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酱油、食醋
建国前,安徽的酱油、食醋生产已经比较普遍,但生产规模不大,设备也很简陋。其中规模较大的,北有颍州侯大升酱园,江淮之间有蚌埠公泰酱园,南有安庆胡玉美酱园。颍州侯大升酱园,早在明朝万历年间就开业生产。到30年代末已发展为25户,生产的“候大升陈醋”在淮河流域被誉为颍上府“府醋”。蚌埠公泰酱园于民国20年(1931年)开张营业,由于股东何近仁、杨蔚亭、端润卿三人经营有方,赢得信誉。以后陆续在淮南、阜阳、临淮关、明光等地建立了分号,在芜湖建立了鼎泰联号,在南京建立了万美号联号,生产规模较大。其中的“三伏酱油”畅销江淮各地。安庆胡玉美酱园建立于民国19年,是由徽州到安庆定居的胡兆样开始经营的,其孙胡远烈研制的蚕豆酱在宣统元年至民国18年(1909~1929年)间先后在国际上获得9枚金、银、铜牌奖,从此胡玉美酱园声名大噪,所产的“古塔牌酱油”一直为安庆地区人民所喜爱。建国前,安徽酱油生产普遍采用传统的天然发酵工艺,将天然发酵露晒制成的酱,放在锅里煮沸,加盐待溶后装入布袋淋油,滴尽油后,酱渣再榨与淋油混和出售。食醋生产,全用大麦或高粱洗净加水浸泡,第二天过水,蒸煮后降温至40℃拌曲,装缸、加水,上面加洗净的粗糠,缸口加盖密封,经一个月即可成醋。这种传统的生产工艺一直沿袭到建国后,有的企业至今还在采用。由于生产工艺落后,且又都是手工操作,产量一直很低。
建国后,酱制品生产规模逐步扩大。1955年,蚌埠公泰酱园率先实行公私合营,由30多个个体户酱园组建成酱园生产合作杜,拥有职工36人,资金4万元,年产酱油5万公斤。同时公司合营的还有面山县酱园,芜湖鼎泰酱园,芜湖县酱制厂,当涂县酱园,安庆胡玉美酱园。1956年,对私营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酱食业统一由国营蔬菜公司归口管理,全省纳入公私合营的有30余家。当时的生产设备仍然落后,生产工艺仍沿用传统方式。60年代,开始部分采用新的生产工艺,如亳州酱品厂,1967年采用低盐固态发酵工艺生产酱油,淮南市酿造厂学习镇江米醋的酿造工艺,蚌埠公泰酱品厂研制成“无粮制醋及固体自然通风循环淋浇醋”新工艺。1979年,商业部提出调味品行业要大搞技术改造,要求在全国推广低盐固态发酵工艺生产酱油。各级政府对调味品行业给予一定的财力支持,部分企业的生产设备得到更新改造,新建一些酱油、食醋车间,逐步采用半机械化和机械化生产流水作业,较之50年代的笨重操作大有改观。全省商办厂中约有60%的企业先后采用了低盐固态发酵生产酱油工艺。合肥酿造厂1980年建成了年产6000吨的现代化酱油车间,从进料到产成品全部实行机械化。由于酱油生产采用了新工艺,缩短了生产周期,提高了原料出品率,全氮利用率由原来的40%提高到70%以上。阜阳市酿造厂1980年先后两次由国家贷款,改建了制醋车间,年产量可达1500吨,改传统的大曲发酵制醋为生料多菌种酶法制醋新工艺。使产品的出品率有所提高,醋酸可达8%左右。1979年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后,一些企业不断采用新的技术,增加产量,提高质量。如望江县酿造厂试制成多菌种多酶系新工艺酿制酱油,蚌埠市酱品厂1985年运用淋浇发酵工艺酿制传统风味酱油,贵池市酿造厂学习镇江香醋生产工艺,运用低盐分层发酵工艺生产食醋,由于生产设备的改善、机械化程度的提高、新工艺的运用,产品的产值、产量及质量均有提高。1985年全省商办厂酱油产量为4389万公斤,食醋产量为1130.5万公斤,与1975年相比分别增长20%及14%,全省人均年食用酱油约1公斤、醋约0.3公斤。到1985年止,全省商办厂生产的酱油、食醋中获省优质产品8个,商业部优质产品3个。
二、酱渍食品
安徽酱渍食品起源于黄淮流域,生产历史悠久,早在清代中原地带就有北紫阳(亳州南天堂之说。当时的紫阳酱园规模大、品种多、质量好,在沿淮各地影响很大。抗战时期,民族工商业遭到摧残,酱品企业大部分被破坏。建国后,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1956年国家完成对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酱园业逐步走向集体合作道路,有些发展为全民所有制企业。生产规模扩大,产量提高,品种增多。如阜阳市酿造厂、宿县酱品厂、亳州市酿造厂、淮南市酿造厂、蚌埠公泰酱品厂、合肥市酿造厂、全椒县调味品公司、芜湖鼎泰酱品厂等都发展为安徽的重点生产企业。
“文化大革命”时期,酱菜的生产受到影响,品种减少,质量下降,许多传统产品停产,市供应紧缺。1978年后牛产又重新恢复和发展。1980年,会省商办厂酱菜产量为1527.5万公斤。蚌埠市公泰酱品厂当年酱菜品种由建国初期的30个多个发展到50多个,产量由1965年年的160吨发展到626吨。1980年以后,由于农副产品价格调整,鲜菜收购价格放开,酱菜生产下降,经营亏损。再以蚌埠公泰酱品厂为例,1982年酱菜生产有9个品种亏损。其中糖醋蒜头每市斤成本0.544元,出厂价0.33元,亏损率为39.3%;甜酱八宝菜每市斤成本价0.657元,出厂价0.50元,亏损率为24%。淮南八公山酱品厂生产的五香大头菜,60年代每市斤成本0.23元,出厂价0.33元,1981年成本上升到0.37元,出厂价未变,生产越多,赔钱越多。省内的一些名特产品、高档产品被迫停产。1981年,全省商办工厂酱菜产量1384万公斤,比1977年下降58.76%。影响生产的因素,除价格不合理外,主要是改革开放后,个体生产和经营增多,商办酱品企业在竞争中还不适应。1985年,全省商办厂的酱菜产量为1215万公斤,继续呈下降趋势。许多酱品企业为了克服生产中的困难,多与蔬菜产地建立业务关系,成批采购,也有的自己就近建立蔬菜基地,但多数不能巩固。酱菜生产仍处于困境之中。
安徽酱腌菜在建国前多为作坊式生产,劳动强度大,卫生条件差,品种少,产量低。建国后,通过革新、挖潜、改造,一些企业在菜的洗涤、切割、翻池、倒出、卸运、包装等工序上实现了半机械化。以蚌埠为例,对设备进行革新改造,试制成功多力变速切菜机,生产效率比手工切菜提高了2~3倍,大路产品产量达5万公斤以上。同时,由政府贷款及自筹资金建成了容积1000平方米的酱腌菜水泥池,又采用了循环翻卤淋浇法,代替人工翻缸,节省了人力,减轻了工人的劳动强度。阜阳市酿造厂购置了多功能切菜机、真空包装机,年生产能力达300吨。芜湖鼎泰酱品厂酱菜车间生产的芝麻香菜,原工艺是先晒后腌,出品率只有12%,经改进为先腌后晒,出品率提高到22%,而且产品鲜嫩可口,仅此一项年产量就增加了1500公斤。还有不少企业购进了洗菜机、抓头机、翻池机等,提高了工作效率。但是从全省看,安徽的酱菜生产发展地区间和企业间还很不平衡,机械化程度还较低,工艺落后,不少企业还沿袭着古老的手工作坊式生产。
安徽酱菜品种约有70个。在生产总量中,大众化产品占80%以上,高档产品甚少,有地方特色的传统产品产量更少。如亳州的名特产品酱金芥年产不到一吨,濉溪临焕地方特产酱培包瓜年产约2吨,有的传统工艺已近绝迹。“六五”时期不少企业不断采用新的生产工艺,使产品风味、质量均有改进和提高。如在制酱工艺上,推广了酶发制酱、太阳能制酱、低盐固态发酵制酱、多菌种制酱等。
在省内具有代表性的几种传统产品和生产工艺:
五香大头菜:该产品是从每年11月份淮北一带盛产的圆型大头菜(俗称“米疙瘩”)为原料生产的,是黄淮流域具有代表性的酱菜。工艺起源于中原地带,流传于苏、鲁、豫、皖广大地区,历史悠久。外形黑褐干松,沾覆盐霜,内呈酱褐色,有光泽,风味醇厚鲜香,质地紧脆适口,尤为夏令佐餐佳品。目前在省仙许多地方均有生产,以蚌埠市生产的产品为例,生产工艺是:选料——削皮切块——加卤翻缸——晒坯——卤渍——翻缸晾坯——拌五香焦盐——装缸封存,陈酿成品。
五香芝麻辣椒块:该产品是选用淮北各地盛产的鲜红尖椒为原料生产的。特色是选料考究,工艺精细,滋味香、辣、鲜、咸适口,椒香浓郁宜人,酱香醇美。生产工艺是:洗椒摘蒂——破碎下缸——加盐晒制——翻缸发酵——储存备用——椒坯——磨糊——配料拌料——模制成型——洒芝麻仁——晒干切块——包装成品。以宿县酱品厂的产品为优。
江南芝麻香菜:该产品是选用江南地区冬季盛产的高杆白菜为原料而制作的。皖南山区家家户户都有制作芝麻香菜的习俗。建国后,芜湖鼎泰酱园厂按照江南民间传统制作方法,经过细致加工,产品风味及质量更有提高。生产工艺是:选菜——取梗——切条——清洗——初腌——翻缸——克水—复腌——脱水——拌料——封缸——成品。产品深受省内外广大消费者的欢迎。
三、豆制品
安徽豆制品生产,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据《本草纲目》记载:“豆腐之法始于淮南王刘安”。很早以前,淮南一带豆腐已成为人们所喜爱的食品。在以后发展过程中衍生出一些其它品种的豆制品,在宋代的史籍中就提到豆腐、腐浆、豆腐乳等豆制品。
建国前,豆制品生产主要是个体经营的小手工作坊,设备简陋,技术进步缓慢。个体生产者及商贩摆摊设点,走街串巷,出售豆制品,主要的品种有黄豆芽、绿豆芽、豆腐、豆干、豆饼、千张、腐竹、凉粉等。建国后,豆制品生产逐步得到发展。特别虽经过社会主义改造,对原小手工作坊进行了合并、调整,建立国营豆制品加工厂,使豆制品生产逐步走向现代化。许多企业开始安上电磨、电罗、汽锅,有的企业通过革新改造还研制了一些机械设备,提高了豆制品的生产能力及机械化水平,减轻了工人的劳动强度。豆制品产量增加,品种增多,质量不断提高。
豆制品的生产工艺,在70年代以淮南八公山豆腐、马鞍山采石茶干、安庆的素食品、芜湖鼎泰千张为例。生产工艺大体为:选料——浸泡——磨糊——煮浆——点脑——凝固——压榨——成型。到80年代进一步用葡萄内脂作为凝固剂生产豆腐,从此开始向包装化方向发展。淮南市八公山豆制品厂,于1983年用葡萄酸内脂做凝固剂生产盒装豆腐试验成功。这种新型豆腐与传统豆腐相比,质地细嫩,营养价值高,方便卫生,工艺上有操作简单,出品率高,劳动强度低的特点。
豆制品生产原料自1953年以后由国家按城镇人口每人0.5公斤标准供应,计划内原料与实际需要一直存在缺口,企业在国家政策许可的范围内购进一部分议价原料,满足生产和供应需要,但加大了产品成本,企业获利甚策。1983年9月份中国副食品公司在北京召开“豆制品工作座谈会”提出在不减少平价豆制品供应的同时,开展议价供应,弥补平价的不足。由于企业的生产设备和管理工作跟不上,全省商办厂豆制品生产仍出现逐步下降的趋势。1982年豆制品产量为43862吨,1985年只为3582吨。与此同时,个体制豆品经营者却有了发展。对市场起到补充作用。如蚌埠市1985年就有个体豆制品经营者22户,豆制品供应量占市场供应量的60%。
建国以来,安徽豆制品供应曾进行过凭票供应、免票议价供应及凭票、免票议价同时供应等多种形式。凭票供应的定量标准是按原材料计划全年平均每人每月不低于7两,节日期间有所增加。全省商办豆制品生产企业100余家,品种50余个,产品除供应本省市场外,少部分产品销售省外及国际市场,如马鞍山采石茶干厂的采石茶干销往香港、马来西亚、日本等国家和地区。
上一篇:第二节 蔬菜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