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五节 城市建设档案
城市建设档案是指在城市规划、建设及其管理工作中形成的应归档保存的文字、图表、声像等各种载体的文件材料。按照建设部规定:凡属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的城市规划、勘测、城市建设管理、市政、公用设施、交通运输设施建设、工业、民用建筑、风景名胜、园林绿化、城市防洪、人防设施及抗震、城市建设科研等方面的资料,均属于城市建设档案。城市建设档案是城市规划、建设及其管理工作的真实记录,是城市建设和发展的重要依据。 全省城建档案工作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50年代以前,全省没有建立城建档案组织,影响了城建档案工作的开展。技术资料无人收集保管,市政设施资料残缺不全,分散在个人手中,或委托有关部门代管;房屋建筑图纸任意堆放,缺乏完整系统的城建技术档案资料,对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都是不利的。为了改变这种状况,蚌埠、合肥率先成立了基本建设技术档案室。蚌埠市于1960年8月,在市建设局内成立基本建设技术档案室,抽调专人,挤出房屋作为档案库房,着手收集整理归档资料。合肥市于1960年9月,在市城市建设局内成立基本建设技术档案室,制订《合肥市基建技术档案工作细则》,初步确定了接收归档范围和集中统一管理的原则。采取先内后外,分批集中的办法开始对局机关内部档案资料的收集保管工作。1980年全省科技档案工作会议和1983年全省城建档案工作会议后,分别制定了两个文件。即: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1980年9月12日《批转省经委、省农委、省建委、省科委、省档案局关于全省科学技术档案工作会议的报告》,和中共安徽省委办公厅、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1983年3月12日《批转省建委、省档案局关于全省城建档案工作会议情况的报告》。这两个文件中,明确提出:“省辖各市都要积极筹建城市基建档案馆,集中统一管理好城市基建档案。会议研究,请合肥市先行一步,力争在1981年把基建档案馆建起来。其他各市也要在1982年底把城市基建档案馆建立起来。……要逐步采用现代化手段来解决库房紧张和设备不足的问题,以提高查阅,复制效率和保管技术。”“必须尽快地把省辖八市的城建档案馆和地辖六市的城建档案室建立健全起来……加快城建档案馆的各项基本建设。”各市人民政府认真贯彻上述文件精神,加强了对城建档案工作的领导,积极筹建城建档案馆,配备专职人员,从事城建档案工作,拨出专款,安排城建档案馆的各项基本建设,使城建档案工作出现了快速发展的形势,为经济建设和城市建设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一、建立了机构,形成了城建档案管理网络 1981年以来,各个城市按照文件规定,先后组建了城建档案馆,隶属市建委领导。目前,全省已有9个省辖市和7个地辖市成立了城建档案馆,蚌埠、芜湖、马鞍山市所辖县分别建立了城建档案室。建设系统内部各行业如供水、煤气、市政等也建立了部门档案室,基本形成了城建档案馆、基层单位档案室的城建档案网络。 二、城建档案馆的基础条件逐步完善 在各级政府和建设主管部门的重视下,城建档案馆的基础条件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城建档案馆初创时期,房屋紧张,库房简陋,条件很差。目前,全省已按照《档案馆建筑设计规范》的要求建设城建档案办公及技术用房。建成使用的馆房建筑面积由1985年的9500平方米,增加到14619平方米,增长65%。各城建档案馆还购置了必要的档案柜,计算机、复印机、照相机、摄像机、录像机、空调机等设备,使城建档案馆的工作条件大为改善,基本适应工作的需要,使档案资料能够得到安全、完整的保存和科学规范化的管理。 三、建立了一支适应工作需要的城建档案干部队伍 目前,全省城建档案馆专职人员已由1985年的56人,增加到121人,增长46%,其中: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46人,占总人数的38%。此外,各地还积极开展城建档案干部和基层档案人员的业务培训工作,以及学术交流活动,提高了城建档案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 四、城建档案工作逐步迈上法制化的轨道 近年来,全省城建档案工作法制化建设进程加快。国家颁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城市建设档案管理暂行规定》、《科学技术档案工作条例》是城建档案工作的根本法规。据此,各地市先后制定了一系列的城建档案工作行政规章和技术规范。如合肥市1985年颁发的《合肥市城市建设档案管理办法(试行)》,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及时向全省转发了这个文件,肯定了这个办法。芜湖、马鞍山、蚌埠、铜陵、淮南、安庆等市人民政府也先后发布了城市建设档案管理办法等文件。有的城市还分别制定了市政工程、管网工程、开发区建设工程档案资料的管理办法,编制了城建档案馆的接收范围,分类大纲等。档案馆内也制定了一些规章制度,如岗位责任制,借阅、保密、防火防盗等制度,逐步形成了城建档案的法规体系,初步实现了依法治档,依法管档的局面。 五、馆藏资料丰富,发挥显著效益。 各个城市,首先抓了竣工图的编绘和移交工作,按照文件规定,各个城市都采用收取竣工图保证金的经济措施,有效地推动了竣工图的编绘移交工作,丰富了馆藏资料,保证了档案质量。据8个省辖市统计,到1987年底,馆存档案58768卷,并经整理,编目建卡。还馆藏了图纸、资料、图书约3万册(张),保管近4万项工程图纸。芜湖市收集了30年代珍贵资料,名人题字及声像档案等。合肥城建档案馆的馆藏资料,真实地系统地反映出合肥市建国以来城市建设的发展历史。还有早期拍摄的城市建设照片,十分珍贵。如30年代的合肥四牌楼,40年代的合肥前大街等。目前全省各城建档案馆(室)的馆藏档案近20万卷,底图6万张,照片3.2万张,城建历史档案、城市基础设施档案、城市历史文献等在馆藏中的比例逐步扩大,馆藏档案门类明显增加,结构更加合理,取得了显著的效益,受到了广泛的重视和支持。据合肥、芜湖、安庆、铜陵、马鞍山、蚌埠、淮南等7个市城建档案馆统计,1985~1987年3年内,每年接待5000人次借阅调档。如合肥市1986年共接待2293人次,借阅调档40725卷(张),1987年接待2203人次,利用档案2710卷次,资料1691册次,抄摘复制68353张。城建档案为城市规划、城市建设、管理,为解决房产纠纷,为城市救灾抢险,为编史修志等方面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各省辖市在编制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详细规划和单项专业规划时都充分利用了城建档案资料。铜陵市城建档案馆为全市各单位提供地形图,避免了各单位的测绘工作,为各单位节约测绘经费1000多万元。合肥、芜湖、安庆、蚌埠、铜陵、马鞍山市利用城建档案资料解决了大量的房地产纠纷。淮南市城建档案馆利用档案资料,1984年编制了《淮南市防洪排涝工作图》,为市领导指挥排涝抢险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淮南大通煤矿报废后,科技人员利用煤矿档案资料进行系统分析,又回采了原煤46万吨,为国家创造了财富。各市在编写地方志行业志时,得到了城建档案馆的普遍支持,为编史修志提供了大量的资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