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一节 沿革
五金、交电、化工业作为一个商业行业的总称,始于建国后。它包括五金机械、交通电工器材、家用电器、化工原料等四个大类商品的经营。这些行业在安徽形成的时间先后不一,一般说来,五金机械、化工原料较早,交通电工器材次之,家用电器更晚。在民国前的长时期内,经营这些大类商品基本上尚未形成独立的商业行业,有的属于产销合一的手工业经济,如五金;有的属于经营服务型的手工作坊,如化工,更多的则属于杂货业经营。 从五金机械、交电类看,芜湖市早在北宋末期就有山东卜氏七兄弟来开设冶炼坊,从此,带动了手工冶炼业的逐步发展。迄至清代,芜湖的土钢、土铁、民用铜、铁、锡制作业,一直兴旺发达。产品经营亦随之日趋扩大。清代中期逐渐形成和兴起的芜湖“三刀”(菜刀、剃刀、剪刀)便是一个例证。其中赵云生剪刀民国4年(1915年)在巴拿马博览会上获奖。鸦片战争后,洋钢、洋铁、洋钉、钢丝相继进入中国市场,原有的制铁业受到摧残。据民国8年(1919年)《芜湖县志》记载:“咸丰(1851~1861年)后尚存炼坊14家,均极厚富,自洋钢入口,渐就消灭”。卜家店、万家院等冶炼坊都成了历史的遗迹。《烟台条约》后,芜湖港埠开放,洋钢、洋铁由抵制到采用。冶炼业由原来产销一体、工商兼营的方式,开始发展为五金专业商户,如19世纪末,浙江谈氏在芜湖长街开设的“谈涌昌”及稍后开设的“谈涌茂”号五金店,就专事经营铜、铁、锡制器皿。随着外国资本输入和国内“洋务运动”的兴起,经营进口现代五金的商户又逐渐兴起。民国元年(1912年)以后,在芜湖相继开业的又有“福茂恒”、“大有丰”、“顺泰龙”等五金店。此后经营互有起伏。民国35年后经营五金交电的店铺共有37家,拥有会员183人。建国前夕共有剪刀店20余家,五金电料店42家。 蚌埠市在清末只有几家商店经营手工制作的民用铁器。民国5年,“公记五金车料行”首次开设,主要经营五金工具、车子零件等商品,以后又增设“同康泰”商号,经营建筑五金和机械工具及小型钢,10多年后因销路不畅而告歇。民国8年,蚌埠光耀电厂建成供电,经营电料坐商应运而生。民国26年前后经营五金、玻璃、车料、电料、铁货的“荣记”、“合记”、“清记”、“源泰”等20余家商店分布在二马路、大马路、经一路、伯飞路(今国治街)一带。民国27年蚌埠沦陷,大部分歇业。民国34年抗战胜利后,又逐步恢复发展到33家。 阜阳在宣统三年(1911年)辛亥革命后始出现有专营的五金商店,多系经营民用铁器。抗日战争前,阜阳县城已有“聚源长”、“聚永丰”、“广聚恒”、“生记”等铁货店,都是合股经营,其中以民国17年开业的“聚源长”规模最大,雇用店员7人,有店铺三间,主要经营铁制农具。经营方式,以收购当地分散的铁匠炉产品为主,同时从山西购进部分砂铁块和铁锅、犁面等。抗战初期,大都歇业。民国31年后,阜阳因地处抗日前沿,是沦陷区物资流向大后方的一条通道,五金市场又出现短暂转机,原分散经营的五金商贩又开始联合集资设店经营。抗战胜利后经营铁杂货的小店铺已达9家。 合肥在抗战前也出现经销五金交电的商店,但多附属于其它行业。如刀、剪、锁、蚊帐钩、暗箱扣、自行车等多由百货业兼营;元钉、铁丝、合页等,多由“五洋”杂货业兼营;斧、锤、凿等多由手工业者自产自销。其它地方多有类似情况。建国前夕,合肥以经营五金交电商品为主的商店,只有“恒兴”、“震昌”、“永鑫源”3家,全部资金不过13370元。从业人员仅有13名,年销售额达5万元左右。 化工业形成较早。在明代中期,芜湖就已成为全国浆染业的中心,明人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一书中就有“织造尚松江,浆染尚芜湖”的记述。明嘉应元年(1522年)芜湖已有染坊10余家,其中徽州府巨贾阮弼在芜湖开设的手工染坊,雇工千人。光绪二年(1876年)以后,国外的合成染料、化学油漆和其它化工产品相继进入芜湖市场,逐步代替淘汰了天然染料,改变了传统的染色工艺。光绪二十二年,芜湖市染料业同仁在石桥港(今花津路)成立“染业公所”,协调同行业间的共同事务。民国以后,芜湖棉织业兴起,抗战前夕,全市棉织机坊已发展到1000多家,促进了染料商业的发展。从这一时期的《皖江日报》和《芜湖工商日报》上,就已看到大量国内外化工原料商品的宣传广告。抗日战争前后,洋布充斥市场,染料商业不振,民国35年芜湖共有油漆颜料商店31家,集中在繁华的十里长街,其中专营染料的28家,油漆的3家,以建于宣统二年的“同泰永”较有名气。其它土产化工原料一般由土产、杂货商店兼营。 蚌埠市建国前化工行业规模很小,经营品种不多,且多系舶来品。民国12年蚌埠第一家染料店“大章”开业,以后陆续开业的还有“协商祥”“益泰”和“德昌祥”等染料店。民国37年已有13家染料、油漆商号出现,从业人员50余人,分布在二马路、大马路一带。 合肥早在清代就有经营国漆(含虫胶)和植物染色素(俗称靛)的商店。当时国漆由手工业者开设的油漆作坊兼营;植物色素由汉坊(洗染店)兼营。这种经营形式一直延续到20世纪20年代初。以后由于“洋靛”、“洋漆”输入合肥市场,在商人开设的专营商店出售。其中以“洪远记”商店的颜料店为最早。较大的有上海天泰颜料店在合肥开设的德和分店。民国27年合肥颜料批发店共有6家,资金达6.1万块银元。洋漆因不如国漆牢,且易变色,销量甚微。抗战前,合肥市场无专营商店。抗日战争期间,化工行业备受摧残。农村又恢复种植蓼兰,用粟壳、槐花、树叶、益草等植物色染布,用明矾作显色剂,染坊也用土靛。直至民国37年,合肥市专营颜料的商店只有仁丰、公兴、三泰3家,从业人员19名,资金3.7万元。油漆仍由作坊经营。 由此可见建国前较长时期内,安徽五金、交电、化工行业经营网点较少,规模不大,品种也很有限,比起其它商业行业尤显薄弱。建国后,除私营商业继续经营外,新建立的国营安徽省百货公司系统全面兼营五金交电化工的批零业务。经营范围逐步扩大。由于形势的发展,1955年7月,安徽省的化工商品经营业务首次从百货公司中划出,单独成立安徽省化工原料公司。1956年4月又将五金机械和交通电工器材经营业务从百货公司中划出,分别成立安徽省五金公司和安徽省交电公司,同年8月,省化工原料公司又并入省百货公司。五金、交电两公司合并为安徽省五金交电公司。原有的私营商户通过社会主义改造,有的并入国营公司,有的则属于国营公司直接归口管理。至此,五金、交电、化工业结束了长期以来由其它商业行业和手工业作坊分散经营的局面,形成一个自成体系的专业经营。1958年初,新建的省五金交电公司并入省商业厅,其业务管理职能分别由省商业厅的日用工业品处和生产资料处承担,实行政企合一,省以下的五交化公司系统仍保持专业经营。1961年政企又再次分开,省五金交电公司重新恢复,从1966年起开始兼营化工原料业务。1969年5月,一度又将石油业务并入,直至1972年4月,石油业务复又划出。至此,始正式定名为安徽省五金交电化工公司,负责全省五金机械、交通电工、家用电器和化工原料四大类商品的全面经营管理。 安徽省五金交电化工公司从一开始建立起,即以经营调拨批发为主。机构设置主要着重于中心城市及重点县城,未设立机构的县,批零业务仍由各地百货公司及供销社系统经营。1964年根据省人民委员会皖发字第100号文件批转省商业厅《关于精简商业流转环节和今后意见的报告》精神,将原来的蚌埠五金分公司、交电分公司:芜湖化工分公司;安庆市五金公司分别改为批发站(在此之前合肥已建立五金批发站)。1970年,安徽省革命委员会又批准在阜阳、宿县、池州成立3个工业品站,综合经营百货、纺织和五交化等工业品批发业务。与此同时,原在合肥、芜湖、蚌埠、淮南等地分别建立的各工业品专业批发站,又曾一度合并为综合的工业品站和生产资料站。1971年全省二级批发机构重新进行调整。省五交化系统先后在合肥、蚌埠、芜湖、安庆恢复五金交电化工采购供应站。1978年后,上述4个站又先后分别将化工业务划出,就地建立4个化工采购供应站。阜阳、宿县两专区所在地分别设立五金交电化工采购供应站。以上10个二级站共同担负省外商品的采购、调进、地方产品的加工收购和全省五交化商品的调拨供应任务。为了减少经营环节,设在省辖市的二级站,均为站、市(公司)合一,设在行暑所在地的二级站,均为站司(分公司)合一,一套机构,对内调拨,对外批发,对市场零售,一体经营。 全省五交化公司系统除上述二级批发机构设置外,设在县城的三级批发为数很少。1978年以前全省72个县中,只有13个县设有五交化县公司,其余统由百货公司兼营。为了面向农村,加强五交化商品的专业经营,原来未设五交化公司的县,均先后开始组建。至1985年,全省国营五交化公司系统,共有各类管理和经营机构5079个,其中省公司1个,分市公司14个(包括地辖市),五金交电二级站6个,化工二级站4个,县级公司69个,县以下分销处11个,零售网点352个。职工人数共10592人。此外尚有归口管理的集体网点284个,职工人数2943人。独立核算单位368个,固定资产4621万元,自有流动资金1366万元,拥有仓库面积176344平方米。实现利润5081万元,商品资金周转5.32次。社会上经营五金交电化工商品的网点也逐渐增多,据省统计局统计,1985年全省社会经营五金交电化工商品的零售商店共有1987个,从业人员17286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