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一节 沿革
安徽商业储运行业起源较早。清嘉庆、道光年间(1796~1850年)芜湖就有上著砻坊20余家,为地主租谷存储服务,收取存仓费(安徽人民出版社1987年出版的《安徽史文史资料》第28辑《江椎工商》第1页)。20世纪初,米市兴盛,砻坊、碾米业已发展到59家,都备有堆栈。到民国25年(1936年)共有大小堆栈百余座(民国25年6月交通大学研究刊行的吴正《皖中稻米产销之调查》第27页)。当时的“民国民法”上已称之为仓库。光绪二年(1876年)芜湖辟为通商口岸后,各国船舶相继来华,开洋行、设仓库、置巨船、办运输。英、美、日、葡等国在芜湖就没有27家洋行、公司和商店,在各县和乡镇都设有经销处。据民国8年《芜湖海关进口税则》记载:通过海关涌入芜湖市场,远销皖南、皖北内地的货物有17类489种,大量倾销洋货和廉价收购农产品及原料(安徽人民出版社1986年出版的《安徽现代革命史料长编》第1卷19页)。从事商业仓储、运输业务的堆栈、运输商行应时而起。这些小规模的运输商行本身多无运具,专以收取佣金为唯一业务。仅民国32年7月经省驿运处办理特准登记的运输商行就有46所(《安徽省公路运输史》第一册第三章第56页)。这些私营储运行业,时兴时衰,直至建国前夕,生意萧条,面临绝境。建国初期,芜湖还有能容纳1.5亿市斤稻米的私营仓栈,以后经过归口改造逐渐消失。蚌埠于民国元年津浦铁路通车后,储运行业应运而生,民国3年正式注册的转运公司就有5家,并备有堆栈。未经注册的转运公司,尚有100余家。民国15年铁路改革货运办法,运输手续归铁路局办理,转运业日渐衰落。堆栈业除公记、大陆等规模较大的仓库为专营外,其余皆属转运业或糖纸业。蚌埠最大的堆栈是公记堆栈,创办于民国9年,由中国、交通、上海、金城银行和益丰银号合资创建,到民国24年已建成仓库21幢,近2万平方米,储存量近万吨,并有铁路专用线,号称“安徽第一货栈”。建国后并入国营商业储运公司。对私改造前,蚌埠尚存私营转运业79户,堆栈10多家,经过归口改造以后便不复存在。 建国后,国营商业相继建立,商品流通规模日益扩大,仓储运输业空前发展。1952年安徽省商业厅曾设有组织技术处,其主要职责之一就是掌管全省商业储运的行政管理工作。“文化大革命”期间,机构撤并,人员下放。1978年,在省商业厅内又恢复基建储运处。1981年成立“安徽省商业储运公司”,实行政企合一。1984年机构改革时,政企分开。各行署、市、县商业局一般设储运或组技科、股或设储运管理人员;各级商业企业设有储运科、股、组;分别按地区和行业统一管理仓储和商品运输工作。1984年,全省国营商业储运职工共有12421人(一次性调查统计),占全省商业职工总数的7.59%。1985年,全省国营商业物资总运量545.8万吨,比1978年增长1.66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