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黄山市化工厂(华佳化工有限公司)
黄山市化工厂,前身为歙县野生植物加工厂,1969年改为歙县化工厂,1988年改为现名。位于黄山市徽州区。
1957年,为开发利用皖南山区野生植物资源,歙县供销社创办歙县野生植物加工厂,主要加工山苍子油、野生植物淀粉、樟木油等。当年产值9.22万元,利润8200元。1969年,该厂以山苍子油为原料,生产化工产品环氧树脂。1972年,加工淀粉,后发展为制作葡萄糖。该厂产品粗制山苍子油一直交货给上海,由上海再加工出口。自建厂至1978年,化工厂年产值在几十万元、税利在10万元上下徘徊。1979年,化工厂工程技术人员对厂设备和工艺进行改造,生产出精制山苍子油,向福建口岸推销,提高了产品档次和经济效益。
1982年,在省社支持下,化工厂新上汽水、汽酒技改项目,产值与利税同时迅速增加。1984年,歙县化工厂决定采用技术引进办法,生产粉末涂料项目。次年,该厂引进英国DM集团的粉末涂料生产技术和设备。9月,签订了技术转让合同。项目总投资360万元人民币,其中,引进设备和技术290万元,配套设施和土建70万元,同时配套外汇70万美元。引进的主要设备有BU L混合器一套,30ACM研磨粉碎机和溶融挤出机各一套,检测仪等;配套的有150KW发电机组,1.5吨叉车、250KV变压器及1000平方米主体车间、仓库等土建工程设施。1987年,国外技术人员5人次来该厂调试、试产。5月初,验收交付试生产。12月,由徽州地区经委主持,对该项目进行竣工验收。1988年,为保证粉末涂料的质量,商业部下达开发聚酯树脂生产的技改项目,投资100万元。3月,经省计委计引字(88)130号文批准,同意歙县化工厂和香港美佳粉末涂料有限公司合资经营粉末涂料和喷涂设备项目。9月,设立中外合资“华佳化工有限公司”,双方出资891万元(人民币),其中,黄山市化工厂投资563万元,港方328万元。是年末统计,该厂产品有环氧树脂,年产600吨;聚酯树脂(EF系列、TGIC系列),年产800吨;粉末涂料(三个系列),年产1000吨;山苍子油原料等。工业总产值490万元,利税496万元。固定资产800余万元,比1979年增长7倍多。
二、淮南市供销商业机械厂
淮南市供销商业机械厂前身为淮南市锅厂,位于田家庵东风路。1972年兴建,生产民用铁锅。同时,加工铁屑压块和铁末烧结。1974年后,增加铁球、拨撑机、打包机、装订机和民用小商品火炉、烟筒等产品。1976年,厂技术革新小组试制3台金属焊结机、台全鞋加工机,通过试用,性能良好。金属焊结机在当年全国物资回收系统技术革新展览会上展出获好评。
1978年,更为现名,隶属淮南市供销合作社。同年,铁锅、烧结压块停止生产,工厂无固定产品,找米下锅。1981年,生产急剧下降,经营困难。1984年,该厂划归市物资回收公司,生产发展较快,主要产品有农用拖斗车,房架、铁门、铸件、打包机、捆草机等。1985年,扩大生产规模,增加售货柜、货架、糕点箱、肉盘等产品。1987年起,该厂通过市场调查,生产农用拖斗车702辆,销售怀远等地,深受欢迎。据1988年末统计,该厂有自有流动资金40.22万元,主要设备29台。
三、淮北市溶解乙炔厂
淮北市溶解乙炔厂厂址在淮北市任圩镇。1984年由任圩供销社筹建,后来属淮北市供销社。
1984年,乙炔市场供应不足,任圩供销社利用地处淮北工矿区的优势,在供销社的联合仓库院内,自筹资金50万元,聘请一名高级工程师负责技术指导,兴建一座乙炔厂。当年投产,取得盈利。1986年起,乙炔厂生产稳步发展,经济效益逐年增加,据1988年统计,该厂实现产值155.1万元,比上年增长75%,实现利润17万元,比上年增长一倍多,上交税金15万元。
四、芜湖市蜜饯厂
芜湖市蜜饯厂前身为私营“永大”桔饼坊,建于民国36年(1947年),现厂位于芜湖市芜钢路16号,是安徽唯一生产蜜饯果脯专业厂。
建坊初期,产品品种较少,以生产糖桔饼为主。建国后,有关部门委托该厂加工红绿丝等产品,除保证芜湖市供应外,还销往省内各县。1956年经公私合营,该厂变为全民所有制的芜湖市蜜饯厂,隶属于芜湖市供销社。自此,该厂生产规模有所扩大,1957年,年产果脯蜜饯5万公斤,产值6.5万元。
1958年后,受供销社体制变化影响,该厂发展较慢,80年代后,该厂曾与市供销社食品厂合并,改名蜜饯食品厂,隶属芜湖市瓜子公司。为有利于蜜饯果品加工发展,不久,又与食品厂划开,单独经营。1982年,与省供销社科研所合作,参与猕猴桃开发利用研制,获省科技荣誉奖。1987年,产量27.5万公斤,产值60万元,利税10万元。1988年末,该厂有固定资产52万元;占地面积5000余平方米,建筑面积3000余平方米;年产量30万公斤,产值75万元。主要产品有话梅、话李、杨梅、桃脯、李脯、梨脯、苹果脯、糖冬瓜、糖莲子、糖藕片、青黄丁、青梅干、红绿丝、糖桂花、玫瑰花等几十个品种,工艺分煮制和腌制两大类,产品销往全国各地,与200多个客户建立业务关系。
五、蚌埠市果品副食加工厂蚌埠市果品副食加工厂前身为市副食加工厂,建于1956年秋,1975年易为现名。原厂址在青年街129号,1975年迁至长淮路55号。属商业大集体企业。
建厂初期,仅有714平方米的三排简陋旧席棚、两口炒锅,资金只有54元,依靠手工生产分装味精、五香粉维持生计,年产值不上万元。“文化大革命”期间,该厂基本处于停产状态。
1978年后,该厂始生产传统食品,在口味上加以改进,首批生产的品种有棒子糖、山楂糕和加工蜂蜜,受到消费者的欢迎。1979年,产量19.5万公斤,产值40.16万元,实现利税3.08万元。企业生产规模迅速扩大,购置生产设备5台套,有固定资产0.34万元,自有流动资金0.6万元。1981年起,经更新改造,添置17台套设备,开发多种新产品,其中,“苹果酱”、“苹果蛋糕”、“珍珠奶油瓜子”深受消费者欢迎。该厂的产值和效益成倍增长。1984~1988年,设备增加到32台套,年均产值112万元,年均产量38万公斤,年均利税12.45万元。1985年创制的“奶油茶花酥”等西式点心,获省社优秀产品奖;1986年创制的“丁香瓜子”配方,收进商业部编的“食品大典”中,产品销售至北京、天津、上海、江苏等十个省(市)。据1988年末统计,厂内设糕点、炒货、糖果三个车间,占地1640平方米,建筑面积911.98平方米,主要生产设备52台套,固定资产原值30.32万元,自有流动资金20万元,可以生产蜜饯、炒货、糕点、糖果等四大类,60余个品种,实现产值121万元,创利税15.57万元。
1980年以来,该厂连续六年被评为省、市供销社先进单位,连续四年被评为蚌埠市创最佳经济效益先进单位,两次获得省先进单位,1985年获商业部授予的先进企业光荣称号,厂长朱萍芬获“全国商业系统劳动模范”称号。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