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导言
安徽省是全国重点产茶区之一,生产大约始于2世纪前,历史悠久。东汉时,安徽饮茶已有记载。唐朝,皖西生产的茶叶,已大量运销山东、河北等地。北宋嘉佑六年(1061年),安徽设庐州王同、舒州罗源、太湖、寿州麻步、霍山、开顺6个山场,专卖茶叶,买茶108.5万公斤,占淮南总量45%以上。明末清初,“屯绿”、“祁红”相继问世,行销国内外市场。民国4年(1915年),安徽茶叶产量2.46多万吨。此后,茶叶生产逐渐衰败,销路滞阻,茶园荒芜。民国38年,全省可采茶园面积36.5万亩,茶叶产量下降至7110吨。 建国后,各级人民政府重视茶叶生产,制定一系列政策、措施,复兴茶业。各地供销合作社在当地人民政府领导下,协同有关部门,扶持茶农,发放扶持生产资金1049万元,垦复荒芜茶园,改造旧茶园,开辟新茶园、新茶区,建立生产基地,推广生产加工技术,恢复、发展名优产品,并承担茶叶收购、调拨、销售和精制茶加工等任务。1949~1960年,国家对茶叶实行统一收购;自1961年起,茶叶实行派购;80年代,茶叶市场放开,本省开始茶叶自营出口。建国39年来安徽茶叶经营机构、体制几经变革,茶叶生产经历了一条曲折的发展过程。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省茶叶生产和加工有了迅速发展。1988年,全省有茶园面积175.84万亩,产量5.51万吨,供销社收购数量2.93万吨,与1949年相比较,分别增加近3倍、近8倍和3倍多。茶叶产量居全国第五位,歙县茶叶产量为全国产茶最多的县之一。内销茶,运销全国21个省、市、自治区。外销茶,出口至50多个国家和地区,创汇额占全省统一经营出口商品创汇额的22%。农村制茶,由手工操作,逐步转变为半机械化、机械化生产。国家精制茶厂,基本上实现了制茶全程机械化。 1988年统计,安徽省供销合作社系统共设有省、地、市、县茶叶专业(兼营)公司51个,下属初、精制茶叶加工厂48个,收购网点约600余个,生产经营设施日趋完备,对于促进茶叶生产发展,保证茶叶市场供应,繁荣农村经济,出口创汇,支援国家建设,作出了较大的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