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安徽近代工业发展较迟,清代中期以前,民间所需的日常生活用品如烟锅、烟杆、木梳、刀剪、扇子、丝线、发网、鸭蛋粉等多系手工制品,经营这类商品的店家,统称杂货店、铺。道光二十年(1840年)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开始向我国倾销商品,光绪二十年(1894年)甲午战争后,输入洋货品种和数量逐渐增多,国内民族资本也逐渐兴起,除纺织、面粉工业外,火柴、制皂等日用工业也有了发展。这些工业产品进入市场后逐渐替代了手工制品,原先经营手工制品的杂货店铺,进而成为经营洋货和京广什货等日用工业品的京广洋货店,以后逐步演变成为具有现代规模综合经营的百货商店(公司)。
芜湖早在明清时代即为安徽重要商业、手工业城市。据民国8年(1919年)《芜湖县志》载:“京广洋货现有店铺26家,货源多数来自上海、南京、苏州、广东等处,货类共有三千多种,最畅销者如日本火柴、纸烟,英、美煤油,德、美、日玻璃,中、英、美洋烛,日本洋伞、毛巾、机器线袜等。销场除本埠外,庐州(今合肥)、巢县、三河、宁国、徽州各处均来贩运”。“光绪二十年(1894年)后营业每年五、六百万元,民国至今(1918年)不过300万元”。又根据安徽文史集萃丛书之七《工商史迹》载:“日军侵芜时,经营洋火、洋烟、洋油、洋烛、洋肥皂的五洋业曾多至200多家”。1949年建国之初芜湖市百货业约126户,万元以上资本的仅9户。
蚌埠最早一家百货商店是本地人高德斋于清朝末年在淮河北岸小蚌埠开设的万丰商号。经营京广什货、绸缎布匹、糖纸烟酒、南式糕点等商品。民国16年(1927年)浙人张梅卿、姚文兴集资6万银元建房36间,创办天成公司经营日用百货、化妆针织、绸缎布匹等,以资金雄厚、商品齐全驰誉皖北。民国32年山东王福山在二马路开设方成公司,楼上楼下营业,已渐有现代百货公司规模。抗战前蚌埠经营京广杂货的商户有193家,沦陷时期曾发展到348家,抗战胜利后,一度发展到794家,其中专营百货批发的27家,棉布批发62家,零售店600余家。建国前夕降至304家。
合肥是皖中物资集散中心,清末民初,湖北商人艾某在合肥开设艾宏兴百货商店,后扩展为合肥著名的大型百货商店,当时经营百货批发以针织品为多,次为煤油灯具、钮扣、发夹、发网、牙刷、牙粉、雪花膏等。货源多来自芜湖、上海。建国前夕,合肥百货业有商号168家,规模较大的20家,均兼批发。其中大兴、义新、艾宏兴等设有申庄,坐庄采购上海百货。
安庆滨临长江北岸,光绪二年(1876年)中英烟台条约定为外轮停泊所后,外轮运入安庆的主要日用品有洋布、药品、烟草等。抗战前全市商店有1100多家,沦陷时期日军开设洋行多达15家。抗战胜利后,市场日渐萧条。建国初期,市内有京广商店180家,棉布店28家,制帽店4家,布鞋店6家,棉纱店6家。
屯溪为皖南物资集散重镇,宣统3年至民国17年(1911~1928年)间,有百货业近20家,以胡同和京广货店为最大。抗战期间,市场一度畸形繁荣,百货业曾发展到30多家,以新昌、怡昌、元泰昌三家最大。建国前夕,市区百货业降为20家。
在百货业中,安徽纸墨笔砚的生产经营历史悠久,闻名国内外。晚清海禁开放后,洋纸、墨水、钢笔进入,国内机制纸也渐次发展,宣纸、徽墨、歙砚等供应主要是适应书画艺术和收藏鉴赏的需要。据民国8年《芜湖县志》35卷5页载,芜湖纸业,同治间仅有12家,货源大都来自江西,光绪初共有纸号16家,每年营业约有20万元。宣统三年至民国17年屯溪纸业大店有怡祥、正路纸号、大盛纸店;笔墨业有胡天文、胡同文等都较著名。徽州胡开文墨庄,远在清康熙年间创设于休宁县,所制徽墨,闻名全国,盛时除在省内歙县、芜湖、安庆等地设有分店外,苏州、扬州、武汉、上海、杭州等地都设有分支机构。建国前,屯溪纸业7家、文具业16家、钟表水笔业17家;蚌埠建国前有糖纸业24家、文具业(包括书店)26家;合肥纸张文具业同业公会有会员93户,大店9家均兼批发;安庆有纸张店6家。
建国前夕,通货恶性膨胀,民国37年8月19日实行限价后,百货业和其他行业一样,惨遭打击,纷纷倒闭。仅蚌埠一地限价后百货业相继关闭的商号就达100多家。当时安徽按照行政区划在皖北蚌埠、皖南屯溪(后迁芜湖)分别建立了皖北、皖南两个公营贸易总公司,一揽子经营粮、油、棉、土产及日用工业品。1950年4月在原贸总的基础上划分专业建立了中国百货公司皖北、皖南两个分公司,并按照经济区划在重点城镇设立支公司10个,办事处32个,营业所17个,营业组22个及直属批发部、门市部11个共94个机构,职工2291人。1952年初,两个百货分公司在合肥合并办公,同年8月正式成立“中国百货公司安徽省公司”,12月学习邯郸建站核资经验,在芜湖、蚌埠、安庆建立3个二级采购供应站(后调整为2个),并按照经济区划在芜湖、安庆、屯溪、蚌埠、合肥、淮南和宣城、无为、巢湖、蚌埠、阜阳等重点市、县建立34个百货商店和432个县、镇办事处、13个小组,实行分级管理,由省公司和当地商业行政部门双重领导。全省百货公司核定资金1650万元,实行经济核算制。形成了以后30多年的经营管理体系。1953年下半年全面实行经济核算制,在安庆、芜湖两专区设专区办事处,阜阳、宿县、滁县、六安四专区在原百货商店基础上扩充为中心商店(后也改为办事处),代表省公司管理所属商店。1955年,在县以下建立百货分销处459个,改县商店为县公司,职工增至7478人。以后随着国、合城乡分工的调整,撤销了一些分销处,至1955年底止全省百货系统共有分支机构439个,包括2个二级站,5个省辖市公司,7个专区分公司,63个县公司,7个矿区商店,355个分销处,形成了省、地(市)、县三级管理体系。当时在其他专业公司网点还不普及的情况下,百货公司的经营范围包括日用百货、文化用品、纺针织品、五金、交电、化工、糖业糕点等。以后随着业务发展、专业划细、机构和经营范围屡经调整变化。
1955年6月省文化用品公司成立。将文化用品业务划出;1956年初又先后将化工原料、针棉织品、糖业糕点、五金机械、交电器材等批发业务划交新成立的各有关专业公司经营;同年8月,化工原料、针棉织品、糖业糕点三公司又并入百货公司。1957年,二级站扩展到5个(芜湖、合肥、蚌埠、安庆、淮南)并在浦口、裕溪口、杭州、宿县设立转运站,负责分运商品。1958年初,撤销了省公司,有关百货经营管理工作改由商业厅日用工业品处承担,实行政企合一,原省直属各站、公司均归地方块块领导。1961年又恢复了“安徽省百货公司”和“安徽省纺织品公司”,对外两块牌子,内部一套机构,恢复条条管理。1962年划出糖业烟酒业务,1964年撤销纺织品公司牌子,业务仍由省百货公司承担。1968年省公司成立革命委员会,后改称革命领导小组,省属二级站又划归地方块块领导。1969年省百货公司再次撤销,大部分干部下放农村。1970年省革委会批准阜阳、宿县、池州地区成立3个工业品站,六安地区成立百货站。1973年10月省商业局通知将“省百货公司革命领导小组”改为“安徽省百货公司”,并逐步将重点二级站收回省管,至1975年,省直属二级站共有合肥、蚌埠、芜湖、安庆4个百货站和1个安庆纺织品站。1978年又成立了合肥、蚌埠、芜湖3个纺织品站,撤销了六安、池州站。经过这次调整,全省百货公司系统共有二级站10个,地区公司9个,省辖市公司7个,地辖县(市)公司73个,县以下百货分销处42个,干部职工共22900人。1984年省人民政府决定将百货公司经营纺织品的二、三级批发业务划交工业部门管理,当年即将4个专营纺、针织品的二级站成建制交出。次年又将阜阳、宿县两站和11个县公司经营的纺、针织品业务划交当地工业部门管理。至此,全省国营百货公司系统的经营范围批发只包括百货、文化两大类(部分三级批发仍兼营针、纺织品),零售基本上包括所有工业消费品在内的一揽子,只是范围大小有所不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三多一少”的商品流通体制逐步形成,百货公司指令性计划管理商品逐步取消。只保留胶鞋、洗衣粉作为指导性计划商品,原省百货公司直属的8个二级站也全部下放到地、市管理;1984年为了适应体制改革的形势,省百货公司在执行行业管理任务的同时,还成立了经理部,试办小规模的经济实体,直接经营商品购销业务。35年来,全省百货公司的机构、隶属关系、经营范围经过多次撤、并、划转、调整,截至1985年底,全省百货公司系统共有二级站8个(其中一个专营小商品),地区公司8个,省辖市级公司包括合肥市百货大楼13个(其中两个专营小商品),县(市)级公司74个,县以下百货分销处100个,零售网点908个。独立核算单位839个(其中零售532个),职工35601人。拥有固定资产总值6682.3万元。自有流动资金5830.7万元。此外,还有归口管理的集体企业1223个,职工12193人。
1985年全省百货公司系统进货总额14.52亿元(国内纯购进加省外调入,下同)比1952年的1.65亿元增长7.8倍,平均年递增6.81%,其中国内纯购进增长186.2倍,平均年递增17.1%。销售总额19.64亿元(国内销售加调往省外),比1952年的1.79亿元增长9.95倍,平均年递增7.52%。平均流动资金占用74155.4万元,周转279次,全年实现利税10124.6万元,其中利润总额7246.7万元。
在放开搞活的过程中,全省社会百货行业也发展很快。按安徽省统计局1985年《安徽省贸易统计资料》:全省共有各种经济类型的零售百货商店9594个,人员72909人,分别占全省零售商业合计的2.66%和8.85%;零售纺织品商店2473个,人员12407人,分别占全省零售商业合计的0.69%和1.51%。此外还有为数众多的个体商户和摊贩,从事主营或兼营百货商品的零售业务。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第二节 进货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