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沿革
制茶工艺自公元2世纪前传入安徽境内。茶区农民自行采制,做贡茶或出售。据现有史料载,茶叶初制,建国前大部分为分户靠手工操作。民国年间,在祁门茶业改良场、皖西茶业指导所,有少量初制茶机,从事茶叶初制生产技术试验。精制茶叶,清道光年间(1821~1850年),婺源(当时属安徽省)东乡,有俞德昌、俞德和、胡源馨、金隆泰茶号,各精制眉茶千百箱不等,运往香港。清同治、光绪年间,徽州已有48家大茶号,既收购毛茶,又兼营精制茶叶手工工场。
民国2年(1913年),全国精制茶工场703家,其中,安徽有较大的茶号(厂)97家,大部分设在屯溪、祁门、歙县、休宁。抗战以前,皖南6个重点产茶县,有小规模茶号(厂)649家,资本小,设备简陋,手工精制茶。民国8年《安徽省重要农产品制造业调查》载:休宁经营制茶的茶号,开设于屯溪镇及近郊长干、柏树下有36家,拥有资本253.7万元,年产茶3465吨。民国19年,屯溪茶业鼎盛时期,有茶号103家,制茶8782箱(折241.5吨)。至民国22年,仅有66家。民国28年,经安徽省茶叶管理处核准登记的制茶厂(号)556家,其中,祁门281家,至德88家,休宁98家,歙县88家。未登记的有37家,其中,祁门20家,至德2家,休宁15家。茶厂(号)的增减,随茶叶市场畅滞,兴衰无常。至1949年,只剩10余家。
建国后,随着茶叶生产的恢复和发展,茶区一靠集体力量,二靠国家扶持,普遍建立初制茶厂,多为小型,集中产区以中、小型为主。1950年,中国茶业公司屯溪分公司,在祁门、屯溪、歙县、婺源、浮梁设6个机械精制茶厂,并在歙县设内销茶窨制厂(后并入歙县茶厂),兴建尧渡街、葛公镇、七里、横船渡手工精制茶加工厂,装置各种精制茶机405台。1951年起,皖北茶区为配合改制红茶和炒青绿茶,建诸佛庵、落儿岭、小七畈、龙井冲,舞旗河、晓天、南港、沟二口、独山茶叶初制厂。同时,在皖南休宁、歙县部分绿茶产区,为适应改制红茶,建了一批红茶初制厂,推广和指导初制技术。嗣后,创办贵池茶厂,统辖尧渡街、葛公镇、横船渡、七里等地茶叶精制加工业务;创办六安中心茶厂、舒城茶厂、安庆茶厂、芜湖茶厂、霍山诸佛庵红茶精制厂等。1953年,在茶叶生产互助组的基础上,试办茶叶生产合作社。至1955年秋,全省有551个初级茶叶生产合作社、4104个茶叶互助组实行“统一采茶,统一制茶,统一卖茶”。与此同时,以集体力主、国家为辅,创办一批以水力、畜力为动力的机械初制厂。是年,歙县供销合作社办的琳村花茶厂,移交给歙县茶厂。次年,历口茶厂并入祁门茶厂,后改为祁门茶厂的一个初制车间,为安徽省第一个国营初、精制合一的茶叶加工企业。在全省城乡,则基本完成了对私营手工制茶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958年之后,宣城、宁国、太平、泾县、 金寨黄林精制茶厂和歙县茶厂岩寺分厂(后移交上海跃进机械厂)相继建成。精制茶叶,逐步改手工操作为半机械、机械化生产。
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茶区以公社、生产大队、生产队为单位,建立茶叶初制厂,以六安、巢湖专区为例,初制厂采取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经营方式,自行加工或代为加工鲜叶后出售。鉴于茶叶采摘过度,茶树受到严重摧残,1962年,茶叶产量锐减,毛茶收购量大幅度下降,精制茶厂加工原料不足,出现加工能力过剩。1963年,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压缩精制茶厂规模,撤销太平、泾县、黄林茶厂。1965年,茶叶生产始得恢复,精制茶叶原料有所增加。是年,安徽生产建设兵团(前身为安徽省农垦厅),筹建宣郎广精制茶厂(1972年正式投产)。1971年,安徽省革命委员会生产指挥组决定:祁门、贵池、东至、歙县、屯溪、宁国、宣城、芜湖、安庆、舒城、霍山等11个国营精制茶厂下放所在地、市、县。茶叶加工、调拨计划,由安徽省对外贸易公司安排。据1974年统计,全省12个国营精制茶厂,拥有各类初、精制茶机1510台(套)。茶叶加工由单机作业,发展为联装生产;改炒锅机、车色机为电热滚筒车色机,试验采用管道、震动槽输送,取代传送带输送。当年加工红、绿茶2465吨。
1978年,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茶区形成分户或联合利用茶叶初制厂设备局面。据统计,全省有各种类型的初制茶厂6426个(不包括国营精制茶厂所属初制车间和国营茶、农场的初制茶厂),其中:徽州地区2947个,芜湖地区761个,池州地区2075个,安庆地区128个,六安地区345个,巢湖地区40个,滁县地区130个。精制茶厂也有所发展。1981年,石台、休宁精制茶厂投产。据安徽省茶叶公司统计,祁门、贵池、东至、石台、屯溪、歙县、宁国、宣城、芜湖、安庆、舒城、霍山、宣郎广等13个精制茶厂中,有红茶精制厂4个,绿茶精制厂9个,厂房面积203676平方米,拥有各种初制茶机124台(套),精制茶机1648台(套),成品茶产量2569.19吨,工业总产值10505.45万元,实现利税783.14万元。供销合作社系统的12个精制茶厂,产量2387.74吨,占总产量的92.94%,工业总产值9943.57万元,占94.65%,实现利税666.50万元,占85.11%。1983年,初制茶厂除一部分特别纤嫩和做型需要的茶叶仍需手工外,大部分操作实现了半机械化、机械化。据统计,全省有机动、水力和人力茶叶初制厂6000余个,制茶能力占茶叶产量的1/3,有32个初制厂年制茶在50吨以上。1984年,随着茶叶市场放开,芜湖茶叶分公司与芜湖茶厂、舒城县茶茧公司与舒城茶厂、祁门县茶叶公司与祁门茶厂、霍山县茶叶公司与霍山茶厂、宣城县茶茧公司与宣城茶厂相继合为一体,改加工型为加工经营型企业。1985年,安庆茶厂因加工原料不稳定,被迫停产转业。为解决茶农一家一户制茶难的问题,贵池县牌楼供销合作社与当地乡政府联合兴办初、精制合一的红茶厂一座,年加工能力40吨。是年,为保证出口茶叶质量,中国土产畜产进出口公司安徽省茶叶分公司选择屯溪、贵池、芜湖3个精制茶厂,成立中国土产畜产进出口公司安徽省茶叶分公司红(绿)茶审检小组(即出口茶拼配点),负责出口茶的验收、整理、拼配、成箱、运输任务。1988年统计,全省有茶叶初制厂7400个,拥有初制茶机2万余台。精制茶厂58个,其中:供销合作社系统18个,农业系统6个,农垦系统2个,科研部门1个,民政部门2个,乡镇企业29个。
安徽省主要精制茶厂基本情况,详见表3—4—3。
1988年安徽省主要精制茶厂基本情况表
表3—4—3


宣郎广茶厂1965 2012 1009 3000 142 306.0农垦厅
二、出口茶拼配点
贵池出口红茶审检小组(拼配点),创建于1985年。出口红茶拼配原料,主要来自祁门、东至、石台、黟县、贵池等5个精制茶厂,1988年末,已发展为由国营、科研单位、乡镇企业创办的25个精制茶厂供货,经整理、拼配后的出口成品茶,名为“安徽红茶”。“安徽红茶”分工夫红茶、碎茶、片茶和末茶。1988年,整理、拼配出口成品茶6927.5吨。
芜湖出口绿茶审检小组(拼配点),创建于1985年。出口绿茶拼配原料,主要来自歙县、屯溪、休宁、黟县、宁国、宣州、舒城、霍山、六安、金寨、宣郎广等11个精制茶厂。到1988年底,发展为16个精制茶厂供货。整理、拼配后的出口成品茶,名为“安徽绿茶”。“安徽绿茶”分特珍、珍眉、凤眉、雨茶、特贡、贡熙、秀眉、茶片、茶末、茶灰和茶梗。1988年,整理、拼配出口成品茶10537.69吨。
屯溪出口绿茶审检小组(拼配点),创建于1985年。从1984年至1987年止,共整理、拼配出口成品绿茶3130.35吨。
三、主要茶厂简介
【祁门茶厂】
安徽省祁门茶厂,位于祁门县城阊江路110号。前身为北洋政府农商部安徽模范种茶场。创建于民国4年(1915年)4月。后几经更名,至民国33年1月,又改名为安徽省立祁门茶业改良场,属安徽省政府建设厅农林处领导。1949年,皖南人民行政公署农林处接管该场。1950年,中国茶业公司屯溪支公司在该场基础上进行改组,分设祁门茶厂、历口茶厂和祁门实验茶场。1952年,祁门、历口茶厂,均归安徽省茶业公司领导,分别更名为安徽省祁门茶厂、安徽省历口茶厂。1956年,历口茶厂并到祁门茶厂,改称祁门茶厂历口分厂(后改为初制车间)。1985年,中共祁门县委、县人民政府决定:祁门县茶叶公司与祁门茶厂合并(对外保留祁门县茶叶公司名称),成为茶叶收购、加工、销售一体化的生产经营型企业。
民国22年,安徽省立茶业改良场(安徽省祁门茶厂前身),从上海购进手摇式粗揉机2台、揉捻机4台、干燥机和蒸叶机各1台。民国24年,购置发动机、干燥机各1台。实业部供给粗揉机5台、揉捻机3台、干燥机4台、蒸叶机1台。民国政府经济委员会发给德国克虏伯工厂制造的揉捻机、干燥机、揉茶筛分机、发动机各1台,台湾省大成工厂产双动揉捻机、手动干燥机各1台。民国24年至民国37年,自营制造祁门红茶265吨。1950年,有厂房6840平方米,制茶机械设备共64台,职工118人,精制红茶937.9吨。1953年,由中国茶业公司负责,组织农业部和所属有关区、省茶业公司、场、厂等单位的技术人员及苏联专家参加,在祁门茶厂,进行红茶初制试验,制订红茶初制技术规程。1954年,由对外贸易部、中国茶业公司,组织有关区、省茶业公司、红茶厂等16个单位,在祁门茶厂,进行红茶精制技术规程和工厂管理实验,制订了外销红茶精制技术规程,于1956年在全国红茶精制加工厂执行。此外,还制订了生产定额和作业计划等工厂管理制度。同年6月,苏联专家扎姆哈杰、库他切拉杰等5人到该厂,介绍茶叶生产管理新技术,建立生化室。同年,历口茶厂并入,增加厂房5423平方米,制茶机械设备35台,精制红茶1770.8吨。1957年,扩建平里、历口初制车间10754平方米,增加初制生产能力75吨干毛茶。1958年,新建包装车间4304平方米,机修车间2136平方米,购置机修机械13台,初步形成了新型的机械茶叶加工厂,该年,茶叶产量达3193.76吨,盈余142.81万元。1959年,在县城北门阊江河畔,重新建厂房21181平方米,仓库2143平方米。同年,从苏联进口一套(5台)新型萎凋机,比自然萎凋缩短工时8小时。1960年1月,新厂房竣工,厂全部迁至现址。1963年,初制萎凋工序,由自然萎凋改为萎凋槽萎凋。1966年,精制成品茶1758.52吨,工业总产值772.87万元,亏损17.88万元。1973年,建成一条2.5公里高压输电专用线和厂区低压线路,结束靠柴油机为动力的历史。1974年,通过生产测试制定了新的精制加工工艺流程生产线。1976年,精制成品茶2966吨,工业总产值1255.59万元,盈余85.05万元。1978年,通过技改新建精制车间7306平方米,增添制茶机械12台(套),采用以联装为主,单机为辅的新工艺流程,基本实现了全程机械化流水线作业。该年,产量增加到2624.64吨,工业总产值1138.63万元。1980年,推行全面质量管理,成立厂质量管理委员会,开展QC小组活动。1984年,茶叶实行多渠道经营,乡、镇精制茶厂兴起,使该厂加工原料减少,成品茶产量下降。至1987年,精制成品茶2510.93吨,工业总产值1441.56万元,分别比1983年减少8.50%和12.15%,亏损达32.62万元。
1988年末统计,该厂占地面积239090.31平方米,建筑面积60988平方米,其中:厂房39219平方米。拥有各种初、精制茶机302台(套),其中:初制茶机95台(套);精制茶机207台(套)。固定资产原值829万元。年加工能力5000吨。厂下属有23个茶叶收购站、3个初制车间、1个精制车间、1个包装车间、1个机修车间、1个汽车运输队、1个附属厂;厂部管理机构有:厂长办公室、质量、生产、供销、基建、财务、总务、安全保卫8个科室,以及党委、纪委、工会、团委、武装部等。有职工603人,其中:技术人员104人,生产季节雇用临时合同工1440人。初制于毛茶506.6吨,精制成品茶2011.87吨,工业总产值1159.48万元,利税总额298万元。
该厂主要产品有:“祁红”工夫茶,分礼茶、特茗、特级、一级、二级、三级、四级、五级、六级、七级;碎茶分高档、中档、低档;片茶分中档、低档;末茶分中档、低档。国内销往北京、天津、上海、辽宁、黑龙江、内蒙古、广东等20多个省、市、自治区;出口远销英国、荷兰、新加坡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1984年前,根据国家计划,外销产品全部调往上海市茶叶进出口分公司出口。1985年起,安徽茶叶由省自营出口,该厂生产的外销红茶,全部由中国土产畜产进出口公司安徽省茶叶分公司出口。祁门工夫红茶、特级、一至五级产品,由该厂按出口贸易样拼配、检验,原箱运往国外市场。1980年,祁门工夫红茶特级、一级、二级获国家优质产品金质奖。1983年,祁门工夫红茶获对外经济贸易部出口商品优质荣誉证书。1984年,祁门工夫红茶一级、二级、三级获商业部优质产品称号;“祁红”工夫茶被评为安徽省优质食品。1985年,祁门工夫红茶特级、一级、二级蝉联国家优质产品金质奖。1987年,“祁红”工夫茶特级获第26届世界优质食品金质奖。1988年,“祁红”工夫茶获首届中国食品博览会金奖。
1986年起,该厂连续三年获安徽省职工思想政治工作优秀企业称号。同年,被授予安徽省创最佳经济效益夺魁单位和获省出口创汇先进单位。
1984年,该厂接待日中友好茶叶访华团一行11人;1985年9月,接待斯里兰卡种植园部秘书(部长级)等3人。1986年,接待日中文化考察团一行17人;4月,接待英商1人到厂进行商务考察。1988年,接待联邦德国汉堡茶叶协会主席潘策博士来访,以及日本东食三井农林茶叶访华团一行4人;每年接待茶叶大专院校师生到厂实习,安排讲课和技术辅导。
【屯溪茶厂】
安徽省屯溪茶厂,位于屯溪市柏树路31号。创建于1950年,隶属中国茶业公司屯溪分公司(后称皖南分公司)。1952~1954年,属安徽省茶业公司。1956年,属安徽省农产品采购厅。1957年,属安徽省供销合作社。1958年,属安徽省商业厅。1961年,属安徽省对外贸易局省茶叶公司。1977年,属徽州地区供销合作社。1979年,属屯溪市供销合作社。
建厂初期,占地面积20100.82平方米,其中:生产用建筑面积7734.91平方米,拥有各种作业机及动力机械125台(套),并在屯溪地区柏树、黎阳、阳湖、休宁、黟县、祁门、歙县、绩溪县设有17个茶叶收购站,直接收购毛茶,供该厂加工精茶。同时,还筹建13个茶叶手工精制加工厂,其中:屯溪地区10个,休宁县3个,并委托6家私人茶号和两家代制厂加工精制茶。是年,精制绿茶1770.85吨,工业总产值492.8万元。1953年,13个茶叶手工加工厂,减少为3个。同年,精制绿茶1537.25吨,工业总产值450.77万元,并开展技术革新与技术革命运动,简化工艺流程,改进生产设备和工作方法。1955年,3个茶叶手工加工厂改称为屯溪茶厂第一、第二、第三手工辅助车间。1957年,该厂在屯溪地区率先推行职工代表大会制,加强民主管理。1958年,国家扩大红茶出口,该厂开始生产红茶,至1962年,共生产红茶1516.8吨。同年,筹建机械卫星厂。1959年3月,中共屯溪市委财贸部决定:机械卫星厂划出屯溪茶厂。60年代初期,开展以实现制茶联装自动化、制箱全部机械化和拣茶机电化为中心的“双革”劳动竞赛,全厂机械化程度由32%提高到80%以上。随着对私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公私合营茶厂、委托代制厂以及屯溪茶厂下属3个手工辅助车间,均并入屯溪中心茶厂(即安徽省屯溪茶厂)。1963年,因自然灾害影响,加工原料骤减,成品茶产量为1057.95吨,工业总产值353.65万元,分别比1957年下降54.31%和60.09%。70年代中期,革新成功自动电热恒温炒车机组,提高工效25%。1971年,筹办茶砖车间,次年正式投产。1973年至1976年,共生产片砖、米砖茶689.3吨。1976年停产。1984年,在“三结合”质量管理小组的基础上,建立了质量管理委员会,并设立QC小组。1985年,中国土产畜产进出口公司安徽省茶叶分公司决定:在该厂设立出口绿茶审检小组。1985年至1987年,共整理、拼配、成箱出口绿茶3130.35吨。1988年撤销该审检小组。
1988年末统计,该厂占地面积82289平方米,厂区建筑面积36545平方米,拥有各种机械设备313台(套),固定资产原值505.24万元,年加工能力6000吨。厂下设有个精制车间、1个制箱车间、1个机修车间。厂政工系统设党委会、政治处、工会、团委行政生产管理系统设:厂部办公室、企业管理办公室、保卫科、计划财务科、销售科、原料科、生产技术科、动力设备科、供应储运科、行政科和劳动服务部。有固定职工334人,其中:技术人员16名。茶叶生产季节雇佣临时合同工510人。是年,该厂绿茶产量2592吨,工业总产值1432万元。
该厂主要产品:外销茶分珍眉、贡熙、雨茶、特针、凤眉、秀眉、绿片、碎茶、绿末9个花色23个级别。内销茶分素坯、片茶、脚茶、茉莉花茶。内销茶销往北京、天津、上海、河北、山东、江苏等20多个省、市、自治区;外销茶远销苏联、美国、法国、阿尔及利亚、摩洛哥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
特珍一级、珍眉三级、特针三级,1979年,被全国供销合作总社评为部级优质产品。同年,厂获全国供销合作总社“供应出口绿茶产品优良单位”称号。1981年,特珍一级荣获国家优质产品银质奖。1982年,厂获安徽省人民政府“生产优良单位”奖。1983年获对外经济贸易部荣誉证书。1984年,“屯绿”眉茶、雨茶,被评为安徽省优质产品。1988年,中国土产畜产进出口公司安徽省茶叶分公司,用霍山、屯溪等茶厂的原料拼配出口的特珍特级(41022)、特珍一级(9371),荣获第27届世界优质食品银质奖。
建厂以来,多次接待中外国家元首、领导人及专家、学者等来厂视察、考察和参观1951年,苏联评茶专家福米契夫和福米契娃来厂考察。1952年,苏联茶叶栽培专家伯达拉伐来厂参观。1954年,接待以贝可夫为首的苏联专家考察组。1957年,接待以苏联莫斯科列宁茶厂波罗宁厂长为首的茶叶考察团。1959年,苏联专家基尔诺索夫来厂考察。1964年7月,国家副主席董必武陪同越南人民民主共和国主席胡志明到厂视察。同年月24日,著名作家老舍来厂参观后,为茶厂题诗一首:“春风春日采新茶,生产徽州天下,屯绿祁红好姊妹,浓妆淡抹总无瑕。”1981年7月,国务院副总理陈慕华来厂视察。1984年8月,以团长田继次郎为首的日本旅行开发日中友好茶叶访华团一行17人,到厂参观、座谈交流。同年11月,以吉武桊水、小堀铎、清水正夫为正副团长的日中建筑技术交流访华团一行8人,来厂参观。1986年5月,以荒井藤光团长为首的一行12人的日本茶叶访华团,到厂进行技术交流。同年7月,日本SHW 2—785第六次日中茶叶文化考察团一行17人,来厂了解“屯绿”生产过程,进行技术交流。此外,1980年至1988年,外国友人、港澳同胞有1011人次,国内有关团体604人次到厂参观。
【歙县茶厂】
安徽省歙县茶厂,位于歙县长青路28号。创建于1950年,隶属中国茶业公司屯溪分公司。1952年,归中国茶业公司安徽省公司。1956年,归安徽省农产品采购厅。1957年,归安徽省供销合作社。1958年,归安徽省商业厅。1961年,归安徽省对外贸易局。1971年,下放地方。1979年,归安徽省供销合作社,业务由安徽省茶叶畜产公司(现为安徽省茶叶公司)领导。
1950年茶季,该厂基本建成,正式投产,加工出口茶。同年春季,中国茶业公司皖南分公司在歙县南门成立歙县内销茶厂,专营窨制花茶业务。1952年春,并入歙县内销茶窨制厂,改称歙县茶厂城厢分厂。同年,该厂在歙县深渡镇设立分厂,管辖4个茶叶手工加工厂精制加工业务。当年,该厂工人集体创制伞式均堆机,比人工均堆装箱提高工效3倍。1955年,歙县供销合作社的季节性琳村花茶厂,移交歙县茶厂(后改称车间)。同年,绿茶产量1727.1吨,收购珠兰花35.95吨、茉莉花8.35吨、玉兰花0.4吨,窨制花茶543.8吨,工业总产值530万元,实现利润45.13万元。1957年,该厂在歙县三阳乡建立1个茶叶手工厂,就地加工大方茶胚,调苏州茶厂窨制茉莉花茶。1958年,因扩大绿茶出口,大方茶产区大部分改产炒青绿茶,同年7月,经中共安徽省芜湖地委财贸部批准,开办1所茶叶中学,招收初中毕业生100人,采取半工半读方式,学制为两年。1959年,国家扩大对苏联红茶出口,中共歙县县委、县人民政府决定:从夏茶开始,在小州、古稔、六联(除长陔)、王村(除石门)、黄山(除山)等公社,全部改制红毛茶,还确定在许村、容溪、武阳、定潭、昌溪、坑口等管理区改制红毛茶,当年,歙县茶厂加工红茶1004.1吨,并在街口区璜田公社,建1个红茶加工厂。之后,璜田红茶加工厂厂房转让给璜田大队。同年,经安徽省商业厅批准,在岩寺兴建分厂,当年,建成生产车间3024平方米,以及4幢仓库和办公室、食堂、职工宿舍等。是年,厂办茶叶中学继续招收第二期学生100人。1960年,厂茶叶中学并入中共歙县县委财贸干校,继续培训茶叶技术人员。1961年9月21日晚,岩寺分厂主车间,被火焚毁,损失达50多万元。是年,歙县茶厂城厢分厂撤销,厂房划归县茶叶公司。1962年,因茶叶生产大幅度滑坡,岩寺分厂停产,嗣后,转交给上海跃进机械厂。1964年,停止生产红茶。1966年,上海市茶叶进出口分公司,对马里签订的绿茶出口合同,改由歙县茶厂按照对外成交样加工、拼配、成箱、包装,原箱经上海直接出口,至1969年止。1971年,技师方祥寿参加由农业部组织的茶叶专家组,赴马里援助制茶技术,至1974年6月回厂。1978年,绿茶产量3462.5吨,窨制花茶1512.25吨,工业总产值2360.34万元;收购珠兰花60.5吨、茉莉花19.2吨、玉兰花4.95吨。1984年,茶叶实行多渠道经营,该厂与县商业局在山东泰安市联合举办歙县茶叶展销会。1985年,由于精制加工多渠道经营,该厂加工原料减少,绿茶产量减至4828.5吨。窨制花茶741.5吨,工业总产值3668.12万元。分别比上年下降20.9%、61.1%和31.3%。1986年,国家计划安排贴息贷款600万元,自筹资金324万元,进行内涵改造,现已改建生产厂房10640平方米,仓库7400平方米,更新精制茶机340台(套),第一期工程计划于1990年第三季度完成,可增加生产能力3000吨,为国家创汇6000万美元。
1988年末统计,该厂占地面积103333.85平方米,建筑面积75062.5平方米,其中:厂房19817平方米,仓库10291平方米。拥有各种初、精制茶机412台(套),其中:初制茶机12台(套),精制茶机400台(套)。固定资产原值730万元,年加工能力7500吨。厂下属60个临时茶叶收购站,4个制茶车间(外销茶、内销茶、花茶、初制),1个修配车间、1个纸箱包装车间、1个汽车运输队、1个汽车修理厂。厂部管理机构有:厂长办公室、企业管理办公室、全面质量管理办公室、标准计量办公室、业务科、供销科、香花科、财务科、保卫科、行政科、劳资科和综合档案室等12个科室,以及党委、工会、团委、武装部、职工学校等。有固定职工492人,其中:技术人员108名。当年雇佣季节合同工350人,拣茶女工810人。该年,绿茶产量4608.37吨,窨制花茶383.37吨,工业总产值3015.06万元。
该厂主要产品:出口绿茶,统称“屯绿”,有珍眉、贡熙、雨茶、特针、秀眉、绿片;内销茶有珠兰、茉莉、玉兰花茶,素坯茶;名茶有珠兰黄山芽峰、珠兰魁针、珠兰黄山芽、茉莉顶谷大方、茉莉大方、茉莉黄山芽峰、茉莉魁针、茉莉黄山芽。1979年,珍眉三级、四级,在全国出口茶评比中获品质优良茶称号。同年,珠兰黄山芽在全国花茶质量评比中,获全国同窨次花茶窨制质量第一名。1981年,“屯绿”眉茶被全国供销合作总社评为优质产品。1982年,茉莉顶谷大方被安徽省经委评为十大名优茶之一。1985年,该厂被评为安徽省生产出口产品先进单位。1986年,茉莉魁针、茉莉黄山芽峰,被评为安徽省优质产品。1988年,珠兰黄山芽、珠兰烘青二级,被评为安徽省优质产品。内销茶销往北京、天津、上海、河北、山东、江苏、山西、内蒙古和东北、西北各省、市、自治区,及省内各地、市、县。出口茶主销苏联,及日本、巴基斯坦、阿富汗、摩洛哥、阿尔及利亚、马里、利比亚、香港等几十个国家和地区。
【贵池茶厂】
安徽省贵池茶厂,位于贵池县池口镇。创建于1951年,归中国茶业公司屯溪分公司(后称皖南分公司)领导。1952年,皖南分公司撤销,改由中国茶业公司安徽省公司领导。1954年,人事管理权交贵池县人民政府,业务归安徽省商业厅省茶业公司领导。1956年,归安徽省农产品采购厅生产企业处领导。1957年,归安徽省供销合作社领导。1958年,划回安徽省商业厅。1961年,归安徽省对外贸易局省茶叶公司领导。1967年,池州专区专署成立,厂行政归池州专区专署,业务归安徽省茶叶公司领导。1971年,下放地方。1979年,池州地区撤销,人权归安庆地区供销合作社,业务归安徽省供销合作社省茶叶畜产公司(后改为安徽省茶叶公司)。
建厂初期,兴建厂房976.52平方米,拣场和均堆、包装场769.85平方米。动力车间35平方米,仓库231.18平方米。各种精制茶机40台。1952年,正式投产,并负责至德(东至)县的尧渡街、葛公镇、石埭(石台)县横船渡和贵池县七里4个茶叶手工加工厂的业务领导。当年,红茶产量656.30吨(包括手工加工厂产量),工业总产值191万元。由于精制技术不熟练,管理经验不足,亏损5万元。1956年,至德县茶叶加工厂更名为安徽省贵池茶厂第一分厂。1958年,贵池茶厂第一分厂改变隶属关系,划归至德县人民政府领导。同年,贵池县劳动局批准,建厂初期的拣工250人,全部转为正式职工。当年,成品茶产量1544.85吨,工业总产值673万元,实现利润72万元。1962年,因自然灾害的影响,加工原料减少,成品茶产量下降至526.90吨,工业总产值224万元,比1957年分别减少62.57%和62.85%。为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厂动员职工下放,至1965年,共下放职工240余名。同年,成立1个包装车间,1个机修工段。经安徽省茶叶公司批准,1963年兴建的制茶车间2170平方米项目,由于资金不足,未能按期竣工。1966年,广大职工抵制“左”的影响和无政府主义,坚持生产,成品茶产量1019.55吨,工业总产值397万元。1968年,新制茶车间竣工,进行精制茶机联装,加工能力达2500吨。1969年,厂成立革命委员会,厂部设生产、政工、办事等3个组,以及工会,车间成立排、班。同时,撤销股、室和工段。1974年,接受中国茶叶进出口总公司交办的任务,为四川省宜宾茶厂加工出口茶叶“川红”200余吨。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茶叶生产得到发展。该年,成品茶产量达1569.80吨。1980年,厂内撤销生产、政工、办事3个组,恢复业务、生产技术、计财、人保、行政科,设制茶、制箱,机修车间,车间恢复工段建制,撤销班、排。1984年,根据安徽省茶叶公司(中国土产畜产进出口公司安徽省茶叶分公司)安排,拼配出口红茶810吨。同年,加工红茶1575.23吨,工业总产值984万元,实现利润90万元。1985年4月23日,中国土产畜产进出口公司安徽省茶叶分公司决定:在贵池茶厂成立中国土产畜产进出口公司安徽省茶叶分公司红茶审检小组。该厂在生产车间划出一部分,做为出口红茶拼配专用车间。同年,扩建茶叶拼配车间1000平方米,兴建仓库2000平方米。自制1套茶叶拼配设备。1986年,自行设计、制造、安装1条茶叶拼配、装箱生产流水线。改建拼配车间4667.81平方米项目开始动工。为增加加工原料,与岳西、青阳、宿松、桐城等县的乡、镇企业联合改制红毛茶。
1988年末统计,该厂占地面积60000平方米,建筑面积34241.59平方米,其中:厂房12869.87平方米,仓库12225.28平方米,各种精制茶机105台(套),固定资产原值423.93万元,年加工能力2250吨。厂下属1个制茶车间、1个包装车间、1个机修车间、1个出口红茶拼配车间。厂部管理机构有:厂长办公室、生产技术科、审检室、供销科、计财科、保卫科、行政科,以及党委办公室、知青办公室。另有中国土产畜产进出口公司安徽省茶叶分公司红茶审检小组。有固定职工175人,其中:技术人员48名。茶叶生产季节,雇佣临时合同工405人。该年,精制加工红茶904.46吨,拼配出口红茶7467吨,工业总产值320万元。
该厂产品:红茶。1984年前,统称“祁红”。1985年,中国土产畜产进出口公司安徽省茶叶分公司为使其产品与祁门茶厂生产的工夫红茶有所区别,命名为“安徽红茶”。“安徽红茶”有工夫红茶,分一级、二级、三级、四级、五级、六级、七级;碎茶,分高档、中档、低档;片茶,分中档、低档;末茶,分中档、低档。内销,销往北京、天津、上海、内蒙古、黑龙江、辽宁、吉林、山西等省、市、自治区;外销,远销苏联、波兰、英国、联邦德国、美国、法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及东南亚等几十个国家和地区。
1986年4月,该厂被安徽省人民政府授予“出口创汇先进单位”称号。同年5月,接待建厂以来第一批国际友人——英国施安祖先生到厂参观。
【芜湖茶厂】
芜湖茶厂位于芜湖市团结西路76号。1953年,中国茶业公司安徽省公司决定:在芜湖茶叶工作组的基础上,筹建芜湖茶厂。办公地址设在芜湖市中长街118号,生产厂房在芜湖市河南西街。同年,接收私商裕源茶庄抵押资本。1954年,全部迁至现址。是年,隶属芜湖市商业局。1956年,归芜湖市农产品采购局。1958年11月,人事管理权归中共芜湖地委财贸部,业务归芜湖中商业局。1960年1月,人事管理权归中共芜湖市委财贸部。1961年,人事权归芜湖市食品业工作委员会,业务归芜湖市食品局。1962年,归安徽省对外贸易局芜湖办事处。1968年,划归芜湖市。1969年4月,归芜湖市食品土产购销管理站。1970年6月,再次划归芜湖市商业局。1976年8月,归芜湖地区供销合作社。1980年1月1日,安徽省供销合作社决定:芜湖茶厂的财务、业务、计划等归安徽省茶叶畜产公司管理。同年5月1日,更名为安徽省茶叶畜产公司芜湖茶厂。1983年12月,中共安徽省委决定:芜湖茶厂收归安徽省供销合作社联合社有关公司统一领导,更名为安徽省茶叶公司芜湖茶厂。1984年7月3日,安徽省供销合作社联合社决定:安徽省茶叶公司芜湖茶茧公司与安徽省茶叶公司芜湖茶厂合并,为一个机构,一套班子,两块牌子,既是业务管理机构,又是生产经营企业。1985年4月23日,中国土产畜产进出口公司安徽省茶叶分公司决定:在芜湖茶厂成立中国土产畜产进出口公司安徽省茶叶分公司绿茶审检小组。1986年,安徽省人民政府决定:芜湖茶厂划归外贸部门,属外贸直属茶叶加工企业。
1953年,生产车间为368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2.4万元,职工360余人,全部手工操作,劳动强度大,生产水平低,年加工能力200吨。该年,实际生产成品茶201.85吨,工业总产值59.38万元,实现利润7.86万元。1954年,购进手摇滚筒车色机代替工人双手茶。1957年,改手摇滚筒车色机为马达传动。1958年,机修组改名为机修车间。至1959年,改造、仿制、添置有铁木结构的抖筛机、圆筛机、撩筛机、炒锅机、车色机、风选机、烘干机等制茶设备。1960年,开始生产青砖茶。该年,产量为17.44吨。1962年,仿制吸梗机、理梗机成功。1963年,停止生产青砖茶。1971年,开始生产茯砖茶。该年,产量为5.35吨。1974年,制茶实现车色机由电子电动控制操作。生货工段从原料付制到成品茶收回,除手工辅助拣剔,为连续生产流水线作业。精制茶叶生产,基本机械化。该年,成品茶产量1873.25吨,工业总产值551万元,实现利润69.54万元。1976年,停止生产茯砖茶。1979年,在弋江桥南(现芜湖至南陵公路两侧),兴建河南花场,栽培茉莉花1万盆、玉兰花300盆,产茉莉花1029公斤,玉兰花2193公斤。同年,扶持芜湖市郊区棠桥乡建棠桥花场,贷款70884元,引进茉莉花1.4万盆、玉兰花440盆。1980年,支援芜湖县六郎桥中学办花场,贷款4613元,引进茉莉花1000盆。该年,鲜花产量4955公斤。其中:茉莉花3030公斤,玉兰花1925公斤。1983年,鲜花产量达16358公斤。其中:茉莉花10648公斤,玉兰花5707公斤。为建场以来最好年份。窨制花茶425.5吨。1985年,茶叶市场放开,该厂为保证加工任务,除与原供货单位签订合同,落实加工原料外,同时,在芜湖市设立茶叶收购点,直接收购毛茶。同年,中国土产畜产进出口公司安徽省茶叶分公司安排该厂负责出口绿茶拼配任务,安装拼配机械设备1套,当年,拼配出口绿茶346.2吨。1987年,仿制6台钉箱机、1台搭攀机,购置5台冲床机,日产无档箱约1200只。同年9月,为出口绿茶拼配车间,制造贮茶斗、上箱翻箱机,以及行车、输送等均堆装箱机械。1988年,改建出口绿茶拼配车间竣工。同年,仿制4节底铁机1组、拗弯机1台,代替冲床机作业,提高工效3~4倍。
1988年末统计,该厂占地面积41461.81平方米,建筑面积24091.40平方米,其中:厂房7324.82平方米,仓库8864.5平方米。拥有各种精制茶机113台(套),固定资产原值301.43万元,年加工能力1200吨。厂下属有制茶、机修、包装、出口绿茶拼配车间各1个和附属公司(风华公司)1个。厂部管理机构有:厂长办公室、茶叶办公室(芜湖茶叶分公司),及生产、检验、业储、设备、材料供应、财务、行政、保卫、基建办公室,党委、工会、团委,还有中国土产畜产进出口公司安徽省茶叶分公司绿茶审检小组有职工319人,其中:技术人员60名。茶叶生产季节雇佣临时合同工241人。该年,绿茶产量433.00吨,窨制花茶119吨,拼配出口绿茶10537.69吨,工业总产值389万元。
该厂主要产品:内销产品有素坯、茉莉花茶、玉兰花茶、珠兰花茶、片茶、茯砖茶以及绿脚茶等7个品种;外销茶有珍眉二至七(二)级、贡熙二至五(二)级、特针三级、秀眉二、三级、绿片5个品种16个级别。1985年,增加生产雨茶、凤眉、珍眉一级、贡熙一级等4个花色。内销茶,销往天津、河北、山西、陕西、甘肃、吉林、辽宁、黑龙江等省、市、自治区。外销茶,远销苏联、摩洛哥、阿尔及利亚、尼日利亚、塞内加尔、香港等几十个国家和地区。
【舒城茶厂】
安徽省舒城茶厂,位于舒城县城关。1951年筹建。1953年基本竣工投产。1952年建厂期间,由中国茶业公司皖北分公司(后改为安徽省茶业公司)领导。1957年,茶厂业务划归安徽省供销合作社。1958年,茶厂下放,归舒城县商业局。1961~1968年,归舒城县供销合作社。1969年,归舒城县商业局。1983年,划归舒城县供销社联合社,茶厂生产、销售业务由安徽省茶叶公司指导。
建厂初期,厂房面积2425平方米(包括制茶车间、拣场、均堆场、锅场)。年加工能力900吨。1953年,任务增加,扩建厂房473平方米,拥有各种精制茶机77台,职工103人,雇佣生产季节工1386人,产量544吨,工业总产值184万元。1954年,按照当时茶叶生产工序,制茶车间划分为生货、熟货、拣剔3个工段。1955年,调整了制茶车间内部结构,重新划分为筛分、拣剔、成品3个工段,一直沿续至今。1957年,该厂成品茶产量894吨,工业总产值365万元。1958年,茶厂为安排茶叶生产淡季闲散劳力,建立了机械修配、机械制箱、染刷制罐、纤维麻包4个卫星厂,由于仓促上马,原材料缺乏,技术力量跟不上,于1960年陆续下马。1963年前,毛茶进厂,采取倒袋散装方法,茶叶等级混乱,批次不清。1963年始,采用五级10个等归仓。即一、二级分上、中、下3个等,三级分上、下两个等,四、五级不分等,级外茶和茶胚单独归堆入仓。
1960年,由于“大跃进”和自然灾害影响,加工原料锐减,成品茶产量仅816.65吨,工业总产值233万元,分别比1957年下降8.74%和36.16%。经过经济调整,茶叶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至1965年,成品茶产量达到1158吨,工业总产值420万元,均超过了1957年水平。1970年,中共舒城县委决定:县“五七”干校(地址柏家岗)财产全部移交给舒城茶厂,用于发展茶叶技术培训。1971年,茶厂在“五七”干校旧址,办柏家岗茶叶技术培训场(1976年撤销)。1975~1982年,该厂办了舒城县第二麻纺厂,1982年,因麻袋滞销,原料不足,一部分改办舒城县羊毛衫厂。1984年,将羊毛衫厂转为生产茶叶外包装,成立舒城县包装材料厂。是年,毛茶进厂改为六级10个等归仓,即一至四级各分两个等,五、六级各1个等,级外茶、脚茶(朴、片、末)、次品茶、劣变茶另外归堆。1985年,舒城县茶茧公司与舒城茶厂合并,一个机构、两块牌子,成为生产经营型茶叶企业。
1988年末统计,该厂占地面积124520平方米,建筑面积32670平方米,其中:厂房9556平方米,仓库2129平方米。拥有各种精制茶机172台(套),固定资产原值362.7万元,年加工能力2500吨。厂下属12个茶叶收购站、4个临时收购点、1个制茶车间、1个包装车间、1个维修车间,以及舒城县袜厂、舒城县包装材料厂、舒城县棉麻纺织厂和劳动服务公司4个独立核算单位。厂部管理机构有:厂长办公室、审检、企管、供销、财务、行政、人事劳资、宣传教育、保卫计9个职能科、室。还有党总支、工会、团委。有固定职工495人,其中:行政干部44人,全民所有制职工339人,技术人员62人。该年,绿茶产量1149吨,工业总产值488万元。
该厂主要产品:外销茶,为“舒绿”,有超特,特珍一、二级,珍眉一、二、三、四级,不列级;贡熙特级、一级、二级、三级、不列级;特针;绿片;雨茶;秀眉二、三级;凤眉共7个花色,19个级别。内销,经营黄大茶一、二、三级,兰花茶特级、一、二、三级,炒青一至六级和级外茶共10个花色,32个品种。1959年,曾试制固形绿茶(1960年停止生产)。1979年,曾生产茉莉花茶,1985年,花茶滞销停产。
1984年前,外销“舒绿”全部调供上海市茶叶进出口分公司,拼配后出口。1985年起,改由中国土产畜产进出口公司安徽省茶叶分公司出口。内销茶,主要销往山东、内蒙古等地。
1979年,特珍二级(9371)、珍眉一级(9370)获全国供销合作社畜产茶茧局颁发的优质奖。1986年,优质小兰花茶获六安行署科学成果奖。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