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导言
建国初,全省各地的供销合作社事业迅速得到发展。当时,为恢复农业生产,沟通城乡物资交流,为解决各级供销社人员不足之困难,各地都招收了一批社会青年,并举办各类培训班,经过数月的训练,使之成为各级供销社的业务人员。据1951年统计,该年皖南、皖北两地区共培训供销社职工2868人。由于当时省内尚无有关财经专业的学校,办培训班培养供销社各级干部,已成为各级供销社人员的主要来源。60年代起,大中专毕业生陆续分配到各级供销社,但由于人数太少,便抽调大批的职工,仍采取轮训方式,以提高政策和业务水平。“文化大革命”初期,各地供销社撤并,一批业务骨干转入其他部门。70年代中期恢复时,各级供销社又感到人员不足,加之,大批顶替上岗的知识青年加入供销社职工队伍,不熟悉供销社各项业务。为解决这一矛盾,各级供销社在对职工进行文化补课的同时,利用轮训班,同时鼓励职工参加业务函授,保送职工上专业学校等办法,以提高供销社职工队伍的文化素质和业务水平。 供销合作社系统的科研工作,始自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80年代,各级供销社主要致力于茶叶加工、果品保鲜、食用菌生产等研究工作,先后承接了37个项目,并取得一些成果。各级供销社的农业生产资料供应部门,在指导农民科学使用化肥、农药、农用塑料薄膜的同时,并开办庄稼医院,坚持田间诊断,坐堂开方,为支援农业生产,夺取农业丰收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