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发展历程
建国初期,安徽省商业系统物质基础十分薄弱,商业科研处于空白状态,应用技术也是自发、小型、分散的。1956年中共中央发出“向科学进军”的号召,并制定了我国第一个《十二年科学技术远景规划》,推动地方商业科技的逐步发展。1958年5月中共中央八届二中全会号召广泛开展技术革新、技术革命活动之后,安徽省商业科技开始进入一个发展时期。同年秋,安徽省委召开财贸政治工作会议,号召“破除迷信,大办工业,广泛开展技术革新运动”。推广“因陋就简,土法上马,利废为宝”的应用技术。随后,省商业厅在肥东县召开了现场会议,贯彻省委财贸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在全省商业系统掀起了一次大规模的技术革新高潮。同时,抽调和集中了一定的人力和财力,在全省商业系统,特别是合肥市,兴办了一批商办工厂。1959年,根据中共中央、安徽省委号召和客观需要,确定商业科技的主要任务是面向商办工业。研究农副产品、野生植物的综合利用。如大麻脱胶、棉干皮利用、山苍子提芳香油、橡子酿酒以及一些简单易行的试验课题。如“水包油库”(双层砖墙中间存水,内层贮油,以砖代替钢板不足)、反射节煤炉(利用反射原理加高烟囱,使劣质煤充分燃烧)等。1960~1962年经济困难时期,商业科技任务又转入代食品的研究,如培养“小球藻”、“红茶菌”试制以葫萝卜为主要原料的“山楂糕”、“人造肉”以及利用树叶、昆虫加工食用品等。这些革新运动取得了一些成绩,但由于没有遵循科学发展规律,有些脱离实际,浪费人力。1963~1965年,随着国民经济的调整,商业科技也进入了总结和整顿阶段。“文化大革命”期间,商业科技基本停滞。1978年3月,中共中央召开了全国科学大会。号召全党全国人民“向现代科学技术进军”。当年11月,商业部在杭州召开全国商业粮食科技会议。明确提出商业科技的范围、目的、重点、发展方向和政策措施。从此商业科技进入了又一个发展时期。同年底,安徽省商业厅加强了商业科技机构的建设,组织了全省范围的科技调查。1979年提出了安徽省商业科技发展规划,安排了具体科研项目。1984年又安排100万元贴息货款,支援了一批重点商办工业技术改造项目的发展。各地、市、县也加强了对商业科技工作的领导。至此,全省商业科技进入有计划的发展轨道。科研项目的水平也逐步提高。在普及科技知识方面,1980~1983年,由省商业科技研究科所成立了省商业科技情报中心站,面向全省基层商业企业,发行了《商业科技动态》(简易本)。从1984年起,由省商业科技研究所和省商品养护研究会联合出版了科普杂志《安徽商业科技和商品养护》期刊。1979年组织了一次全省系统新产品、新技术成果展览会。1985年编印了《安徽省商业科技成果汇编》。
二、机构·人员
建国初期,安徽省商业系统没有一个独立的商业科研机构,省和各地的商业科技管理工作也是空白。为了适应商业和商办工业发展的需要,1960年,省商业厅内成立了科研室,配了6名专职干部,负责全省商业系统科技管理工作。1961年省直机关精简机构,科研室被撤销。直至全国科学大会召开后的1978年12月,省商业厅才报经省编委同意,开始筹建“省商业机械研究所”,1979年8月正式建立。1980年12月商机所改名为“省商业科技研究所”,简称“商科所”,定编45人。内部设有微波、食品、商品养护等技术服务部;理化分析、微生物、机电仪器等实验室;3个课题研究室,即微波技术小试室,加工、中试车间,情报资料室,同时还先后联合有关单位成立挂靠商科所的科学技术服务部,其中包括:省商科所微波技术服务部(合作单位是芜湖市糖业烟酒公司);省商科所商品养护技术服务部(合作单位是省商业储运公司、蚌埠市商业储运公司);省商科所食品开发技术服务部(合作单位是安庆市食品总厂);合肥新华微波技术服务部(合作单位是电子工业部16所)。1985年底,在编30人,其中大学本科毕业生和大专生18名,中专生5名,科技人员占全所人数76.6%;中青年科技人员25人,占总人数83%。至1985年止,评定工程师6名,助19名,技术员3名,省商科所占地面积为880平方米,建筑面积1654平方米,固定资产120万元,其中科学仪器24.9万元。省商科所对内行使商业厅处室的管理职能;对外是开发服务型的科研事业单位。
与此同时,各地商业科研机构也有所发展。全省商业系统已成立研究所的有:安庆市食品研究所(附属于安庆食品总厂);淮南市柴油机械研究所(隶属于市商业局领导)。此外,滁县商机厂、芜湖市糖业烟酒公司、淮南市八公山豆制品厂、淮南市酱品厂、宣城地区食品公司、安庆地区消防化工厂、宿松县商业局、阜阳地区商业局汽车队、太和县食品公司、蚌埠市饮服公司、蚌埠肉厂、阜阳牛羊肉厂、安庆肉厂等单位还相继成立了科研小组。
上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