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安徽城市蔬菜行业历来由蔬菜、糟酱、水作业(豆制品)等自然行业组成,从业人员较多,经营分散,规模较小。民国初年,合肥已有130多个卖菜摊点,蚌埠已出现了菜行,芜湖的北货行也是以经营蔬菜为主。建国前夕,合肥有菜市27处,菜贩522人,卖菜挑子300多副;蚌埠有菜行17家,菜铺16家,大菜市3处,菜摊107个,菜贩600余人:芜湖有菜场、菜市8处,蔬菜货行144户,菜贩千人左右。其它中小城市规模不等,大体类似。建国初,城市蔬菜主要由菜农自销和菜贩转手经营。为了帮助农民推销蔬菜,1950年起,皖南、皖北区土产公司开始经营蔬菜外销业务。1952年皖南、皖北合并后组建的省上产公司继续兼营蔬菜。1953年建立的省食品出口公司开始经营干鲜菜出口。与此同时,蚌埠、马鞍山等市供销合作社也开始经营部分蔬菜供给当地驻军和矿工。1954年成立的省食品公司接管了以前土产公司和食品出口公司的蔬菜经营业务。同年10月,省食品公司又将此项业务划交省土产公司。当时,全省城镇共有私营干鲜果品蔬菜行389户,占私营批发商户的11.48%;零售菜贩13728户,占私营零售商户的10%。主要城市的摊贩业同业公会下都设有青菜业分会。芜湖市蔬菜摊贩商联合会还组建了兑菜处,取代了北货行。
1956年撤销省土产公司,以原土产公司人员为基础成立了安徽省蔬菜公司(不久又改称安徽省蔬菜食品杂货公司),下设合肥、蚌埠、芜湖、淮南、安庆、屯溪市公司,铜官山、马鞍山、梅山营业所及滁县、宿县、阜阳县公司,经营干鲜菜、酱腌菜、调味豆、豆制品和薯类制品。在社会主义改造中,排挤了私营蔬菜批发商,把私营蔬菜零售商组织起来建立合作小组,以后又发展为合作商店,由所在地国营蔬菜公司归口领导,长期以来一直成为城市蔬菜供应的一支有生力量。1956年10月省蔬菜食品杂货公司及其所属公司被撤销,蔬菜业务并入省贸易公司。1957年5月省贸易公司撤销,蔬菜业务又并入省商业厅城市服务局。同时成立服务管理机构的还有合肥市,其它市、县仍由贸易公司兼营。未设贸易公司的地方,由食品公司兼营。有的地方贸易公司与食品公司同时兼营。1958年,省商业厅城市服务局撤销,改组为副食品处,主管蔬菜经营业务。各市、县的蔬菜业务,多数地方仍由贸易公司经营,合肥、蚌埠、安庆等市则成立了蔬菜商店。1959~1961年,合肥、马鞍山、芜湖、安庆、铜陵、蚌埠、淮南等市陆续恢复成立了蔬菜公司。1962年政企分开,省食品公司恢复后,负责主管全省的蔬菜经营。从1962年起,各省辖市加强了对蔬菜产销工作的领导,市人民委员会成立领导小组,商业、农业、工商、物价、粮食、物资等部门的负责人参加,由分管市长任组长,下设蔬菜产销办公室,负责贯彻落实蔬菜产销工作的方针、政策,统筹安排蔬菜工作。“文化大革命”初期,有些城市蔬菜产销办公室被撤销,至70年代初又重新组建。1975年12月26日经省编委批准,从省食品公司的经营范围中划出盐业蔬菜业务,于1976年3月26日成立安徽省盐业蔬菜公司,负责全省盐业、干鲜菜、酱咸菜、调味品、豆制品的经营管理。至1977年底,全省有7个地区、10个市(包括地辖市)、66个县成立盐业蔬菜公司。1978年以后,很多县公司退出蔬菜经营。到1980年5月,全省已有34个县的蔬菜由菜农自产自销。1981年1月1日,省盐业蔬菜公司改名为安徽省盐业公司和安徽省蔬菜公司,对外两块牌子,对内一套机构。各市、县盐业与蔬菜业务划开,分别设立盐业公司和蔬菜公司(副食品公司)。各地区则仍由盐业公司兼管蔬菜经营。为了统筹安排全省蔬菜产销工作,省人民政府于1982年4月成立安徽省蔬菜产销办公室,旋因部分市实行产销合一,有些县又已退出经营,不久又撤销。但省辖8市和部分地区及地辖市的蔬菜产销办公室仍然继续开展工作。至1985年底,全省蔬菜公司系统共有7个省辖市蔬菜公司(安庆市改属财办),62个县(市)公司(由于放开经营,多数县公司已不再经营蔬菜业务,只经营干菜调味和酱制品等),8个地区的蔬菜经营仍由盐业分公司代管。全省国营蔬菜公司系统共有职工1.5万人。
安徽酱制业、豆制品业生产历史悠久,但长期停留于古老的生产方式,工艺落后,产量很低,经营方式主要是前店后坊,自产自销。直到建国后生产规模才逐步扩大。1958年全省调味品、酱腌菜、豆制品公私企业发展到50多个,生产规模初步形成。1957年,商业部召开了全国第一次调味品工作会议,提出调味品行业要大搞技术革新和技术改造,对安徽调味品行业推动很大,部分企业开始采用新的工艺。1979年,商业部又召开了第二次全国调味品工作会议,制定了1979~1985年调味品生产技术发展规划。此后,商业部和省里先后拨款用于发展调味副食品行业的投资约260万元,发放贷款480万元,企业的生产设备初步得到更新改造,生产工艺有所改善,生产能力及产品质量有所提高。截至1985年,全省有38个企业新建了化验室,加强了产品的中间检测;60%的企业采用了较先进的低盐固态发酵工艺生产酱油;使用纯菌种酿制酱油、食醋、乳腐等已被多数企业所接受;不少豆制品生产企业从手工操作发展为半机械化生产。1984年国务院发(84)104文件,对调味副食品企业采取了一些优惠政策,增强了企业自身的发展能力,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到1985年止,全省商办调味副食品国营、集体企业100多个,占全省同行业的80%,当年产量14399万公斤,创产值5162万元。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第二节 蔬菜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