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安徽省志·测绘志》从1985年初开始编纂。1986年以省测绘局和省测绘学会为主体并邀请了省地质矿产局、省水利厅、省公路设计院、合肥工业大学、合肥市测绘队、淮南矿务局、淮北矿务局、马钢矿山公司技术处、铜陵有色金属公司地测处的测绘专家、教授、工程师,组成了《安徽省志·测绘志》编纂委员会并担任其委员。省测绘局局长王树勋任委员会主任。由省测绘局抽调人员在编纂委员会下组成办公室,具体承办志书的编纂工作。省测绘局阮魁担任主编。1987年办公室用行文、会议、走访、调查、抄录等多种方式搜集有关志书的图、文资料,(资料截止时间为1989年12月31日)。同时在省地方志办公室具体指导下拟定了该志书的全部篇、章、节、目。
1988年开始撰稿,在撰写中省地方志办公室时常给予热情地指导。初稿写成后送省地方志办公室审阅,由撰稿人修改,再审阅、再修改,几经来回,于1993年7月打印成册,送编纂委员会各委员,征求意见。
1993年11月11日,省测绘局与省地方志办公室联合召开《安徽省志·测绘志》的评议会议。参加会议的有编纂委员会绝大部分委员以及省地方志办公室的同志、还邀请了原国家测绘局局长李曦沐。会议认为:志书的指导思想正确,体例符合规定要求,资料翔实,文体通顺。同时还指出各篇在叙述的具体事态中仍有时间、数量、人物、地点相互间多处矛盾现象发生,以及存在大量打印错误等。所以还需要进一步修改与校核,才能使其更趋于完善。
1994年又重新收集补充料资。各撰稿人根据会议上的具体意见,各自认真修改了打印稿全部内容。为了使各篇内容在纵向、横向之间的时间、数量、人物、地点等各个方面必须相互协调,前后呼应,消除各篇由各自撰写产生的矛盾,由罗义源在原打印稿的基础上对各篇进行全盘统筹修改与编纂。发现了问题,即与撰稿人共同查阅原始资料,斟酌推敲,磋商修改。再发现问题,再修改,反复多次。本次修改旨在历史唯物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尽可能使所阐述的内容,时间准确、数量无误、地点清楚、人物真实,从而正确地、全面地、真实地反映安徽省测绘事业发展的来陇去脉,特别是建国后测绘事业繁荣进步的过程。
为了以后修改、编辑快速和便捷,1995年后开始把原稿录入了计算机内。《概述》、《地形测量》、《工程测量》以及“目录”“编纂始末”,由罗义源录入,《大地测量》、《地图制图》、《测绘机构与测绘管理》由张进标录入,《科技与教育》《大事记》由许卫国录入,《附录》由邵曼丽录入。
对原稿中的线划型插图,尽可能在保持其古风原貌的原则下予以复制。对原图复印,重新清绘。复制后的图面既不失原图的风貌和意韵而又得以湛然一新,达到了以图弘文、图文并茂的目的。
1995年4月完成了对第一次打印稿的修改与编纂,至1995年10月再次打印成册送省地方志办公室审查;另方面送《安徽省志·测绘志》编纂委员会各委员征求意见。1995年11月,撰稿人分别奔赴各编委处,面对面地聆听了他们的审阅意见,中肯的加以吸收,欠妥的给以解释,力求双方意见达成共识。地方志办公室的同志在审阅后,于1996年1月11日又亲临《安徽省志·测绘志》办公室,逐章逐句地指出了问题所在,明示了修改办法。编撰人员再次综合各方面的意见,核实和修改,到1996年5月初基本完成志书撰写的编、修工作。全篇附上了“目录”编纂始末”等以及照片和插图,合并装订成上、中、下三册的修改稿。
1996年5月17日,再次送修改稿到省地方志办公室审阅。1996年7月6日意见反馈后,各撰稿人再次修改意见,由罗义源在计算机上录入各篇的修改文字并用《安徽省志·军事志》书,做为样本,进行编辑和初步排版。1996年11月30日基本完成了《安徽省志·测绘志》的第四次修改,编排打印后装订成册。《测绘志》共计八篇,即《概述》罗义源撰写,《工程测量》杜庆峰撰写,《大地测量》《地形测量》《附录》,邵则铎撰写,《地图制图》与《科技与教育》徐远碧撰写,《测绘机构与测绘管理》张进标撰写,因按规定,专业志中的《大事记》不入省志。因而由阮魁撰写后留给本测绘专业使用,故未刊入。《附录》采用节录形式,保留与测量有关的文字资料,其余也不选入。
该志书在编纂中得到了北京市图书馆、安徽省图书馆、省测绘局、省测绘学会、省地质矿产局、省水利厅、省公路设计院、合肥工业大学、合肥市建委测绘院(原市测绘队)、淮南矿务局、淮北矿务局、马钢矿山公司、铜陵有色金属公司,安庆市勘测队、芜湖市测量队等单位的大力帮助与支持,同时在省地方志办公室与省测绘局党委的直接指导与关怀下才得以顺利完成编撰与修改工作,谨致谢意。
该志书的编纂工作前后历时十年,办公室的工作人员调进调出流动频繁,其间某阶段,直接参与这项工作的还有臧双荀、罗衡、严发杞、徐慧芳、陈磊、刘惟志、卢彩霞、吕锡金等,他们也作出了应有的努力和贡献。
由于水平有限,编纂中难免还有这样那样错误,希读者予以指正,以便更正。
《安徽省志·测绘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
一九九六年十月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