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一节 建国以前的地籍测量
公元1世纪,《九章算术》中,“方田”一章就提出“长×阔”的面积计算法。《中国历代经界纪要》记载:“尚书左传所载经国之典,亦皆注重控制田产、正经界,汉光武则实行度田,晋则用庚戊土断,唐贞观中授田之法,明洪武二十年(1838年)之鱼鳞册,皆清理田亩之善政,”。直至清代,皆以清理田亩为行政要务。 安徽省现存的地籍测量史料,以休宁县的鱼鳞图册最为完整。鱼鳞图册是古代官府为按土地征派赋税徭役而编造的土地档案。该册共1138卷,从清顺治四年(1647年)开始编造,一直使用到民国32年(1943年)。把休宁县全境33都(古代区划,编者注)统一编号总计32.1174万块田地的名称、面积、地形、四至、土质、业主、税额,以及在绵延近300年的使用过程中土地权属变化和赋税交纳情况的记录,一一在案。图面以户为单位,按田、地、山、荡绘成图形,按丘丈量,注明户主姓名及弓步(1弓步=5尺,1亩=6000平方尺),计亩收税。图3-3-1是当时所绘的鱼鳞图册籍中第2257、2258号页次的图与文字说明。 ![]() 图3-3-1清顺治四年休宁县鱼鳞册图第2257、2258号 图3-3-1附注说明∶按2257号图计算面积之和为75.17方步,按1亩=240方步,折成0.72988亩,扣除田埂系数0.917,则为0.66930亩,与图上记载于田税下的0.66931亩相符。 按2258号图计算面积之和372.682方步,折成1.55259亩,扣除田埂系数0.919则为1.4293亩,基本相符。图下栏直行的文字是业主买卖田地过户的分项说明的记载。 安徽省于民国16年(1927年)设立土地局,次年改为全省土地管理局。因受条件限制,只专办屯垦,未办测量。民国18年7月,改土地管理局为土地管理委员会,后归于民政厅。民国21年9月,设立安徽省土地整理筹备处,处长何崇杰,安徽省陆地测量局局长焦山任测量总队队长,专门从事地籍测量工作。同年11月,省土地整理筹备处,招考人员40名,以安徽省陆地测量局为训练所,抽测量师任教。结业后的学员分成10个组作业,在八都湖试办区(今东至县大渡口区)实习。首先选定一条基线,在基线上发展有15个点的三角锁,各测量组根据这些点施测各组所需的图根点,共计2600点,以图根点为基础进行土地清丈。民国21年12月~22年4月共计完成测图面积9.7849万亩。通过八都湖试办区地籍测量取得经验后向全省推广。 民国23年(1934年),安徽省土地整理筹备处改为安徽省土地局。民国26年改组为安徽省地政局,下设测量队开展地籍测量。截止民国26年,全省完成地籍测量1954万亩(包括民国22~23年施测的安庆、芜湖、大通、蚌埠等街市的土地面积)。其中安庆面积为5952亩,编制图102张,分段图161张;芜湖面积7360亩,图144张,;大通面积1258亩,图54张。另外,还测绘和县的区、保界线图65张;当涂县的区、保界线图63张。 民国32年(1943年),经地政署核定举办六安、苏家埠、麻埠等地地籍测量,并补办阜阳、临泉、颍上、太和等县城及龙王堂、中村、王老人集、南照集、口孜集、杨桥集、原墙集等城镇的地籍测量。从民国32年9月~民国33年3月,计完成六安县城实测面积2275亩;苏家埠镇面积1305亩;麻埠镇面积1015亩;包括阜阳、太和、颍上等11个城镇1657亩。并将所有图、表、册、籍分别移交各县政府接管。 民国33年(1944年),原计划举办全省42个城镇的地籍测量工作,经安徽省政府核减为霍山、舒城、桐城、立煌(今金寨县)、霍邱、蒙城、庐江、正阳关、三河、歙县、休宁、祁门、绩溪、毛坦厂镇、中梅河、叶集、屯溪等17个城镇,测量期为5个月。先派测量队到霍山、毛坦厂镇两处施测,计霍山县城为1652亩,毛坦厂镇为1015.65亩。3月开始测量舒城、桐城。民国35~36年,安徽省地籍测量队先后对歙县、休宁、祁门、宁国、朗溪县城进行了地籍测图;对宿松、太湖、望江、当涂4县的土地(包括怀宁县一小部分)进行了大面积测量工作。测图比例尺为1∶1千、1∶2千、城镇为1∶5百。现将当涂、怀宁两县所进行的地籍测量情况列表,详见表3-3-1,表3-3-2。 当涂县地籍测量成果表 表3-3-1(民国37年1月1日~6月30日) 注:上表成果汇总后,制全县一览图一幅。 ![]() 怀宁县地籍测量成果表 表3-3-2(民国37年1月1日~6月30日) ![]() 注:上表成果汇总后,制全县一览图1幅。 民国时期的地籍测量,除遵照民国政府制定的法令外,民国23年(1934年)还制定了《安徽省土地整理章程》,共19条,根据此章程又制定了《土地测量规则》14条、《图根测量施行细则》63条。民国时期安徽省地籍测量方法与要求简述如下: 地籍测量业务有,基线测量、小三角测量、图根测量、户地测量、面积测量、制图6项。以基线为基础施测小三角,小三角下发展图根点,图根点为户地测量的依据。户地测量先就实地调查每一丘土地的所有权,根据图根点依一定比例尺与测量精度测量其面积和形状。面积计算,将户地测量图上一地域界内的面积折算成亩数。制图,将户地测量图上一地域的界址、道路、河流、沟渠等地物及地号、亩数表示于图面上,即为户地图、分区图、最后制成全县一览图。地籍测量以亩为单位,1亩=6000平方尺,亩以下小数算至毫位为止。户地测量的比例尺,城镇1∶5百,农村1∶ 1千,另外,视其地面情况可以用1∶2.5百。县一览图1∶ 8千,区图1∶4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