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基线、三角和水准测量
淮南煤矿第一条基线是民国29年沿九龙岗铁路线用铟钢基线尺丈量而成,长度约1公里,相当于四等基线。三角控制即由该基线向西敷设单三角锁至泉山,作为九龙岗、大通、田家庵、洞山地区的控制点,采用假定坐标和磁方位角,并在泉山丈量1条基线作为敷设单三角锁至泉山附合(由基东发展到基西)的检核条件。
民国35年(1946年),国民政府中央资源委员会派一测量队,在蔡家岗地区丈量一条基线,用菱形扩大至车路山——蔡家岗,并与新庄孜,老鹰山,联测成大地四边形,作为谢家集矿区的控制,采用假定坐标、真方位角,控制精度可达三等。
1951~1953年,淮南矿务局地质测量处(简称地测处),将东、西部三角控制联成一体,并设有上岗——朱小庄基线,用菱形扩大到小庙山——庙家山,以西部控制为基础,对东部三角成果进行改算,使东西部构成统一系统,仍用假定坐标,真方位角。
高程控制,1956年前为假定系统。民国30年,在九龙岗老矿务局门前设一起始水准点,其标高假定为100米,水准路线从九龙岗至大通测至洞山,民国36年水准测至新庄孜,并未形成网状。
1956~1957年,淮南市测量队与矿务局测量队,在全矿区敷设二、三、四等控制网,采用1954年北京坐标系,1956年黄海高程系,按1955年城市建设部的《城市测量规范》要求实测。控制网以市区东部国家一等点朱家大山——高庙陈作为起始边,利用国家二等补充网内6个点,自东向西布设一条二等三角锁作为矿区控制主网,重新观测平差,在主网下增设二等补点13个,三等三角点18个,四等点100个。矿区有国家二等水准97线(怀远——寿县)在淮河北岸。采用97线中的114—1,112—1及淮BM 13点,自上向下引测至淮河南岸,组成二、三、四等水准环路。山上的三角点高程,由假定高程换算至1956年黄海高程系,换算系数为62.453米。全测区包括淮河平原区,舜耕山区,八公山区和凤台地区。
1963~1966年,淮南市城建局对淮南市(包括矿区)的三角网重新施测,共完成三等点33个,四等点78个,二等水准点60个,三等水准点70个,四等水准点345个,主控制面积达到1600平方公里,加密三角网面积1200平方公里。1970年,淮南矿务局测量队以1956年的国家资用二等点苏武村——白鹗山为起算边对淮河以南老区三角网重新施测,共测二等点9个,四等点23个,采用插网和插点加密,成果属1954年北京坐标系,1956年黄海高程系。
由于潘集矿区矿井工程蓬勃发展,1962~1964年,由省煤田地质物探队,在潘集煤矿完成250平方公里的二、三等三角测量,其中三等点7个,四等点10个;1975~1978年淮南市测量队利用国家界首区二等三角点主网点,施测三等点12个,四等点55个,基本上满足了矿区发展了需要。
1979年,省煤田地质勘探公司物探队,在丁集——谢桥地区进行900平方公里的控制测量,完成三等三角点46个,四等水准300公里。作业依据1974年国家测绘总局的《国家三角测量和精密导线测量规范》;《国家水准测量规范》。丁集——谢桥区使用国家二等点16个和一条二等水准路线。
1985年,矿务局测量队,对淮河以南罗山以西矿区的控制网进行改造,以国家二等点白鹗山——罗山的资用坐标为依据,以三等测边网为主网,四等测边网为加密网,共完成三等点12个,四等点5个。淮河以南矿区水准,在1983年6月重新施测,以国家二等水准点淮凤界、蔡机厂两点为起算,布设一条单水准路线和1个闭合环。水准干线为三等,长60公里,四等为加密支线,长100公里。使用威特N3水准仪,按1974年国家测绘总局的《国家水准测量规范》施测。
二、地形测量
1950~1953年,淮南矿务局地测处,在淮南矿区范围内施测1∶ 2千和1∶ 5千比例尺地形图40平方公里,计30幅。采用“自定规范”,其方法为测记法。用游标经纬仪测量视距、水平角、垂直角,室内计算测点高程,用极坐标法绘制地形图,精度较差。1956~1957年,华东地质局测量队与淮南市城建局合作,施测全矿区和凤台县、寿县局部地区1∶ 5千比例尺地形图131幅,约500平方公里,使用J6级光学经纬仪配合小平板仪法测图。1980年,采用航空摄影测量法,施测市区、矿区范围1∶ 2千比例尺地形图222平方公里,计222幅。1983年,利用西部矿区范围内1∶2千比例尺航测图,缩编1∶5千比例尺地形图49幅,计164平方公里。1985年11月开始对潘集一、二、三、四号井田范围,321平方公里面积,进行1∶2千比例尺地形图航空摄影测量。
1985~1989年,为满足淮河以南老区和潘集新区开发的需要,编绘了矿区地形地质和井巷关系图,比例尺分别为1∶5千和1∶1万。为满足“三下”(注:“三下”,即建筑物下,水体积下,铁路下。)采煤的需要,编绘了1∶1万比例尺淮南矿区“三下”开采工程系统图,矿区范围240平方公里。
三、矿井测量
从1949~ 1989年,淮南矿区总掘进巷道800多万米,施工井筒53个(矿井),其中立井32个,斜井21个。
贯通测量是矿井测量的重要部分,淮南矿区每年要进行数百次的贯通测量。测量方法:50~60年代是通过几何定向和一般的钢尺导入坐标和高程(联系测量)来完成;70年代,在国内率先采用陀螺经纬仪定向技术,新庄孜、毕家岗两矿的贯通测量是其中一例,此项贯通测量导线全长6217米,贯通中线偏差49毫米,腰线偏差28毫米,提高了贯通测量的精度。80年代,贯通测量采用了近代测量理论和先进的测量仪器。在地面采用全站型速测仪或精密测距仪和精密经纬仪建立精密边角网;在井下采用陀螺经纬仪定向和光电测距仪测距,建立陀螺方向附合导线,用激光指向仪指示巷道掘进的方向。
建国以来淮南煤矿所进行的贯通测量数以千计,截止1989年底,大型贯通测量工程详见表3-4-1。
淮南矿区大型贯通测量一览表
表3-4-1(1964~1989年)

四、“三下”采煤及地表沉陷监测
淮南煤矿“三下”压煤量占总可采储量的70%以上。“三下”压煤采出量占全局总产量的60%~70%。为了研究开采引起的地表和岩层移动规律,监视受采动对象的动态变形情况。50年代,率先在新庄孜矿南二采区上方地表设立矿区第一个观测点,以后又陆续在谢家集一矿风井区,李咀孜一矿二号风井,谢家集二矿2841(3)C13工作面,李咀孜东二、东三采区,新庄孜矿4413C13工作面,潘集一矿东一和西二采区上方地表建立了地表移动观测站。通过位移观测求得各观测点的沉陷量和水平移动量。80年代以来,淮南矿区在地表沉陷监测中,以电子水准仪测量测点高程,用微机计算、显示、储存测点在某一观测时刻的沉陷量;用电子速测仪测定点的三维空间坐标,通过计算机处理,可计算、显示、存储测点在某一观测时刻的水平位移量。所有位移和沉陷都可借助微机制图,绘出观测线的下沉、倾斜、曲率、水平位移和水平变形的曲线及等值线图。
此外,还进行岩体内部的移动观测。从1949~1989年,矿区均采用钻孔设置测点进行观测,现测的矿区有李咀孜矿、孔集矿、谢家集二矿。
对矿区一些重要建筑物,如井筒、井架、绞车房、办公大楼、抽风机房等,采用钢筋应力计、油压枕、应变计、压磁元件等埋设于被测建筑物中,通过钢筋频率接收仪、压力表、比例电桥和万用电桥,测定其受力变化。
上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