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春秋时期(前770至前476年),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变革时期。中国长期的奴隶制度在奴隶们的反抗斗争的疾风暴雨中,在各诸侯国兼并战争的刀光剑影中逐步解体。春秋之后的战国时期(前475年至前221年),中国已进入封建社会的前期。政治上的巨变,促使地方行政管理体制发生巨变,一改夏、商、西周以来长达16个世纪的奴隶社会以中央王朝统率下的大小奴隶主的诸侯、方国、采邑式管理体制为中央王朝直接管辖的郡县体制。
据考证,县的创建最初始于楚、秦。《左传》载,楚武王在灭权、申、息等小国开始置县。时间在鲁庄公四年(前690年)前后。秦、楚等国这种先进的做法很快在各诸侯国实行,有的系在灭国新开拓区置县,有的在境内以大邑为县,或并乡邑为县。郡的建制大约比县要晚半个世纪。最初设于边疆或要地,后来移于内地。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县郡关系是县主郡次,或县大郡小,或以县领郡。战国时期,则郡大县小,以郡统县。据有关史料统计,春秋、战国时期,全国先后置40余个郡,建县更多。
由于历史久远,秦始皇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前,郡县设置变化大,资料少,难以全面考证出今安徽境内的所有郡、县设置。据考证,在秦统一全国前,安徽境内先后设有或涉及7个郡:
〔江东郡〕
楚宣王十五年(前335年),楚灭越,在吴越地区置江东郡,辖今苏南、皖东南、浙北地区。此郡楚考烈王十五年(前248年)至二十五年为黄歇封地。二十二年,又称吴郡(治吴,今苏州市)。
〔大宋郡〕
魏昭王(前295年至前277年在位)约十二年(前284年),魏得在古宋国大部分地区后置,辖今皖北、苏北、鲁南、豫南地区。
〔砀郡〕
秦王政二十年(前227年)取大梁,至二十二年,灭魏置,治砀,辖今苏、鲁、皖3省交界地区。
〔陈郡〕
秦王政二十三年,取楚之陈以南地区置,治陈,辖今豫东南、皖西北地区。此前为楚国都(陈)所在地。考烈王十年(前253年)、二十二年,才先后徙都钜阳、寿春。
〔泗水郡〕
秦王政二十三年,在魏境古泗水流域置,治沛,辖今皖东北、苏西北地区。
〔九江郡〕
秦王政二十二年,秦兵入城父(今亳州市城父镇)。二十三年,秦兵至蕲(今宿州市蕲县镇),杀楚将项燕。二十四年,秦王翦、蒙武破楚都郢(今寿县),灭楚,旋改置九江郡,治寿春(今寿县),辖今皖中、南、豫东南及江南等地区。
〔会稽郡〕
秦王政二十五年,秦王翦等平定楚江南地,降百越君,在楚之原属吴、越地区置,治吴(今苏州市),辖今苏南、皖东南及浙北地区。
安徽地区建县资料更少。《左传》载昭公二十年(前522年),楚平王的太子建驻城父(今亳州市城父镇),后又派城父司马奋扬刺杀太子建。司马是县掌兵权的佐贰官,说明城父在当时已建县。《史记·春申君列传》载,楚考烈王元年(前262年),封楚相黄歇为春申君,建邑寿春(今寿县),“赐淮北地十二县”。十五年(前248年),“黄歇言之楚王曰:‘淮北地边齐,其事急,请以为郡便’”,改为郡。是年,黄歇改封江东吴墟(今苏州市)。这个时期,记载中县与城常通用。古籍和史志中常载当时的城、邑、县名有陵阳(今青阳县陵阳镇)、爰陵(今宣州市区)、松阳(今枞阳县下枞阳镇)、皋(今巢湖市柘皋镇)、(今霍山县南岳乡上元街村,东接幽芳河,南连螺丝山)、寿春邑(今寿县,公元前241年至前223年灭国止,楚七迁都于此,改名郢)、下蔡(今凤台县城关镇)、钟离(今凤阳县临淮镇东北,今位李二庄乡小卞庄西)、蕲(今宿州市蕲县镇)、城父(今亳州市城父镇)、焦(今亳州市区)、新(今太和县倪邱集)、巨阳又名细阳、钜阳(今太和县原墙集。公元前253年至前241年,六迁都于此)、平舆(原沈丘,今临泉县城西1公里南靠流鞍河,北距泉河1公里)、胡(今阜阳市区北农校)、鸠兹(今芜湖县黄池镇南)、居巢(今巢湖市区北)、銍(今濉溪县临涣镇)、六(今六安市北)、莘(今界首市芦村区杨庄乡蒋娘店村)、苦(今涡阳县境)、蒙(今淮北地区)、萧(今萧县郭庄乡欧村北)、取虑(今灵璧县潼郡村)、慎(今颍上县江口镇北汤圩孜村)、宣邑(今南陵县青弋江镇)、襄安(今无为县襄安镇)等。其中,大部分是古城邑,有不少是县以上建制。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