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安徽省棉麻公司
建国初期,棉花由国营花纱布公司经营;麻类由土产公司经营。此期棉麻经营有三条渠道:国营公司、合作社和私营商贩。随着棉花实行统购,麻类实行派购政策后,上述三条渠道改由供销社经营。省供销社推销处负责代购组织工作,生产企业处主管棉花加工。1956年,省成立农产品采购厅,主管棉麻业务,厅下设棉茶处、烟麻处,全省重点产区的30个县供销社的棉麻业务移交给当地农产品采购局,其他分散产区仍然由供销社自购自销。1957年,农产品采购机构撤销,棉麻业务划归供销社。省供销社成立棉茶处、烟麻处,分管棉麻业务。1958年,省供销社并入商业厅,厅下设农产品采购处,分管棉麻业务。1961年,恢复省供销社,内设农采处,主管棉麻业务。1963年,改为棉烟麻管理处。1964年,烤烟业务移交给烟草公司,该处改为安徽省棉麻公司,1965年1月1日办公。公司的任务为:第一,积极主动地促进棉麻生产的发展;第二,正确贯彻执行各项政策,调动棉麻农的生产交售积极性;第三,扎扎实实地做好收购的组织工作;第四,认真做好加工、调拨供应和保管工作。1969年,省供销社撤销,棉花业务并入省粮棉局,麻类业务划归省商业局土产公司。1971年,棉花业务划归省商业局,局下设安徽省棉麻烟公司,主管棉麻烟业务。1975年,恢复省供销社,省棉麻烟公司为其直属公司。1980年,烤烟移交省轻工业厅烟草公司,棉麻烟公司改名为安徽省棉麻公司。省公司下设棉花、麻类、加工、检验、计财、人秘6个科及蚌埠中转储备库,为行政管理型公司。1984年起,逐步开展小量自营业务,向经营管理型企业过渡。1988年底,有职工62人,固定资产463万元,年末流动资金150万元。实现利润148.5万元。
1988年底,全省共设7个地区棉麻公司、8个市公司、53个县(市)公司和145个轧花厂。共有职工24037人,拥有固定资产15377万元,自有流动资金3743万元,实现利润3942万元。
二、安徽省茶叶公司
1949年,茶叶由安徽省皖南、皖北贸易公司经营。
1950年1月,中国茶业公司在安徽屯溪和合肥分别设中国茶业公司屯溪支公司(后称屯溪分公司)、中国茶业公司合肥分公司,经营管理茶叶业务。
1951年,根据中国茶业公司通知,屯溪分公司、合肥分公司,分别改称皖南分公司、皖北分公司。
1952年8月,随着安徽省皖南行政公署和皖北行政公署合并,中国茶业公司皖南分公司与中国茶业公司皖北分公司合并成立中国茶业公司安徽省公司,归安徽省商业厅领导,业务受中国茶业公司华东区公司领导。中国茶业公司安徽省公司下属有蚌埠市茶叶推销站、芜湖市茶叶工作组。
1954年9月,中国茶业公司安徽省公司,改称中国茶业公司华东区公司安徽省公司。1955年,中国茶业公司华东区公司撤销,安徽省茶业业务,直接由中国茶业公司领导。恢复中国茶业公司安徽省公司名称。
1956年4月,中国茶业公司安徽省公司撤销,茶叶业务及茶叶收购站移交安徽省农产品采购厅,下设茶叶处,管理茶叶购销业务,精制茶厂加工业务由生产企业管理处管理。茶叶购销调拨计划归计划处。
1957年,安徽省农产品采购厅撤销,茶叶业务划归安徽省供销合作社,茶叶经营和加工业务分别由农产品采购管理处、棉茶处和生产企业管理处管理。
1958年,安徽省供销合作社撤销,茶叶业务划交安徽省商业厅,茶叶经营、加工业务由农产品采购处和生产企业处管理。
1961年9月,茶叶业务划交安徽省对外贸易局,下设安徽省茶叶公司,业务、财务归中国茶叶进出口公司。安庆、芜湖专区茶叶业务,由专区对外贸易办事处管理。六安专区茶叶由地区外贸公司经营。徽州设专区茶叶公司。祁门、休宁、歙县、宁国、太平、宣城、泾县、贵池、东至、舒城、霍山、六安、金寨、庐江14个重点产茶县,成立县茶叶公司,基层设茶叶收购站,人、财、物三权归安徽省茶叶公司。省茶叶公司直辖祁门、屯溪、歙县、宁国、宣城、芜湖、贵池、东至、安庆、太平、泾县、舒城、霍山、金寨、黄林等14个精制茶厂。
1969年,安徽省对外贸易局、安徽省茶叶公司同时撤销,茶叶业务划归安徽省革命委员会生产指挥组财贸小组外贸临时业务组。同年,安徽省外贸公司成立,下设第一业务小组,经营管理茶叶。
1970年,茶叶业务划归安徽省商业局所属的省土产公司,下设茶畜茧组。1971年,茶叶经营管理业务归口商业部土产局,出口业务归中国土产畜产进出口总公司。
1975年8月,安徽省对外贸易局成立,下设中国土产畜产进出口公司安徽省分公司,内设茶畜科,经营茶叶出口业务。是年,安徽省供销合作社恢复,先后设安徽省土产果品公司、省茶叶畜产公司,经营茶叶收购、加工、调拨、销售、供应出口业务,并担负茶叶行业管理任务。
1981年9月,安徽省茶叶畜产公司经营的畜产业务划交外贸部门,改名为安徽省茶叶公司和中国土产畜产进出口公司安徽省茶叶分公司,一个机构,两块牌子,茶叶出口业务由中国土产畜产进出口公司安徽省分公司划归省茶叶分公司。
1988年底,安徽省茶叶公司内设经理办公室、红茶、绿茶、开发、企业管理、包装储运、样宣、财会、人事教育、行政10个科室及贵池、芜湖茶厂。有职工569人,自有流动资金211.93万元,固定资产919.67万元,创汇3207万美元。
三、安徽省土产日杂果品公司
安徽省土产日杂果品公司前身为省供销合作社土产推销经理部、土产经营管理处、日用杂品经营管理处,始建于1953年,1965年更名为省土产杂品公司。之后,公司名称几经变更。1979年更为现名。
1949年6月,皖南合作总社内设采购科,主管皖南地区土特产品经销业务。1950年5月,皖北合作总社内设供销部,主管皖北地区土特产品经销业务。
1952年9月,安徽省合作总社内设推销处,后成立农副产品推销批发处,主管土特产品经销业务,与此同时,在蚌埠、安庆、徽州(屯溪)、芜湖市设立供销经理部,组织收购和推销土特产品。1953年,农副产品庐销批发处改为土产推销经理部。1956年3月,经省委组织部、财贸部批准,省供销合作社成立土产经营管理处、日用杂品经营管理处。前者主管土特产品、干鲜果品、干菜调味品、林产品、废品、蚕茧等产品经销。后者主管铁锅、陶瓷器、凉席、土纸、雨伞、竹筷、夏布等产品经销。为扩大购销,合肥、蚌埠、安庆、芜湖市供销合作社,以原供销经理部(站)为基础,分别成立日用杂品批发站和土产采购供应批发站,分别归属省供销合作社日杂处,土产处直属站,实行统一核算。同年11月,上述“两站”保持原机构名称和公章,内部实行合署办公。县级供销合作社根据需要,设独立核算的土特产品经销部。1957年3月,省供销合作社土产经营管理处与日用杂品经营管理处合并,成立土产废品采购管理处。
1958年,省供销合作社撤销,土特产品经销业务并入安徽省商业厅,厅下设土产杂品经营管理处。1961年9月,恢复省供销合作社,下设土产经营管理处和日用杂品经营管理处,恢复蚌埠、合肥、安庆、芜湖四个省属土产杂品采购批发站。同时,在阜阳、宿县、滁县、屯溪成立四个土产杂品采购批发站。
1965年元月,省供销合作社撤销土产经营管理处、日用杂品经营管理处,成立安徽省土产杂品公司,业务范围不变。同年将合肥、蚌埠、芜湖、安庆、屯溪站改为分公司,阜阳、宿县、滁县站不变,另设六安站。1969年,成立安徽省革命委员会生产指挥组财贸小组土产公司革命领导小组,承接原省供销社业务。
1970年,安徽省革命委员会生产指挥组财贸小组土产公司革命领导小组并入安徽省商业局,下设省土产公司,主管土特产品、日用杂品、干鲜果品、干菜调味品、废旧物资、麻类等购销业务,原省属分公司、二级站放至地方,归属当地各级革委会。
1975年,恢复安徽省供销合作社,下设省土产果品公司,恢复省属蚌埠、芜湖、安庆三个二级站。公司主管土特产品、干鲜果品以及干菜调味品等业务。1979年6月,安徽省土产果品公司更名为安徽省土产日杂果品公司,恢复日用杂品经销业务。1980年,在蚌埠、安庆、芜湖3个二级站的基础上设立分公司,直属省公司领导,实行统一核算,自负盈亏。是年,省供销合作社恢复驻沪工作组,由省土产日杂果品公司代管。10月,成立安徽省贸易货栈,该栈与省土产日杂果品公司合署办公,一套机构,两块牌子。
1984年,除芜湖分公司外,下属8个分公司放至地、市供销合作社。同年,省公司由行政管理型变为直接经营管理的经济实体,实行经营承包责任制。12月,安徽省贸易货栈更名为安徽省农副土特产品贸易中心,机构设置和隶属关系不变。1985年5月,安徽省农副土特产品贸易中心从省土产日杂果品公司划出,另设建制;地市县贸易货栈仍由省土产日杂果品公司归口管理。
1988年底,省土产日杂果品公司内设土产、日杂、果品、畜产、综合、财会、办公室等7个科室及芜湖土产日杂果品分公司,共有职工206人,自有流动资金167.8万元,固定资产208.9万元。全省地市县都设有土产(日杂副食畜产)公司。
四、安徽省农业生产资料公司
1949年至1951年,农业生产资料业务,由皖南、皖北合作总社经营管理。1952年,安徽省合作总社成立,下设生产资料供应批发处,经营管理农资业务。
1955年,省社成立供应经理部,管理农资业务,下设蚌埠、芜湖两个生产资料批发仓库。
1956年3月,省供销社成立生产资料经营管理处,内设化肥、农药、耕畜、农具、计划、财会、人秘等7个科,下辖合肥、蚌埠、安庆、芜湖4个直属农资储运站,人、财、物三权归省。
1958年,省供销社并入省商业厅,内设生产资料处,业务范围扩大,分化肥、农药、耕畜、农具、五金、化工、计划、财会、人秘9个科。1961年9月,恢复省供销社农业生产资料供应处,内设化肥、农药、农机、耕畜、储运、财会、人秘7个科。
1964年,省社农业生产资料供应处改为生产资料经营管理处,下设蚌埠、芜湖、安庆、合肥4个生资站,屯溪、淮南土杂站和铜陵化肥站。次年1月,农业生产资料经营管理处改为安徽省农业生产资料公司,为行政管理型公司。合肥、蚌埠、芜湖、安庆4个生资站分别改为直属农资分公司,铜陵化肥站机构不变。人、财、物三权归安徽省农资公司。
1969年,农资业务归安徽省革命委员会生产指挥组农业组,内设农机农资公司(原省农业机械公司与省农业生产资料公司合并),下辖合肥、蚌埠、芜湖、安庆、铜陵、淮南、阜阳、宿县、滁县、巢湖、徽州、六安12个农资采购供应站。次年5月,农机、农资业务分开,省农资公司并入省商业厅,成立安徽省农资公司革命领导小组,内设化肥、农药、农机、综合、政工5个组。
1975年,恢复省供销社,省农资公司为其直属公司,内设化肥、农药、农机、储运、财会、计统、政秘7个科,仍为行政管理型公司。下设蚌埠、芜湖、安庆、合肥、淮南、铜陵6个分公司和巢湖二坝仓库,人由地方代管,财、物二权归省公司。
1983年12月,芜湖农资分公司,收归省农资公司直接领导,更名为安徽省农业生产资料公司芜湖分公司,次年,实行经济体制改革,阜阳、宿县、滁县、巢湖、徽州、六安6个农资分公司,下放给地方,称地区农资公司。
1987年2月,省农业生产资料公司,由行政管理型改为经营管理型(兼任行业管理),合肥分公司供应区改为直供,内设化肥、农药、农机具、经营、科技、储运、财会、计统、政秘9个科。1988年底,省公司在合肥、蚌埠、淮南、安庆、铜陵、芜湖设有6个农资分公司和巢湖二坝中转仓库1处,共有职工1320人,拥有固定资产2497.3万元,自有流动资金1677.3万元,1987年至1988年年均实现利润1471.6万元。另外,阜阳、宿县、六安、滁县、巢湖、宣城、池州7个地区,黄山、马鞍山、淮北、安庆4市,76个县(市)建有农资公司。
五、安徽省物资回收公司
1952年8月,省合作总社推销处负责废旧物资收购调拨。1957年,省供销合作社成立土产废品管理处,下设废品科。1958年,省供销社并入省商业厅,下设土产处,分管废品业务。1961年,恢复省供销社,下设土产经营管理处,管理废品业务。1965年,成立安徽省土产杂品公司,下设废品科,负责管理废旧物资业务。1969年,撤销省供销社,成立安徽省革命委员会生产指挥组财贸小组土产公司革命领导小组,设废旧物资科。1970年省土产公司革命领导小组并入省商业局,下属废旧物资科不变。1975年,恢复安徽省供销合作社,下设省日杂回收公司,司内设废旧物资回收科和加工科,负责全省废旧物资回收加工业务。1979年,成立省物资回收公司,下设业务科、加工科、计财科、人秘科,为行政管理型公司,1984年起,公司逐步开展少量自营业务,向经营管理型过渡,增设经营科。1988年8月22日,成立安徽省再生资源开发利用公司,与安徽省物资回收公司合署办公,两块牌子。下设经理办公室、业务科、加工科、财务科。
1988年底,省物资回收公司有职工27人,自有流动资金26.1万元,固定资产76.8万元。全省地、市、县物资回收专业公司有60家。
六、安徽省供销社工业品公司
省供销社工业品公司的前身是安徽省贸易货栈,始建于1980年,与省土产日杂果品公司一个机构,两块牌子。1985年1月5日经省供销社批准,安徽省贸易货栈从省土产日杂果品公司分出,改名为安徽省供销社贸易中心,下设商场,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是年5月1日试营业,6月15日正式开业。1985年12月,接收省供销社在城隍庙庐阳宫购置的241.5平方米营业用房,设城隍庙经理部。1987年1月23日,省供销社贸易中心与上海市黄浦区五金交电公司联合建立上海市乐源昌铜锡五金店合肥联营店。1988年4月省供销社对贸易中心采取招标经营承包。同月23日,省供销社党组决定,成立“安徽省供销社工业品公司”与“贸易中心”一个机构,两块牌子,附设合肥振中百货经销部,为知青提供待业场所。
省供销社工业品公司的经营范围:主营交电、百货、日用杂货、农副产品、其他食品(含烟零售)、化工原料(不含化学危险品)、化肥、饲料的批发、零售。兼营:红花草籽、饼粕、生漆、桐油、纺织原料、建材、钢材、汽车配件、农用三轮车、摩托车的批发、零售;汽车代购、代销,石油中介服务。1988年底,公司内设人秘科、财会科、批发部、贸易中心商场、城隍庙联营店。有正式职工67人,自有流动资金25.2万元,固定资产59.9万元,销售额884.2万元,毛利68.3万元,税金7.8万元,上交省社管理费5万元,利润22.23万元。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