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自清光绪二年(1876年)《中英烟台条约》签订后,国外煤油开始进入安徽市场,数量逐年增加。
据芜湖光绪十二年(1886年)海关志记述,当时“煤油之市价甚贱,然其质并不低劣,销路甚广,本地居民十有九家用煤油点灯,至于贫民则用以点燃上制之灯,上无灯罩,其详细价目每斤(市斤)钱40文”。民国3年(1914年),通过芜湖关进口的煤油已达21346吨。当时的油源主要来自苏门答腊、波罗岛、美国、俄国等地。
芜湖海关历年入口煤油统计表
表1—3—1单位:吨

注:摘自《芜湖海关志》
当时国外煤油运抵芜湖后,除本埠消费外,沿着长江和内河航道分别销往安庆、池州、六安、合肥以及皖南各县。20世纪初,怀远、临淮关和蚌埠商人还从南京、镇江、上海等地贩运煤油来省内市场销售。以后外商进而直接进入蚌埠,数量不断扩大,销售范围逐渐扩展到宿县、阜阳、六安及河南省东部地区。屯溪当时也有三家较大的煤油经销商号,从杭州、湖州运进,销往徽州地区各县。
外商直接在安徽建立经营机构约在宣统二年(1910年)前后。直统元年,美商“美孚石油”公司首先在芜湖太古路设立“美孚石油公司”;民国9年(1920年)英商“亚细亚火油公司”在芜湖建立办事处;民国19年美商“德士古洋行”也在芜湖建立煤油推销机构。他们还相继在芜湖建油池11000吨,以接卸从国外运来的散装油,又建仓库10876平方米和码头两座以及油所加工设施。“亚细亚”和“美孚”于民国5年前后进入蚌埠,“德士古”也于民国19年左右来蚌埠经营,在蚌埠设立油库开展竞销。三外商以蚌埠、芜湖为基地,在江淮地区的县城和集镇网罗推销商号,从事批发或批零兼营。其零售商多为五洋杂货各业兼营,还有更多的肩挑小贩经营。当时正阳关市场煤油售价一银元一听(30市斤)。芜湖市场每听售价折机米6斗7升5合。市场销售的煤油牌号:有美罕公司的鹰牌、老虎牌、老牌;亚细亚公司的壳牌、铁锚牌;德士古公司的幸福牌、银箱牌等。城乡照明用的植物油和土制腊烛开始有一部分为煤油所取代。仅芜湖、蚌埠两市场煤油最高年销量即达120万听以上。据有关资料记载,三外商当时在安徽的县城或大集镇设立的分销处或代理商号有:
美罕石油公司:亳县元生东号,滁县卞源昌,定远杨汉源,六安协成,宿县义记,全椒鼎孚,正阳关森记,怀远永康,蒙城同泰,太和久泰,固镇廉丰,蚌埠源通、复记,明光朱协记,凤台瑞成,临淮关源源,寿县裕兴,颍上久益,芜湖永和,运漕德孚,柘皋兴源,青弋江协成,南陵高祥记,当涂德孚,汤家沟振工社,襄安中孚,安庆万利、同孚,石牌华孚,棕阳永字,泾县公和,获港信孚,大通沅和,合肥德孚,三河徐兴元,宣城明孚,郎溪汪裕泰等。另外,美孚九江分公司在安徽的宿松、至德(现东至县)两县城和杭州分公司在屯溪等地也设有经销商号。
亚细亚煤油公司:五河、怀远、蒙城的亚洲和记,六安慎泰,明光、滁县荣记,天长仁记,巢县、合肥、大通、安庆、南陵、襄安、当涂统称福记,舒城同泰,芜湖玉兴昌,正阳关久丰,蚌埠、固镇、凤台、寿县泰升,宿州泰昌同记,柘皋、大兴福记,荻港鑫记,运漕福裕隆,全椒立华,亳州、涡阳恒盛,颍上德顺,贵池许复和,宣城德和,枞阳镕记,临淮关恒记,安庆新福记,泾县勤裕,三河同太和,厚昌。
德士古石油公司在芜湖设的“和孚”商号分别在外埠设24个分销点。屯溪立大煤油栈经营上海德土古公司煤油,在屯溪设总经理处,并在黟县、渔亭、歙县、渔粱、深渡等地设立分栈。
三外商对其经销点,开始采取觅保提货办法,后来逐步改为向经销点收取一定数量的保证金或以不动产证状作抵押,在一定时间内交款结算。抗日战争后,三外商重返中国市场,一律改为现金提货制。
民国19年安徽人柯菊初等在沪组建的光华火油公司,在芜湖创办了“光耀火油公司”为光华的分销公司,原销欧美产煤油,后经销苏联“油遍地火油公司”的煤油,商标为光华牌。在同三外商竞争中,于1934年被排挤出芜湖市场,芜湖“光耀火油公司”也随之关闭。
民国26年抗日战争爆发,三外商在芜湖的经营机构撤到上海,芜湖市场逐步由日本达木公司占据,市场煤油年销量由60万听降到10万听,每听价格涨到1石米。民国30年销量降到2万听,要用两石米才能换得一听煤油。蚌埠市场与芜湖相同。全省煤油销量大减,大部分群众又恢复以植物油灯照明。
抗战胜利后,三外产逐步恢复战前的供应网点,国民政府成立了中国石油公司,对石油实行进口限额分配和管制,煤油市场供应仍未恢复到战前水平。其它油品的社会需要量也很有限。
建国初期,安徽经济基础薄弱,石油用量较少。国家还没有设置专业销售机构。中国石油公司华东区公司根据当时石油机构的分布状况,参酌交通运输线路、商业习惯等情况,确定原皖南、皖北行署所属各县、市需用的石油统属南京石油公司供应范围,由行署辖区各级国营百货公司、供销社安排煤油市场,动力油由用户直接到外地购买。1950年7月南京石油分公司始在蚌埠设立推销组(后改称办事处),不独立核算,人、财、物均属南京分公司直接领导。
1952年皖南、北行署合并建立安徽省后,该年1月1日起,在原南京石油公司蚌埠办事处的基础上成立了中国石油公司安徽支公司,机构暂设在蚌埠市,与南京石油分公司脱离关系,归华东石油公司和安徽省商业厅双重领导,当时实有职工47人。1952年6月公司从蚌埠迁合肥。随即在蚌埠、芜湖成立石油供应组,不独立核算,各项业务属安徽石油支公司领导。同年10月安徽石油支公司改名中国石油公司合肥支公司,蚌埠、芜湖供应组改称石油供应站,合肥设立营业部。1952年底省级机构又改称中国石油公司合肥分公司,包括两个供应站在内,实有职工人数204人。1953年1季度又在阜阳、安庆、六安、屯溪建立4个供应站,实行独立核算。4月底又建立宣城、巢县、舒城、泗县、大通、蒙城、亳县、宿县、滁县、正阳关10个供应组,并将合肥营业部改为批发部。1953年12月11日省级机构再次更名为中国石油公司安徽分公司。1954年9月1日又改称为中国石油公司安徽省公司,将合肥批发部改组为合肥石油供应站,实行独立核算。同年下半年按专、市行政区划设置石油机构,将合肥、蚌埠、芜湖石油供应站改称市公司,阜阳、宿县、滁县、六安、芜湖、徽州专署所在地石油供应站改为分公司。
1953年中国石油公司拨款在蚌埠建造3300立方米金属油罐。1954年建成后,1955年初即划归上海石油采购供应站领导,负责对苏皖北部的调拨业务。1959年划归安徽,更名为安徽省石油公司蚌埠石油批发站,为二级批发机构。
1956年根据商业部规定,省石油公司和省煤建公司合并为安徽省石油煤建公司,实行统一核算,分两大类计算盈亏。1957年下半年,各地市县公司也先后合并。当时全省只保留了蚌埠石油批发站一个纯经营石油的机构,担负对淮河两岸的石油批发业务。
1958年初,撤销专业省公司,将石油、煤建和五金、交电、化工、农业生产资料(包括农药、化肥、农业机械)并入省商业厅生产资料处,实行政企合一。地、市、县石油煤建公司也相继撤销并入当地商业行政部门,由商业局业务科、股统一经营,有的成立石油煤炭经理部经营。1961年重新恢复安徽省石油煤建公司,并在蚌埠、合肥、芜湖、安庆建立了石油批发站,还在淮南、马鞍山市、铜陵特区成立了工业品批发站,兼营石油进销业务。同时恢复了专、市和部分县石油煤公司。1965年全省已拥有合肥、蚌埠、芜湖、安庆4个石油二级批发站;阜阳、宿县、滁县、六安、徽州和芜湖、安庆(本身不经营石油业务)7个专区级石油煤建公司;淮南、马鞍山、铜陵3个市级石油煤建公司;蒙城、涡阳、亳县、颍上、临泉、凤台、太和、界首、阜南、灵璧、五河、泗县、萧县、砀山、嘉山、凤阳、定远、来安、全椒、天长、肥东、肥西、舒城、庐江、寿县、霍邱、当涂、巢县、郎溪、广德、宣城、繁昌、南陵、泾县、无为、和县、含山、铜陵县、贵池、望江、枞阳、歙县等42个县级石油煤建公司,从事石油的管理和经营。尚未设立石油专营机构的16个县,由百货公司经营。
1968年省石油煤建公司成立革命委员会,后改称革命领导小组。1969年省公司再次撤销,原公司干部绝大部分下放农村劳动或调出商业系统,只保留少数业务人员在当时的安徽省革命委员会生产指挥组财贸小组商业工作临时业务组下,组建安徽省五金交电化工石油小组。4个石油批发站财产管理权也下放当地管理,原合肥、蚌埠、安庆二级站仍保留原企业机构,成立革命委员会。为了便于业务对口,一些分、市、县公司先后与当地五交化公司合并为××五交化石油公司,有些地方仍保留石油煤建公司名称。1975年石油同五交化公司划开成立安徽省石油公司。合肥、蚌埠、芜湖、安庆石油批发站相继更名为××石油采购供应站。池州地区撤销后,池州分公司改为贵池石油采购供应站。原与五交化合并的分、市、县公司逐步分开,成立石油公司或石油煤建公司。
从1985年1月1日起,根据国务院规定,安徽省石油公司从商业部门成建制地划归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下的中国石化销售公司领导,更名为中国石化销售公司安徽省石油公司,行政上仍由安徽省商业厅代管;合肥、蚌埠、芜湖、安庆、池州5个石油采购供应站也相继更名为安徽省石油公司××供应站;原地、市公司更名为分公司,县公司更名为支公司。1985年底,全省国营石油销售公司系统共有二级供应站5个,省分支公司79个,零售网点164个,职工8862人。据省统计局统计,1985年全省社会经营石油商品的零售商店共有330个,从业人员2878人。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第二节 进货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