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一节 工业行业
一、食品工业 【糕点糖果加工业】 建国初期,合作社的糕点糖果加工业,由三部分组成:(1)解放区合作社建的一些糕点厂坊;(2)承购私人旧企业;(3)兴建糕点糖果加工企业。以萧县供销社为例,建社后,在全县8个区建了8个糕点厂,加工10余个品种,年产量35万公斤,产值49万元。1952年,全省加工业产值592.5万元(1952年不变价)。次年,全省供销社加工糖果23985公斤,各种点心122040公斤。10月,粮食实行统购统销,基层供销社经营的糕点有较大幅度增加,至1955年,全系统已有糕点等副食品加工厂70个,总产值608万元,固定资产22.6万元,职工人数1451人,其中有大型企业7个,省市供销社直属厂5个,年加工糕点2841吨,糖果94.5万公斤。1956年,私营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后,农村糕点业由小并大,归口当地供销社,糕点厂坊增加,产量上升。60年代初,粮食供应紧张,农村糕点业停转撤并较多。之后,经历“文化大革命”运动,供销社糕点糖果业损失严重,大部分厂坊停产,农村市场上糕点供应紧缺,品种单调。 1978年起,原辅材料供应好转,供销社兴办和恢复一些糕点糖果厂。1982年,省供销社拨出59万元款项,对重点糕点食品厂进行技术改造,并相继下拨部分平价钢材、铁皮、木材用于添置食品厂设施。1985年,省社对全系统糕点食品质量进行评比,260多个品种参评,55个产品被评为省供销社系统优秀产品和甲级、一级产品。是年,经省社协调,报省政府同意,省粮油食品局一次下达扶持本系统食品工业用粮指标880万公斤。以后,从事糕点加工行业的集体、个体户增加,竞争激烈,加上粮、油、糖等原料、辅料价格上涨,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降低,使糕点食品企业受到冲击,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为适应市场变化,与此同时,不少企业积极添置设备,增加品种,提高食品质量。全系统大部分食品厂坊都增添远红外烘烤设施。不少糕点厂采取自行设计与添置机械设备相结合的办法,进行技术改造,购置面包机、拌料机、切片机、打号机、饼干机、切糕机等多种设备,逐步转向半机械化、机械化生产。见表9—2—1。 【冷饮饮料加工行业】 70年代初,供销社饮食商店仅在夏令季节生产汽水、冷制绿豆汤、赤豆汤,部分食品厂在夏季兼制冰棒。1975年后,基层供销社购置冰棒机、冷饮机械,生产冷饮饮料的企业逐渐增多,1981年,省社推广利用轧花厂的闲置设备和技术人员,开展多种经营,增加汽水、汽酒生产,并在来安县棉麻公司加工厂召开现场会。嗣后,各地相继办起一批汽水厂。生产出受当地群众欢迎的产品。繁昌县三山轧花厂的巧克力香槟酒、山楂酒,凤阳汽水厂的汽酒、汽水曾参加1985年全国供销社商办工业产品展览。随着农村经济发展,冷饮冰棒的需求进一步增加,1982年,省社要求每县有一个汽水厂,每个基层社食品厂都要配备冰棒机,扩大生产。省社供销商业机械厂举办了四期制冷机械技术培训班,培训学员300多人次,在巢湖等地召开技术现场会,交流提高操作工的技术。1984年,全系统生产汽水2560吨、冰棒5200万支。之后,产量逐年增长。为满足市场需要,各地冷饮饮料生产企业,增加花色品种。不断提高产品质量。1987年嘉山县供销社兴建年产2万吨啤酒厂,产品的卫生指标符合标准,当年获部优,次年又获省优。 1983~1988年安徽省供销社系统冷饮饮料加工行业概况见表9—2—2。 1982~1988年安徽省供销社糕点糖果加工行业概况表 表9—2—1 ![]() 1983~1988年安徽省供销社系统冷饮饮料加工行业概况表 表9—2—2 ![]() 注:1.该表白酒类只列产品产量,其它数均不包括白酒加工行业。2.基层供销社食品厂附设冷饮饮料而没有独立厂名的,只统计产品产量,没有统计在企业数内。 【酿造、豆制品工业】 酿造业。建国初,私营酱坊较多。供销社为保障农村市场供应,采取公私联营办法,兴建一些小型的车间作坊,就地生产、就地销售。多采取传统工艺和生产方式,日光晾晒自然发酵。1956年公私合营后,供销社归口的酿造厂坊有100多家,生产规模有所扩大,产品有20多个品种。规模较大的有泾县章渡酱坊,其前身是17个股东合伙经营的“公益”酱坊。1958年,酿造业划归国营商业部门。1961年供销社恢复后,县城与大集镇酿造业由国营商业管理,农村划归供销社,大部分是附属糕点食品厂的车间或几个人的酱制作坊。 1979年后,各级供销社恢复和发展酱制品厂坊,各地酱油做到基本自给。全省供销社有80%的县、50%的基层供销社都有酱制厂坊。1984~1988年供销社系统酿造业产量见表9—2—3。 1984~1988年安徽省供销社系统酿造业产量统计表 表9—2—3单位:吨 ![]() 建国前,豆制品加工除手工业者作坊外,农民自制自食者居多。50年代初,农村豆制品业归供销社管理。豆制品加工多与酱坊、酱菜厂合并,或由合作商店经营,多不作产值统计。60年代,由于豆类供应紧张,大部分企业采取以豆换豆制品的方式维持生产,少数停业转产。70年代后,豆制品业曾一度恢复生机,但发展不快,产量近几年呈下降趋势,至1988年,全省供销社系统豆制品产量为1880.4吨。 二、果品加工业 【果脯蜜饯加工】 宣州市水东镇生产的水东蜜枣历史悠久,明、清就闻名于世。建国初,果脯蜜饯在芜湖、安庆、蚌埠三市果品公司有一定加工规模,其它地方供销社仅有小型厂坊加工。1956年,芜湖蜜饯食品厂列为全省唯一生产蜜饯果脯的国营企业。该厂80年代,能生产50多个品种。据1988年统计,全省供销社系统生产果脯类产品573.5吨。而黄山市、宣城地区,社会蜜枣产量达500万公斤以上。 【瓜子炒货】 80年代前,供销社供应的炒货,大部分采取前店后坊式加工,主要产品有香榧、板栗、花生、蚕豆等。1982年,芜湖市供销社创办了全省第一家专营瓜子加工的迎春瓜子公司。之后,各地供销社兴办了一些瓜子炒货厂,产品也逐年增加。1984年统计,全系统年加工各类炒货6864.5吨,60%是黑瓜子,其余是葵花于、白瓜子、香榧、核桃、花生米等。1987年后,瓜子销售市场发生变化,供销社系统瓜子加工行业没有及时应变,销售量逐年下降,至1988年,全系统炒货的产量仅1994.9吨。 【罐头加工】 1979年前,供销社系统仅在少数食品厂内设罐头加工车间,产品为水果罐头。1984年后,各地发挥地方优势,兴建了一些罐头加工企业。其中,砀山、萧县等地盛产酥梨、黄白桃、苹果等水果,砀山县果品公司加工生产苹果、砀山梨、白桃、银耳等10多种罐头;东至、宁国、歙县、休宁等县供销社食品厂,生产枇杷、李子、香菇、荸荠、桔子、清汁笋等罐头,大部分出口;金寨县供销社生产金针菇罐头。据1987年统计,全系统罐头产量351吨,1988年增至1695.8吨。 1983~1988年供销社系统果品加工工业概况见表9—2—4。 1983~1988年安徽省供销社果品加工工业概况表 表9—2—4 ![]() 注:该表“炒货”类除产量外,其他各指标均不含该类。 三、粮油加工行业 建国初,根据共同纲领第28条精神,供销社接收和盘购一些歇业的私营粮油企业,开展加工业务。1952年,国家规定粮食由供销社代营,供销社开始兴建、购买粮油加工厂,如巢县(今巢湖市)供销社接收柘皋民益加工米厂,总投资2852万元(旧币)。据1953年统计,全省供销社有碾米及磨粉加工企业41个,固定资产7533万元(旧币),职工1133人,产值20.2亿元(旧币);食用油脂加工厂205个,固定资产1.03亿元(旧币),职工3219人,产值11.7亿元(旧币)。当年加工各种食用油9031吨,油饼26321.5吨,碾米108836.6吨,面粉3766吨。次年,国家委托供销社承担粮食、油料统购统销任务。为做好代收购、保管、运输和加工销售工作,各地供销社又接收、兴建一批加工厂。年末,全系统有油菜加工厂319个,碾米厂44个。年产各种食用油17089.6吨,各种油饼59289.3吨。1955年,全省供销社系统有碾米厂9家,产值326.3万元,固定资产138万元,职工173人。其中大型企业4个;食用油脂厂230个,产值1147.8万元,固定资产原值548万元,职工2316人。年产各种食用油8022吨,大米19644吨,当时,供销社的粮油工业对稳定经济,打击不法商贩哄抬价格,保证市场供应,发挥了重要作用。60年代初,因国家限制粮油经营范围,供销社的粮油加工厂逐渐交给粮食系统。 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为适应经济发展和农民需要,各地供销社又兴办了小型面粉厂、油脂厂。1984年,省人民政府提出要加快粮食转化。为此,全省供销社系统兴办多种粮油加工厂、车间153个。是年,加工转化粮食1.1亿公斤。1985年,随着棉花种植面积的扩大,各地供销社根据农民的需要,添置设备,增加榨油车间,开展棉籽榨油,返油和饼给棉农。5月,砀山轧花厂兴建本系统第一家采用预榨浸出新工艺的棉籽油厂,日处理原料30吨。随之,蒙城县棉麻公司兴建日处理棉籽30吨的浸出油厂,后扩建为日处理原料80吨。是年,加工食用油脂6966吨。除凤阳总铺米厂(日产10吨)外,多数加工厂规模较小。1988年,全省供销社系统产食用油9346.67吨,其中,80%以上是棉籽油。 四、畜产品加工业 建国初,供销社接收、兴建一些畜产品加工厂。1953年,供销社有畜产品加工厂个(其中:皮革工业3个),年工业产值64.01亿元(旧币)。1955年,增加猪鬃加工,年加工猪鬃8吨。省农产品采购部门撤销后,供销社接管其畜产品加工企业6个(其中:公私合营的3个)。1957年,芜湖专区办事处兴办裘皮厂,为省供销社直属厂;蚌埠专区办事处兴办猪毛绒加工厂;阜阳县供销社兴办皮革厂,肥西县供销社兴办羽毛扇厂;六安县供销社兴办羽毛球厂。80年代,供销社开拓畜产品加工的新产品。1985年,全系统产品销售额301.6万元。1986年,商业部支持,投资132.5万元在庐江县办起羽绒厂,生产各种规格的羽绒服装、羽绒枕头、被等40多个品种。之后,和县、舒城县、五河县供销社也相继兴建羽绒厂。1987年,舒城、庐江、五河、和县四个羽绒加工厂,计收购加工羽毛36万公斤,产值385.5万元,创汇3万美元。全系统畜产品加工产品销售额1448.89万元。1988年11月,省社以供工字(88)550号文批复由上述四厂组建成羽绒集团。此外,临泉县供销社兴办起明胶厂,生产骨粒、食用明胶、蛋白陈等产品;太和县倪邱供销社兴办鬃制品厂,生产马尾棒、各种规格的原料猪鬃;该县倪邱、原墙供销社研制成功马尾布,年销售130万元,等等。据1988年统计,全系统畜产品加工业产品销售额达1644.84万元。 五、土产品加工 1952年,全省合作社系统竹藤棕加工企业有11家,产值23.98亿元(旧币)。当时,省内的祁门、泾县陶瓷厂曾一度归属供销社管理,主要生产盆、碗、勺、汤匙等生活用品。此外,还有少数铁锅生产企业。与此同时,皖南大别山区,利用山区的杂木小料,开展木粉加工。以安庆地区木粉加工厂为例,年产各类木粉2000多吨。之后,供销社土产品加工工业发展较快,加工行业与品种繁多,主要有铁锅、木粉、山苍子、陶器、土纸、秋石、爆竹等。上述加工业开办较好的县有泾县、祁门、歙县、南陵、枞阳、至德(今东至)、郎溪、潜山、岳西、怀宁、大湖等。产品大多数由产地供销社销售。 80年代以来,长丰县供销社与上海桃浦化工厂联营兴办薄荷脑厂,1988年9月投产,当年加工薄荷脑84吨、薄荷素油20吨,实现工业产值450万元,利税36万元。庐江县供销社,投资兴办蜂产品加工厂,产品出口国外。此外,繁昌三山织席厂生产各种凉席、枕席、垫席。南陵三里供销社年加工生产草帽10万顶,怀远、固镇等县兴建纤维瓦厂。霍邱叶集供销社草编工艺厂,利用当地玉米皮,加工生产各种草编包,草垫工艺品45万打,出口日、美、西欧等国。潜山县舒席工业公司生产各种工艺凉席,以工艺精细、图案鲜明而饮誉国内外,获国家科委技术开发奖。全省供销社系统土产品加工行业发展稳定,产值逐年增长。1985年统计,加工产值73.43万元。1988年,产值达1703万元。 六、纺织工业 建国前,革命根据地、抗日根据地时期及解放区的合作社,为满足根据地军民需要,兴办一些小型纺织厂。建国初,合作社盘购部分停业私营纺织厂,1952年,全省供销社有纺织针织厂8个,职工773人;服装缝纫工业5个,职工63人。年产棉布22383公尺,针织内外衣350打,毛巾2507打,各种外衣24013件,各种内衣23522件,帽子4226顶,其它针织品1690打。次年,日用棉纺织厂发展至25个。1953~1954年,生产本色棉布21573匹,毛巾2.7万打,色布4303匹,袜子248打。 1955年,工业生产合作社单列系统,全省供销社系统尚有棉织加工行业3个,总产值318万元。1956年,纺织工业企业移交农产品采购厅经营。1958~1960年,国营商业与供销社合并期间,曾兴建蚌埠毛纺厂等一批企业。1961年,供销社恢复建制,纺织工业未划归供销社经营。80年代起,为解决皮棉加工的包皮布,重点棉产区的部分棉花加工厂,购买机械设备,生产包皮布,后经发展,使多数棉产区需求的包皮布达到自给。1984年,在省社科研所的协助下,全椒棉麻公司兴建了全省第一家梳棉厂,生产“睡莲牌”精梳棉絮、被胎,棉纤维200多层,被胎薄厚均匀,纱网密牢。来安、寿县、芜湖、安庆也先后兴建了梳棉厂。1985年后,砀山、泗县、灵璧、望江、无为等重点棉产区供销社兴办纺织厂。多数厂设备选用80年代产品,砀山县棉纺织厂还采用气流纺纱的先进设备和技术。各种棉纺厂加强技术和企业管理。砀山县供销社棉花联合加工厂生产的棉纱,一级品率达到98.8%。大部分棉纺厂纳入省或地方经济发展计划。1988年末统计,全系统有棉纺织厂9个,职工2568人,纱锭近6万枚,年产各种规格棉纱1万吨,产值2702万元,利税332.2万元。 供销社系统麻纺工业起自1987年。是年,岳西县为解决当地麻销售问题,利用“小三线”厂,兴办麻厂,后逐步向织布方面发展。颍上、霍邱、怀远县供销社,利用当地的红黄麻,兴办麻纺厂。上述麻纺厂,由于受国内外市场的影响,加上设备不配套,技术力量不足,资金短缺,至今尚未扭转亏损局面。此外,安庆市棉麻公司三防帆布厂生产各种帆布;无为、当涂等县供销社兴办毛巾被厂,生产各种规格的毛巾、浴中,部分出口。 七、生产资料加工 本世纪20年代,革命根据地时期的合作社,兴办农具厂,或铁木业生产合作社,生产当地农民需要的各种铁木农具。1952年,各地合作社以盘购和入股联营等方式,兴办铁木农具加工厂。当时湖东县供销合作社盘购接收枞阳、恒兴铁炉铺。是年,全省合作社系统有生产资料加工企业34个,职工1003人,产值469196万元(旧币),占当时社办工业产值的43%。年产铁制农具1004件、木制农具5144件、木制水车255辆、各种木器36121件。此外,油料加工行业还生产饼肥。 1953年,根据农业生产的需要,各地发展了一些中小农具加工企业,年底统计,有金属加工企业82个,产值132200百万元(旧币);各种木制件企业47个,产值1544600万元(旧币)。年加工犁48039具、耙612具、铁锹3612把、锄222把、水车13辆、农用配件9万件。1954年1月12日,省人民政府工业厅工办行字5号文件规定,新华锯木厂及其他地方木材加工厂交给合作社经营管理。1955年,手工业合作社从供销合作社划出,原属的加工企业一同划走。是年末统计,供销社尚有金属、木材加工企业41个,产值170.3万元,固定资产30.1万元,职工人数901人,年产铁犁铧248391件,板材2774立方米,还有其他一些小农具。全省供销社系统油料加工厂1952~1955年生产饼肥11942万公斤。1956年,省供销社兴办合肥颗粒肥料厂、蚌埠专区生物肥料厂。次年,太湖、砀山等县社兴办颗粒肥料厂。上述企业,1958年9月,并归国营商业,1961年,供销社恢复后,铁木农具加工等企业大部分交地方归口管理,各地供销社尚有少数的小农具加工企业。 1985年后,为适应科学种田的要求,合肥、桐城、宣城等地农资公司兴办农药分装厂,乳化分装进口的叶蝉散等农药。省供销社商业机械厂兴办省供销农药厂,由安徽大学化工研究所提供技术,生产粉锈宁乳剂,年产300吨(三唑酮粉剂60吨),填补省内空白,分装叶蝉散乳剂500吨。随着科技兴农的深入开展,全椒县农资公司投资20万元兴办复合肥厂,年产2000吨复合肥;舒城县农资公司复混肥厂采用先进的合成工艺,生产复合肥;省社池州供销学校复合肥厂,根据作物和当地土地土壤情况,生产水稻、蚕桑、茶叶专用肥。滁县地区各县供销社,根据农民用肥需要,每县兴办一个配方肥厂,做到以销定产,满足供应。 八、化学工业和商业机械工业 【化学工业】 1956年,省供销社兴办江淮化工厂,为供销社系统第一家化工企业。次年,省社在合肥兴办日用化工厂。由于体制变化,上述两厂先后划给地方归口管理。1979年后,供销社为开拓新的加工领域,再次兴办化学工业企业。80年代上半期,黄山化工厂生产粉末涂料产品,质量居同行业首位。1985年起,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扩大生产规模,成为安徽省最大的粉末涂料生产厂。产品由单一转向多样化。除年产1500吨高级粉末涂料外,尚有环氧树脂,年产量400吨;聚酯树脂年产量800吨;异氰尿酸三缩水甘油〔TGIC〕,年产量40吨。聚酯树脂和TGIC销往台湾、东南亚等地。 各地供销社,利用地方资源和技术优势,开发植酸、食用香精香料、甘油、硬脂酸、脂肪酸等精细化工产品。蒙城县棉麻公司利用棉籽浸出油厂的油脚,开发出脂肪酸和硬脂酸,为全省棉籽油副产品利用开拓道路。歙县供销社罐头食品厂,利用当地米糠,生产植酸,为日化工业提供配方原料。合肥庐州香料厂生产各种食用香料、香精有40多个产品。此外,供销社化工工业还有泡花碱、农药等行业。据1984年统计,全系统化学工业产值仅180万元,至1988年,增加到3580万元。 【商业机械】 1988年,供销社系统有商业机械企业5个,职工人数296人,产值460万元。省供销社商业机械厂由省供销社投资兴建于1976年。80年代初,主要产品为冰棒机、食品烘烤箱、打包机等;80年代中后期,改为生产各式卧立式油罐等。淮南商业机械厂主要产品为农用拖车、双箱打包机等。六安、灵璧、繁昌等县尚有小型的机械修配厂。全省大部分茶厂、轧花厂都设有机械车间,加工生产一些自制设备和小型机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