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一节 雕版印刷
一、雕版墨印与彩印 雕版印刷,是将图文写画于纸面,反贴在具有一定规格尺寸的版材上,雕刻成反象版,校正无误后,刷墨于反象版上,再铺上纸,用干净刷子在纸上刷过,完成图文印制。雕版一般采用各种纹理细腻的梨木、枣木等木材。 据《旧唐书》记载,雕版印刷术以当时的淮南道(含今之安徽、江苏等省)盛行,并印有大量的历书在民间流传。“歙县志”记载,黄山寺僧最早编纂《黄山图经》,沿至宋、明两代,曾8次刻制图经,雕印成册。“旌德县志”记载,元代大德初年(1297年),东平王桢发明木制活字,其时王氏任宣州旌德县尹,以梨、枣木制作活字,创制排字架,排字时,转动轮架,取字印刷,印有6万余字的《旌德县志》。当时雕版印刷用色单一,一般为墨印黑色或朱、墨2色。明嘉靖年间,徽州版刻已蓬勃发展,休宁赵方撰《春秋集传》15卷,为双色套印成卷。明万历三十年(1602年),歙县黄尚文(希周)、程起龙(伯阳),合作出版《古今女范》,也是朱墨套印。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程君房改印《墨苑》,书内“天老对庭图”以5色(朱、墨、黛、紫、黄)套印,印刷彩色图共50幅。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新安黄一明刻《风流绝唱图》,把雕版套印多色图质量作了进一步提高。徽州黄氏家族还刻印有《帝钅监图说》、《养正图解》、《状元图考》,以及《方氏墨谱》、《元曲选》等。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徽州汪氏——鸥草堂刻休宁汪基辑录《黄山导》4卷,此辑皆黄山纪游诗词,书中插图多幅,绘刻印刷精细。另有清康熙年间舆地图《江南山水图》、清光绪年间《寿州舆图》、《九华天台山全图》,亦为雕版印刷成图。 二、饣豆版印刷 明末,雕版印刷不但有5色套印,当时,以胡正言的饣豆版拱花印本卓著全国。饣豆版制印是以原稿按其色调、深浅浓淡、阴阳向背所异先行制版。制版时,用线条精确分解画面,再勾出套印颜色画块,以此用刀镌刻,分别制成若干块大小不同、表示各自画面的印版。印刷时,用线条版印出画图轮廓,再用色彩版将不同颜色印在纸上,形成整幅画图。由于用版数块至数十块印版堆砌如“饣豆饣丁”,故称饣豆版,此种多色套印法称饣豆版印刷。明天启七年(1627年),原籍徽州人士胡正言(日从)徙居金陵(南京),和徽州刻工、印工合作,编刻和饣豆版套色彩印出《十竹斋画谱》,为果、书画、墨华、翎毛、梅、兰、竹、石8种画谱,每种2册,每册20幅。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胡正言又印《十竹斋笺谱》,该谱初集4卷,有博古、龙种、花石、孺慕、建义等33种,共计图279幅。除采用饣豆版印刷,外加拱花法(其法与今凸版印刷相似),印时不用色,将花纹凸现在纸面,以更加丰富和美化画图内容。当时的饣豆版印刷虽未涉及彩印舆地图,但促进了以后彩色套版印刷术的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