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20世纪20年代末期,中国共产党在其领导的革命根据地内创办合作社。为发展根据地的经济,各地合作社设有各种小型加工厂和作坊。30年代末期起,在安徽的淮南、淮北、皖江等抗日革命根据地内,各级抗日民主政府创办合作社的工业。主要行业有榨油、纺纱、织布及制造各种农具等。皖中行署所属的无为、湖东两县,从民国33年(1944年)3月起,由组织个别消费合作社开始,逐步发展为综合性的合作社,组织生产合作,筹备运输及信用合作。其间,无为、湖东两县规定,合作社的业务方针“应确定发展生产合作社事业为第一”。用合作社的50%资本发展生产合作事业。以半塔民众合作社为例,民国33年,该社兴办了综合加工厂,一年来,油坊部生产加工食油17.15万斤,纺纱部纺纱5600斤,卷烟部半年生产卷烟22.49万包;该社共获净利达518.35万元,全部资产已达877.34万元。
1949年,中国人民银行巢湖支行接管和县乌江镇锯齿机轧花厂,改名皖北乌江农产品制造厂。同年又接管安徽萧县黄口镇第二锯齿轧花厂,由萧县花纱布公司利用接收的设备正式组建黄口轧花厂。1952年,根据全国合作总社与农业部文件精神,农业部门领导的良种轧花厂统一划归供销社管理。移交供销社的有安庆专署华阳保种轧花厂。据年底统计,全省有皮辊轧花机4200台,锯齿轧花机6台。与此同时,随着茶叶生产的恢复和发展,茶区在国家扶持下,创办了一批小型初制茶厂。1950年,中国茶业公司屯溪分公司(后为皖南分公司)在祁门、屯溪、歙县、婺源、浮梁创办6个机械精制茶厂;在葛公镇、七里、横渡等地创办手工精制茶加工厂。1951年起,在皖北茶区,为配合改制红茶和炒青绿茶,创办诸佛庵等9个茶叶初制厂。同时,在皖南休宁、歙县部分地区建了一批茶叶初制厂。之后,又在贵池等6个地点创办红茶精制厂等。
1953年,根据商业部、全国合作总社公布《1953年新棉代购协议书》,确定棉花全部由供销社代购,粮食代营,供销社自营的业务也有所扩大,促进了社办工业的发展(详见表9—1—1、9—1—2)。
1953年安徽省合作社营工业企业总产值(按1952年不变价格计算)
表9—1—1金额单位:百万元(旧币)

1953年安徽省合作社加工厂主要产品产量表
表9—1—2

1954年,受国家委托,供销社承担粮食、油料统购统销任务。为了贯彻第一次全国合作社加工企业会议精神,省社先后下达《安徽省合作总社关于所属合作社系统加工企业几个具体问题的指示》、《安徽省合作总社关于1954年下半年合作社系统加工企业工作的意见》及《关于今后合作社加工企业工作的补充意见的通知》,投资272万元,对办厂的方向、任务、生产计划、企业管理、财务核算、劳动工资管理等,都提出了明确的意见和要求。明确了省社加工企业处的任务、职责范围,要求各级社必须加强对加工企业的领导,建立管理机构。省社以农具、榨油两大行业为重点,推广了李川江榨油法等先进技术,总结先进典型进行推广。是年,全省供销社系统有各类加工厂497个,其中,铁木农具加工厂51个,油厂319个,棉织厂6个,碾米厂44个,轧棉厂6个,副食加工厂34个,造纸7个,黄烟厂10个,砖瓦厂4个,电厂、印刷厂、猪鬃加工厂、制伞厂等共16个。属于县以上的大型企业64个,固定资产280.53亿元(旧币),在册职工7993人,其中,生产工人6011人。全年工业总产值4869.5亿元(旧币)。生产各种农具318419件,比上年增长122.4%;生产各种食用油17089.6吨,比上年增长89.2%;生产棉布23204尺,增长7.6%;生产各种油饼59289.8吨,比上年增长125.8%。此外,粉丝、砖瓦、皮棉、糖、点心、黄烟等生活资料均有不同幅度增长。次年,供销社大部分加工厂开展增产节约竞赛活动,提高了效率。据统计,是年,25个厂采用的技术革新项目有46条,年增产节约50多亿元(旧币)。肥东县社还举办了工业产品展览会,扩大影响,增加订货。该年,全省加工厂状况详见表9—1—3、9—1—4。
1956年,全省供销社系统用于扩建各类加工厂的投资177万元,占同年省社基建投资的5.3%。供销社着重发展了油脂加工、中小农具、土特产品、干鲜果、废旧物资加工等行业。是年,土纸供应一度紧张,各地供销社协助农业社新建纸槽624个,自建纸厂33个,生产24200担土纸,缓解了市场供应紧张局面。年末统计,全省供销社加工厂有224个,其中,省直厂10个,县、基供销社直属厂110个;非独立核算的厂有104个,职工1.6万余人。年产值(以1955年不变价格计算)为7000万元。次年,根据中共中央和中共安徽省委的指示,农产品采购厅并入省供销合作社。2月,原农采厅直属的屯溪、歙县、祁门、贵池、六安、安庆、舒城等8个茶厂及门台子供应站、烤烟厂,直属省供销社领导,为省独立核算单位。对其它加工企业,省社进行整编。是年,全省组织生产项目166个,其中,副食品加工厂10个,木粉厂5个,盆窑厂2个,陶器厂4个,造纸厂32个,酱园10个,农牧厂13个,畜牧厂42个,其它加工厂48个,副业14个。总投资163.39万元,安置2303人(不含雇佣技术人员),产值1402.5万元,获利约26.12万元。各地在组织生产中,总结了基本的经验和教训:(1)投资小、有原料、有销路、收效快,不与民争利,这样的项目有前途,成功率较高。(2)技术简单易学,劳动强度不高,适合干部生产的项目可行。(3)办农畜牧场规模大,安排人员多,投资大,收益慢。(4)办加工业关键在于加强领导。据年末统计,全省供销合作社系统有各类加工厂346个,其中,独立核算的134个。完成工业产值10787万元,占年计划的109.94%,占全省地方工业产值的14%左右。
1955年安徽省供销合作社加工企业概况表
表9—1—3金额单位:千元


1955年安徽省供销合作社加工企业主要产品产量
表9—1—4






上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