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安徽省历来重视环境宣传工作。大多数省辖市设有专门的宣传机构,配有专职人员,地区及县也有相应的兼职人员。《中国环境报》在全省各地(市)、县还聘任了专、兼职记者和通讯员,为该报采写环境新闻,是一支不可忽视的环境宣传队伍。马鞍山、淮南、芜湖、铜陵等地都编印了具有地方特色的环境报刊,其他地市也均有定期或不定期的环境宣传刊物。
各地除了日常围绕环保法以及结合植树节,爱鸟周,地球日等特定节日开展宣传活动以外,每年的“6·5”世界环境日更是集中力量采取各种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全方位、多层次、规模宏大的宣传纪念活动,为提高全民环境意识收到良好的效果。
一、编印报纸、杂志、画册
《环保科普宣传》报,为宣传环境保护知识的普及性报纸,由省环境科学学会与省环科所联合主办。1987年创刊到1988年底,共出版4期,每期5000份,赠送全省各级领导与广大干群阅读。
《安徽环境》杂志,由省环保局主办,1980年创刊,共出版40期,每期500份,属科普性刊物,1983年停刊。
《安徽环境科学》杂志,由省环境科学学会主办,1981年创刊,到1990年底,共出版19期。每期印刷3000份,不但分发省内环保部门,还与省内外有关单位交流。
《安徽环境监测》杂志,由省环境监测中心站主办,1981年创刊,至1988年底,共出版4期。
《安徽排污监理》杂志,由省排污监理所主办,1986年创刊,到1988年底,共出版15期。《爱鸟》画册,1983年,省环境科学学会和省环保局聘请安徽大学生物系王岐山教授主持编写的,介绍了64种常见鸟类,印刷发行10万册。
二、编印论文集
《城市生态研讨会论文集》,1986年8月编印,共收集论文8篇约3万5千字。
《自然保护管理科学研讨会论文集》,1987年4月编印,收集论文10篇约4万字。
《环境与健康研讨论文集》,1988年1月编印,收集论文20篇约13万字。
论文集由省环境科学学会编印,每集3000册。省建设厅还先后编印了《自然保护文件汇编》,《安徽省环境保护法规汇编》、《环境标准》等。
三、举办展览,制作电影、电视录像,印发有关政策、典型材料
1987年、1988年省建设厅在合肥市举办了两期环境保护工作成就展览,反映全省环境质量状况及各级环保部门在管理、监测、科研、自然保护等方面成绩、问题及对策。
《大别山生态探讨》电影、《新安江上游森林生态考察》录像,是1984年省环境科学学会和省环保局共同制作的。
1982年,省环保局印发了《生态农村11条标准》、《淮北平原农业生态环境调查报告》并下发。
1986年,省建设厅、省农牧渔业厅共同编印了1500册《农业生态环境保护资料选编》发往全省环保部门。
1988年,省建设厅邀请省电视台拍摄了“巢湖重点污染源现场报道”电视片,巢湖市、巢湖水源保护办公室及合肥市环保局也分别拍摄了三部反映巢湖污染的电视专题片。省建设厅还编印了《保护巢湖水源,促进经济发展》的宣传手册。省建设厅及沿江有关城市并通过新闻报道、图片等广泛宣传了长江珍稀动物白鳍豚。马鞍山市首次对利用文艺形式宣传环保进行了大胆尝试,摄制了“这是安静区”、“钟声”两部广播剧,编辑出版了《绿色的呼唤》环境报告文学集。“6·5”世界环境日期间各地纷纷利用报纸、广播、电视、专题、座谈会、宣传咨询站等宣传工具和形式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纪念活动。
四、复刊《安徽环境》
1989年初,省环保委员会复刊《安徽环境》为内部刊物,定期月刊,由国家环保局局长曲格平亲自题写了刊名。1989年4月10日编辑了第一期,至年底共出了12期。《安徽环境》复刊得到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朋友的关心与支持,省委副书记、省长傅锡寿,省人大副主任郑锐及张凯帆为刊物题词。该刊物以宣传、贯彻党和国家有关环保的方针、政策、法规、条例为宗旨,多层次、多角度地反映全省环境建设、环境管理、监测、科研等各项工作情况;上传下达、沟通信息,交流经验,通告人们关心的环境质量状况,特别重视报道改革开放的新形势,如何强化监督管理,实现环保与经济同步发展,交流各级环保部门环境管理中的新措施、新经验、好办法。《安徽环境》每期印刷650份,向国家环保局、省有关领导、各有关厅局,各地、市环保部门发送,并与兄弟省、市环保部门交流。到1990年底共编印24期。在编辑刊物的同时,还不定期编发内参《环境信息》直送省有关领导。
五、“6·5”世界环境日纪念活动
1989年“6·5”世界环境日,联合国确定的主题是:“警惕全球变暖”。省建设厅召开了中央驻皖及省有关新闻单位记者座谈会,就如何借助于新闻媒介进一步加强环保宣传问题进行了座谈。淮南市环保局和团市委在全市少先队员中开展“争当环保小卫士”活动月活动,并在6月4日的千人动员大会上,组织了90多名少年儿童在150米长的白布上同时挥笔作画。6月3、4两日,近200名少年队员腰鼓队和佩戴环保小卫士袖标的少先队员走上街头,通过现场表演和广播,向群众宣传环保知识。此外,市环保局还组织了当地新闻单位的记者对一些重点污染单位进行集体采访,采写的十几篇环境新闻稿以专版形式在报上发表。铜陵市环保局举办了“环境保护是一项基本国策”电视演讲赛,报名参赛的有工人、农民、干部、学生等近100人,年龄最小的十几岁,最大的五十多岁,市领导为获奖者发奖。地处皖南山区的黟县举办了题为“看大好河山、抓环境保护”的别开生面的自行车越野赛,县长和县直各部门负责同志带头参加,通过越野,使人们既看到山青水秀的美丽河山,又看到了现代化生产带来的新污染,从而增强保护环境的责任感。马鞍山市举办环境咨询,图片展览,环保知识猜谜及“环境美”书法、美术、摄影联展活动。合肥市与淮北市环保局还通过向全市人民献播电视连续剧,宣传环境保护工作。各地围绕“警惕全球变暖”的主题,纪念活动内容丰富多彩,有保护大气环境,控制温室效应防治工业污染,综合治理“三废”;保护自然环境,维持生态平衡的内容。还有与人们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环境科学知识。当年的纪念活动发动面较广泛,不少地区的县、区及厂矿企事业单位都发动起来了。蚌埠市西市区共有250个企事业单位参加了纪念活动,全市共设宣传站50多个、拉横幅60多条、彩旗170多面、板报近300块;淮北市有30多家厂矿企事业单位结合各单位实际开展了种种纪念活动。和县人民政府向全县各区、乡、镇发出做好“6·5”世界环境日纪念宣传活动的通知,一些厂矿根据通知精神首次开展宣传纪念活动。此外,怀远、固镇、怀宁、枞阳、望江、休宁、宣州等县市都开展了各种纪念活动。
环保法颁发以后,省人大常委会、省政府于1990年2月28日召开了宣传环保法的电话会议,龙念,康志杰在会上讲话,要求各地集中一段时间进行宣传。在全省范围内掀起一个认真学习、宣传和贯彻环保法的热潮。各地闻风而动,宣城、阜阳、池州、芜湖、马鞍山等地,成立了以专员、市长为组长的宣传领导小组。淮南市人大和环保局组成几个宣传组到基层宣讲。宿县组织文艺队深入城乡宣传。省建设厅还把五项环保法规汇印成单行本,印发了3万余册,并将环保法印成1.3万张布告在全省各地广泛张贴,并与马鞍山市环保局联合摄制了50集电视“广而告之”每天在省电视台播放。通过集中力量广泛宣传,使环保法家喻户晓,深入人心。1990年初“省环保宣教中心”批准成立,承担全省环境宣传的协调、管理工作。
1990年“6·5”世界环境日的主题是“儿童与环境”。6月4日,龙念在安徽电视台发表电视讲话,安徽日报又将其主要内容刊登;省建设厅和省环境学会联合召开“纪念‘6·5’世界环境日座谈会”,来自省直有关厅局和高等院校的20多位专家学者,以保护环境,向后代负责的强烈责任感,列举了大量事实说明全省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并呼吁要加强对青少年的环境教育,为儿童创建一个洁净的世界,也为他们塑造一个洁净的灵魂。省建设厅在省政协画廊举办为期一个月的环保摄影、图片、青少年书画展览;6月3日,省建设厅和合肥市环保局在市政府广场举办了百名少儿现场书画表演,省、市有关领导前往现场观看了表演,并当场挥毫题词。全省各地都围绕“儿童与环境”的主题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各种纪念活动。淮北市环保局、市教委联合举办“为了儿童,保护环境”盛大系列宣传活动。1500名少年儿童参加了6月1日的主题游行式,他们身着鲜艳服装,手举彩旗、花环和环保宣传标语牌,在环保徽、校旗、鼓号队的引领下,呼喊着“保护环境、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等口号,接受了市领导的检阅,约2万多市民观看了这场游行表演。这个市还举办了游园活动、联欢会、咨询站等。芜湖市举办了百人百米书法绘画表演,录制了对该市部分中小学、幼儿园环境影响较大的几家企业污染实况,以电视新闻形式向社会呼吁为了儿童身体健康保护环境。铜陵市环保局与市教委联合组织了《儿童与环境》的画展,进行形象的环境意识的宣传。黄山市选拔优秀中学生组成“自行车宣传队”在市中心、主要交通干道进行宣传。休宁县组织小学生现场作画表演,黟县举办了儿童团体操表演。其他地、市、县也都纷纷以领导发表电视讲话,地方报纸开辟专版、纪念会、作文比赛、征文活动、环保知识竞赛等形式开展了纪念活动。
对于环境宣传工作,近年来全省有些地区进行了大胆改革尝试,力争使这项“软任务”变成“硬指标”。淮北市政府分区、县签订环境目标责任书时,把“6·5”世界环境日的活动,列入考核内容;安庆市环保局将所辖各县环境宣传工作作为该地区环境综合整治考核内容之一,并提出具体要求。有些地区的宣传工作开展得很有特色,在省内外有很高的知名度,如泾县利用纸塑和生态造型,在干群中进行形象化的自然保护的宣传,深受群众欢迎,效果颇佳。马鞍山市环保局与文化部门建立广泛、长期的协作关系,使环境保护与文学艺术“联姻”,更易为人民群众接受。
上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