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一节 学校教育
一、武备学堂测绘教育 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四月,经安徽巡抚邓华熙奏准,设武备学堂,招收学生29名,学习兵阵技艺、枪炮训练、兼学测绘。由北洋大臣派陆军武备学堂军事教员2人、测绘教员1人来安徽执教,另有知府1人、州县佐2人管理校务。设汉文、算术、测量、绘图课程。修建造房,购置中国、西方图籍和仪器,用银一万数千两(注:据光绪志稿,安徽巡抚邓华熙奏摺。)。至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共办5届,学制3年,期满毕业40名。“武备学堂”于是年十月裁撤,专办陆军测绘学堂。 二、陆军测绘学堂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二月,安徽省练兵处批准创办“陆军测绘学堂”。校址在省城安庆北门外吊桥东旧营房。招收学生40名,教职员7名。除学习军事外,主要开设仪器测量、距度测量、算学、绘图学及实地测量课程。学制1年,期满裁撤改称“安徽省陆军测量营”。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把校研究所改办为讲武堂,分高等、寻常、补习3科,6个月毕业。宣统元年(1909年),鉴于测绘学堂毕业生学力不足,学堂重新开学,除将原40名学生全部调回补习数学等课程外,还增招学生120名继续学习测绘,学制2年。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选派测绘学堂优秀毕业生焦山等人去北京“京师陆军测绘学堂”模范班深造,宣统三年(1911年)毕业,返安庆从事测绘工作。 三、安徽省陆军测量学校 民国元年(1912年),北京前京师测绘学堂改为“中央陆军测量学校”。民国2年(1913年),成立安徽省陆军测量局,原安徽省“陆军测绘学堂”更名为安徽省“陆军测量学校”。招收地形和制图学生60名,学制3年,毕业后多数定为中尉,少数定为少尉。毕业人员主要充实到陆军测量局工作。民国5年(1916年),参谋本部因经费不足,该校停办。 四、省立第一甲种工业学校测绘教育 民国4年(1915年),北洋政府安徽省巡按使韩国钧,在省城安庆创办“省立第一甲种工业学校”。仿效日本教育制设选科、别科各1班,预科班2班,招收学生180名。别科授简易测绘知识及技能,后分预科、本科,授土木工程及应用化学,学制4年。首任校长杨述周,后任校长程士范。民国12年(1923年)更名为“省立第一工业学校”,校长史磊冰。该校设有测量仪器室1所,测量仪器有经纬仪6台、水平仪4台、平板仪2台、照准仪1台,绘图板80块、丁字尺90根,以及其他附件30余种,民国15年(1926年)停办。毕业生280余名。 五、工农红军、新四军的测绘教育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革命根据地大别山区于民国20年(1931年)2月,由中共鄂豫皖省委创办“工农红军军事政治学校第四分校”(校址金寨县麻埠)。学员400余名,教官30名,学期4个月。其中机炮中队除学习发射、检修技术外,开设测量、绘图课程。民国28~34年(1939~1945年),新四军测绘室于泾县、天长县采取短期培训,以加强军队测绘力量。 六、安徽水利电力学校测绘教育 1952年10月,水利部治淮委员会根据水利部指示,在怀远县建立“淮河水利专科学校”。张太冲任校长(兼),张剑鸣、何子峰任副校长。设2年制大专班,分水利工程系、测量系;3年制中专班,分水利工程和测量专业;办有水文、工程管理、绘图训练班及中测班、测量突击教学班。成立“测量突击教学委员会”,由何子峰、李汝瑜任主任。开设天文测量、大地测量、地形测量、最小二乘法、地图编绘、工程制图等课程。至1953年5月,共为整治淮河输送水利测量技术员374人。1953年8月,水利工程专科并入“华东水利学院”,测量专科1届毕业后停办。学校改称“水利部怀远淮河水利学校”,分设水利工程、农田水利、水力发电及水文专业。校部成立“测绘学科委员会”,由李汝瑜主持各专业的测量课目。1954年,被确定为水利部直属8所重点水利学校之一。1958年9月,该校扩建为“安徽水利电力学院”,院长由龚艺农兼任,张剑鸣任副院长。学制5年,设有水利工程建筑、河川结构及水力发电、农田水利、电力工程系。前3个系开设了水利工程测量学和工程制图课程。测量教材由该校自行编写授课。至1965年,招收学生980名,测量专职教师7名。并为佛子岭、响洪甸水库的大坝形变、沉陷观测设立了平面与高程控制系统;为淠史杭灌溉配套工程大蜀山分干渠进行定线施工测量;为中国科学院合肥分院测绘1∶5千比例尺地形图还参与了皖南地区输电线路、皖赣铁路勘测定线施工、地质钻探和站台建筑工程等工作。1961年9月,学院大学部迁至合肥市,1970年,并入合肥工业大学水利工程系和电气工程系。学院中专部1958年招收新生200余名,1962年留怀远县改称“安徽水利学校”,此前,“水利部淮委文化干校”、“皖北水利学校”、“安徽水利干部学校”、合肥市“安徽水电学校”与“淮南电校”、“佛子岭电校”先后并入该校,共有学生700余名。1973年设水电建筑、农田水利、陆地水文和水利机械专业,设置工程测量和制图课程。1978年改称“安徽水利电力学校”,1980年定为全国重点中等专业学校。该校1982年办1期测量训练班,共63人结业。 七、安徽省交通学校测绘教育 1955年,成立“安徽交通学校”,设置公路专业和港航专业,学制1年,开设测量课目主要为线路测量和航道测量,测量实习1个月。1960年,改名为安徽交通学院,维持原有专业设置。1963年,恢复为“安徽省交通学校”,文化大革命期间该校停办。1969年,恢复该校,增办财务会计、汽车运输班。学校成立至1989年,共培养具有测量专业知识的公路、港航人员共1850名,其中,从事公路测量工作为100余名,港航人员1000余名中,从事测量工作为50余名。 该校未设测量教研组,有测量教学老师3~4名。拥有瑞士威特电子经纬仪、红外测距仪、威特T2经纬仪5台,西德、国产经纬仪22台,瑞士威特及国产水准仪28台,以及大小平板仪,罗盘仪等共40台。 1980~1989年,该校为省测绘学会举办1期“高压输电线路测量培训班”和2期“工程测量培训班”,为省市政公司举办2期“道涵培训班”,共102人参加培训。 八、合肥工业大学测绘教育 合肥工业大学前身为“安徽省立高级工业职业学校”,民国34年创办于蚌埠,1951年改为“淮南煤矿工业专科学校”,学制2年,设地质、井巷工程、矿山机电、采煤、测量、洗选煤7个专业,共有学生1400余名,教员185名。1952年,拥有测绘教学人员14名,(其中,教授1名、副教授2名、讲师1名、助教7名)。1953年测量专业停办。1955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改为“合肥矿业学院”,学制4年,并于1956年7月迁至合肥市。1958年改为多科性“合肥工业大学”,学制5年,在土木系设置工程测量专业,并招收新生30余名,测绘教学人员15名(其中教授1名、副教授2名、讲师1名、助教8名)。同时,建有20余人组成的测量队,承接响洪甸水库及广德县等地区大比例尺地形图测绘,1959年工程测量专业停办。1960年10月,中央确定该校为全国重点高等学校。1970年2月,“安徽水电学院”和“安徽工学院”并入该校,招收工农兵学员,学制3年。1977年恢复全国统考招生,学制4年。建国后至1989年,该校接受测量课学习人员1万余名,从事测绘教学人员34名,1989年测绘教学人员18名(其中教授1名,副教授8名,讲师4名、助教1名,教辅员3名)。1985年,经国家教委批准测量教研室具有工程测量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1986年始,招收硕士研究生10名,1989年后毕业3名。该校拥有测量仪器设备为J1级经纬仪1台、J2级经纬仪18台、J6级经纬仪85台,S1级水准仪2台、S3级水准仪100台、光速测距仪4台、铟钢带尺1套。 该校为省测绘局、寿县水利局、山东省地矿局等单位举办测绘训练班共7期;为各县水利局办水利测量班1期、为省测绘局、开滦矿务局、合肥市测绘队、芜湖市测量队等单位培养仪器维修人员18名;撰写出版教材及教学参考书21本,在国内各级刊物发表测绘专业论文40余篇。建国后,测绘科研取得了:大通矿、开滦矿、唐山矿地表岩层移动观测;用相似模型研究淮北矿地表岩层移动规律及地下采空区对地表的影响;为观测梅山、陈村水库的位移与沉陷作了三角和水准测量;光速测距仪(仿CBB-1型)试制及测试、无标尺激光地形仪的研制和测试;S3自动安平水准仪的研制和测试;脉冲激光测距仪在工程测量中的应用、同步辐射加速器的定位及其精度预计;地籍测量及数据处理等科技项目成果。 研制的激光地形仪获全国和省科学大会奖;研制的DZS3水准仪获省科协三等奖。制作了中国测量学发展概况、地面点位的确定、地形图基本知识3部测绘专业电视教材,分别获机械工业部电视教材2个一等奖及二等奖;完成省内淮北毛郢子矿10平方公里1∶1千地形图测量、黄山索道3条线路的勘测、蒙城地区输电线路勘测、龙泉洞地形测图及洞室测量、青岛市黄岛的控制测量工作。 九、淮南矿业学院测绘教育 1964~1965年,“淮南煤矿学校”在华东地区招收2届矿山测量专业班,学制4年,分别于1968~1969年毕业。1972年,“淮南煤矿学校”与“合肥工业大学”采矿系、地质系合并,成立“淮南煤炭学院”,并附设中专部。1970~1973年,测量专业班实行1.5年学制;1974~1975年,实行2年学制。1977年后,由国家统一招生入学,学制3年的工程测量专科生。1981年6月,该校更名“淮南矿业学院”,相继设置本科11个专业;专科6个专业。1964~1989年,学校共办测量专业班9届,每届1班,毕业生400余名。测量教研室人员保持10~19名。测量专业班开设课程主要有测量学、矿山测量学、控制测量学、测量平差基础、煤矿岩层与地表移动、航空摄影测量、地形绘图和矿图绘制等课程。学院拥有常规测量仪器J2、T2级以上经纬仪15台;J6级30台;S1、S0.5级水准仪3台;S3级水准仪30余台;测距仪、陀螺经纬仪1台,以及大小平板仪、电子求积仪等。 1979~1989年,学院共举办全国及全省测量培训班和专业证书班9期,每期学习6~10个月不等,培训测绘人员300余名。学院承担煤炭生产建设基础与应用开发研究课题578项次,共获71项科研成果,42项不同等级奖励,其中国家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28项,市级科技进步奖11项,优秀教学成果省级2等奖5项,并有14项科研成果获得专利。 十、安徽建筑工业学院测绘教育 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前身为苏州建校,1958年迁入合肥市,1978年成立合肥工业大学教学点,设置工民建专业,由土建类专业教师兼教测量学。1979年后,有3名专职教师执教。1986年,改为“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并保留中专部,设置工民建、城市规划、给排水、城镇建设、建筑管理专业,测量作为基础课教授。以合肥工业大学主编的“测量学”为教材,学习普通测量内容,外加两周测量实习。1958~1989年,该校培养学习测量课程的中专学生为1500余名;1979~1989年,培养学习测量课程的本科生和专科生1800余名。 该校1978年前拥有水准仪、经纬仪、平板仪不足10套,1979年后,增添各类测绘仪器齐备。 十一、安徽省冶金工业学校(铜陵有色工业学校)测绘教育 1958年成立安徽省铜陵有色工业学校,属冶金工业厅领导。设采矿、选矿、冶炼、机电专业,省内统一招生,学制3年。1959年,增设矿山地质、矿山测量专业,其中矿山测量中专班招生32人,1962年停办。1964年,铜陵有色工业学校恢复,属铜陵有色金属公司领导。设采矿、选矿、冶炼、机电专业,招收初中毕业生,学制4年。1976年,开办矿山测量中专班,学制2年,在省内统一招收高中毕业生28人。该班1978年毕业后,矿山测量中专班停办,但采矿及工民建专业仍教授测绘课程。1978年后,该校划归省冶金工业厅领导,同时挂“安徽省冶金工业学校”和“铜陵有色工业学校”两块校牌,成为国家统一招生的3年制中等专科技术学校。有测绘专业教师2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