垦殖区、丹阳湖蓄洪垦殖区,防洪排涝能力大大增强。
青弋江、水阳江是长江下游的重要支流,地跨皖、苏两省,全流域面积1.8850万平方公里。1950年由长江水利委员会(简称长委)下游局牵头开始勘测。1951年12月提交《青弋江、水阳江流域勘查报告》《青弋江、水阳江水库勘查报告》。经批准,对上述地区实施全面规划,综合治理。1953年,长委会测量队率先在青弋江、水阳江流域布设了二等三角点,共计68个点。1950年10月,省水利厅测量队为测量地形图的需要,对原有三角点进行了加密,共完成了三等点91点,四等点703点。高程控制点,根据沿江布设二等点进行联测。在规划、设计阶段,青弋江、水阳江流域施测的1∶5万~1∶1万比例尺地形图有:1957年,安徽省水利厅测量队施测的1∶5万比例尺地形图,计1.1200万平方公里;1957~ 1977年,省水利厅测量队和淮河水利委员会(简称淮委)测量队施测的全流域1∶2.5万比例尺地形图,计4240平方公里;1950~1958年,长委测量队及省水利厅在该流域内施测的1∶1万比例尺地形图,计5625平方公里,省水利厅测量队施测的漳河河道1∶1万比例尺地形图114平方公里。满足了全流域的防洪工程规划、设计用图。
青弋江、水阳江流域内,各种大比例尺防洪工程施工地形图,由宣城、芜湖地区水利局勘测队及省水利厅测量队承担。1959~1989年间,施测的地形图有:1∶5千比例尺河道地形图104.8平方公里;1∶2千比例尺各闸址地形图358.7平方公里;1∶1千比例尺地形图84.3平方公里;1∶5百比例尺地形图21.6平方公里。为综合治理青弋江、水阳江提供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
为了安徽省长江流域防洪建设的需要,从1949~1989年,淮委、长委测量队及全省水利系统测量队,在长江流域共完成三、四等三角点2996个,完成三、四等水准测量1.4236万公里,其中省水利厅测量队完成1.0963万公里,淮委测量队完成2424公里,宣城地区水利局测量队完成273公里,长江水利委员会测量队完成576公里;地形测量完成1∶5万比例尺地形图2.0387万平方公里,1∶2.5万比例尺地形图6912平方公里,1∶1万比例尺地形图4.7973万平方公里。长江流域1∶5千~1∶5百比例尺防洪工程大比例尺地形图测量工作,见表3—1—2。
安徽省长江流域防洪工程主要大比例尺地形图统计表
表3-1-2(1958~1989年)


长江流域的防洪工程运行阶段的测量工作,分别由长江修防局、安徽省水利厅及沿江各地、市水利勘测队承担。护岸测量,截止1989年长江修防局共完成6421公里,断面测量,长江修防局承担的有:1983~1987年间对和县大堤、芜湖江堤进行的长度分别为53公里和220公里的断面测量,1956~1987年,完成枞阳大堤、安庆大堤的断面测量114公里;安徽省水利厅测量队承担的有:1959~1989年,对长江流域内的主要堤防、河道断面进行的断面测量,计堤防断面5660个,河道断面7050个;宣州地区水利勘测队承担的有:1959~1988年,在青弋江、水阳江流域测有河道断面4000个,堤防断面3686个。
二、水利水电工程测量
〔长江流域水利水电建设〕
建国后,水利水电发展很快,国家在长江干支流修建了一批大、中型水库和水电站。至1989年统计,流域内建成并投入使用的大中型水库有:花凉亭、龙河口、黄栗树、沙河集及陈村5座,陈村水库水电站是安徽省水利设计院设计,1962年开始进行测量工作,1975年正式投入使用,装机容量为15.0万千瓦。龙河口、花凉亭水库分别有淠史杭指挥部和安徽省水利设计院设计,1970、1976年相继竣工,灌溉面积分别为126.0万亩、50万亩,其中花凉亭水库的装机容量达到0.4万千瓦。上述大、中型水库,总库容64.12亿立方米,设计灌溉面积为447.0万亩,实际有效灌溉面积327.32万亩;设计装机容量为19.5100万千瓦,实际装机容量为15.0019万千瓦;设计发电量为41740万度,实际发电量为39303万度;工程土方1506.00万立方米,混凝土88.27万立方米。
已建成的著名灌区有:驷马山渠道引水灌区,撮镇电灌区,陈村灌区等。驷马山渠道引水灌区有效灌溉面积为102万亩,撮镇电灌区,有效灌溉面积为35万亩。
著名的水闸有:枞阳闸、铜城闸、裕溪口闸、巢湖闸等。
〔长江流域水利水电建设中大比例尺地形图测量〕
为兴建水利水电工程,从1950~1989年间,水利水电测量部门在流域内,对计划施工地区先后进行了1∶5千~1∶5百的大比例尺地形图测量,共完成1∶5千比例尺地形图6916.9平方公里,1∶2千比例尺地形图476.2平方公里,1∶1千比例尺地形图87.8平方公里,1∶5百比例尺地形图21.7平方公里,并完成输电线路测量776.5公里,为工程施工提供了基本依据。详见表3—1—3。
安徽省长江流域水利水电工程施测大比例尺地形图统计表
表3-1-3(1950~1989年)

注:序号:1、8~14、16、由省水利厅设计院施测。2、3、4由长江规划办公室施测。5、由宣城地区水利勘测队施测。6、7、15、17、由长江修防局施测。
在施测大比例尺地形图之前,对面积大、狭长地带必须施测1∶1万比例尺地形图供工程规划设计之用。从建国初到1989年,在长江流域灌区施测的地形图有:1950年,皖南水利局测量队在泾县、宣城境内灌区施测1∶1万比例尺地形图439平方公里;皖北水利局测量队施测来安河、黄栗树灌区1∶1万比例尺地形图318.9平方公里;1952年,省水利厅测量队在皖水、潜水、千秋渠施测1∶1万比例尺地形图938.5平方公里;1954年,省水利厅测量队在黄栗树水库灌区进行1∶1万比例尺地形图测图964.5平方公里;1970~ 1971年,安徽省水电局测量队在陈村灌区(宣城、泾县境内)施测1∶1万比例尺地形图840平方公里;同年间,安徽省水利设计院测量队在花凉亭灌区测1∶1万比例尺地形图840平方公里。
另1958年,省水利设计院测量队在施测毛尖山水库的同时施测长达2382米输水发电隧洞。
大比例尺测图所执行的规范随着时间推移而不同。1954年10月以前,各测量单位大多自编白纸测图作业细则。以后,采用苏联民国27年(1938年)出版的《大比例尺测量规范》或苏联民国37年出版的《农业居民区地形测量规范》。1956~1957年,采用苏联1955年出版《平板仪测量规范》和地质部编的1958年出版的《1∶5千~1∶5百大比例尺测量规范》。1983年后,采用国家测绘总局、水利部、电力部1982年版《水利、电力工程测量规范》。
地形测量所用的仪器,建国初期大多是游标经纬仪、水准仪、测斜照准仪、各式钢卷尺、对数表、高差表、测量计算用表等。1954年后,各单位陆续购进威特、克恩等厂出产的J2和J05级以下经纬仪和水准仪,以及美、苏、瑞士和国产的各式平板仪和瓦兹50米铟瓦带尺等。计算方面也改用函数表和手摇计算机。
80年代起,普遍使用了电磁波测距仪,应用电子计算器及计算机进行点位和高程计算。
上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