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张仁寿
张瑞麟字献书,生於光绪十年(1884年)三月初七,安徽省桐城县人。
张瑞麟少时曾应童子试不售,於1901年赴湖南武备学堂学习,1904年毕业后,由湖南官费送日本振武学校学习,为士官预备生。1905年经孙毓筠介绍,在东京加入同盟会。1906年,振武学校毕业,在军队实习一年,又入该校测量部修技所地形科深造,1910年在振武测量部毕业,为八期士官生,其间曾一度回国,因剪去辫子被族人告发为革命党,又逃往日本,在日本著名数学家介田龟之助所办东京数学院进修数学。
1912年元月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张瑞麟应皖督孙毓筠电召回国,在安徽督军府参谋部任参谋官,代理参谋部长。南北统一,参谋部取消,改编为军政司,充安徽军政司测绘科长,兼陆军将校讲习所教官,同时兼任导淮局测量主任。
1913年3月安徽陆军测量局成立,3月6日,大总统准参谋总长黎元洪呈,陆军部军政司发布第1099号文,任命张瑞麟为安徽省陆军测量局局长。
1913年7月,讨袁世凯的第二次革命爆发,安徽宣布独立,张瑞麟曾回家乡桐城,募集革命经费万余元。二次革命失败后,张瑞麟於民国二年十二月被免职,同时由参谋本部委充部附,民国三年八月十日,奉大总统策令,任命为贵州省测量局局长。
张瑞麟到贵州后,鉴于当地的科学技术落后,即将安徽局的技术骨干如焦山、谭瀛等请至贵州,开办了贵州测量学校,其中很多毕业生后来都成为有用之才。
1921年4月,孙中山先生在广州就任非常大总统,张瑞麟乘贵州政局混乱,遂辞去贵州测量局长职务,由重庆东下上海,与孙先生的上海办事处取得联系,赴广州大元帅府任参议。
1923年2月,滇督唐继尧派兵赶走了因投靠北洋政府而当上贵州省长的袁祖铭,把刘显世又扶上贵州省长的宝座,孙中山先生鉴于张瑞麟与刘显世有旧,因派他化装商人假道越南经昆明至贵阳,与刘显世联系。此事被唐继尧侦知,不欲贵州听命于广州,当张氏到达昆明时,即将他扣留。1924年9月,唐继尧与四川的黔军首领袁祖铭达成协议,准备将贵州让给袁祖铭。是时,始恢复张瑞麟的自由,但仍不许他与在贵阳的刘显世见面。张瑞麟至黔西兴义县,晤到刘显世的二弟,当时任贵州游击军司令的刘显潜,刘显潜因派人至贵阳告以张的来意,刘显世便亲自写了一封信给孙先生,委托张瑞麟代表他,向孙先生表示拥戴。张瑞麟将此信面呈孙先生后,孙先生当即在报上发表了《致刘显世》的公开信,用意不过是鼓舞士气,增强人们北伐信心(见孙中山全集第十一卷第九六页),实际上张瑞麟已无再去贵州的必要,因留在广州,在大元府任参谋,兼在新成立的黄埔军校讲地形学。
1925年7月1日,广州成立国民政府,张瑞麟与陈公博、熊克武等五人被选为军事委员会特别党部委员,张与陈公博二人并被推为军事委员会特别党部的代表,出席了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此事见当时军事委员会出版的《军事政治月刊》)。但其主要工作却是任国民政府交通处第四科科长,主管全国地政与测量,就是后来测量总局的前身,而在当时却只能指导南方几省的测量局。张瑞麟于是又将在安徽的旧部焦山等人电邀至广州,成立了一支为北伐服务的测绘队伍,此处张瑞麟还兼在国立广东大学教授微积分(每小时毫洋十六元,折大洋八元)并在广州军官射击会上获得金牌。
1926年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张瑞麟奉命留守,1927年4月蒋介石叛变革命后,仍留在广州,直至广州起义前才离开。
1928年张瑞麟被任命为江西测量局长,1930年中原大战,蒋介石要利用孙传芳降将陈调元去打冯玉祥,委陈为安徽省主席,但又不太放心,因派张瑞麟为安徽建设厅厅长,居间监视,张以非其所长固辞,因此不见重于最高当局。
1931年张瑞麟调湖北任湖北测量局局长,并在该局举办测量学校。1932年因谩骂他曾经援引过的总局副局长吴德芳,被总局局长黄慕松借故免职,在桐城老家赋闲两年。
1935年张瑞麟迫于生计,赴南京谋事,正值蒋介石要解决贵州地方军军长王家烈的问题,张瑞麟因旧友张群的推荐,内定为改组后贵州省省政府委员,他知道这是一种政治派遣,故以母老为辞,去了北京。到北京后,适逢刘显世的儿子刘刚吾,时刘刚吾为河北省政府主席于学忠的秘书长,刘鉴于张瑞麟生计艰难,遂请该省财政厅委他为唐山税务局长。1935年8月,张接任时,中国已与日本订立了何梅协定,唐山已成了日本宪兵和浪人的天下,十二月,冀东专员殷汝耕,要成立冀东自治政府的汉奸组织,把张瑞麟请到一家澡堂的小房间,要张瑞麟盖章,张佯言回局取章,便直奔火车站乘车南下。
1936年初,参谋本部陆地测量总局局长吴德芳被撤职查办,新任局长黄思基是张瑞麟在广州的旧识,遂委张氏为总局测量监技正,是为全国测量监的第三人(同时期的两人为中央测校校长刘器钧,总局付局长花春培)。
1937年11月12日上海沦陷,日军进迫南京,测量总局迁往长沙,张瑞麟奉命留守南京,直至日寇攻入和平门后,才率领总局留守人员携带一部分器材,从中山门撤出。1938年冬总局迁至桂林,张瑞麟奉命至贵阳,与贵州当局联系,将总局迁至贵阳,中央测校迁至镇宁县,制图科迁至平坝。1940年抗战进入艰难时期。军官待遇尤低于文职,张瑞麟是教官,生计尤为艰难,是年旧历除夕,终以积劳致瘁,病逝于贵阳中央医院。终年五十七岁。
张瑞麟一生热爱科学,守正不阿,视官场如畏途,三十年中未尝放弃测量专业,他四任省测量局长,开办贵州、湖北两省测量学校,成立安徽、江西两省测量班,编写很多测量学讲义,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专业人才,始终保持着一个科学工作者的纯洁心灵。张瑞麟以中寿之躯,埋骨于贵阳红边门外。
上一篇:导言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