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四节 铜陵有色金属矿山测量
一、控制测量 〔铜官山矿〕 首次平面控制网为1955年,由321地质队施测的测角图根网点21个及该矿自测的甲级导线。1966年,由中南矿业学院、本矿地质测量处、铜官山矿、前铜陵地区计经委测量队四方合作,完成四等三角点主网13个点,五等加密点18个,丈量四等基线864米,施测四等水准0.8公里。四等主网控制范围约40平方公里。采用国家二等点“笠帽山”坐标为起算点,用“笠帽山——西风寨”为起始方向,并测有一个基线网作为起算边长。按1965年国家测绘总局的《国家三角测量和精密导线测量规范》的要求施测。 1978年,该矿以“天鹅北、笔山南”为依据,扩充了原321地质队所测的图根网,完成图根点7个。1985年,该矿在桦山地区施测一个平面控制网,该网按照《冶金工业勘察测量技术规范》四等网的要求施测,共完成四等三角点9个,属1954年北京坐标系。 〔铜山铜矿〕 铜山铜矿在贵池县境内,1958年,建立1个7条边中点多边形首级平面控制网,属1954年北京坐标系。1964年、1968年分别在前山路天、铜山路天进行局部扩网。1978年进行了矿区控制网的全面改造,新网以“前山105、岩山106”作起始边布设了以“猪形山201”为中心的中点7边形5秒级小三角网。 高程系统在安徽省原水利厅所测的三等水准点BM 1上,1958年引测2个高程点,1981年从三等水准点BM 2上施测一条四等闭合水准网。 〔狮子山矿〕 首次平面控制网在1958年由省地质局测绘大队布独立测角图根网,控制面积约7平方公里,以“老鸦岭”为坐标起算点,“老鸦岭——铜官山”为起始方向,完成图根点8个。1973年,该矿委托冶金部武汉勘察公司,布设和施测了新的四等三角网及五等插点,控制面积约10平方公里,完成四等三角点11个,五等插点3个,属1954年北京坐标系。 测区内还布设了四等水准网,起算点为铜陵一中三等水准点Ⅲ13,为吴淞高程系,引测至青山村附近,然后在测区布设成2个环形水准路线,埋地下水准标石6个,点号为30166~30171。 〔凤凰山铜矿〕 1966年,铜陵有色金属井巷公司施测一平面控制网,属独立坐标系。1972年,该矿委托中南矿业学院施测1个四等网和1个五等网,控制面积为40平方公里。四等网中以施测光电测距边“杉木岭~前头白”和“沙子头~马蹄山”作起算边长。共完成四等点4个,5秒点15个。有矿区独立坐标和国家统一坐标两套成果。 矿区施测了四等水准路线,组成2个闭合环及部分支线作为高程控制。一环路线长7.5公里,二环路线长7.3公里。四等水准的联测、检测按1958年国家测绘总局的《一、二、三、四等水准测量细则》要求执行。 〔金口岭铜矿〕 金口岭矿于1971年,由有色金属公司地测处施测1个5秒小三角网,完成5秒小三角点8点。该网用威特T3经纬仪按四等三角测量限差的要求进行施测,但因该网边长较短,达不到四等三角平均边长的要求,故改作为5秒小三角网。控制网采用假定坐标和1954年北京坐标两套系统的成果。 由于该矿笔山为老采区,井下高程采用铜官山假定系统,新区金口岭也采用同一假定系统。另外,从主井~网心~罗村~笔山+65米平坑坑口,按四等水准测量要求施测1条约1000米的水准路线。 〔安庆铜矿〕 安庆铜矿,位于安庆市西北25公里处。1975年,安徽省地质局测绘大队施测安庆铜矿测区大地控制网,设四等三角点24个,控制面积约270平方公里,属1954年北京坐标系,1956年黄海高程系。 1987年,由江西省冶金学院施测四等点6个(中点五边形)的控制网,控制面积约20平方公里。该网按1974年国家测绘总局的《国家三角测量和精密导线测量规范》的技术要求执行。该网的坐标和高程都是以“东马鞍山、大乌尖”的坐标和高程作起算数据。 二、地形测量 铜陵矿山的地形测量开始于民国18年(1929年)。由日本人佐佐木一男测制的1∶1千比例尺铜官山地形图1幅,其平面坐标和高程均为假定。民国21年,国民政府中央地质研究所派员测绘铜官山地形图1幅,比例尺为1∶2.5千。民国26年,国民政府中央地质调查所测制1∶2.5千比例尺铜官山地形图1幅,同时在铜官山以东的狮子山地区测制1∶2.5千比例尺地质图1幅。 建国后,铜陵有色矿山地质勘察阶段的测量工作分别有省地矿局321、324、326地质队及华东冶金勘察局的812地质队承担,施测了1∶2千、1∶5千比例尺地形图,以满足勘探工程及绘制地形地质图的需要。进入基本建设和生产阶段后,大部分1∶2千、1∶5千比例尺地形图都由原冶金部武汉勘察公司施测。此外,铜官山矿的地质科与铜山矿的地质科分别于1971、1981年对全矿进行了大面积的地形测量工作,测图比例尺为1∶1千。1959~1984年各矿山测量地形图的情况见表3-4-12。 铜陵有色金属矿各矿山测量地形图统计表 表3-4-12(1959~1984年) ![]() 三、矿井测量 1952~1989年,铜陵有色金属矿山累计掘进井下巷道129.8288万米,共施工建设大型竖井44条,大型斜井3条,完成重要的平巷和竖井贯通工程39项,完成了3个大型露天矿的开采。详见表3-4-13。 铜陵有色金属矿山工程测量统计表 表3-4-13(1952~1989年) ![]() ![]() 矿井测量中,井筒上下的联系测量,1979年前都采用传统的几何定向。单井定向的连接三角形一般都采用延伸三角形,当具备条件时尽量采用双井定向。1979年,引进瑞士威特GAK 1陀螺经纬仪,广泛应用于各种平巷、竖井贯通工程测量中。各矿山的导线一般都分为二级:基本控制导线(高级导线)和采区控制导线(一般导线)。基本控制导线沿主要运输巷道和斜井布设;采区控制导线沿次要巷道布设。 导线测量规范依据1953年重工业部有色金属局制定的《冶金矿山测量细则》和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制定的《有色金属矿山生产技术规范》中的“矿山测量篇”的有关规定。 导线点一般都布设在巷道顶板上。基本控制导线用DJ2级经纬仪观测,精度都在7秒级以上;采区控制导线一般用DJ6经纬仪观测,精度都在30秒以上。导线边采用钢尺悬空丈量,并进行各项改正。80年代起各矿山普遍购置了光电测距仪,对贯通工程的长边也采用光电测距仪测距。1954~1989年,铜陵有色金属矿山各矿完成的重要贯通工程情况见表3-4-14。 铜陵有色金属矿山各矿完成的重要贯通工程情况统计表 表3-4-14(1954~1988年) ![]() ![]() 四、三下采矿和岩移观测 〔金口岭3#矿体地表(城市下)大面积岩移观测〕 3#矿体系金口岭矿主矿体,赋存于铜陵市南侧-30米~-432米标高,1979年4月下旬-117米坑道掘进至102线时,出现大量涌水,汽修厂房发生下沉反应。1980年10月,矿地测科在矿体地表设6条主要观测线,建102个观测点,在高程观测中,水准基点按国家二等水准精度要求测量,观测点按三等精度要求施测。各观测点的平面位置用光电测距仪按一级导线精度要求施测。到1989年底,共进行沉降观测69次,得出地表沉降和坑下涌水量之间关系,为该矿体安全开采提供了有益资料。 〔铜山矿前山露天边坡移动观测〕 铜山矿前山露天,1980年5月29日发生边坡大滑落。为确保露天生产安全,矿地测科及时建立了边坡移动观测网,从东到西布设观测线3条,每条测线上设置了5个观测点。在固定点上,以经纬仪前方交会法测定观测点的三维坐标值。 1980年5月31日~6月5日,每日观测一次,以后改每周一次或二次。至9月26日,测得各点最大下沉量为381毫米,最大水平移位541毫米。 〔铜山矿铜山露天沉降观测〕 铜山矿铜山露天于1984年5月13日,在80米平台发现有较长地段出现裂缝。矿地测科及时进行了沉降观测,从5月14日~5月27日,发现日沉降量40毫米,6月9日上午实测发现沉降速度加快,矿部当即决定撤离人员和设备,当日下午铜山矿铜山露天发生大滑坡。由于坚持观测,避免了一起事故发生。 〔狮子山矿西狮子山采空区顶板监测工作〕 西狮子山Ⅱ~Ⅴ号矿体采空区,到1980年3月,总体积约40万立方米,顶板暴露倾斜面积约1.3万平方米,为了防止采空区顶板暴露时可能造成灾难性事故,矿地测科采取了埋设深部基点和水准观测的方法来进行监测。截止1981年6月,经过60余次定期和不定期观测,为井下的安全生产提供了可靠的信息。 〔安庆铜矿龟山地表沉降观测〕 安庆铜矿龟山地表在1987年发生大面积地表裂开和沉降,于1987年5月设立地表沉降观测点46个,至1989年底,共进行17次观测,基本上得出了地表沉降、裂开、井下涌水量大小的规律。水准测量以DS3型水准仪2,按国家四等水准测量精度要求进行。 五、矿图测量 矿图的测绘,各矿从建矿到1989年底,均由各地测科,组织力量或委托有关测绘单位,即时进行测绘和编制。 矿山测量按冶金工业部1959年制定颁发的《矿山测量统一图例》的规定执行。矿山各种比例尺地形图图幅、图名、符号、注记整饰按国家测绘总局的《1∶5百、1∶1千、1∶2千比例尺地形图式》的规定执行。矿图的分类见表3-4-15。 铜陵有色金属矿山矿图分类表 表3-4-15(1955~1989年)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